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受戒讀後感(精選13篇)

受戒讀後感(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受戒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受戒讀後感(精選13篇)

受戒讀後感 篇1

卷帙浩繁,遨遊書海明朗乾坤;舒暢精雅,暢想美妙純真情意;平靜淡然,逍遙遠離世俗塵繞;意深情綿,道盡世俗哀愁難怨……

這是一個特別的作品,從內容上看,簡單質樸,然而深深挖掘,才知本應屬於時代下的產物,確實如此的清新脫俗,無傷無痕。湖南衛視《宮》的上演開啓古裝穿越劇的高潮時代,這讓我不禁啞然於《受戒》的超純愛戀,彷彿消減在世俗之外,一場沒有悲傷的確是刻骨銘心的超時空愛情故事。彷彿室外桃源,估計這是一個連陶淵明都傾羨的世外“園林”吧!

從作品中我們解讀到了一種不可能變成可能,一分難以接受變成理所當然,一間世俗禁錮下的毛草屋變得熠熠生輝,然而,正是這樣一間沒有粉飾的房子,讓我們從沒有如此暢快過。明子,一個小和尚,英子,一個小村姑。多麼簡單的兩個名字,很有中國風的感覺,英明,似乎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呢。讀過文章也很多了,這篇文章,的確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擁有良好空氣的蘆花蕩,英子那真切可愛的小腳印,明子那“巧奪天工”的畫作,英子姐姐秀麗的讓人讚不絕口的刺繡,每個和尚的所做所說所感所夢,這些,都是文章的亮色,也是構建桃源的基本框架。這裏,和尚吃酒又吃肉,甚至可以娶妻生子;這裏,村姑善良又質樸,甚至助人爲樂不求功。這裏的生活彷彿是把現實世界的美醜消解到只剩下美好,把那些在我們世俗社會被認爲大逆不道的事變成了理所當然,自由的船帆,把我們這些活在別人世界裏的可憐蟲喚醒,它告誡我們不要在再成爲時代的犧牲品世俗觀念的殉葬者。

縱觀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獨到的視角,還有那清新的筆觸。讀着讀着,彷彿有《邊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雋永的風景畫裏有的是快樂善良的人民,美不勝收淡雅古樸的山水,但與沈從文截然不同的是,一個是用帶有點點悲傷的結尾結束勾勒,而另外一個則是一種明快的語調告訴給我們美好的結局。但兩者多多少少還是都擁有一些神祕的色彩,讓人意猶未盡,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個脫離塵世煙火的人們都未曾見過的美食,吃過一口,還會惦記第二口,但是每一口卻還有與上一次不同的味道,我想,這樣的作品纔是大家的作品。留戀忘返,漣漪泛起。如果,讓我再從深點的層次挖掘這篇文章的亮點,應該是作家的寫作手法吧!我個人認爲汪曾祺是借用了西方作家比較擅長的反諷手法,用這種點睛的筆調錶現下的美好其實是不存在的,不現實的,不能被世俗世界接受的,這不僅違背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學的道德觀,更是對在中國如此盛行的佛教的諷刺與反觀。諷刺,諷於外,更諷於內,很難想象,那代表清心寡慾的戒疤,可以在瞬間變得毫無意義,很難理解,那滅人慾的時代竟有如此自由美好的愛戀。在這裏,當和尚並不是爲了信仰,而只是一種合理的謀生手段。有時候,我會想,現在的旅遊景點,供養着很多和尚道姑,他們的謀生想法是不是受了這本書的影響,這只是我的滑稽之談罷了,只是,還是感覺有點可悲的,雖然,《受戒》中有的是這樣的和尚,但是至少他們擁有純真的心,可是,現在的假和尚早以喪失了人的本性,爲了自己的利益爲了賺錢,甚至可以不折手段,不禁心生悲涼。很顯然,我們世俗的社會很難再擁有這麼淳樸的感情了,說是高樓大廈鋼筋水泥阻斷了我們的情也好,說是現代化的理念西方思想的滲透埋葬了我們的靈魂也好,總之,人,要想活的逍遙,活的無拘無束,活的自由燦爛,並沒有那麼容易,我們需要解答靈魂深處的問題,尋求內心的安寧,需要一顆明朗的心。

讀了一篇好的文章,就猶如和智者進行過一次對話,我只希望,在未來的中國文壇上,可以出現更多的秀茵之作,讓我們的心靈不再向如今滿目瘡痍的土地一樣貧瘠。一篇《受戒》,雖然簡短,但是意味深長,真的希望自己可以沿着這條擁有寬度又擁有光的大道上一直前行,也希望,真能有那麼一天,我的愛戀可以消解在“你有沒有車,你有沒有房”之中,談一場沒有世俗,即使平淡,只要幸福的戀愛。

受戒讀後感 篇2

在輕靈自然的文字中,我來到作者“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中。我循着作者的筆觸,帶着輕鬆的心情,走進一個忘俗的世界。天性的真,天性的善,天性的美,讓我應接不暇。小說像一隻溫暖的手,觸摸到我心靈最柔軟處。我不禁產生了一種莫名的皈依感,久久難以平息。

在那個留着傷痕的時間,隆冬已過,乍暖還寒,遠處隱約傳來陣陣春雷聲。作者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迫不及待講述了多年前的夢。如果說《紅樓夢》留下的是夢醒了卻不知往何處走的思索,那《受戒》便如黑夜星辰、大海燈塔,在人們經歷了迷失與悵惘的痛苦後,指出了追尋的精神方向。

機器大工業的鋪天蓋地和互聯網產業的風生水起,像一隻只猙獰的怪獸一般,以無窮的魔力將人類的生活滲透的無處不在。當我們置身鋼筋、水泥、機器、電車和虛擬空間包圍的牢籠,我們的人性是壓抑的,甚至是扭曲的。《受戒》好比先生借自己的理想,爲人們未經壓抑自由生長的天性做了一個絕美的比喻。江南的水鄉,清香的蘆葦,幽靜的寺廟,柔軟的河水,青澀拘謹的小和尚明子,率性天真的年輕姑娘小英子,這樣的畫面栩栩如生。作者清新淡雅的筆下,一種淳樸、自然、夢一般的美好,帶着不留餘地的罪惡,讓人陡然欣羨那種原始的自由和恣意。我們是文明的,但這種文明似乎又是狹隘的。我們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一種被稱之錯誤或衝動的東西。我們被蒙上了一層不真實色彩的幕,當揭開邊上的一角時,面對一種天性的真卻悵然若失。

作者像撒了個謊一樣,等着讀者去往他設計好的套裏鑽。他爲了這份等待,不緊不慢層層剝繭,讓我們回到了一個遙遠的故事。這裏的一切,作者彷彿是熟悉的。作者顯然傾注了滿腔的熱情,以最親切的回味和最深刻的理解,描繪了這裏的一切。沒有爾虞我詐的心計,沒有追名逐利的慾望,沒有川流不息的喧囂。這裏人們的心是透明的,簡單自由,讓人不自覺想到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或者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受戒》這朵霧裏開出的花,雖然遙不可及,卻又讓人心馳神往。我們寧願相信這個虛構世界裏的一切,這裏是人性的善,一種人性的復甦。在經歷了泯滅人性的漫漫長夜後,作者摘了曾經睡夢中的花,花香四溢。微風輕輕拂過,香飄世界、愛滿乾坤。

作者是愛世間的,“受戒”一詞似乎也暗諷了太多的沽名釣譽、衣冠禽獸。他把一種對美的極致的渴望,化作筆下如靜靜淌出的溪水般的文字,勾勒瞭如詩如畫的世俗美景。在這種審美風格下,無疑追求了一種民間傳統的韻味。如年畫、如鄉曲,大美無言。看,這裏的河水是柔軟平和的,這裏的蘆花是清新自然的,這裏的愛情是純潔無暇的。這裏的生活方式依然是世俗的,充滿了人間香火氣息,同時卻有一種超脫功利的美。好的文字,保留着華夏民族千百年來人們對美的一種最真摯最親切的詮釋。我們是幸運的,當西方小說的意識流大潮洶涌澎湃咆哮在中華大地時,我們依然有着有“根”的文學。看似隨意漫談、蕭散不羈的描寫,卻折射着一種民族審美的情操。樸素的民間風俗,動人的山歌小調,高超的傳統技藝,都在作者或插入或側寫下,一種久違的感動涌上心頭。

在這種真、善、美氛圍的營造下,我品味着一種香甜。但作者的筆調卻未失之甜俗,溫馨、清雅、淳樸的背後,隱隱透出一絲苦味。明子出家的原因是什麼?作者刻意模糊了明子和小英子的年齡又是爲了說明什麼?明子和小英子的愛情能否保持以至於這個美輪美奐的世界能否永久存留呢?作者似乎有意進行淡化,把問題毫不留情地拋給了像我這樣的千千萬萬的讀者們。

在一種思索中,我慢慢地跟隨作者的文字,走過這段寧靜的小路。當我們習慣了喧囂的世界、浮躁的時空,面對這份靜謐、這份恬淡,內心是否會隱隱不安?鳥倦返巢、葉落歸根,人類的心靈也需要歸宿。沒有人性的自由,再充裕的物質世界也難以彌補精神世界的空虛。人類最初的良善與天然,一種健康的人性彰顯,纔是我們追求和努力的精神目標。《受戒》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催促着人性的甦醒,給了我們最深刻的啓示。

當人類在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道路上愈走愈遠時,似乎缺少了太多形而上的思考。或許因爲我們走得太遠,以至於忘了當初爲什麼出發。當我們擁有了物質的富有、信息的發達、生活的便捷和文明的理性之後,面對如《受戒》這樣的思考,卻難以掩飾精神上的貧窮與內心的蒼白。當虛僞、邪惡和醜陋如餓狼捕食般吞噬現代人的心靈時,我們會不會猛然停下行色匆匆的腳步,面對着夢一般撥動心絃的美的倒影,回頭看一看來時的路,撫摸一下自己悄然顫動的心。

受戒讀後感 篇3

《受戒》是一篇寫佛門生活的作品,文中的荸薺庵紀事,以平常人的角度寫幾個和尚,甚至是以輕喜劇的姿態闖入讀者的視線,爲故事的順利展開墊定了基調:作者是用人的天性看世界,用人的感覺來說生活,現實和傳統中的宗教戒律和遊戲規則是完全不適用的。

我們看到的就是生靈活現的人和人們,只可是沒有爾虞我詐的心計,沒有追名逐利的慾望,沒有太多的瑣碎和市儈,怎樣是最透明的它就是怎樣。這種全新的意境已經足夠讓人心怡神往了,那男女主人公更是集中了這種並不是說作者有意要作一篇“借佛反佛”的小說,也許作者的傾向遠沒有這樣的激烈,這正如作者對佛門清規的篤信也並不激烈一樣。荸薺庵裏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嚮往了,86。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裏清規的羈絆。那裏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樑黃懺之類,從此就能夠吃現成飯,能夠賺錢,能夠還俗,能夠娶親,還能夠買田置地,過優哉遊哉的神仙日子。庵裏的教師傅終日枯坐唸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裏沉醉。

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着經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裏從不穿袈裟,經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着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裏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那裏的和尚過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裏是一個“佛門淨土”,分明就是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

受戒讀後感 篇4

予你一世淡夢曾幻想這樣一個地方,無憂無慮,無憂無擾。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觀天際雲捲雲舒。卷帙浩繁,遨遊書海明朗乾坤;舒暢精雅,暢想美妙純真情意;平靜淡然,逍遙遠離世俗塵繞;意深情綿,道盡世俗哀愁難怨??汪曾祺筆下的趙庵莊似乎披了一層這樣神祕的面紗。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確切的說,這是一個原始的烏托邦,在庵趙莊人們的心中,和尚和種地,織蓆,箍桶,畫畫等行當沒什麼不同,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人,與世道的艱辛,人生的苦澀都無關。

如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衆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從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趙莊芸芸衆生的`一斑。至於荸薺庵裏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嚮往了,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裏清規的羈絆。這裏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樑黃懺之類,從此就可以吃現成飯,可以賺錢,可以還俗,可以娶親,還可以買田置地,過優哉遊哉的神仙日子。庵裏的老師傅終日枯坐唸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裏沉醉。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着經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裏從不穿袈裟,經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着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裏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這裏的和尚過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裏是一個“佛門淨土”,分明就是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

而在這樣的天地中,小和尚明子和農家女小英子相遇了。蘆葦的清香輕襯的那塊忘俗的天地,幽靜寺廟中小和尚明子青澀拘謹少年的影子,農家女小英子水鄉里養出來的率性天真,以及一段純美得驚世駭俗的初戀故事,讓人心甘情願地深入深陷於那個出世的幻境,多捱一刻也好。

不似一字雕琢,不含一點輕佻,那淡淡的情愫,伴着月光下深深淺淺的腳印,一直延伸到了人的心裏。《受戒》是鄉土自然清新得不容許一粒灰塵的呼吸,它把一直在其中自自在在行走、生活、哭哭笑笑、說故事的淳樸人們的美揭發出來,帶着不留餘地的罪惡,讓讀者徒然心羨悵然嚮往那種原始的自由和恣意。它激起的更多的是對那種迥然不同的美的遙不可及的遺憾,深沉到傷及人的自信。作爲狹隘空間中的文明人,我們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那些被稱爲衝動和錯誤,或是蒙上了不真實的色彩,所以猛然間停住腳面對一片夢般叫你心有慼慼的美的影射時,才發現有種天賦很早就被遺棄了。

如果現實中真有那麼一塊天地,我們又當如何?因爲遺憾,所以美好。與其在沉默中破碎,不如一開始就保持一點距離,保留一份美好。不論諷刺,抑或失落,予一世淡淡年華,留與記憶,驀然回首,發現曾有一人,站在記憶的迷彩下,笑靨如花。

受戒讀後感 篇5

這本書,是作者地域文集寫高郵,是作者的故鄉。位置 江蘇省揚州市在京杭大運河下面,作者的作品大多受故鄉的影響,小說總是有水感覺。作者的家長是一個水鄉,在水邊長大,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作者的性格,也影響作者的作品風格。每個人的故鄉都會對個人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每個地方的人性格都與地方有關,在外拼搏的遊子都有故鄉情懷。

作者爲什麼用《受戒》作爲主題?他主要寫家長人物事件,其中寫到寺廟尼姑庵比較多,寺廟就會有和尚,在那個年代窮人家的孩子養不活了都會要孩子們另外自己謀生。作者家鄉的人另外謀生就是送去當和尚吧。作者祖父父親也經常去寺廟,祖母也經常去尼姑庵還吃齋飯。家裏有人去世也會請和尚做法超度,家裏遇事或有人生病,去寺廟請願還願。

家鄉最難忘的就是人和事物、食物。

首先就是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生活在一起點點滴滴,作者家庭在當時是還算殷實之家,家裏有田產鋪面,人口也不單薄沒有分家,住在一起也很熱鬧。作者幼年就喪母,過繼在二伯母名下。這對作者也是影響不小。那時候能上的了學的都是家境不錯的,作者就上了幼稚園、小學、初中,後來去外地求學。老師的啓蒙教育對他有深刻影響的,初中學了畫畫,國文老師對他看好,數學不太好,幼稚園那時候就教唱歌跳舞了。家鄉的其他人豐富作者的生活。

高郵也是多水災的地方,作者記憶中就經常發大水,現在修了水壩解決了水災問題,作者也很欣慰。作者記憶中高郵名勝古蹟秦少游臺、高郵八大景,寺廟衆多。

家鄉美食大家都最懷念,母親做的家常便飯。作者記憶中家鄉野菜多,祖母做的野菜齋菜。

現如今,大家小時候的家鄉記憶和現在家鄉樣子是否一樣呢?家鄉的人和事還記得多少呢?

受戒讀後感 篇6

《受戒》出現於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潮涌之際,卻沒有政治話語的痕跡,沒有濃烈的杯具意識,沒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可是卻爲文學帶來一股清新之風,作者汪曾祺用清新淡雅自然的文筆講述了山野之間的所見所聞。

這篇小說如果從語言上來說,是文學上的一大創新與挑戰,作者在這篇小說中,不管是敘述事件還是描繪事物,是寫對話還是描述人物,都顯示出靈動清逸的風致。我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就感覺語言上很清新自然,使人在心靈上就感到莫名的愉悅之情,例如,小說中,在描述小和尚明海對英子最初動情心裏產生愛慕之情的情景的描述中寫道“她挎着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一串腳印,明海看到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都搞亂了”那裏,這座雖然沒有用太多的筆墨來揭示明海的心理活動,可是,這種直接的敘述與明海的視覺的描述相結合出來的效果更佳形象地展示出了主人公明海的內心的一種情感的變化,不得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影響。除此之外,小說中,小和尚明海與英子之間簡短的對話,給人以乾淨簡單自然之感,作者採用這種一問一答式的對話,爲文章增添了清逸之風。

讀完《受戒》這篇文化在那個,我覺得,在這篇小說中的和尚們與我想象中的和尚有很大的出入,在我的腦海裏,和尚基本上都是吃齋唸佛的,並且是沒有媳婦的,可是,在這篇文章中的和尚卻並不是這樣,他們不經常唸佛,並且還經常打牌,經常吃肉,在他們看來,吃肉是不足爲奇的事情,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他們竟然有老婆!二師父仁海不僅僅有老婆,並且,他老婆每年的夏秋之間還會來庵裏住幾個月,種種的一切使我大吃一驚。我由此深深感覺到,在那個時代,似乎“當和尚”是在拿一種“文憑”的!

在這篇小說中,真的沒有過多的情節,如果真的有的話,就是明海與英子由兩小無猜到春情萌生再到相互表白的一個過程,作者在《受戒》這篇小說中更多的是描述和尚們的一下生活之事,風俗民情,例如,寫和尚們的風俗人情,寫庵裏的一些事情,以及英子她們家的事情,除此之外,還有明海幫忙英子她們家勞作時的場景以及大家一齊聊天閒談時的場面,充分展示出了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純情互助與人性的善良!

受戒讀後感 篇7

今日,拿起早就讓我開了封的汪曾祺集。剛剛纔讀完了小說《受戒》。這篇讓汪老先生獲得全國性聲譽的作品,曾引起那時文壇震動。此刻,我讀完,引起了我內心的震動。大師不愧是大師,寫至情至真的人性那麼自然順暢,毫無做作之筆。

語言之美自不必說,大家畢竟是大家,除了稱讚羨慕敬佩的份,學是學不來的,連摹仿都是摹仿不來的。

“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

他是十三歲來的”

看似閒句,實則不閒。明海十三歲來,過了四年的出家生活,到此刻已經是十七歲了,正是情竇初開的好年景。哪個少男不鍾情?雖然過了四年的和尚生活,最終受了戒,但情愛之心難戒,該萌發的時候還是萌發了。少男少女至純至潔的感情在汪老的筆下清新自然。讀全文就像在手心裏捧着一滴晶瑩欲碎,搖來晃去的露珠。每晃動一下,心頭總要忍不住顫慄一下,惟恐那顆露珠掉下去碎掉,碎成一沱水。從此不再晶瑩透亮,從此不再牽人心魄。

明海看着她的腳印,傻了。爲啥?太美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缺了一塊。”寫到蘆葦蕩子那一段,說:“蘆葦長得密密的,當中一條水路,四周不見人。”這一句又爲下文做鋪墊。小英子接上明子,不讓明子當方丈,亦不讓明子當沙彌尾,而要給明子當老婆。說完兩個少男少女跳到船上,飛快地划起來,划進了蘆葦蕩,划進了先前所描述的密密的,四周不見人的蘆葦蕩。之後“驚起一隻青樁,擦着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意境神祕,想象無限,讀的我心裏竟然也是甜蜜蜜,喜滋滋,癢酥酥。有種像一向在擦火柴,擦來擦去,擦了那麼幾下,最終哧的一下,發出亮光,火柴着了。

受戒讀後感 篇8

被譽爲“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汪曾祺的作品多反映了自己曾經生活的地區,那鄉、那人、那事。作爲汪曾祺最廣爲人知的作品之一,《受戒》講述了受戒和尚明海和普通農村少女英子的朦朧而純真的愛情故事,向世人展示了一個至美、至善、至純的庵趙莊。

小說開篇點題: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通過描述這個村莊的奇特,如住得散,非叫莊;明明住的是和尚,卻叫庵;庵雖小,但整個村莊以此爲名,叫庵趙莊;此中種種奇特、反常的環境描寫,就爲下文重筆寫和尚的不守常規、明海明快個性打下了不反常之伏筆。

這裏不叫“出家”,叫“當和尚”,在常人看來,和尚是超脫於世、看破紅塵、沒有七情六慾的,但一個“當”字,就體現了在這裏,和尚是一種職業,與宗教信仰和人生超然追求,沒有必然關係:只要有職業操守,生活相關的事宜就不用“管”了:這個庵裏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所以,和尚有老婆也是正常現象,公開殺豬吃肉也無可厚非,會唱情歌還算加分項,而明海有七情六慾更是理所當然。

在這羣和尚中,明海顯然是最有立體形象感的。他天真活潑,陽光活力,甚至連他的聲音,隔着文字都能感受到那種爽朗透亮。這個人物形象充滿靈與肉的人性美,跟苦大仇深(如法海)、心如止水(如各主持)等和尚形象是截然相反的,在他身上,能感受生命的張力與年輕的激情。

作品通過一件件小事,來突出明海與傳統意義的和尚與衆不同。比如繡花事件,通過英子、大娘之口,以及描述:她把花掐來,明海就照着畫,把一個懂生活、會觀察、擅繪畫的明子形象躍於紙上。

明子的與衆不同還在於,他作爲和尚,卻有常人有的情慾,從他與小英子之間朦朧、純真的愛情就能看出來。明子與小英子的情感,是通過一次次對話昇華的。初識是在去當和尚的路上,兩人略顯陌生的對話,有點“一見傾心”。玩銅蜻蜓時的對話,是情感的朦朧,因爲從此之後,明子老往小英子家裏跑。而燒戒疤前路途的對話、燒完戒疤的對話,是你情我濃的情感昇華,所以,接明子回家路上,小英子要嫁給明子的話,一點也不突兀,反而水到渠成,自然而美好。

看起來反常的事情,在庵趙莊卻顯得這麼自然、美好,這與當地社會環境、風土人情的純美無不相關的:最自然的,纔是最美的。

小英子的家像一個小島,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條小路通到荸薺庵。……島上有六棵大桑樹,夏天都結大桑椹,三棵結白的,三棵結紫的;一個菜園子,瓜豆蔬菜,四時不缺。院牆下半截是磚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簡單幾句,一個生活富足、民風淳樸、環境優美的農家小院形象躍居紙上。而有這樣一戶農家的整個鄉村景象,也可從中豹窺一斑。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裏的人性都是至善至美的:小英子活潑純真,大英子知足常樂、趙大娘質樸善良、趙大伯勤勞能幹……特別是小英子,口直心快,心地善良,淳樸浪漫,文中通過重點描述對話,將她略帶“小潑辣”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她與明子的情感中,她沒有矯揉造作,而是主動大方,特別是“扌歪”荸薺那段描寫,“故意踩明子的腳”的細節,把一個情犢初開少女對愛情的熱烈和農村少女純真、大膽的性格展露無疑。而明子看小英子腳印的心理描寫,展示了一個懵懂少年情絲波動的過程。

《受戒》在營造一個至善至美至純的庵趙莊時,還通過語言美的形式,來營造一種明快氛圍,給人以順暢、歡快的閱讀體驗。比如,在對民俗、民風的細節描寫時,特別注重俗語和口語化,劁豬的、“扌歪”荸薺,就帶有濃重的地域色彩。眼睛長得尤其像,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散文化、詩歌化的行文,不僅加強了節奏明快感,更有利於營造一個如詩如歌如夢般的“理想烏托邦”:這是一個異域的,童真的、充滿人性美的、不被常見的“邊城”,汪曾祺思想境界中的淨土——庵趙莊。

受戒讀後感 篇9

找來《受戒》這本小說集,挑戰心無旁騖3小時讀完。

汪老散文很出名,第一次系統讀他的小說集。我讀的過程中順着感覺不時寫下一些詞語,它們包括樸實、真誠、沖淡、聲音感(生活)、親近感、風俗、地方話(語境),此外還順手寫下“紀錄片旁白”,意思是讀來有種紀錄片旁白的感覺。

這本小說集幾乎都是取材於生活,或者說幾乎是在記錄生活。有些看似客觀陳述,無甚評價,但也會有一些一筆帶過的隱形評價。如《大淖記事》中簡單一句“街裏的人說這裏“風氣不好”。到底是哪裏的風氣更好一些呢?難說。”

最令我驚喜和感動的是汪老的語言風格,好幾處我忍不住寫下“妙!!!”或者“妙絕!”《大淖記事》裏對巧雲和十一子的描寫,我讀到的時候心裏一酥,怎麼會有這麼恬淡又沁脾的文字。

如:都到歲數了,心裏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雲,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

如十一子被保安隊一通毒打只剩下一絲悠悠的氣時,要按着土方子要喝尿鹼湯救命,奈何十一子牙關咬得緊,巧雲喚他。

此處寫到:“十一子微微聽見一點聲音,他睜了睜眼。巧雲把一碗尿鹼湯灌進了十一子的喉嚨。不知道爲什麼,她自己也嚐了一口。”

讀到這裏時幾乎立刻落淚的感動和驚喜,爲着乾淨的感情,爲這純粹的語言。

再如《受戒》裏的小英子與明海,小英子真是一個活潑、天真、善良的女孩子,璞玉一般。

受戒讀後感 篇10

最近讀了一篇短篇小說,是名家大作汪曾祺的《受戒》。品讀後許久,始終忘不掉,文中描述的那個場景。  “英子跳進中艙,兩隻槳飛快的划起來,划進了蘆葦蕩。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着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這段敘述最令我記憶尤新,久久不能忘懷。我猜想,大概是這段文字雖樸實,但有華,精彩且令人回味。平平淡淡,樸樸素素卻依舊寫出了一種靜謐安逸之美。美得令人忘卻時間,美得令人心醉癡迷,美的令人嚮往一見。

全篇少見或幾乎不見華麗的辭藻,但所表述的內容卻深出了新高度,令人不由眼前一亮,感到新穎。似夢非夢,明明講述的是人間世間日常瑣碎之事,世俗之事。但我卻在此中感受到了一種高雅的境界和清新,靈淨的意境。彷彿已“不食人間煙火”,已“超脫於世俗”,使人不由驚歎作者淡雅,勻淨的手筆。

閱完這篇小說,我有些嚮往作者描述的那個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凡事都可以輕鬆解決,任何事都非常純粹,簡單的那個純潔世界。不受凡塵沾染,污濁,如一股清流注入了每個閱讀者的心中。影響,感染着我們。且那種青澀,羞澀剛還是懵懂狀態的情感,打動,觸動了我。叩響了我的心絃,我不禁傾佩作者極高深的文學造詣,想要如他般用簡潔,淳樸的文字感化每一個讀者,感化每一個在思考的人。

純純的情感融化了我們的心,恬雅,清淡的文筆拉近了我們的心,純真的美好洗滌了我們的心,以真心換真心,心心相印,純真無敵,解脫束縛,拋開世俗,用內心的美好和靈澈去接受所有人。

受戒讀後感 篇11

再次拿起汪曾祺先生的《受戒》一書,細細品味,流連於《故里雜記》、《喜神》、《受戒》、《歲寒三友》等名篇。

《受戒》一書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餘香。小說裏的世界彷彿夢裏桃園,彷彿來到了一個原始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外桃園,只是裏面的人並非爲了避世,而是本來就生長在那裏,俗世中人有的他們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那是一片理想的樂土,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清香的蘆葦蕩中,幽靜寺廟裏青澀拘謹的小和尚海明和鄰居小英子,實際上作者追求和張揚的是種“桃花源”式的自然淳樸的生活理想,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鬥角,可以包容一切原始慾望的世外桃源。

在汪曾祺的筆下,小和尚海明是聰明、善良、淳樸的,小英子是天真、美麗、多情的。小和尚海明與小英子相愛的過程描寫是一種返璞歸真的象徵,表明了對美好自由人性的禮讚。文章自始至終渲染的這種古樸醇厚的民風得到了昇華與深化。小說從頭到尾,幾乎沒有出現華麗的句子和詞藻,但自然、樸實、準確,作者經常一個神來之筆,或者似乎無心幾個字,就創造出了準確生動,詼諧幽默,含義雋永多層次的效果,令讀者心領神會,莞爾一笑。這大概就是汪先生所說的“苦心經營的隨便”吧。

人間存一角,聊放側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這就是作者想要的一生,也不過是簡簡單單,平平淡淡,沒有什麼世俗的紛擾。讀一本好的小說就猶如與智者交談了一番。汪曾祺用他筆下的故事,把我帶進了故事的情節中,回味無情,原來文字是可以這麼美的。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閒適,自由靈暢,可見作者自然通脫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結尾往往蘊含着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讓人有一種隱隱的悸動。在這喧囂的城市裏,沉浸在悠然閒適的的場景中,就像陽光明媚的午後,品一茗新茶,聽一位老友緩緩敘舊,讓人放鬆。忙碌高壓的生活中,我們需要這樣一種安慰,一種來自文化層次的休息。

偶爾停下來,欣賞這世界的細微之美。

受戒讀後感 篇12

在我的印象中,和尚——守着孤燈寡影,清規嚴律,敲度一生,和尚的世界裏,萬物皆空。雖說落地生根,逢根生源,但何嘗不是如浮萍般漂浮於空暝之中,生於塵世之間,卻又苦苦追尋境界,是真忘我還是假忘我?真亦假時假亦真,吃齋唸佛,豈不是虛度光陰?

《受戒》並不是傾訴和尚苦行的載體,也不是道明受戒苦旅的讀本。明海已經出家四年了,使我不禁以爲這唄世人推崇的名篇不過是和尚枯乏生活的絮絮唸叨。我懷着閒讀的心情往下看,不知不覺被其中的字眼所吸引。恬靜閒適的村莊,樸實憨厚的村民,美麗純樸的英子,助人爲樂的明子,構成了一幅最爲和諧的景圖。

這是一個關於愛與美的故事,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是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是唐玄奘心中的極樂世界。在這個小小的村莊裏,我們看到的是一畝畝良田,一座座青山,一個個人家,而不是險惡的人心,利益薰心的村民。這兒有一座小小的寺廟,和尚不用受清規戒律,可以喝酒吃肉,可以娶妻生子,活似神仙。彷彿到現在,我還能看到舟山的英子和明子,聽見山間英子優美的歌聲。村民之間相處融洽,而不是如今的近鄰不識;人們互相幫助,而不是如今的冷眼旁觀別人的悲慘;人們之間無私奉獻,而不是如今的追名逐利。在這裏,我看到了人性,久違的人性之美,陌生的人性光輝。

其作者汪曾祺將這個愛情故事譜寫得淋漓盡致。他的文字並不華麗,卻盡顯文致。他的語言美,但不是矯飾。他寫的愛情純,乾淨的如溪水一般,並不像外國多數作家那樣露骨,明子與英子並沒有經歷什麼風吹雨打,卻讓人刻骨銘心。他們的愛情不像是張愛玲說的,經得起挫折卻經不起平凡。他們的故事是那些在一起以及不在一起的時光,他們的故事在我們的眼裏,在他們的心裏。那份淡淡的卻又濃厚的愛,沉澱在文中的每個字裏,在那小舟上方昇華。

再看現在,人與人之間隔着一層紗,彼此看不清,識不透。再看社會,處處宣傳構造和諧社會,可是食物毒加工,貪官污吏的現象屢見不鮮。社會不和諧,是人心亂啊!正如韓寒所說,社會不和諧就是兩種人給鬧的,一種是吃不飽餓的,一種是吃飽撐的。人人都在道和諧,但還有多少人不明白和諧也是需要從身邊做起的道理。政府時時倡導和諧,人民盼着和諧。政府出臺政策,是靠人民去構造和諧的,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只能盡微薄之力,真正的力量在於人民。和諧也是一種人性美。

人性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人類能夠超越功利與得失,懂得悲憫、敬重和寬容。

受戒讀後感 篇13

這次換書,我們組每人拿到的都是不一樣的書,我拿了一本名叫《受戒我的家鄉》的書,我隨便翻看了幾頁,沒想到僅看得入迷了。

這本書是汪曾祺的作品,裏面有十分多的故事,“異秉”、“受戒”、“寂寞和溫暖”、“花園”、“夏天”……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文章就是“異秉”了,主要講了一條街的發展,生動的寫出了好幾個主要人物的生活,工作。我很喜歡文中寫到的王二這個人,他生活樸素,每一天早早的就要起牀,去保全堂藥店門口擺一個薰燒攤子,一隻擺到晚上很晚。中途他妻子還來給他送飯吃,他86.也是急急忙忙吃的。其他好多小攤都開不下去了,唯有他的攤子越鋪越大,賣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來買的人也越來越多,他甚至明白什麼時候會有什麼人來買什麼。我也應當向他學習學習,做什麼事都要堅持、刻苦、努力地去把它完成,不能前功盡棄,半途而廢,我經常寫作業寫到一半就覺得累了,就去休息一會兒,休息一會兒之後看看作業,看着還有那麼多作業,心煩意亂,又去休息去了。

我推薦大家也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