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人生》讀後感集錦15篇

《人生》讀後感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人生》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生》讀後感集錦15篇

《人生》讀後感1

路遙筆下的人物是鮮活的,深刻的。他對人性的探究通過每處細微的心理活動立馬就能讓你相信這人物是活生生存在的。篇幅很短,讀起來引人入勝。

的上部分寫不想當農民的高加林民辦教師職位被頂替下來後,心情遭嚴重打擊,於此同時一直暗戀他的,“二能人”的女兒巧珍勇敢向他表白,於是高加林接受了他的愛。巧珍陪他度過了內心最熬煎的時光。

下部分寫他有機會到城裏工作後,遇到高中時的傾慕對象黃亞萍從而引發的情感糾葛,以及工作上巨大的變化……

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爲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於要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於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

讀完之後書的引子部分我仍然能記得,人的一生雖然漫長,但緊要處長長只有幾步,尤其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書中那句:生活對她這樣的人總是無情的。如果她不確立和堅定自己的生活原則,生活就會不斷地給她提出這樣嚴峻的問題,讓她選擇不行。不選擇也不行!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無所不在的上帝,誰也別想擺脫它!讀來也讓我頗爲受用。感謝作者寫出這樣好的書,也感恩我能讀到這麼好的書。

《人生》讀後感2

“大鑫,你在幹什麼呢?”“我在讀書啊。”“讀什麼書呢?”“我在讀《寬容獲得精彩人生》。”“哈哈,你媽媽現在已經不用語言說服教育啦!”這是我和小姨的一段對話。

的確,我媽媽最近總是讓我讀一些勵志明理的書籍。瞧,這不是嘛,我剛剛讀完了一本叫《寬容獲得精彩人生》的.書。這本書分爲六輯,共有150個小故事,每一個小故事都有一個讓人學會寬容的道理。

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包容是一種調節劑》。講的是清朝時期,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爲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庭玉的媽媽便寫信給張廷玉,要張宰相出面干預。張宰相立刻作詩勸導老母親:“千里家書只爲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刻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包容對於一個人來說不會造成什麼損失,反而會得到別人的尊敬,信任。

其實這本書中像這樣的小故事還有很多。書中的150個小故事教會了我如何免除抱怨、排解憤怒的辦法。能夠寬容別人的人,其心胸像天空一樣寬闊透明,像大海一樣廣浩深沉。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是不可避免地發生,面對這些,最聰明的選擇就是學會寬容。

《人生》讀後感3

我是一個“剛剛好”的人,剛好考上初中,剛好考上高中,也剛好遇到十二班這幫可愛的同學們。我做什麼事情都只會剛剛好,我不出衆,也不優秀,也沒什麼追求。我的行爲會給別人感覺我是一個慢動作的人,無論父母怎麼調教,我也還是那樣,可能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吧!

享受人生這詞語在我爸媽眼裏簡直就是奢侈。爸媽那個年代的人都是忙忙碌碌,一干活,就跟打了雞血似的,停不下來。有時候爸媽累了,我會跟他們說,累了就歇歇……他們只會用同樣的話語回答我:休息了,哪有錢供你讀書……每次遇到這種回答我都會語塞。父母和我認爲的享受人生不一樣,理解不一樣,這大概也就是我和父母很少交流的.原因吧!我認爲享受人生,是要享受過程,也要在乎結果,就是要剛剛好,是一個不悲也不喜的結果。有些人努力成爲富翁,每天夜以繼日地工作,如行屍走肉一般,就像是一個毫無感情的工作機器,只爲達到結果,卻不知在通往自認爲美好的結果背後,拋棄了多少美麗的風景。

每個東西都是有侷限的,結果也是一樣。放快腳步和放慢腳步也一樣能達到目的,爲何不嘗試放慢腳步來感受這時間的美好?人生要是“匆匆的來,匆匆的去”那也太沒意思了!

《人生》讀後感4

卡耐基是譽滿全球的美國公關學家和傑出的教育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成功學大師,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他一生致力於人性問題的研究,運用心理學和社會學知識,對人類共同的心理特點,進行探索和分折,開創並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融演講、推銷、爲人處世、智能開發於一體的成人教育方式。他在實踐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著作,其銷量僅次於《聖經》,被認爲是20世紀最負盛譽的暢銷書,其代表作有《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快樂的人生》、《美好的人生》、《語言的突破》等。而《卡耐基成功之道全集》,是將以上幾本書的精華合集而成,它簡潔全面地闡釋了卡耐基做人處世、走向成功的方法。

實用性和指導性,以及對社會各類人羣和各個時代的適應性,是卡耐基思想的重要特點。當時代的戰車匆匆駛過20世紀,進入新千年的時候,卡耐基的思想和見解並沒有被時代所拋棄,相反,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他的思想和洞見更加深刻和實用,對於年輕人更具有指導意義。這本書濃縮了卡耐基成功哲學中的思想精華,幫助讀者解決生活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如何在日常生活、商務活動與社會交往中與人打交道,並有效地影響他人;如何擊敗人類的`生存之敵——憂慮,以創造一種幸福美好的人生;如何在演講場合表現突出,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從而贏得聽衆的尊重。這些問題的解決必將幫助新世紀的人們獲得更美好的人生,幫助人們到達成功的巔峯。

《人生》讀後感5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真的蠻複雜的,真的覺得這就是人生啊。忍不住代入去思考,如果我是高加林,我會怎麼做呢?人的一生太複雜了,愛情重要,但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東西要考慮。

以前一直覺得愛能突破一切,長大後發現:門當戶對,價值觀,文化程度這些都是不得不考慮的。高加林如果真的跟巧珍在一起了,可能也不會太幸福吧;那跟黃亞萍呢,也不一定。愛情想象起來也許很美,但現實往往樸素,煩人得多。

當看到巧珍最後和馬栓在一起了,我反而爲巧珍高興,那就踏踏實實,跟一個真正愛你的人過一輩子吧。雖然高加林很絕情地拋棄了巧珍,“渣”,但是又覺得像他這樣一隻大雁,如果能讓他去到更廣闊的天地發展也沒什麼不對。最後看到他灰落落回到農村,還是有些惋惜,覺得是那個不公的.社會埋沒了人才。閱讀的時候,有時候同情巧珍,有時候又是加林,克南,讀完後想了想,其實這就是人生,無論是書中還是現實中,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多無奈,那能怎麼辦呢?哭過笑過,第二天洗把臉冷靜一下,又是新的生活。

《人生》讀後感6

人生有無數的選擇,我們總希望選擇正確的道路。就像做題總想做一百分一樣。

但是成年以後才發現,哪有那麼多是非對錯,黑白分明,生活大多是灰色地帶,每種選擇都沒有標準答案。選擇了走下去就對了。

當然,爲了避免重走前人路,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前輩會給我們無數告誡,但是年輕氣盛的小青年們總是聽不進去的,千人言萬人語不如實實在在的跟頭最教育人。第二種就是多讀書,經歷並體會別人的人生,增加間接經驗也可以避免多走彎路。

關於愛情,這玩意無法捉摸,沒有特點可循。高加林和亞萍是相似的一類人,張揚聰敏有大野心。有共同語言有共同理想,三觀非常合適,但同樣自私。愛自己比愛別人多。

巧珍如同金子般的女人,溫柔賢惠,善解人意。因爲環境侷限導致沒有文化,和加林沒有共同語言更沒有相同的'三觀,更像是兩個世界的人。

加林在最初失意的情況下是巧珍給了他溫暖,所以相愛相戀,但加林更愛自己和自己的前途。所以有機會成就自己的時候他選擇了亞萍,三觀合適,物質樂觀,事業愛情雙豐收,又有多少人能抵得住這種誘惑?

命運愛開玩笑,人生跌宕起伏。加林再次跌入人生谷底纔看明白了一切的真相。亞萍愛他,但更愛她自己,本就是一類人。至於他自己,真的愛巧珍嗎?還是愛巧珍對他的愛?

物是人非,愛情如煙,說不清道不明。不如像巧珍那樣,選擇了就努力去熱愛,熱愛生活,熱愛身邊對自己好的人!

《人生》讀後感7

《夢想點亮人生》一書讀後使我對夢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夢想是什麼?夢想是火,能夠點燃熄滅的燈;夢想是燈,能夠照亮夜行的路;夢想是路,能夠引你走向黎明。是夢想,召喚着你,讓你不斷進取,不斷奮鬥,不斷前進;是夢想,指引着你,讓你獲取成功。有了夢想,你就有了前進的方向;有了夢想,你就有了前進的動力。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從小立志要爲國效力,之後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傳世名句,並將之作爲自我一生的偉大抱負。鄧亞萍“小個子追求大作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讓人民不再捱餓”,戰鬥英雄董存瑞“捨身炸碉堡”……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樹立了夢想,你就已經邁進了成功的第一步。

中華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叔叔他的事蹟一向激勵着我。楊利偉叔叔從小就有着像海鷗一樣、向着藍天飛去,當一名飛行員的夢想。但在8歲時楊利偉叔叔遇到了困難——他很恐高,爲了幫忙楊利偉叔叔克服這個缺點,他父親經常帶他去爬山,登高望遠。經過楊利偉叔叔的不懈努力他成爲了第一批航天員並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楊利偉叔叔在太空遨遊了21個小時。楊利偉叔叔是國家的英雄,他爲了夢想而努力奮鬥、不怕任何困難,最終實現了自我的目標,圓滿了自我的飛天夢想。我也要向楊利偉叔叔學習,

《人生》讀後感8

讀了《理想點亮人生》這本書,我明白了從小樹立理想的重要性。理想是一個人的人生目標,有了人生目標,就有了努力方向,就知道我們爲什麼學習,爲誰而學習。

書中的人物爲了實現理想而拼搏而堅持的精神,爲了理想不怕苦不怕累的堅定意志讓我感受很深。比如楊利偉,通過辛苦磨鍊克服了恐高症,經過不懈努力與堅定的信念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實現了理想;數學家華羅庚,因爲心懷遠大目標,在失學後抓緊一切時間自學。一年四季每天一邊在店裏幹活一邊刻苦自學10個小時以上,寒冬酷暑也要堅持,最終以頑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的精神實現了理想。相比之下我們現在擁有優越的生活和學習條件,應該珍惜,更應該加倍努力。

書中人物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心懷理想,憑着堅定的.信念與不怕吃苦的精神戰勝了種種困難。作爲新時代的兒童,要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從小樹立遠大理想,並以堅定的意志,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將理想變爲現實,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人生》讀後感9

今日我讀了《夢想點亮人生》後,受益匪淺。我不僅僅明白了一些中華震古爍今的大人物,還明白了大人物背後的許多小故事,正是這些小故事支撐起了這些大人物的光環,而他們日後的榮譽也正是因爲這些小故事才成功的。

我最佩服的是張海迪,她的偉大事蹟讓所有人佩服、感動。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她居然是一個殘疾人,一個癱瘓的人。這讓我十分吃驚,一個殘疾人爲何有如此大的毅力原先這一切都源於她最初的夢想。

張海迪的輝煌還是源於她小時候的.想法:我要自立,長大了要爲人民做點事,成爲一個有用的人。從此,她就努力的開始學習,以病牀爲課桌,自學成才,走上了自學求知的道路。

更使我吃驚的是她居然爲了村民的健康而學習了鍼灸,學就學吧,她居然拿自我做試驗,在自我身上不明白紮了多少針,慢慢才摸索出鍼灸的奧祕。她還進取解剖小動物,努力學醫,不久後,她自我就會看一些普通的風溼感冒了。不僅僅如此,她還坐着輪椅親自登門送藥、問候、診斷。她的事蹟感動了全中國人,她成了一位偉大的榜樣。而這一切,都源於她小時候一個小小的夢想。

夢想是種子,只要我們向着它生長的方向不斷的努力,小種子也會變成參天大樹。一個小小的夢想的力量,誰能低估呢

《人生》讀後感10

高加林的人生可以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高加林做不成教師迴歸土地做農民之後發生的事,第二個階段是高加林走後門來到縣城工作之後發生的事。

第一個階段,是高加林失意的時候,農村姑娘劉巧珍給了他寬慰……

其實看這部分的時候,我已看出來了高加林並沒有多愛巧珍,而是他覺得巧珍能在那段時間可以給他寬慰。是巧珍使他重新接受現狀,走出了無法適應當農民的狀態。

巧珍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姑娘!單純善良,對高加林如此的喜歡。儘管她大字不識,但她的心比那些所謂受過教育的人好百倍千倍。就如文中德順老漢說的:“巧珍,多好的娃娃啊,那心就像金子一樣……金子一樣啊……”

像巧珍這麼好的姑娘真的很難得。

爲了他,巧珍不怕村上衆人異樣的目光和風言風語;爲了他,她可以不顧家裏人的反對也要和高加林在一起;

爲了他,巧珍主動提出來和高加林分手只爲了他更好;爲了他,巧珍和別人結婚之後還爲高加林求情給他找事做……

爲了高加林,巧珍可以做一切事。

可高加林呢,他是自私的,回到縣城之後,他發現自己與曾經的'女同學黃麗萍在一起,纔有更好的發展,就拋棄了善良的巧珍。

第二個階段,就是高加林事業比較順利的時候,和家境好的黃麗萍也在一起了,可好景不長,高加林走後門的事被揭發了,和黃麗萍也分手了,重新回到鄉下,回到原來的生活。

但現在可沒有巧珍的陪伴,她已爲人妻,他這時感到懊悔不已……

《人生》讀後感11

這本書分成茶、酒、琴來介紹,根據于丹自我的理解和體會來描述一些看上去無用的事,其實,這也是在寫人生。生活是很複雜,但永遠要有閒趣,要有美。

你有沒有想過工作、學習之之後彈一會兒樂器?在閒聊時喝一小盞茶?在晚飯後自娛自樂地品上一杯小酒(或喝一點兒酒釀)?也許沒有吧?每一天都循規蹈矩,每一天都在繁忙地學習、工作,每一天都在毫無好處的事中浪費時間,那麼,你會變成一個機器。確實,我們需要放鬆一下,大城市裏的人,如上海人走路都比別人快許多,談何生活?

茶,從字面上來看,就是“人在草木之間”。喝茶,大家都會;品茶,品出它的.滋味,你會嗎?就應不會的。此刻更多的人把飲茶當作解渴的一種方式,而不是一種生活。魯迅先生曾說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酒呢,此刻成了一種應酬,哪裏會好好品嚐呢?摘仙人—李白有一篇詩中寫道“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頃三百杯。”真是體現出了一種豪情海量。琴,十分雅緻,我也在學琴,我總覺得琴能心曠神怡。音樂之美,是任何人無法抵抗的。

讀了這本書,我懂得了生活中並不是沒有快樂,也並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人生》讀後感12

《人生》是我看路遙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書是《平凡的世界》,路遙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四十歲的年紀活到了六十歲的經歷,不敢相信,路遙的人生究竟經歷了什麼,他似乎是爲數不多的作家裏面把人生看透了的。從孫少平到高加林,都記敘的是黃土高原人民生活的現狀。

《人生》,記敘了高加林從高中畢業回到黃土到離開黃土,在回到黃土的起起伏伏的人生經歷,也反應的高加林內心的變化以及與農村姑娘、城市姑娘之間的感情瓜葛的一生,讀完這本書對高加林的評價我不敢說不好,只能說是遺憾,人都會敗給現實,導致高加林悲催命運的,只是這個社會,有的`人普普通通,平平凡凡過完一生,而我卻欣賞高加林這種敢於反抗命運,即使結局是悲慘的,即使他拋棄了巧珍,即使他最後失敗,但是他是那個敢於反抗命運的戰士,在那個年代想要過上好一點的生活,他還能做什麼,他只是一個文化人,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即使他對不起巧雲,但是你成功了,別人不會在乎曾經是怎麼樣,他也希望有一天他可以成功,他可以讓他們村裏的人爲他感到自豪。最後書籍《人生》帶我們走進不一樣的生活,人生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可以這麼說,什麼樣的選擇決定了什麼樣的人生。

《人生》讀後感13

這本書很有年代感,感覺就是在那個年代真真切切發生過一樣。我們無法倒退歷史,卻可以透過書本感知厚重。喜歡開篇路遙的引言部分:“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

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可以說,農民劉巧珍和知識分子高加林之間的愛情悲劇是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的,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愛情並不只是簡單的相濡以沫,要長久的親密關係,還需要精神上的共鳴,兩個人必須要相配。

如果說劉巧珍對於高加林來說是青磚碧瓦,那黃亞萍就是廣廈高樓吧!二者都不是優他的最佳選擇。然而,在我眼裏,兩個姑娘都是優秀的女性,或勇敢,或淳樸,或熱情,或高知,她們對自己有較爲正確的認識,她們都有自己的期待和付出,反觀高加林,儘管人生路途坎坷,但這個人物身上有太多太多的矛盾點,又恰如其分了代表了一類小人物。看到他,更應值得的,是反思。

《人生》讀後感14

今天,讀了耐磨的人生一文,我被文中的“朋友”深深地打動了。斷了右手的他起初痛苦不堪,寫字歪歪扭扭,笨拙的穿衣,把臉颳得鮮血淋漓,直到有一天,他想開了,開始穿短袖襯衫。因爲,他要學古人那樣豁達,要做個樂觀向上的.人,要做個不向命運屈服的人。

想想現在的我們,個個身強體壯,生活在蜜一樣的環境裏,遇到點困難就叫苦連天,與“朋友”相比,我們面對的困難算得了什麼?

記得去年暑假,媽媽給我報名練習跆拳道,一開始感覺挺新鮮,沒想到原來並不是我想象的那麼簡單,每天要做做一系列的準備活動,頭部運動,腰部運動,擴胸運動,手腕腳腕運動。做完了熱身運動,教練再讓我們跑步。然後開始教動作,馬步上端、中端、下端防禦,正拳攻擊等好多動作。一天下來,累得我都快趴下了,回家後堅決不學了,在媽媽的一再商量下,第二天才不太情願的去學習。

現在想想,與“朋友“比比,我真慚愧。我以後也要像他那樣,做個堅強、樂觀的人。我相信:只要堅持,一定會克服任何困難!

《人生》讀後感15

不同的選擇,就此有了別樣的人生。

我們各自的人生中,無一例外,要時時做出人生選擇,太多的抉擇。而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會伴隨着舍與得,失去與得到。重要的是我們在給出這道選擇題的答案時,是不是沒有丟掉自己的本心、自己最初的夢想,使身隨心動。

讀完《人生》,走近高加林,我不想從人物形象的表層系統上探討才子高加林的悲劇性,也無意對他的`人格心理作出怎樣的深刻剖析。不要說當時社會因素的紛雜,使他失去本我,沒了自我。失去本心,縱然空降再多再大的機遇,也無法實現超我的境界。

自始至終,高加林是不清楚自己的本心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因此錯過了太多,空留太多悔恨而終。由此,他的人生得以與茶具爲伴,不乏“悲劇”。

起初,我與同上帝一般、衆多讀者一樣偏愛着高加林,這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才子。而我卻在讀完此書之後要說,才子固然討人喜歡,討我喜歡,而道德品性是不是更爲重要,更爲致命呢?而名利地位權利金錢面前,是不是能把握住愛他的人,把握住自己的本心呢?這些問題顯得又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