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人類羣星閃耀時茨威格讀後感

人類羣星閃耀時茨威格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類羣星閃耀時茨威格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類羣星閃耀時茨威格讀後感

人類羣星閃耀時茨威格讀後感1

“在塵世的生活中,這樣的一瞬間是很少降臨的。當它無意之中降臨到一個人身上是,他卻不知如何利用它。在命運降臨的偉大瞬間,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順從、勤勉、謹慎,都無濟於事,它始終只要求天才人物,並且將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運鄙視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門外。命運,這是世上的另一位神,只願意用熱烈的雙臂把勇敢者高高舉起,送上英雄們的天堂。”

——《人類的羣星閃耀時》。

茨威格是最會講故事的人,所以有“歷史上最好的傳記作家”之稱,《人類羣星閃耀時》向我們展現了10個決定世界歷史的瞬間:千年帝國拜占庭的陷落、巴爾沃亞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爾奇蹟的精神復活、老年歌德熱戀的悲歌、滑鐵盧的一分鐘以及馬賽曲神佑般的創作……

南極爭奪戰是這10個歷史片段中最讓我感動的故事。二十世紀,地球還有一個最後的謎――南極。斯科特,一個普普通通的地地道道的英國人,毫無表情的臉顯現出他的冷漠,和他堅強如鋼的意志。爲了使自己的國旗首先飄揚在新地的上空,1910年6月,他帶這由他組建的探險隊,向南極發起了挑戰。在向極地進發遇到的最大的問題,不是南極的風雪和嚴寒帶來的危險,也不是隊員們的勇氣和意志。而是有一天,他發現,挪威人阿蒙德森德宿營地距離比他們的近一百一十公里。斯科特感到很震驚,但不沮喪,他在日記中寫道“起來,去爭取國家的榮譽!”雖然有這樣的氣魄,他們還是比阿蒙德森晚了一個月。他們是第二批到達的人。第一個意味着成功,意味着一切,第二個卻什麼也不是。返程的途中,他們遭遇了暴風雪,不幸遇難了。斯科特在臨死前留下了幾封信,希望由人能在他的屍體旁發現這些足一位他和英國民族勇氣作證的篇章。

這以後,他們的英雄事蹟被發現後,如奇蹟般的復活了。我們不再認爲他們的行爲是失敗的。他的遺言和他的書信經由電線躍入驚歎不已的世界,國王也屈膝下跪紀念死難的英雄。他們向南極的挑戰失敗了,但他們絕對不是失敗者。他們的挑戰看似是徒勞的,卻化作了對人類的大聲疾呼,呼籲人類集中精力去完成未竟之業。他們又向人類證明了,在和強大的,不可戰勝的命運抗爭中,倒下去時卻最能顯示他高尚的心靈。他的失敗不是失敗,是一切悲劇中最壯美的悲劇。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爲有了斯科特,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像他們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因爲,他們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爲高貴的自信。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人類羣星閃耀時茨威格讀後感2

你在山頂上看過夏日的日落嗎?那種壯美、靜謐、莊嚴的謝幕之後,只留一縷緋紅色的雲霞,遠山更加肅穆深沉,天空更加暗灰神祕。清晨的光芒萬丈、午時的白日炎炎,在這一刻都歸爲沉寂。大地和蒼穹在一絲落寞中,漫溢出闊大的蒼涼之氣。

讀完《人類羣星閃耀時》,我的心裏涌出的也是這樣一種蒼涼。茨威格用14個故事,帶我們走近14位巨星(其中也有大事蹟小人物)的生命某個決定性的時刻,大多數卻都在生命終止之前。與其是人類羣星閃耀,不如說是人類巨星隕落時。

茨威格不愧是偉大的傳記作家,且不說他的筆法多端,14個人物的描寫形式各異,有詩歌、有戲劇、有故事,短短的篇幅,有的涵蓋了人物的一生,有的選擇放大某個切面,有的凸顯了人物最重要的思想……然而,最偉大的是,他深深地走進了每個人物的內心深處。即使他們有的是探險家,有的是政治家,有的是作家,無論是哪個領域,原來偉大的人和偉大的人之間,是心意相通的。也許,茨威格比他筆下的某些人物還要了解他們自己。

說說這本書裏讓我印象極爲深刻的人物吧。

臨終前出走的年事已高的托爾斯泰,最後一次鼓起勇氣,與自己的生活和階層徹底決裂,以踐行他的畢生思想,他的靈魂在升入天國的那一刻終於不再矛盾,他得到了解脫。

偉大的作曲家喬治。腓特烈。韓德爾在中風後,以強大的意志力戰勝了偏癱,衝破生命的阻力,猶如在枯樹上開出無比絢爛的花簇,寫出了自我救贖、救贖無數世人的歌劇《彌賽亞》。

難以想象,70多歲的歌德愛上了19歲的少女,如同陷入初戀的漩渦,最終在失戀的打擊下,化痛苦爲力量,寫出了舉世矚目的《浮士德》;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走向地獄的刑柱上,經歷了從死到生那最爲可怖,而又最具希望的生命瞬間,重新走回人間。

他們的故事,在作者精煉又深刻的濃縮下,我似乎看到,是痛苦,是劫難,讓本已熠熠發光的耀眼的星,昇華爲真正的巨星,他們的餘輝在人類的天空永不泯滅。

也有人,如同劃過天際的流星,我們雖不記得它的全貌,而那閃爍的瞬間卻永久定格。比如寫出法國國歌《馬賽曲》的作者,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軍中上尉,他的一生默默無聞,他的曲子也曾聲名寂寂,但是上帝將靈感砸中了他的一霎那,他照亮了人類。

開啓了美國西部淘金大門的蘇特,以敢闖敢幹的冒險精神,創造了富可敵國的財富,最終卻因發現金礦,斷送了自己的所有,淪落爲衆人皆欺的乞丐。他也曾經如日中天,結局卻讓人唏噓不已。

決定了滑鐵盧戰役成敗的格魯希,是一個小人物,然而透過他,我們看到了拿破崙的隕落。即使沒有格魯希,也或許有另外一個小人物,在關鍵的事件中發揮着決定性作用,那麼歷史會改寫嗎?

還有其他幾位,不一一贅述,作者由點入面,用渾厚有力的筆力,讓我們洞見了偉大的人物的內心。每一個故事,讀起來都讓人心潮澎湃,心絃動顫,似乎看到太陽冉冉升起,又壯偉墜落。品讀之後,大地一片蒼涼。

人類羣星閃耀時茨威格讀後感3

茨威格的《人類羣星閃耀時》講述了十個改變人類歷史命運精彩瞬間。我印象最深的是“滑鐵盧的關鍵一分鐘”。

在這場關鍵戰役前期,法國皇帝拿破崙命令格魯希元帥率領三萬士兵追擊布呂歇爾率領的普魯士敗軍(這一決定使得滑鐵盧主戰場法軍兵力只有不到六萬,同英普聯軍相比不佔優勢)。這位循規蹈矩資質平庸的法國騎兵元帥奉命追擊時,因爲行動遲緩而導致普軍分批逃回加入滑鐵盧戰場。雖然當時他所處的位置能夠聽到滑鐵盧方向的英軍炮聲,判斷出法軍的形勢非常緊急,需要救援而且部下也強烈建議他增援皇帝。但在決定救援還是遵照拿破崙命令他追擊普軍的命令的一分鐘選擇裏,他做出了其生涯中唯一一次錯誤決策,也是最致命選擇——置法國皇帝的軍隊和滑鐵盧戰場於不顧,繼續遵守命令。他的選擇導致了法國的徹底失敗,法國皇帝最終流亡孤島。

如果格魯希元帥聽從了手下們的正確建議,選擇增援滑鐵盧主戰場上的法軍,這場戰役的結局會是怎麼樣,對歐洲乃至世界的影響又會是什麼變化呢?

在滑鐵盧戰役前,拿破崙剛重新奪取政權,法國內部還不十分穩定,外部反法聯盟的勢力無比強大。法國皇帝急需一場場的勝利來震懾國內的反對派,給支持他的軍隊和人民以信心。從當時滑鐵盧戰場上的情形看,最初是法軍全力進攻的。由於兵力不足,爲趕在反法同盟軍隊增援戰場上惠靈頓的英軍前結束戰鬥,拿破崙被迫投入了全部的兵力。此時戰爭雙方都已經到達了極點,法軍還稍稍佔優,法軍只要再有少量的軍隊就可以使英軍全面崩潰。法國皇帝甚至派出多名傳令兵去尋找格魯希的援軍。但當普魯士人及時趕到並增援了英軍後,沒有預備隊的法軍只能全線敗退。如果格魯希元帥先到達戰場,那麼毫無疑問勝利將是法國皇帝拿破崙的。

如果滑鐵盧戰役法軍獲勝了,那麼法軍的士氣必將無比高漲。對反法聯盟來講將是一場噩夢。法國皇帝會乘勝追擊,對英國、普魯士、俄國、奧地利等國發動不間斷的攻擊,掠奪這些國家的資源,延遲這些國家的發展。雖然反法聯盟的勢力很強大,但憑藉高昂的士氣和拿破崙天才般的戰爭技能,拿破崙重新統治大半個歐洲還是有可能的。即使法國最終失敗,歐洲也不可避免的會陷入數十年的戰亂,各大帝國主義國家本土的經濟遭受巨大的破壞。對於反法聯盟的主力英國來說,這種情況會更加嚴重。長期的英法戰爭,會使英國的國力大幅度減弱,對印度等殖民地控制力的減弱,甚至無力發動給我國造成巨大傷害的鴉片戰爭。

有時歷史就是這麼神奇,一個平庸的人的關鍵一分鐘,就有可能改變偉大法國皇帝拿破崙的命運、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命運乃至歐洲、世界的命運。

人類羣星閃耀時茨威格讀後感4

爸爸在很久以前就向我介紹過茨威格的《人類羣星閃耀時》這本書了,但是我一直都沒有看。這次放假,老師要求我們看,而我也正好想完成看這本書的心願。於是用了兩天的時間,看完了這本書,同時也看了一本茨威格的傳記:《觸摸人類的心靈——茨威格》。兩本書看下來我對茨威格和他筆下的人物都有了些瞭解,其中給我的印象最深的便是描寫托爾斯泰的《逃向蒼天》。

這是我所讀過所有文章中唯一一篇使用劇本體裁的“人物傳記”,這也許是作者的用意、註釋、前言、後記、茨威格的傳記裏,無不提到了托爾斯泰未能完成的一個劇本,其中的主人公影射的正是托爾斯泰本人。他未完成結尾,就是因爲他不知道該怎樣結束、自己該怎樣繼續生活下去。茨威格的這一篇劇本,正幫他補全了最後的一幕——從托爾斯泰本人的經歷、遭遇、波折,到離家出走,最後從容地投向死亡的懷抱,奔向了蒼天。托爾斯泰作爲一位革命者,同時作爲一個地位顯赫的伯爵,自然是十分矛盾和相互衝突的,而他也是對自己伯爵的貴族身份感到厭惡。不過,他的家人們都沉迷於眼前,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導致了他八十三歲離家出走、奔向自由的結局。

而在他做出這個決定前,曾有兩個學生拜訪過他這兩個學生,文章中代表正是俄羅斯的所有革命者:俄羅斯的革命者,多慢是響應他的號召,行動起來的。正是這兩個學生,使他堅定了出走的覺醒。他們尖銳地指出了托爾斯泰內心的矛盾:“……您爲什麼總是在口頭上誇誇其談,而不去身體力行您自己的主張呢?……”這恰好體現了革命這門的想法:尊敬他,但又不贊成他的主張。但這並不遮掩了他的偉大。雖然他的晚年是在焦慮、痛苦和矛盾中度過的,但是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找回了自己。

在從前,他爲別人想的太多,完全不考慮自己的感受,而最後在那一瞬間,他又變回了從前的他,他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在他臨死前,一句話說明了他的決心與淒涼:“多少年來我一直怕死,我怕我不能躺在自己的牀上死去……但是現在,或許死神正在這房間裏等我呢,而我卻無所畏懼地向他走去。”

走向信仰的路上固然辛苦,而在到達了信仰後又不被人理解更加痛苦。不過,正如文章的最後一句所說的那樣:“如果他不爲我們這些人去受苦受難,那麼列夫·托爾斯泰就永遠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屬於全人類。”茨威格和托爾斯泰都是一樣的,都是爲自由而生,爲自由而戰,爲自由而逝去。他們都已自己的方法奔向蒼天、逃脫這個已無自由,已不平等的世界。羣星先是迎接了托爾斯泰,接着迎接了茨威格。他都已登上羣星的聖殿,在天空閃耀。

人類羣星閃耀時茨威格讀後感5

《人類羣星閃耀時》是斯蒂芬·茨威格的名著,這是不一樣的歷史,也是對天才的禮讚。正如他所言,歷史上的英雄際會、天才輩出時刻,往往也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茨威格的這種歷史敘述方法,與《萬曆十五年》有所相似,但是這種不拘一格的歷史敘述方式,的確與衆不同。而且歷史敘述的切入點更是別具一格。雖然我們不太贊成他的歷史觀,但是他對歷史的洞悉非常細膩,英雄或者天才對歷史的推動也是作用巨大。他所觀察考察的歷史細膩的多,但是有時候微觀之下,並非就是全部,並非就是真相。

不過,茨威格《人類羣星閃耀時》不是純歷史的視角,這是對天才的禮讚,也是對歷史人物的認識。他的這部作品中,涵蓋了探險、戰爭、音樂、文學、哲學、社會等方方面面。他用自己的敘述與思考,對歷史、對天才進行了思考,以此充實人們的智慧,豐富人們的情感,開拓人們的生活,服務人們的需求。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對歷史進行定性,因爲歷史還在發展中,歷史不是終結,而是持之以恆的延續着。歷史青睞有準備的人,但是怎麼準備?準備什麼?歷史並沒有明確告訴我們。歷史有偶然性,但是歷史更有必然性。《人類羣星閃耀時》給我們的是勇敢的擔當,靈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有的,需要實踐更需要智慧。

其實在我們的觀念中,一直也是如此的期待。正如古語所講,“欲成非常之事,須待非常之人。”天才不僅僅是才華,更是把握機遇的能力。以付出和努力把才華發揮的淋漓盡致。沒有埋沒,沒有浪費。中國人的觀念中很早就強調“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天才的堅毅和執着是成就功業,得“三不朽”的根本。

天才也有生逢其時,否則天才也會悄無聲息的失去美好的時光。時代造就英雄,天才出於勤奮。正如《論語》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個道理對於天才同樣適用。

蘇東坡早就講過“高處不勝寒”。天才無不如此。孤獨寂寞的先行者,需要忍受不理解,需要承受失敗,需要面對冷嘲熱諷,在這片境地裏,凡夫俗子們絕不敢涉足。“雷池”真的不可越嗎?對於天才沒有禁區,沒有不可能。當然,我不是指的社會的法律和道德。

《人類羣星閃耀時》,閃耀過,還會再次閃耀。一個偉大的時代,不可能沒有天才的誕生,也不可能沒有天才的推動和創造。當羣星再次閃耀時,我相信會有我們當中的一個、兩個、三個……。

民族需要自信,國家需要自信,天才就是自信的象徵。帕斯卡爾、牛頓、愛因斯坦,拿破崙、歌德、托爾斯泰,雖然是高峯,但是我們不能把他們當成不可逾越的最高峯。“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人間沒有永恆的夜晚,世界沒有永恆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