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初中《人類羣星閃耀時》讀後感

初中《人類羣星閃耀時》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初中《人類羣星閃耀時》讀後感

初中《人類羣星閃耀時》讀後感

【文章導讀】 如果說,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是三幕波瀾壯闊的偉人史詩,那麼茨威格的《人類的羣星閃耀時》便是十四出精巧簡練的短劇,如同色彩斑斕的碎片一般,拼湊出了一幕幕光芒閃耀的歷史。今天語文迷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是《人類羣星閃耀時》讀後感 ,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篇一】《人類羣星閃耀時》讀後感

十幾年前,那似乎是一個普通的炎熱的夏日,一個放滿了褐色課桌的高中課堂。頭髮略有些花白的高中語文老師,夏風輕輕吹起裹在他瘦削身軀外的的確良白色襯衫。也就是在這樣一堂普通的語文課上,他給他的學生們推薦了茨威格,這位他幾乎最爲推崇的作家以及他的兩部作品。而我當時就坐在那一堆莘莘學子中。我至今還清晰的記得他略帶崇拜和謙卑的表情,樸素又堅毅的眼光緩緩掃過我的腦門,似乎在期許着什麼。中學生的我用很工整的字跡,在某頁語文課本的右上角空白處,很認真的一步一化的寫下了‘茨威格:《象棋的故事》,《人類羣星閃耀時》‘。感覺這是個擁有優雅名字的作家,連作品的名字都如此優雅不俗。只是當時面對高考壓力,似乎除了死記硬背那些必考內容,誰有閒暇,或者哪個望子成龍的父母捨得讓自己的孩子將如此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用的‘課外書籍上呢?大約記得,高中時代唯一看完的一本小說,竟然是有段時間,每日做完功課後,入夜後偷偷躲在被窩裏,用手電筒看完的司湯達的《紅與黑》。其中有一次還被老爸逮了個正着。現在想來,何等悲哀!

時過境遷,那堂普通不過的語文課似乎變得清晰耀眼起來。十幾年了,都未曾忘記當時的細節,這算是緣分嗎?只是,我和大師茨威格的交集,和他的傳世名作《人類羣星閃耀時》的相遇,竟然是從豆蔻年華直接過渡到十幾年後的而立之年。我真想唏噓,真是相見恨晚。但希望此次相見不是恨晚!

究竟是何等深厚的人文情懷,何等悲天憫人的情感,何等的熱誠濃烈的旁觀,揣着何等的對歷史的敬畏之心,何等的對曠世偉人傑出者的謙卑之意,何等的發自內心的無比濃烈的熱情和能量,擷取那些或悲壯,或奇妙,或蒼涼,或溫暖的歷史時刻,短小精悍的十篇歷史小品中,鑄就了這部幾乎是茨威格代名詞的不朽之作。

堪稱精美絕倫如同高山流水般優雅流暢的文字,恰如其分深入人物骨髓的心理刻畫,有點有面精巧細緻的行文結構,擷取人類歷史上,確切的是西方文明史上,那些耀眼珍貴的珍珠,十篇文字,如果是將這些珍珠鑲嵌在精美優雅的蛋糕之上,讓原本枯燥乾澀遙不可及的歷史變得生動奇妙栩栩如生起來,讓讀者無不產生敬畏感慨唏噓之意。

在茨威格的筆下,那些改變歷史進程的人物和瞬間,既是必然的,又充滿了讓人驚歎驚愕的偶然,讓人不禁驚喜,無奈又感蒼涼悲愴。他們不再是遙不可及如星辰般遙遠迷幻的存在,而是充滿血肉和凡塵俗子一樣的悲歡離合。只是唯一超越吾等凡人的,除去上天饋贈給他們的天賜良機亦或是是天降恆禍,都擁有了超越平常人的毅力,勇氣和信念,讓他們得以繼續當時人們看來多是‘不可能的事業‘,無論這結局是喜是悲。雖然此書名被翻譯成‘人類羣星閃耀時’,卻多是些偉大卻悲壯蒼涼的歷史瞬間,書中所寫擁有強大的悲劇力量和人格魅力。也許該加個副標題--那些偉大卻蒼涼的時刻。

無論是亨德爾‘復活’後一個月廢寢忘食寫就《彌賽亞》時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寫對我的吸引,還是約翰蘇特爾這個和美國西進運動加州淘金熱無法撇開的名字宿命般的大起大落甚至家破人亡的讓我唏噓,還是菲爾德十年矢志不渝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信念不滅的成功鋪設人類歷史上第一條大西洋電纜的激盪,等等等等,這一切都讓讀者如同置身於每一個歷史瞬間,似乎與這些巨人或者小人物只有咫尺之遙,對他們當時的際遇感同身受,在茨威格的筆下,凡夫俗子的我們足以洞悉他們的每一寸笑意,和每一絲失望。這一切,直至當我讀到矢志不渝的誓要完成征服南極大業的英國悲情探險家斯考特,奄奄一息的躺在極地小木屋的睡袋裏,在可以預知死亡的瞬間,用幾乎凍僵的手指寫下一封封悲天憫人的信件,直至筆從自己手間滑落,直至嚥下最後一口氣。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悲壯和偉大,看到了無奈和悲涼,也感覺到了自己眼眶中不能自己的溼潤和淚滴。

如果說人類歷史上有一些最偉大的發明,我相信印刷術一定是其中之一。因爲他們,我得以在一個本來昏暗無奇的週日,幾乎一氣呵成的閱讀完了一位膚色語言年代甚至信仰和我們迥異的大師,在半個多世紀前寫就的著作。通過一本薄薄的書籍,更得以和歷史上的巨人們謙卑的對話,似乎親身參與了那些驚心動魄的時刻。

如果一個讀者可以一氣呵成讀完一部著作,那幾乎可以斷定,這位作者在當時當刻一定也是懷着無限的熱忱和信念一氣呵成寫就此書的。感謝書籍,完成了一次跨越膚色,種族和時代的穿越,一次宏偉的能量交換。得以讓我們仰望歷史,仰望偉人的同時,也更加看到自身的渺小,自身的無知。你我,不過是茫茫長河中的一顆塵埃而已。只是又很慶幸,這些偉大的文字所記載描繪的偉大瞬間,又讓我們看到了自身的不平凡和可能性。誰都可能遇見歷史,參與歷史,改變歷史。只要記得,找到目標,堅定信念,撇去浮躁,努力並修爲,也許假以時日,你我之中,也會有那顆最閃耀的星辰。

此書,已經超越推薦的範疇了。因爲他值得被珍藏,一生一世。

  【篇二】《人類羣星閃耀時》讀後感

這是一本陳述鮮爲人知的歷史故事的書,作者用自己的眼光挑選了12個歷史事件,試圖向我們展示一個真正決定歷史的時刻的出現,往往取決於一些不起眼的決定,正因爲事件本身太過於耀眼的光芒,才遮蓋了那些轉折性的事情的重要性。但與此同時,作者也強調:一個真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出現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地流逝而去,在塵世的生活中,這樣的一瞬間是很少降臨的,當它無意之中降臨到一個人身上時,一切美德——小心、順從、謹慎,都無濟於事,只有作出勇敢的決定,才能成就英雄。

可是,怎麼說呢,它終究是一本故事書。不同於經驗,感悟,總結等書籍,故事帶來的感染力只能由不同的個體親自閱讀才能領會,而且,我們會不自覺地對故事進行篩選和偏好。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可能是,我覺得可以考慮將其中的幾個故事收錄進大中學生的課本,好讓我們認識到:有這麼一些人,爲了我們這樣一些人歷盡了苦難,而我們自己卻在無憂無慮之中蹉跎歲月,我們應該慚愧。

故事一《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求庇護》

不朽的事業,是指站在巴拿馬地峽的山巔,同時眺望太平洋和大西洋。這是殺人犯巴爾沃亞爲了洗脫罪名選擇要走的路,上路所需要的勇氣,所經歷的困難,所犧牲的生命,所爲的目的,通通都很激動人心。然而在最後一個光禿禿的小山頂面前,巴爾沃亞命令誰都不準跟隨他,他不願意和任何人分享第一眼望見未知大洋的榮譽。他佇立在山頂,他的眼睛是反映出無涯海洋的藍色的第一雙歐洲人的眼睛。他向同伴講話,他舉起旗幟,向四面迎風搖動,以顯示凡是風吹過的一切地方,西班牙都要去佔領。這樣的一個人,孤獨眺望的時候到底在想些什麼呢,就像《2012》裏面,羣山之巔簡陋的廟宇單薄的和尚,在洶涌的洪水面前,他,到底又在想些什麼。

巴爾沃亞終究還是死了。不是因爲殺了人,他所犯的罪已經被發現太平洋和黃金、珍珠的榮光淹沒了,他死在了別人對他的嫉妒裏。這是誰說過的話來着:世上最慘的還不是貧窮與疾病,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殘忍!

故事二《奪取南極的鬥爭》共2頁: 上一頁12下一頁

初中《人類羣星閃耀時》讀後感

在斯科特與阿蒙森搶灘南極點的鬥爭中,斯科特感慨“對人類來說,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然而,當作者詳細地向我們展現斯科特在日記中記載登陸的歷程和感受的時候,我想沒有人不被感動,爲了榮耀,爲了夢想,有些人踏平了多少坎坷致命的路。

在完成世界歷史上最崇高的業績之一的最後,斯科特在靜靜等待死神的同時,他給妻子、朋友以及國家的信中做了這樣的自白: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強迫自己有所追求——因爲我總是喜歡懶散。關於這次遠征的一切,我能告訴你什麼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裏不知要好多少!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個偉大的發現者,但是我們的結局將證明,我們民族還沒有喪失那種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在我一生中,我還從未遇到過一個像你這樣令我欽佩和愛戴的人,可是我卻從未向你表示過,你的友誼對我來說意味着什麼,因爲你有許多可以給我,而我卻沒有什麼可以給你。我有必要說明,在這場爭取英國榮譽的搏鬥中我雖然失敗了,但卻無個人的過錯,看在上帝面上,務請照顧我們的家人。

不會有多少人有機會看到如今仍矗立在南極冰雪世界的他們的石墓,不過我想,有能力的人都考慮過去那裏走走,獻上一份敬意,哪怕那可能並不是一條通往極點好走的路,也並不是一個合適的監測站位置。

作者如此稱頌斯科特:只有雄心壯志纔會點燃起火熱的心,去做那些獲得成就和輕易成功是極爲偶然的事。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絕對優勢的厄運的搏鬥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最偉大的悲劇,一個作家只是有時候去創作它們,而生活創作的悲劇卻要多至一千倍。

故事三《逃向蒼天》

不得不說的是,這個關於列夫·托爾斯泰83歲離家出走的故事一開始完全不受我關注,想想吧,這位老頭子在學生時代折磨得我們還不夠慘嗎。然而,文章相當直白和深刻批判了當代人的通病,不,應該是長久以來人類的通病:搖擺不定和優柔寡斷。儘管故事本身只是作者基於歷史創作而成,內容卻讓我深深動容。

活着,有方向並不難,難在對自己誠實,有信仰,勇敢,自信,果斷,堅強。每個人都無法避免活在矛盾之中,可是一個人必須不斷地僞裝自己,不斷掩飾自己,在自己的責任面前,除了靈魂深處感到內疚和向自己憎恨的事屈服以外,我們並不知道怎麼辦。其實每做一件事情,都會使人身心解放,即便把事情辦壞了,也比什麼都不做強。

83歲的老頭了,揹着數不清的榮耀,終於放下20多年的自我矛盾,鼓起勇氣上路。單憑這份勇氣,他就征服了我。

  【篇三】《人類羣星閃耀時》讀後感

花了很多的時間讀這本書,逐字逐句地讀,反覆地讀。真的,這樣做很值得。接着,很欽佩斯蒂芬,茨威格。他的文章,他這個人不禁讓人敬佩!

老師總說,讀文章要聯繫作者的寫作背景,我首先讀了讀他這個人。斯蒂芬茨威格,這個人的人生也可謂是坎坷不平。出生在一個富商的家庭,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爲和平奔波,目睹醜惡的現實,洞察社會的矛盾,被迫遠離故鄉,移居英國。後又遷到巴西。最後,走上了自盡之路,毅然選擇了在意志清醒之時告別人世。作爲一個猶太人,他卻享有和已故巴西國王彼得羅二世“鄰居”的特權,獲得一塊墓地。可見,他的影響力非同尋常。

書中的任務大多都是悲劇任務,和他本人的人生經歷有些許相似。先說說書中的內容部分——《西塞羅》

《西塞羅》,寫古羅馬一位才華橫溢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在專制獨裁背景下的一生。作者是在希特勒法西斯橫行霸道的1940年寫下此篇,這也暗暗地將西塞羅與自己聯繫在一起,也是對於自己軟弱無能的哀嘆,

“一個才華橫溢而又十分勇敢的人如果遇到一個比自己更強的人,最聰明的辦法就是躲避此人,同時從容不迫地等待時來運轉,直至前途再次爲他鋪平。”西塞羅就是這樣的人,面對獨裁統治擁護者凱撒,曾號召那些最後捍衛自由的抵抗企圖用強權奪取獨裁的凱撒,也無濟於事。最後,他卑微地重獲一名,在凱撒寬宏大量下,但他卻要求永遠退出政治舞臺。我想,也正因爲這一點,讓這位思想家和才華出衆的文人從一個只能憑藉殘酷或詭計進行控制的不光彩世界迴歸他自己的部首干擾,無法破壞的額內心世界。天賜的厄運恰恰是西塞羅遇到的最美好和最幸運的時刻。他可以靜下心來,總結自己的創作。他不再在古羅馬的廣場上面對可以賄賂的法官們振振有詞地辯護,而是更願意在自己的著作《演說家》,闡明演說家藝術的本質。此時的他已把寫作當成了古羅馬廣場,不停地說着自己的心聲。他的得失是在是太多太多,從被元老院授予“國父”榮譽稱號,到一夜之間流亡,被同一元老院譴責。人生的欺負不斷,也只有在他六十歲的時候,第一次默默地沉思着把目光專注於自己,完成了許多著作,達成了一種清楚地認識。他不是一個人雲亦云的人,他是個走在歷史進程前端的前瞻人。在那樣一個歷史時代,大肆殺戳,戰鬥司空見慣,不言而喻。但他,強烈譴責戰爭是一種獸性,並要求即使對沒有權力者中的最沒有權利的人——奴隸也要善待。事實,時間,歷史驗證了他所說的一切是對的。他以先知的眼光預見到了羅馬將會衰落。他也成爲維護仁愛的第一人。但他的最終命運終不在自己的手中,他慘白的頭顱,寫過無數文字的智慧之乎,一同被釘在了他曾作過不朽演說的講臺上。這該是何等的慘烈,釘的不僅僅是他的軀體,是他的思想,更是象徵共和國的毀滅。

我看到了生命所展現出來的光芒,在那悲慘的畫面中。他的知識、他的思想、他的觀念在此照耀着整個世界,茨威格也像他一樣,安靜地走了……

再來,想說說茨威格的寫作手法。

《人類羣星閃耀時》是個歷史的特寫。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豐富的情節起伏,只是真切地在說。可是,讀他的文章不會覺得很枯燥,平鋪直敘不是他的風格。他運用了藝術的形式, 調動了歷史的感人之處。就如《一夜之間的天才》,那首至今令我難忘的《馬賽曲》。我是在一平空白中,知道這曲,不知道它的旋律,也不知道它到底有怎樣的意義。讀完他寫的文字,腦海中便有了那個雛形,是個無與倫比的曲子。他運用大量的側面描寫,通過寫《馬賽曲》在教堂、在劇院、在俱樂部、在軍隊中的演唱,讓人馬上就能感受到它的傳播速度之快、之廣,從而感知歌曲所具有的歷史意義和感人的力量。他有時還運用一些心理的描寫,讓人感受到不同的意味,“他可能愛她嗎?縱使他能再見到她,又能指望什麼呢?”我會停下,好好地想想。或許這就是作者或讀者的交流。深感語言的藝術真是一門大學問,還有茨威格真是個天才!

他書中的主人公不是所謂的“英雄人物”而只是些失敗者,悲劇人物。可是人性在他們身上熠熠發光!用他的話說:“宛若星辰一般永遠散射着光輝,普照着終將消逝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