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心得體會

《活着》讀後感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着》讀後感心得體會

《活着》讀後感心得體會1

如果我們有更多選擇,就不會有這麼多咄咄逼人的慾望。可是我們只能沿着這條狹窄的小道,麻木地走過去。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應當進取樂觀的處世至理,讀餘華的小說《活着》,我的人生觀卻沒有異常大的改變。要說收穫,則無非是在感嘆之餘,再一次被提醒:人應當知足。

我認爲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沒事胡思亂想,無非是因爲人的軟弱,因爲人的不懂得知足,總是想要得更多。

《聖經》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軟弱的,人的體內人的成分使人易怒,衝動,不能自制。這一點我是相信的。人的軟弱,使人應對困境時往往無力支撐自我走向新生,使自我陷於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我明知善惡卻無膽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曠野獨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無聲地攀爬,在無橋無船甚至無人的野渡泅過冰冷的河面,充分顯示自我的勇氣與智慧,那麼在現實的世界裏,人的日子會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時,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總是難以得到滿足的。未經滄桑的人總是容易在現實的捆綁中藉着心靈的不滿足幻想着換個環境,一味認爲物質的困境使自我忙於無意義的奔波,無暇顧及精神享受。於是,在不如意的現實邊緣,痛苦地理解一襲又襲虛無的衝擊。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着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還會爲以往的生活盡不如意嗎或許那時,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惱和追悔了吧。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讀了《活着》,我想,理解現實,努力成長,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活着》讀後感心得體會2

“人爲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餘華說:“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啊,人是爲自己而活,不是爲他人活,更不是爲了追求榮華富貴,享受所謂的物質生活而活,我們活着是對生命的渴望,更是對幸福的追求。我是怕死的,因爲我親眼見了親人是如何離去的,那一刻,我不知道該怎樣去形容自己的心情,儘管當時我只有十歲,但從親人們的痛心與悲傷中,我感受到了死亡的可怕,那時的我開始有了對生命最真切的渴望。

作家餘華在這本書中表現的死亡更讓我震撼,那些或平淡、或慘烈、或失望的死,無一不讓人思考生的意義。主人公福貴的一生坎坷,遭受了種種不幸,家中破產,先後失去父母妻子兒女,他是在死亡的相隨下活着的,接踵而至的死亡將他的生活撕裂得粉碎。但是我認爲他又是幸運的,在那個漫長黑暗的時代,他娶了一個好妻子,有懂事的孩子,雖然親人相繼逝去,但他樂觀又堅強的活了下來。活着不是最大的幸運嗎?

餘華說“活着”是一個充滿力量的詞語,它的力量不是叫喊,也不是進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的責任,忍受現實的幸福或苦難。生活中,總會聽到有人唉聲嘆氣,抱怨這個抱怨那個,他們忍受不了生命的責任,所以生活充滿了負能量,他們只看到了現實的苦難,卻忘記了現實給我們的幸福,忘記了活着可以欣賞生活中的多姿多彩,更可以感受到愛與幸福。讀完這本書,我更加真切的意識到活着就應該珍惜當下、活在當下,享受美好的每一天,活得有意義,活出精彩,因爲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等到哪一天死亡降臨到自己身上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活着》讀後感心得體會3

“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幹得好,苦根也行啊。”小說一開始是以“我”——一個旁人的視覺來看、來傾聽福貴的一生,而後在講述福貴的.命運時又轉換爲第一人稱,雖然故事情節並未改變,但卻給人一種更強烈的感觸。

在我看來,福貴的一生是個巨大的杯具。家境敗落,被強行徵兵、身邊親人一個個的逝去……命運似乎有意與他作對,總是在他對生活有那麼一點期望,想努力爭取他的幸福時將這一切毫不猶豫地打破。命運給了他幸福的機會,卻又讓他眼睜睜地看着至親至愛的人離去,只剩他孤身一人。

“今日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地,家珍、鳳霞也耕了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對於小說的結局我既覺得意外,又覺得在情理之中。福貴被一個個噩耗打擊着,受的苦也彷彿已經麻木,但卻能強撐下去,沒有輕易地結束自我,結束所受的痛苦與折磨,讓我意外;可是,換個角度想,福貴在這些災難中感受過幸福,儘管越來越小,但他以往有過歡樂,那麼對他來說,或者也算是值得的,畢竟他經歷過。又或者,福貴在與命運的抗爭中練就了堅韌、忍耐:在親人逝去時,他雖悲痛,但也會強忍着爲了身邊其他的人,堅持着;到最終只剩他一個時,他似乎什麼都看開了,隨着命運,好好活着……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即使此刻我並不能完全理解這句話,但我想,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必然有存在的意義。

我來人間必有緣由。

《活着》讀後感心得體會4

初讀餘華的《活着》,感慨頗深。在這本書中,主人公福貴一直在忍受着,忍受生命賦予他的責任,忍受現實帶給他的各種苦難和逆境。最後,連唯一的親人苦根也因意外撐死而離他而去時,他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家人了。福貴的一生很悲慘,家道衰落,失去親人,這些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難發生在了他的身上。但他沒有氣餒,依然“活着”,他的活着好像就是在向我們證明的生命到底有多麼堅韌。更爲可貴的是,儘管經歷了這麼多苦難,他活着也並不僅僅是爲了消耗難熬的日子,還有希望、熱愛和慰藉。

活着這件事向來不易,家族的衰敗和親人的離去讓福貴難以釋懷卻也無力回擊,但他在面對苦難時的生活態度值得我們學習。對於命運接二連三的捉弄,他沒有怨天尤人,相反是自己慢慢消化、獨自適應。這讓我想起那些和福貴一樣經受過苦難卻熱愛生活的人,作家史鐵生便是之一,失去了雙腿後又被查出尿毒症,他的人生是艱難的。可他最後卻拿起了一支筆,用羸弱的筆尖勾勒出了生命最真實的樣子。這羣人只是看似在逆來順受卑微地活着,實際上並沒有屈服,而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反抗着,等待生命的爆發,讓“活着”更有意義。

這本小說也將我拉進了對現實的思考,庚子初的疫情讓“活着”成爲了每一個人平凡到極致的追求。或許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苦難,工作的煩悶,愛情的失意,家庭的瑣事,無休止的“難題”,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嘗試重新接納生活並努力去改變現狀!

畢竟人只活着一次!

《活着》讀後感心得體會5

《活着》這本書是我從初中開始就很喜歡的一本書,那時的我曾經夢想過做一名作家。

作者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爲內心寫作,只有內心纔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內心讓他真實地瞭解自己,一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這個原則,可是要捍衛這個原則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和長時期的痛苦,因爲內心並非時時刻刻都是散開的,它更多的時候倒是封閉起來,於是只有寫作、不停地寫作才能使內心敞開,才能使自己置身於發現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靈感這時候纔會突然來到。”我自己創作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感受,寫作時常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

這本書剛剛開始看的時候非常吸引我,我發現它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辭藻不華麗,語言很接地氣,比喻也恰到好處,行文舒服,不得不讓人讚歎。再說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最後落得只有富貴活着,緩緩透出人生道理。

《活着》裏的福貴就讓我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活着”兩個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成年後步入社會,我們需要逐步鍛鍊自己的耐受力,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一點一滴化解壓力,因爲所有吃過的苦,終會化成生活饋贈的驚喜,讓你在來日歲月裏,成爲底氣十足的自己。

這本書教給我很多,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在於它能用最樸實的語言講出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