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讀書活動心得體會

讀書活動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W 次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下面是相關的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

讀書活動心得體會

  讀書活動心得體會【篇一】

《三字經》開篇有言,“苟不教,性乃遷”,這裏的“性”指性格、本性的意思。我們不對人性本善或本惡下定論,但不學習,顯然不能培養偉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也有“腹有詩書氣自華,人到無求品自高”的說法,所以學習影響到人本性的變化以及性格的形成,無論是自由之思想,還是獨立之人格,都離不開學習。在這裏,我們要否認“江山易改,秉性難移”的斷言,因爲其否認了學習的意義,教育的必要性問題。

學習的內容乃知識也,蘇格拉底說過“美德即知識,而對於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知識是認識你自己”,知識是一切美德的根本,有知識方知真假、美醜、善惡,才能對自由、公平、正義有所見地,從某種程度上說,“愛知識”就是一種美德。學習又是知識的前提,在《三字經》中有“人不學,不知義”“人不學,不如物”“苟不學,曷爲人”的說法。人類一切偉大的成果均建立在對知識的求索上,所以我們認爲:人,均應志於學,立志於學習,此乃成人之根本。

那我們應當學習什麼呢?《三字經》中說“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孝悌是知識的最初內容,是起點,如果外開孝悌談知識,那是本末倒置。“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我想在我們的教育之中,怎麼強調孝悌均不爲過,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直接從“知某數,識某文”開始,而孝悌更多是在家庭教育之中得到認知。在對孝悌的教育方面,民國時期的《開明教育讀本》對我們具有啓示意義。如果沒有孝悌的起點,怎麼做到父子親、朋友信呢,如何做到“泛愛衆,而親仁”呢?“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求知亦是如此。

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學?有三個方面。第一、“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也在於專,我們不能學小猴子搬包穀,此物未完,彼物又起。專是學習中最寶貴的,應當有恆心,有恆業。第二、“幼而學,壯而行”。在《論語》中提出“學而時習之”,這裏習指“照着做”的意思,而不是“溫習”的意思,對人的教育,不僅僅是對“知”的教育,也是對“行”的規範。我們只有專才能知,只有知才能照着做,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第三、講求學習的順序。“小學終,讀四書”“四書熟,經可讀”“經既明,方讀子”“經子通,讀諸史”“史有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後漢三,國志四。兼證經,參通鑑”

三字經回答了爲什麼學習、學什麼、怎麼學的問題,這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應當思考的問題,都說“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這裏的“養”就是知識的涵養。學習是知識的前提,而知識是一切美德的根本,所以我們應當“志於學”,只有“志於學”才能打開“源頭活水”,才能“渠清如許”。

  讀書活動心得體會【篇二】

記得第一次看《平凡的世界》這本小說還是在讀高三的時候,那時候作爲天天埋頭苦讀,面臨高考的學生來說,看小說也變成了一種奢侈的享受。我從同桌的一堆課本中翻到了這本書,翻開書的第一頁,看到的就是這樣一段話:“1975年的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濛濛的雨絲夾着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着。時令已快到驚蟄,雪當然不會存留,往往還沒到落地,就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了,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地沒有到來。”寥寥數語,用語樸實,卻給讀者留下一個畫面感極強的景象。不知不覺間,我被這本小說深深吸引了,但這畢竟是一本長篇小說,對於正在高考衝刺的我來說,篇幅太長,只能走馬觀花看了一遍。

再讀《平凡的世界》,卻是已經參加工作。也是在偶然的機會之下,發現同事有這本小說,帶着當年走馬觀花,不慎明白的遺憾,向同事再借了這本書,仔細品味。

《平凡的世界》講述的是發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間黃土高坡上雙水村的故事,主要圍繞孫少安、孫少平、田潤葉、田曉霞、賀秀蓮、孫玉厚等當時社會各階層衆多普通人的形象的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的反映了農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深刻的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衆人人物中,我影響最深、最有感觸的是孫少平。

孫少平接受過高中教育,他不甘於生活在落後的農村中,積極追求知識,是一個熱愛生活的熱血青年,又是一個淳樸而倔強的人。他生活在農村中,儘管家境貧寒,但他一直在致力於改變自己的行動中,就像是小說寫的那樣:“他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隨時準備接受磨難和痛苦。”孫少平是農民的兒子,是在苦難和飢餓中長大的,他不怕艱難困苦的社會現實,儘管在求學期間面臨飢餓、衣裳襤褸,但他挺過來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漢的豁達平靜的接受着這一切。但是他不滿足立於黃土地上,渴望呼吸城市的文明之風,渴望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展示自己,高中畢業,當他從縣城回到鄉下之後,“一種強烈的願望就不斷從內心升起,他不甘心在雙水村靜悄悄的生活一輩子,他老感覺到有一種東西在向他召喚,他在不間斷的做着遠行的夢。”於是他不貪圖家中溫馨、條件日益變好的生活,去陌生的城市,開闢嶄新的天地。儘管在城市中,他在工地當小工,與其他農民工一樣揹着沉重的石頭,但他不淪於一般的農民工,沉重的體力勞動之後,他在簡陋的工棚裏挑燈夜讀,不斷對生活進行觀察和思考。在工地打工條件好轉後,他到煤礦工作,在工作中,他無所畏懼的努力着,兢兢業業,最終因工作出色而名聲響遍整個煤礦,成爲班長……

《平凡的世界》,儘管書中描述的是黃土高原上幾千幾萬座村落中的一座,黃土高原上幾千幾萬高原農民中的一個,他們身上雖然平凡,但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爲他生活的那個世界而奮鬥。人生無論處於何種時期、處於何種困境中,都必將面對苦難、流言,遭受孤獨、痛苦,都必須心懷理想,保持一顆不屈不撓、直面挫折、勇往直前的心。

如今,《平凡的世界》已經拍成了電視劇,我的母親看得津津有味,她說在電視劇中可以看到她們以前生活的影子。於是,我又陪着母親去她的年代回味了一番。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你讀過的書中,藏着你走過的路、掉下的淚、愛過的人。”《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令人難忘,因爲它描述的平凡人、平凡事或許就是我們自己,或許就是我們所做的事……

  讀書活動心得體會【篇三】

有一棵樹,歷經千年,依然“根深蒂固”。

有一棵樹,飽經風霜,依然枝繁葉茂。

這棵樹,以禮義爲根。春秋時的萬世師表孔子立於庭中,緩緩對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這棵樹,以正直爲幹。東漢時的楊震,面對部下半夜祕密送來的十斤黃金,義正言辭地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相拒。

這棵樹,以淡泊爲枝。東晉時的陶母湛氏,把當官的兒子帶給她的一罈公家的醃魚原封不動地退了回去。

這棵樹,以節儉爲葉。明末清初的朱柏廬一生安貧樂道,留下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千古遺訓。

……

這棵樹就是--中國的家規。

這棵家規之樹,花果累累,芳香四溢。

秦時的孔鮒,面對“焚書坑儒”,睿智“魯壁藏書”;東漢的孔融四歲讓梨;…… 孔氏子孫,世世代代崇德尚勤,廉潔禮讓。

楊震家族楊震、楊秉,楊賜、楊彪四世三公,代代皆清白,剛正。

陶侃勤奮廉潔,陶淵明淡泊名利,不爲五斗米折腰。

朱氏十三世孫朱晟勤學,好義,信守諾言。

……

這棵家規之樹植根於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它的果實不僅僅屬於每個家族,也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食糧。中國家規中的禮義、正直,淡泊、節儉等已經融進我們的血液,成爲我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也必將會把這些家規中的精華以血脈相傳,使家規這棵參天大樹永遠樹立在中華兒女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