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故鄉》讀後感600字(通用10篇)大綱

《故鄉》讀後感600字(通用10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故鄉》讀後感600字(通用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故鄉》讀後感600字(通用10篇)

  《故鄉》讀後感1

我認爲魯迅在《故鄉》這篇文章中表達了多種悲哀。

魯迅先生先寫道童年時期,與閏土一齊守瓜田,捕麻雀的故事。思緒不知不覺就回到了童年。但當閏土來時,一句“老爺。”打斷了他所有的回憶,他和閏土之間,好像突兀出一道無法逾越的溝壑,好像突兀出一面無法捅破的窗戶紙。童年,早已遠去。魯迅先生爲這種封建制度,爲這種“中國式”的奴才主義所憤恨,所悲哀。

可笑,明明只是層窗戶紙,可它堅持了幾千年。明明只是一道溝壑,卻從沒有人想去填。

這時,魯迅先生又寫道:“十分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規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裏,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後,便定說是閏土埋着的,他能夠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裏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我很以爲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那裏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頭有着柵欄,內盛食料,雞能夠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着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着這麼高低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這看似平凡又囉嗦的文字,其實正恰恰表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愚昧,又恰恰體現了中國人的那種悲哀。對此,我也實在不想再說些什麼,大家都能體會到。

最終,魯迅先生說:“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頭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期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實在是一種無奈的感嘆,一種淒涼。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體會到。

  《故鄉》讀後感2

魯迅,他是一名可敬的作家。他有筆作爲武器,與黑暗勢力作鬥爭。他一生寫過很多小說:《故鄉》、《狂人日記》、《朝花夕拾》等等的許多作品。可是我最喜歡《故鄉》這本小說。

記得我們這學期學過一篇叫《少年閏土》的文章,它就是節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老師說過,這本小說很好,放假後我迫不及待的把這本書買來了。

當我讀完後,我心裏好難受,因爲像閏土那樣可愛的孩子,天真無邪,三十年竟變成了一位面黃肌瘦大人,以前的活潑全部都消失了,只剩下了瘦弱。但是,這三十年裏,竟然連友誼都可以吞噬。當我看到魯迅叫閏土“閏土哥”時,我不禁心一緊,因爲閏土並麼有回答什麼只是淡淡的說了一聲“老爺”,他們當年的友誼是多麼的深厚,可現在就如一碗清水。

當我讀完時,不禁心裏一涼,友誼是可以變的嗎?我真的很害怕,當我長大時,我的那些朋友會離我而去,這不是非常可怕的事嗎?當時的社會竟然這麼黑暗,可以將友誼慢慢的吞噬,把一個活潑的孩子變成一個冷酷的人。難道世界上的友誼都不是永恆的嗎?

在魯迅他們談話時,水生和宏兒還在玩耍,但是他們的友誼保質期又有多長呢?當然魯迅不想他們和自己和閏土一樣,有變質的友誼。可是又何嘗不是呢,三十年,可以讓社會把一個天真的孩子變得冷酷,那麼友誼呢,在社會的籠罩下,什麼都會變。社會可以造就你,也可以將你從高峯推下低谷。

我終於明白了魯迅的最後一句話:就像一條路,本來是沒有路,可是有人去走了,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條路。只要別人認同了你,你就成功了,你做的事也變得合理了。

  《故鄉》讀後感3

歸鄉了,又回到了故鄉。

故鄉變了,那陰晦的氣氛瀰漫在了黃昏的天空,風掃湖面,蕩起一道道波紋,而氣氛卻壓抑得令人窒息。好一派荒涼的景色。

“到鄉翻似爛柯人”

讀了魯迅先生的《故鄉》,回想起舊時代的荒涼,眼前便不由得浮現出這麼一幅景象,若近若遠,若即若離。恍惚間,把我帶回了那封建社會的黑暗——“叫,老爺”。閏土的一席話,不僅讓作者,也讓讀者深感悲哀;

朋友們都被時間隱去了,被僕人取代了,那兒時純真的友誼,再難尋覓。

正如文中所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路是靠人們的感覺、信仰、精神走出來的。然而,走上這條路,就再也不能回頭。看見昔日的故鄉變得如此荒涼、昔日的親人、朋友們已變得如此冷漠、昔日的景色早已被人忘卻……不變的只有那一輪皎潔的明月和那璀璨的羣星。

“月是故鄉明”

在那裏我看到了人生的物是人非,世態炎涼——不正如現在的我們麼?唯一的的區別就是,我們的面前早已有了前人踏好的足跡——踏好的路。甚至,還有一些血淋淋的足跡,在那坑窪不平的路上,或少或多,或遠或近前,徘徊着,彷徨着,迷茫着……

而如今,我認爲這句話應該更合適:世上本有路,人走的多了,反倒沒路了。想當前,一篇《赤兔之死》轟動文壇,確是篇佳作,而此後跟風之作如雨後春筍之勢,人人都走上了返古的老路,五千年曆史都不夠後人習作用例了。

路,要靠自己走,每個人都應該靠自己走出一條路;

以前的人沒有路,靠自己走出一條條路;

現在的人有路,便不費心思去找路了;

作爲我們,更應在這個世界中走出自己的路。在舊社會的黑暗之後,走出自己的奕奕光輝。

  《故鄉》讀後感4

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頭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是在魯迅的《故鄉》中認識他的。當時,這健康可愛、有着紫色的圓臉、頸戴銀項圈的少年,留給了我很大的印象。他給作者,也給我們訴說了他的稀奇的見識: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他和作者一齊開心的交談,一齊天真的歡笑,在一齊肆無忌憚的玩耍。

但,二十年過去了,閏土已不是以前的閏土了,歲月在他的臉上和手上,都留下了滄桑的痕跡。他之前紫色的健康的圓臉,如今變作灰黃;紅活圓實的手,如今變得又粗又笨並且開裂,倒像是松樹皮了。最重要的是,閏土見到魯迅後,第一聲叫出來的,竟然是“老爺”!

他們之前以兄弟相稱,但此刻卻主僕分明,只是因爲“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麼?二十年的轉變,使得他從一個勇敢機智、見多識廣的小男孩成爲一個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麼使他的改變如此之大呢?是貧窮?還是所謂的“長大了”?或者……

應當是當時的社會吧。是當時的種種壓力,才使得一個天真無邪、自由歡樂的少年變作一個目光呆滯、呆若木雞的農民。閏土就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庸俗、麻木。

文章的最終,魯迅的侄子宏兒和閏土的第五個孩子在一齊,同二十年前的魯迅和閏土一樣,在一齊歡樂的玩耍着。這不就是小時候的魯迅和閏土嗎!但等到他們長大之後,會不會也和此刻的他們一樣,中間相隔着一層可悲的身份的厚隔膜呢?

  《故鄉》讀後感5

人生就像是一塊璞玉,它的價值不易被人發現,我們就像是一位雕刻家,用刻刀在這塊璞玉上雕刻,用心靈去體會、去研磨,最後的作品就是我們心中的理想。這就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所在。魯迅的作品集裏,我感到的是對似水流年的追憶,有着真摯的情懷,他有着無奈的感傷,有看心酸的感觸。在他回快的時候,也許會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也許會感到些許的酸楚涌上心頭,但只要讀懂了魯迅先生的理想,他的新希望,就感到有一股泌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那是他對理想的執著。

“我”回故鄉後,故鄉的一系列變化,楊二嫂、閏土都變得陌生,使文章有一層離愁別緒。現實總是那麼殘酷,貧富懸殊,人與人距離遠了,因爲他們的童心與無邪已被現實無情地一點一點地磨光了,在這個漫漫的歲月之中,在這個淒涼的社會之中“長大”了。“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這是魯迅的深,爲何人們要被世俗的塵埃所矇蔽?爲何人與人之間要有這般的厚障壁、隔閡?魯迅在渴望,在呼喊:“一輪金黃的明月”“碧綠的沙地”,希望改造舊社會,創建新生活。在浮世曲折滄桑的變化,流水之畔,紅塵滾滾,魯迅帶着他的新希望緩緩走來,軋實了革命的道路。

魯迅在他的尋夢路上埋頭前進,只是向前、向前,向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去努力,去奮鬥。汪國真說:“我不去想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在我的人生中,我也應該有自己的理想,不去計劃得失,把我的汗,我的淚作爲刻刀,用畢生的心血去雕刻理想,在人生這塊璞玉上細細雕刻,讓理想變爲一塊能開出絢爛花朵,綻放出迷人光彩的羊脂白玉。

  《故鄉》讀後感6

大概是生活的勞累所至吧,“我”很興奮見到了閏土,總覺得有很多話要說,卻“被什麼擋着似的,單在腦裏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閏土見了“我”卻站住了,有些木然,臉上顯出“歡喜和悲涼”,接着恭敬地叫“我”——“老爺”而不是“迅哥兒”,“我”此時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家鄉由此變得陰晦悲涼了。昔日純樸天真的少年終不堪多子饑荒兵匪官紳的壓迫而如其祖輩們一樣命運悲慘了。

“老屋離我愈遠了,但我卻並不感到留戀”,“我”不願留戀的是“閏土”似的鄉親要了香爐和燭臺去敬奉陳腐而落後祖輩並沿襲封建祖制過着木偶似的世代辛苦而麻木的生活。朦朧中,“我”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那圓月下的少年不再是項帶銀圈的閏土,而是宏兒正在想念的”應該有新生活“的水生。

時間輪轉到二十一世紀,我有如“我”一樣的美好的少年時的回憶:放野火,打野仗,賭硬幣……還有那鬱蔭蔥蘢炊煙樹下的茅舍和生產隊的大曬穀場上孩子們極情的追逐嬉戲,還有我常和父親總在月高霜白的冬夜船行二十多裏水路在大湖上放網捕魚,雞唱三輪之時,倉滿船歸,舟行波隨……如今,我不是”我“,我卻似閏土繼承了我的祖業,當了一名漁夫,然而我不供奉”香爐與燭臺“我不想辛苦麻木的生活,也不願意辛苦展轉而生活。我腦海裏常常影現父親因多子與世事等羈絆的人生陰影,我總在父親的人生軌跡上抗爭,我力圖要開闢一條自己和路……

我不知道水生是過的一種怎樣的生活,也許是”我“和我理想中的新生活吧。

  《故鄉》讀後感7

合上《故鄉》,我回憶起來,這真是一部令人肅然起敬的作品,字裏行間都充溢着魯迅先生對封建主義的痛恨,對窮苦但淳樸的人民的關愛,以及對樸實百姓善良人格的讚揚。

《故鄉》中有一處地方最令我的心顫動。兒時,閏土是“我”從小一起玩的好友,雖然那時“我”是少爺,他是幫工,魯迅與閏土之間純真的友誼令我羨慕。少時的閏土活潑天真,善良可愛,與魯迅志同道合:看瓜刺猹、雪地捕鳥……

長大後,物是人非……魯迅和閏土間卻有了一層厚厚的隔閡,是時間的刀無情地砍斷了童真,閏土與魯迅見面時,他開口第一句就是“老爺”,我頓時愣了。想必魯迅先生也十分難過,少年時代那無比純真的友誼已無影無蹤……這個世界是灰色的,人們失去了活力,沒有了生活原有的色彩。而與魯迅先生和閏土童年的經歷卻充滿活力與希望,現在與過去;少年的閏土與成年的閏土;以前的我和現在的我,一切都已不再美好。

《故鄉》是魯迅先生的一部不朽之作,濃郁的色調傳達出悲哀和無限的傷感讀着讀着,我不禁潸然淚下。

每次讀了《故鄉》的感受都不一樣。在閱讀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魯迅先生振興中華,反對封建的遠大抱負和理想,他揮動手中的筆,與封建主義展開了一場戰鬥,他像英雄一樣,把中華人民從懸崖邊拉了回來,一股浩然正氣改變了國民精神,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我們21世紀的青年也要像魯迅先生一樣,浩然正氣心中存,以筆代伐,戰鬥一生!

魯迅先生被中華人民稱爲“民族魂”,這是受之無愧的!魯迅先生一身浩然正氣,爲了祖國,爲了民族,頑強奮鬥,我們雖然不能像他一樣爲中華民族做出那樣大的貢獻,但也要努力學習,爭做一個祖國的好少年,我想,這就是魯迅先生所希望的吧!

  《故鄉》讀後感8

讀完故鄉,心中有着些許感慨。而那閏土的身影更是揮之不去的。

少年閏土是那麼的天真、活潑,無拘無束地在土地上玩耍,知道許多有趣的事,但是到了中年,卻成了一個麻木不仁的“木偶人”。可悲可嘆。通過閏土,魯迅先生深刻揭示出現實,使人印象深刻。

但是,時過境遷,當年的情景不會再現,我只能通過想象來再現,總是不那麼真切,但少年是的閏土與迅哥兒之間的對話和關係卻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讓我心中積壓已久的感情如洪水一般涌來,少年時的閏土雖然家境貧寒,要幹許多活,可是他是快樂的,是自由的,是海邊的精靈,大地的寵兒,他親近自然,感受生活,樂觀積極,他少年時的種種令我羨慕不已。在看看迅哥兒,儘管生活在大戶人家,生活條件要比閏土好很多,但他並不快樂。爲什麼則大概是那害人的“之乎者也”吧現在的我們境況與迅哥兒都像啊!有人說我們是幸運的一代,這並不錯,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一定是幸福快樂的一代。物質上的享受的條件是精神上的.痛苦,面對鋪天蓋地的作業、試卷,我不禁茫然:路在何方?

這個問題的答案多種多樣,道理自然也是數不勝數,可是我們這些學生真正認同的又有幾條?

或許有得必有失吧,我只能以此麻醉自己。撇開《故鄉》那不在貼近生活的主題,我看見了少年時快樂的閏土中年時頹唐樣,我不禁暗歎一聲。也許,真的爲了以後的幸福,我要獨自承擔起責任,面對重如泰山的壓力,我沒有退路,後面是萬丈深淵,而面前是萬重青山。

我願痛苦早日過去,光明永照……

  《故鄉》讀後感9

在我看來,故鄉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感覺,一種親切的感覺。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他的故鄉是一個舞臺,演繹三種人生。或許在今天看來,魯迅半白半文的風格,是讓人很生澀的。但我相信,魯迅在那個時候,一定是用世俗的語言在講一個世俗的故事,在告訴世人,人是怎麼變成鬼的。

首先說到閏土,閏土作爲一個主要人物,他就是一箇中國農民的代表。閏土是個好同志,他從不覺得世間有多黑暗,他只是覺得是上天要讓他去種田、去受難。所以他要拜神,他和許多農民一樣,信天勝過信自己。就連造反也要有個人來說“此乃天意”。黃巾軍、白蓮教、天地會,這些起義軍無不打着替天行道的旗號。閏土同志的少年多美好!抓鳥、看西瓜、拾貝殼,很美好的生活。但長大以後的閏土呢?多災多難,生活灰暗得就像一口破鍋。所幸他沒有像祥子一樣把破鍋給摔了。這又是怎樣不幸!從少年英姿到中年怯懦。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人到底要受多少罪,才能從一個活人變成一塊走肉?這不是因爲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來順受代替了勇氣,小偷小摸代替了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個閏土的麻木或許不算什麼,但千萬個閏土的麻木不仁又會是怎樣的悲劇?千年封建,鎮壓了中國農民的反抗與信仰。拜神!?拜神又有何用?!殊不知天道即人道,天意即人心?壓在閏土們頭上的山正是他們的麻木。倘若人人反抗,閏土又怎會成爲一個悲劇?

而楊二嫂則不是悲劇了,她的生活無疑是場喜劇了。她無疑是《故鄉》中最有喜感的一個人物了。無論是語言、動作還是經歷都像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鄉村電視劇中的反面角色。不但令人反感還令人可笑。

  《故鄉》讀後感10

故鄉是是每個人快樂的回憶地,但魯迅寫的《故鄉》這篇文章中的閏土,許多人都是知道的,以前也學過一篇叫做少年閏土的課文。他小時候與長大後那是截然不同的。

小時候的魯迅,因爲家境不錯,是個小少爺。他雖然吃不愁穿也不愁,但卻不快樂的,童年的閏土家境不太好,所以必須要去看瓜田。他生活雖然艱辛,但充滿快樂。魯迅與閏土的童年是相反的。

在《故鄉》這本書中,魯迅的童年沒有自由。我覺得沒有自由和無窮無盡的學習的生活,就跟機器人差不多。大人總覺得吃得好,穿得暖,學習好就是一個最好的人,而這些想法我們不敢苟同。書裏講的和現在的我們體會相仿,我們與父母之間代溝是一樣的。

《故鄉》,這是一部令我回味無窮的書。魯迅先生把他一生所經歷的那些讓他一輩子都不可能忘記的人、事、物全部都記錄到了這本書中,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他的人生經歷。這本書非常好看,希望大家也去看一看,瞭解瞭解,裏面的一些哲理到了現在可能還有用。

人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人沒有了思想就相當於一個植物人,他的思想會慢僵化。拿魯迅和閏土小時候來說,小時候他們一起捉角雞,一起看跳魚兒,還有很多有趣的事兒。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的關係很好,但後來呢?

從魯迅的筆中,在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面當時農村生活的鏡子,讓我從中看到了一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變化之大:從一個開朗、樂觀的孩子,變成了一個與魯迅生疏起來,臉上看出了頹廢的人,不再有小時候的開朗。

我們也有可能像閏土一樣,被環境、社會影響着,變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