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師道》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師道》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師道》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師道》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師道》讀後感1

屋檐水,一點一滴,滴穿沿階石;羲之習字,年年歲歲,墨染洗硯池。陶行知說:“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初讀《師道》一書,觀此言,只覺三個“天天”,發人深省;再觀此言,更覺大小不論,“天天”不易,所以我從不呆望“大創造”從天而降,而是學以“坦白之心”觀“點滴的創造”。

何爲“坦白之心”?我以爲對於教師而言,“坦白之心”便是襟懷坦白,誠摯可親,一視同仁。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對火眼金睛,具備了找出孩子所有的小小創造的本事;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個廣大的溫暖懷抱,獲得了能把所有取得點滴進步的孩子納入懷中給予溫暖的能力;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雙有力的手,能把孩子託舉得更高,遠離那片名爲不自信的荊棘地。

上學期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給班裏小朋友們寫的“詩歌”設計海報。尤記一開始我動員孩子們寫詩的時候,這些“大作”還只是幾張可憐的小紙片,攥在幾個平時的“積極分子”的手裏,到了下課,這幾個人走到我面前,亮晶晶的眼睛望着我,領頭的來一句“老師,這是我們自己寫的詩,想給您看看。”話還沒說完,孩子們把紙往我講臺上一拍,一溜煙全跑了,讓人哭笑不得。我只好把這些皺巴巴的小紙片一張張撫平,疊起來,帶回辦公室。看着這寥寥幾張紙片,我內心有些泄氣,我本以爲我前期做了充足的準備,找了不少同齡孩子有趣的詩歌,舉辦“兒童詩鑑賞會”,孩子們應該會積極性很高,這些小紙片卻怎麼看都有些敷衍之意。沒想到的是,一張張看下來,紙片的含金量出乎意料的高,孩子們字一筆一劃寫得認真,寫的小詩也基本都具備了現代詩的“範”。想了想,我準備給這些積極勇敢的孩子準備一份小禮物。我把這些文字錄入到電腦,配上應景的插圖,做成手賬的形式,再打印出來,一張張精美的詩歌海報便完成了。令我沒想到的是,這些“小禮物”激起了不少孩子的興趣,隨着我一次次的動員,我收到了越來越多的“小紙片”,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加入了寫詩的陣營。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我慶幸我在最後沒丟下一顆“坦白之心”,若我因爲孩子們交上來的“小紙片”不符合我預期所想,疑心是孩子們敷衍我才上交的,棄之不看,不予孩子反饋,豈不是錯過了孩子的成長?這便是失了“坦白之心”,摧殘了孩子的趣味,更辜負了孩子的創造。小紙片也好,精美詩集也罷,若帶着坦白之心去看,便都是孩子的創造;孩子的點滴創造也好,大創造也罷,都是作爲一個老師應該去一一發現,一一挖掘的寶貴財富。

梁啓超說“教育事業,從積極方面說,全是在喚起趣味;從消極方面說,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殘趣味。”以坦白之心觀點滴創造,喚起孩子趣味,守護孩子趣味。

  《師道》讀後感2

教師,需要學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相關知識常常能讓一個教師在課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飛揚。學識源於讀書,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如果教師不能把握準時代的脈搏,不斷地讀書,拓展視野,增長學識,不僅不能教好學生,反而會因爲自己的落伍而妨礙學生的發展。可見,讀書是教師的立身之本。《師道鑑》這本書立足教師成長,薈萃一線教師精彩評論和教學隨筆,審視教育本真,解讀教師生命狀態,分享教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做人有人德,爲師有師德。做一個有思想、有追求、有道德的教師,爲學生指明生命的方向,賦予學生生命以意義和價值,就是最高尚師德的具體體現!這是爲師之道,更是爲師之德!作爲一名教師,我們要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纔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啓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爲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爲了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得美好。媒體不斷爆料老師怎樣體罰學生,形式五花八門別出心裁,這類老師把學生當成他的私有財產,沒有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這些老師不配當老師,沒有師德。教室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不是你施暴的地方。孔夫子的德、才、勤、容真可謂萬代之師也。中國5000多年悠悠歷史長河中,不缺雄才偉略的君主,不缺流芳百世的賢臣,不少品行高潔的隱士,但影響至今,將精神滲透到我們這些炎黃子孫血液中、骨子裏的卻是一生身無長物、顛沛流離的夫子。這足使後代爲師者共與榮,使我們這些在“師途”中行進的人對“師”的真諦有了更多的感悟。

夫子是高懸晴空的皓月,是潤澤田野的清源。但我寧願將他看作一座山,不可逾越,卻可攀援。夫子之德,德配天地;夫子之才,古爍今,子自難奢望。但夫子“韋編三絕”、“三月不知肉味”,雖非常人可以做到,但絕非不可企及。師道在勤,“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師道在勤。人們自古便視“勤”爲人之美德,因而便有“勤儉可持家”、“勤能補拙”、“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的種種感嘆。豈有作爲傳承人類文明的“師”者而不勤者?

師道在勤。只有勤學、勤思、勤省,才能在知道少一點的人面前知道多一點,在迷茫的人面前沉穩一點;在如海的知識面前謙虛一點,在強於自己的學生面前從容一點;才能在淺薄面前深刻一點,在浮器面前淡泊一點,在物質不富有時精神豐富一點。

讀了《師道鑑》書,我也深深的感悟到教育的希望在於我們每位教師的成長,離開了教師,任何制度、觀念、政策都只能停留在空中。我們教師用來工作的工具是:知識、能力、道德、態度。所以,作爲教師,還應該爲適應飛速發展的時代,而不斷的學習儲備各種知識,時時提高自身的素質。我們首先得使我們的知識不老化,所以得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能滿足已有的那點滴學問。因爲學生可以原諒一個吹毛求疵的老師,但不能原諒一個無知無能的老師。所以,由一桶水到一條源遠流長的河的演變,是我們作爲教師的知識追求的覺醒。只要還在教學崗位上,就要不斷的追求。

這本書給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看得更遠!

  《師道》讀後感3

打開學校推薦的書目《師道:爲師亦有道》這本書吸引着我,於是我借讀了這本書。拿到這本書仔細看看封面,上邊寫着“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悟悟書名百思不得其解,後來頓悟。師道就是老師說,第一個道是說的意思,第二個道是路徑、方法的意思。爲師有道,道在何方?

書中彙集的文章多爲一線教師教育評論和隨筆,這些思考未必有多高深的理論,或許難免有個人主觀色彩,或許也失之於片面,但這些思考無疑是鮮活和最具有生命力的,鑑證着老師們的成長足跡,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字裏行間,充滿着對教育的熱愛和激情。

作爲教師要明白:教育不需要多少“創新”,只需要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纔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啓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爲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爲了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得美好。

很多時候,我們的老師從中劃出符合自己課程性質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讚賞的語氣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們幾乎從來沒有隨着學生的思考車輪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學生走向獨自學習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缺少跟學生進行開放性、探究性問答的技巧與自信,因爲思考的車輪沒有方向,我們尚且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幫助他們如何探索生活而培養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早已經習慣了火車導軌式的教育。

我們應該放手讓他們在每一個機會面前嘗試與思考。只有放手,你纔會知道什麼是他們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纔會發現什麼是他們的專長。教育就是“使人成爲人”。同樣的,教師呢,作爲活在孩子中間的成年人,和學生一起面對世界(文本和實在的生活都是世界)並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所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教師都是有共同點的,兩個關鍵詞:放手和主體。教師放手,還學生主體。主體的體現,不是“教師爲了學生做些什麼”,而是你讓學生做了什麼,學生體驗和經歷了什麼,而且這種體驗和經歷必須出自他們的主觀願望。

學生的主體作用,簡單地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爲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他們能夠能動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爲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並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對象。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事物內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它決定着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因而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的知識、能力、品質、性格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學生本身內部的矛盾性。教師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對學生來說雖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終究還要靠內因起作用。

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同樣一個教師,同樣一本教材,同樣一個教學環境,不同的學生卻出現不同的學習效果。導致這種差異有種種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發揮程度不一。因此,調動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並確立自身的主體作用意識是教學中的重中之中。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廓清籠罩在師生課堂關係上的“迷霧”,引領教師將“教本位”變爲“學本位”,從而優化教學行爲,提高課堂效率。同樣,由客體變成了主體,學生也就不會站在“教”的對立面機械、被動地接受,而是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將以“授業”爲主的“課堂”變成以“求知”爲主的“學堂”,從而將他們被壓抑的學習積極性、求知自覺性和思維能動性盡情彰顯,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纔能有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師生情感交互和心靈契合,最終實現以生命弘揚生命、以情感激越情感、以精神建構精神的教育目標,讓師生共同享受有尊嚴、有道德的課堂生活。

教育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人生是一本厚重的書,翻的不經意會你會錯過精彩,讀的很用心你纔會體味更多。把握好人生,在生活的路上不斷思考,不斷進取,使平凡一生在教育的沃土上變得多姿多彩!

  《師道》讀後感4

近幾年,市面上越來越多教育的書籍讓老師們眼花繚亂,想選擇一本語言中肯一些的書也比較難。在假期裏,教體局推薦的一些書目中,我選擇了這本《師道:爲師亦有道》來讀,是因爲被封面上的一行字給吸引了:“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這句話字字說到了每位老師的心裏。

這本書共五章:立場、信念、冷眼、策略、憂思。標題簡介二概括。這本書都是收錄了一線教師的教育評論和隨筆,正如前言所說:“讓教師說話,爲教師說話,說教師的話”遠比對教師說話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師的發展。

什麼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沒有多少新的話題,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創新’,只需要教師始終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纔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啓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爲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的美好。”

“累”,現在的孩子活的太累。作者張常關老師說了這麼一句話“一切的發明創造都源自自由思考,一切的成功教育都源自內心的需要。讓我們多學一學古人,給教育一些‘閒暇’,還孩子一點自由吧!”這句話,說出了孩子們的心聲,學生們在老師和家長的“百般呵護”下沒有了自由和思考的時間。孩子們最寶貴的青春和娛樂玩耍的時間就這幾年,而孩子們最美好最富想象力的大腦,被看不到邊際的書海沖刷成了光滑的石頭。在假期前的一天,我問了班上的孩子都誰報了輔導班,結果90%的孩子的假期被輔導班所佔據,有50%的孩子報了兩個以上的輔導班,還有幾個孩子參加了四個。看到孩子們舉起的小手,我的心裏更多是是無奈,“不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家長們讓孩子上輔導班的動力。讓孩子睡個懶覺,讓孩子去公園裏玩玩,給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讓他們飛的遠些。

“尊重”。在看到這個詞語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認爲就是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不打罵學生。而在幾年前,尊重學生已經不僅僅只是單純的不打罵學生這麼簡單。在課堂上,老師一味的侃侃而談就是不尊重學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不給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間就是不尊重;在學生回答問題出現錯誤的時候,老師粗暴的打斷就是不尊重。

《不要搶佔學生的舞臺》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尊重要打從心眼裏表現出來。文章有這麼一段話:“不要搶佔學生的舞臺,好課應當讓“彩”出在學生身上。學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師不要去做,學生自己能說的話教師不要去說,學生自己能想出的問題教師不要急於給出答案。教師要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要儘可能多地安排學生去活動,師生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在互動中錘鍊語言,發展思維,增長智慧。”

老師上課要講,而且一定要講。但講時忌滔滔不絕,旁若無人,話匣子一打開就興奮不已,難以收住。牢記不要把課堂當成教師一個人表演的舞臺,而忽略了尊重學生,每節課要讓“彩”出在學生身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大膽質疑的精神。學生回答問題偏離軌道時,要果斷地將其引回主題。

什麼樣的課堂決定着我們培養什麼樣的學生。“先學後教”這種模式培養了學生會學習,善思考,高效率。只要我們教師尊重學生,給學生機會和時間,學生就一定會給我們驚喜。

有了這些思考,又使我們回到教育的目的上來。如果我們真正的把教育當做生活,開啓學生的智慧,健全學生的人格,讓學生們學會獨立思考,進而學會獨立行動,成爲一個心理寬廣,而且精神堅強的人。那麼,老師們在這個過程中拿到不會享受到快樂嗎?

  《師道》讀後感5

最近看了《師道,爲師亦有道》這本由馬朝宏主編的這本書,書中收錄的全部是一線教師的教育評論和隨筆,全書共分五章:立場、信念、冷眼、憂思和策略,可以說篇篇鍼砭時弊,句句一針見血,特別是讓我們這些一線教師讀了,有醍醐灌頂之感,不禁佩服如是教師愛教育的胸懷和爲教育而謀略的膽識。其主旨正如書的封皮上所寫:“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讀了此書,讓我感觸較深的有《老師,你累嗎?》、《培養孩子的學習動機》、《被高分拋下的孩子》等,這些篇章反映的問題較接近現在學校的情況,並引起了我對孩子學習動機的思考:孩子爲了什麼而學?

我不禁假象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問起孩子他來學校爲了什麼而學時,他們會怎麼樣回答。我想可能很多孩子尚未思考過這個問題,或者他們也考慮不清楚到底爲了什麼而學,因爲社會環境、家長、學校及老師的種種引導,可能讓孩子弄不清楚學習到底爲了自己還是外界。每每看到孩子們在日記上或者在素質報告手冊上寫出自己某段時間或最想說的話是“下次考試考雙百”抑或“在學習上超過某位同學”等等此類的話,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情感,是同情、是自責還是無奈。當今的孩子們怎麼了?別說當今的孩子們了,往前追溯,就拿我來說,在學校度過了將近20年讀書生涯,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嗎?以前的我不也是爲了考取好的成績,或是爲了讓父母高興,爲了得到老師的讚揚而努力學習的嗎?所以,這不是當今在學生當中存在的問題,而是一個長期待解決的問題。

孩子們學習動機的不明確不能怪他們自己,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家長和老師的教育方式。我很同情現在的孩子們,同情他們沒有快樂的童年,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整天忙碌於上學、參加興趣班和特長培訓班等,家長們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尤其是在學習上讓孩子與周圍的同學比,他們經常使用這樣的獎勵策略——這次考到多少分,會獎勵你什麼。這樣無形中引導孩子學東西是爲了與別人比較,是爲了讓自己的父母高興等,長期以往,孩子們消失了學習的內部動機。對教師來說,我們何嘗不是通過考試成績來評每年的三好學生的,雖然有時候也會參考孩子們的平時表現,學校期末考試後,也同樣以各科考試的平均分來給各科教師進行評價,雖然素質教育的口號依然很響,新課標在實踐仍然實施得腳踏實地,但我們還是很難擺脫應試教育的魔咒。

孩子爲了父母的獎勵、爲了獲得老師的讚許等如此的動機雖然能在短時期內讓孩子努力學習,但不是長久之計,一但這樣的外部刺激失去了作用,那樣的後果是非常可怕的。因此,我們——與孩子朝夕相處的家長和老師要注重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及他們的內部學習動機,讓他們明白學習的目的和動機,端正學習態度,遇到問題進行正確的歸因,才能讓我們孩子真正樂在學習中!

  《師道》讀後感6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道德是教師的靈魂。教育的百年大計以教育爲本、教育大計以教師爲本、教師大計以師德爲本,而師德是我們教師的靈魂。學習了《教師道德修養》讀本的這本教育理論書籍後,其中的內涵尤爲深刻,作爲一名熱愛事業的教師來說,是深受啓發的,本書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道德理論部分;第二部分則是實踐部分,彙集了上海許多優秀教育工作者的優秀事蹟、崇高的師德風範,其中有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家,他們是我們職業道德規範的楷模,還有的是年輕的教師,他們是我們道德規範的榜樣。因此,此書是我們教師在實踐工作中,師德建設方面值得學習和探索的。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讓我體會很深。

所謂師者,是指一切可以傳授知識的人,因此任何一個可以做別人榜樣的人都可以被稱爲老師。而我們作爲一名小學教師,更應該瞭解自己的責任,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去做好這個榜樣。一個學校培養的都是對社會有益的各種人才,而我們老師則是這些人才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劑。正是老師們的諄諄教導影響了他們的人生,使得他們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一路走好。因而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對一個學校的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所謂師德,我想主要是指教師的職業道德;而師風主要是指教師的個人作風。近些年來,我們的教師隊伍都在逐步的來加強業務素質和提高各自的個人作風,如我校提出的“師德師風建設”教師發展規劃,要求我們老師在什麼樣的場合樹立什麼樣的形象等,可以說師德師風的主流是好的;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的教師在當前社會主義經濟市場發展的過程中,其思想也在起着變化,師德師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其主要表現在:有的教師對學生的思想道德不關心,這在我們非班主任老師身上表現較爲明顯,這將導致學生人格方面出現問題,我們培養的人才有可能就會出現心靈扭曲的現象。

而有的老師工作責任心不強,對自己的本職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一味追求玩樂,這樣將直接影響到其工作的質量。有的老師則是缺乏進取精神,不鑽研業務,對學校安排的工作隨便應付。有的老師缺乏奉獻精神,工作上斤斤計較,討價還價,一味地追求個人利益等等。這些不良的師德師風都是我們當老師的應引以爲戒的。因此,爲了能讓我們的師資隊伍有一個高的要求,爲了讓我們這些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能夠培育出優秀的,適應社會需求的各種人才,所有教師都應該以身作則,以德服人,以身立教,爲學生樹立一個楷模形象,真正無愧於我們教師這一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