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師道》讀後感範文

《師道》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師道》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師道》讀後感範文

  《師道》讀後感1

屋檐水,一點一滴,滴穿沿階石;羲之習字,年年歲歲,墨染洗硯池。陶行知說:“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初讀《師道》一書,觀此言,只覺三個“天天”,發人深省;再觀此言,更覺大小不論,“天天”不易,所以我從不呆望“大創造”從天而降,而是學以“坦白之心”觀“點滴的創造”。

何爲“坦白之心”?我以爲對於教師而言,“坦白之心”便是襟懷坦白,誠摯可親,一視同仁。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對火眼金睛,具備了找出孩子所有的小小創造的本事;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個廣大的溫暖懷抱,獲得了能把所有取得點滴進步的孩子納入懷中給予溫暖的能力;擁有了坦白之心,便擁有了一雙有力的手,能把孩子託舉得更高,遠離那片名爲不自信的荊棘地。

上學期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給班裏小朋友們寫的“詩歌”設計海報。尤記一開始我動員孩子們寫詩的時候,這些“大作”還只是幾張可憐的小紙片,攥在幾個平時的“積極分子”的手裏,到了下課,這幾個人走到我面前,亮晶晶的眼睛望着我,領頭的來一句“老師,這是我們自己寫的詩,想給您看看。”話還沒說完,孩子們把紙往我講臺上一拍,一溜煙全跑了,讓人哭笑不得。我只好把這些皺巴巴的小紙片一張張撫平,疊起來,帶回辦公室。看着這寥寥幾張紙片,我內心有些泄氣,我本以爲我前期做了充足的準備,找了不少同齡孩子有趣的詩歌,舉辦“兒童詩鑑賞會”,孩子們應該會積極性很高,這些小紙片卻怎麼看都有些敷衍之意。沒想到的是,一張張看下來,紙片的含金量出乎意料的高,孩子們字一筆一劃寫得認真,寫的小詩也基本都具備了現代詩的“範”。想了想,我準備給這些積極勇敢的孩子準備一份小禮物。我把這些文字錄入到電腦,配上應景的插圖,做成手賬的形式,再打印出來,一張張精美的詩歌海報便完成了。令我沒想到的是,這些“小禮物”激起了不少孩子的興趣,隨着我一次次的動員,我收到了越來越多的“小紙片”,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加入了寫詩的陣營。

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我慶幸我在最後沒丟下一顆“坦白之心”,若我因爲孩子們交上來的“小紙片”不符合我預期所想,疑心是孩子們敷衍我才上交的,棄之不看,不予孩子反饋,豈不是錯過了孩子的成長?這便是失了“坦白之心”,摧殘了孩子的趣味,更辜負了孩子的創造。小紙片也好,精美詩集也罷,若帶着坦白之心去看,便都是孩子的創造;孩子的點滴創造也好,大創造也罷,都是作爲一個老師應該去一一發現,一一挖掘的寶貴財富。

梁啓超說“教育事業,從積極方面說,全是在喚起趣味;從消極方面說,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殘趣味。”以坦白之心觀點滴創造,喚起孩子趣味,守護孩子趣味。

  《師道》讀後感2

當我剛拿到《師道》這本書,心中就充滿着歡喜,醒目的黃色封皮,上面排列着16位大師的名字,讓人一下子就充滿着敬畏感和崇拜感。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大師:百科全書梁啓超、兼容幷包蔡元培、容爲智慧胡適之、喚醒國人馬相伯、允公允能張伯苓、大師之謂梅貽琦、唯求其是竺可楨、平民情懷晏陽初、愛滿天下陶行知、獨立品格陳寅恪、一代大儒梁漱溟、大師之師葉企孫、美在藝術呂鳳子、語文人生葉聖陶、兒童世界陳鶴琴、靈魂高度李叔同,這些名字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也有陌生的,但當你把這本書讀完,你就會忍不住想站起來給他們鞠上一躬。這本書名爲《師道》,“師”既是從師問學,也是大師的意思,“道”既是思想的`光芒也是人格的典範,16位大師級人物影響了中國教育文化歷史的進程。

(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立志,高瞻遠矚)

縱觀這些人物,很多受過私塾教育,出國留過學,有着精深的學問,但哪一個在求學成功後,不是爲民族存亡考慮,不是致力於改造中國落後的現狀?他們從青年便找尋到目標,立下遠大志向,人生就是爲一大事而來的。竺可楨留學美國,教學中國;晏陽初曾立志不做官,不求財,要把終生獻給勞苦大衆;陶行知少年時揮筆寫下“我是一箇中國人,應該爲中國做出一些貢獻來”的豪言;呂鳳子棄文從武,18歲考入蘇州武備學堂,精研武術,爲的是“興我中華”;葉聖陶作爲一名作家,既是謀生的需要,更是出於學術責任的擔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愛國人士。愛國情懷成就了他們的人生,成爲他們事業的不竭動力。

(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孜孜以求,執着追求)

自從立下志向開始,他們便沒有了自我,只有忘我。梁啓超一直憂國憂民,爲改變中國落後的現狀而尋找出路;胡適不喜歡做官,卻答應了就任美國大使的職位,只是因爲知識分子的骨子裏的那份責任與擔當;馬相伯傾其家產竭盡全力護國,爲了民族,毫無保留地貢獻了自己的一切;張伯苓;梅貽琦自1915年從美國學成歸來,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清華大學;晏陽初的一生因平民教育而備嘗艱辛;梁漱溟投身於鄉村教育,不斷去農村辦學,希望開發民智,消除文盲,喚醒民衆的自覺;葉企孫終生未娶,以學生爲伴,善待學生,唯獨不考慮自己;呂鳳子爲了辦學,家財散盡,將個人畫展所得全部拿出來做辦學資金。他們忘卻自我,一心繫着大衆,對人世間充滿着無限悲憫。

(三)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功到事成,豁然開朗)

凡事不爲則已,爲之必用全力,便是第一等人物。梁啓超在新式教育、國學教育、家庭教育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蔡元培兼容幷包,有了北大的繁榮學術、錦繡文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教學做合一的經驗,至今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陳寅恪的學術成就和人格風範,讓後人產生無限的尊重和敬畏;葉企孫作爲“大師之師”,培養了楊振寧、李政道、錢學森等中國的一大批科學家;陳鶴琴在開發兒童潛能,完善兒童人格,健全兒童體格等方面都建立了健全的體系;青年李叔同推動了學堂樂歌的興起。他們在犧牲自己、成就別人、服務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一個個高貴的靈魂令後人敬仰不止。

馬相伯說:“我是一條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把中國人叫醒。”他希望用教育去喚醒人,可惜沒有等到被喚醒的那一天;梁漱溟臨終前說:“世界未來的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今天,我們的祖國正走在偉大復興的路上,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應傳承先師們的愛國情懷,仰慕教育的豐碑,增強責任擔當意識,追隨高貴的靈魂,以他們爲參照,去達到自己的人生高度,也不枉與他們相遇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