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500字(精選10篇)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500字(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500字(精選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500字(精選10篇)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1

道德觀念出發,安娜這種拋夫“棄子”的做法確實不當,當然她沒有拋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她的丈夫亞歷山德羅維奇不願成全她的母愛罷了。這就是懲罰,以至於她的慘死也成了宗教懲罰的象徵,對這種違背道德做法的懲罰。即便安娜對大她20歲的丈夫沒有一點感情,而對伏倫斯基是真正的愛戀,也爲世俗和上流社會所不容。安娜處在夾縫中,後來安娜懷孕生女兒時險些送命,之後兩人去了國外,幾年後回到莫斯科,在伏倫斯基一再要求下,安娜給丈夫寫信要求離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兒子看不起,被上流社會摒棄。在這種狀況下,她不斷猜忌,以至於陷入了思想混亂,懷疑伏倫斯基對她的愛,於是她毀掉了自己……

而吉蒂最後與列文成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伏倫斯基則傷心欲絕,爲了處理掉沒有意義的生命參加了塞爾維亞戰爭。亞歷山德羅維奇的不忠,使得陶麗差點與他離婚,而最後陶麗變賣自己的家產還幫他還了高利貸,於是和好如初……

合上書本,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可是列夫托爾斯泰爲什麼選擇安娜作爲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對自由戀愛的提倡,還是上流社會的諷刺批判,抑或是對女性不忠的宗教審判?但爲什麼描寫安娜的時候又着重描述了列文的生活、思想。我總覺得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列文的成長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成長的縮影吧。

安娜和伏倫斯基因爲愛情,彼此放棄了上流社會的地位,放棄了好名聲,好前程;因爲愛情,陷入了一種萬人不容的狀態,以至於最後各自走向毀滅……

這樣,值得嗎?究竟愛是什麼?

我欣賞爲愛,義無反顧;但不贊同。一切以愛的名義的自私、背叛,都是不負責。愛是責任!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2

一直很喜歡這本書,原來看過多次,今天禁不住又開始翻閱,並在網上看了這部小說拍成的電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腦海裏揮之不去,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她就是一個出軌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給安娜列舉的四個罪狀。可就這樣一個墮落的女人卻非常豐滿,我依然很喜愛她,假如是現實中的人,我一定會和她成爲朋友,她舉止優雅,她性情溫和,最重要的一點是,她很真,愛了就是愛了,一直沒有違了自己的心去做事,顯然她也知道自己的舉動是爲

社會所不容的。她其實是個非常聰,悟性很高的女人。可她的行爲卻無法爲主流社會所接受,最後臥軌自殺。這讓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現實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難相處,並不太受大家歡迎,可在文學上的價值卻非常高。當然年代不一樣了,現在的女權主義,爲女人的獨立豎起了一面旗幟,現在的女人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業,可那個時候的她們就不一樣,她們的生活空間還是很狹隘的。就拿安娜來說,她開始是依附於一個沒有感情的丈夫,後來,爲了愛情,又依附於另一個男人,把愛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爲社會中的人,愛情不能解決人所有的慾望和需求,雖然愛情一直存在,但她總是無端的猜疑,恐懼。這讓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標,需要一種東西支撐着你走下去,讓她的生活Moveon。爲了愛情,她離開了自己的兒子,這也是她心中永遠的痛,可她即使竭盡全力,也無法找回自己的兒子。一個沒有任何希望,只能被社會唾棄的女人,靠什麼走下去吶?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3

終於看完了號稱世界名著的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看後沒有特別的感觸,與我的期望值相差太遠。唯一的感觸就是:女人都差不多,男人都一樣。或者再進一步說:世界上的女人都差不多,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樣。爲愛燃盡熱情甚至毀掉生命,憚精竭慮,不管不顧,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可是卻忘記了人是社會人,需要交往需要親情,親情是融入血液中,難以割捨更割捨不了的,人間沒有世外桃源,沒有純粹的脫離現實的純潔情感,不管當時怎樣火熱,怎樣一見鍾情,現實的寒冷溫暖不了愛情的溫度,特別是不符合道德規範的愛情,也只有這種愛情才配稱作愛情吧,加入太多元素的只能叫婚姻,於是愛情只有死亡才能永恆,這也就是悲劇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喜劇讓人在一笑之餘心酸的原因吧。也許我悟性太低,我不想去弄明白在那種大的環境下俄國的政治、人文等諸如時代背景之類的東西,我只看到一個女人一個母親爲情所困爲情癡狂最後爲情毀滅的心路歷程,她只有死才能最終徹底解脫,即使她離婚成功與沃隆斯基結婚又如何?只不過是人間又多一具行屍走肉,打着愛情的幌子,揹負着婚姻的沉重責任與義務,爲別人活着,只爲對得起母親這個人世間最偉大的稱呼的怨婦。這樣的怨婦已太多,少一個反而是女人的幸事。敬佩她臥軌自殺的勇氣,只爲這種勇氣,也該向她敬禮!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4

安娜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的貴族婦女形象,一個被虛僞道德所束縛和扼殺的悲劇人物。

她的悲劇是她的性格和社會環境發生衝突的必然結果,造成安娜愛情悲劇的內在因素是她獨特的個性。她的感情真摯強烈,有深刻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渥倫斯基的相遇,喚醒了她長期處於沉睡狀態的愛的激情。在這條艱難的道路上,安娜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她用她的高傲和勇敢的抵抗上流社會的詆譭和侮辱。她的獨特的個性是把愛當作生命,她的生是爲了愛,死也是爲了愛,她想以死喚回愛的生,這是她的性格決定的。

造成安娜愛情悲劇的外在因素,是虛僞的上流社會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在上流社會只要表面上保持“體面,即丈夫和妻子保持虛僞的正常關係,就算合乎體統和常規。她不願也不想過這種虛僞和欺騙的生活。卡列寧爲了折磨她,拒絕離婚。愛情的破碎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據,上流社會通過渥倫斯基的手殺死了她。她看透了那個社會和那個社會的人,對它不在留戀了。

托爾斯泰揭示了造成安娜悲劇的社會原因,憤怒地譴責了壓抑她、摧殘她並造成她慘死的社會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勢力。安娜的悲劇結局,既體現了她性格發展的邏輯,也體現了俄國生活發展的邏輯,體現了托爾斯泰現實主義的力量。她對愛情自由的執着追求,體現了貴族婦女個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質。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5

六年級伊始,李老師推薦了《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買了一本。

這本書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這本書構思精巧,條理清晰,引人入勝。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書中的故事發生在戰爭年代。我們從未經歷過戰爭年代,這本書很好地反映了戰爭年代的不和平和殘酷。

書中我最瞭解的人是安娜卡列尼娜夫人,她是個很有錢的人,但她從不快樂,從不爲自己着想。她總是關心別人,即使是一個陌生人發生了什麼事,她的心情也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她靠自己的努力開創了一番事業,她很少需要別人的施捨,她憑着百折不撓的毅力不斷取得進步,她的事業終於越來越好,這也是我非常敬佩她的地方。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也有缺點,但她的優點是常人無法比擬的。她有很多姐妹,當她摔倒的時候,她們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從來不在乎別人的`眼神。她也很少評論別人,這一優勢使她在後來的事業中加倍成功。我們也不應該評判別人,要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

那是一個充滿戰爭和混亂的時代,窮窮人家吃了上頓沒下頓,而現在的我們在吃穿方面沒有什麼好擔心的。這本書與我們現在的時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不應該隨意浪費我們的生命或金錢,而應該以適當的方式花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現在我們的生活是美好而幸福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6

花20多天的閒暇時間,看完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對列文和基蒂的印象要比安娜和弗隆斯基的印象要深。安娜的悲劇結局主要是由於當時的社會所限制,如果擺在現在,是不至於有那麼悲慘的結局的。或許就像現在的大多數婚外情一樣,會離婚結婚,也會對原來打家庭造成很大的傷害,重新結婚之後也未必一定會很幸福!相反列文和基蒂哪種平凡瑣碎也很熱烈的幸福,讓人覺得多麼切近生活,自己也可以這樣熱烈平凡地幸福着。列文的各種矛盾的想法和自身的反省以及做法,對於還處於思想波動期的年輕人也是恰當的一個例子:矛盾又有獨立,想融入大衆,又想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努力並驕傲地保持自己的特點,並追求和達到了自己的幸福。總得來說,覺得他是一個很可愛的人,有天真執拗的孩子稟性,又能獨立和堅持自己的立場,讓人又氣又愛。只是基蒂的理解和愛,最終讓他能夠很幸福,一對可愛的人兒。

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閱讀習慣,讓我覺得自己並不是真正地喜歡閱讀或寫作,正如列文一樣,是想通過閱讀,能夠尋找到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的問題的答案。但即使找到或者未能找到,找到之後又推翻,依然主要還是會積極努力地去做該做的,去過自己的生活。而把文學或寫作當成自己的愛好或特長,那還有很遙遠的路。或者本身就不認爲這就是自己想走的路,並不會花特多的時間去閱讀,去寫作,更多的是生活本身的瑣屑,並努力把周圍能做的做好。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7

因爲時間有限,我們在讀書課上讀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弗龍斯基,亞歷山德羅維奇,阿爾卡季奇,多莉,基季,萊溫。這七個人之間有着很糾結的關係!安娜嫁給了亞歷山德羅維奇,並且生下一子,後來在調節表哥阿爾卡季奇與其妻子多莉之間婚姻矛盾時候遇到了阿爾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龍斯基,兩人一見面就喜歡上了對方後來經過安娜的調節,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卻因此陷入了尷尬境地。阿爾卡季奇的好友萊溫喜歡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歡弗龍斯基,安娜的出現使得整個故事進入了另一種狀態,基季因安娜“奪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萊溫則因爲弗龍斯基的出現被基季拒絕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龍斯基也沒有放棄他們之間的事。但是從道德觀念出發,安娜這種拋夫“棄子”的做法很不對,當然她沒有拋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她的丈夫亞歷山德羅維奇不願成全她的母愛罷了。

安娜和弗龍斯基的事情,讓人看得很很難受,彼此放棄了上流社會的地位、放棄了好名聲、好前程、因爲愛,最後各自走向毀滅……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8

耗時一個半月或者兩個月,終於讀完了。有的地方很能引起共鳴,有的地方就不是太懂。剛開始看的時候,被一系列名字完全繞暈了,什麼斯捷潘·阿爾卡季奇·奧布隆斯基、達裏婭·亞力山德羅夫娜、安娜·阿爾卡季耶夫娜·卡列寧娜、阿列克謝·亞力山德羅維奇·卡列寧、阿列克謝·基裏羅維奇·弗龍斯基、康斯坦丁·德米特里奇·列文,尤其是安娜的丈夫和情人一個名字,我就更暈了。好在多背幾遍名字再結合人物關係圖,總算是理清了。

開局是斯捷潘的出軌和達裏婭的原諒,再就是花花公子弗龍斯基甩掉基蒂後與安娜相戀,最不能理解的是安娜爲了追求自己的愛情自由竟然拋下丈夫和兒子走了,雖然安娜在書中是美麗的貴婦,但我還是對她這種不忠的行爲接受無能。

不過最後她臥軌自殺是我沒想到的,可能是深陷放大的痛苦無法解脫吧。列文對於農業和農民的思考是亮點,可惜他土地承包制帶領農民致富的洪偉願望被別人的不理解和質疑以及他暈陷在愛情裏的愚蠢行爲擱置了,感覺挺遺憾的。總體感覺這本書我連一半都沒有讀懂,但是這是一本鉅著無可否認。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9

音樂劇裏的安娜熱情大膽,吉蒂聖潔敏感,快節奏的樂曲在安娜臥軌的時候達到了一個高潮,讓人有種全劇都是爲了這一刻,震撼不已。

看音樂劇的時候,書還只看到賽馬時佛隆斯基受傷,安娜即將和卡列寧攤牌。預知了結局,就有種觀賞一件藝術品是如何被打碎的過程,有點破碎美學的意思。

這是個什麼故事呢?一個已婚婦女在婚後出軌跟情人私奔最後自殺了。

壓倒她的,也許是丈夫的不離婚,也許是不被允的社交環境,也許是情人的若即若離,最後是她對愛情和自己的無法控制。情深不壽。當有人看到了你鮮豔的花朵,綠色的嫩芽,來到你身邊,你欣喜若狂,叫他湊近些,拔出你埋在地底的根。你只是想把你最好的東西給喜歡的人。你付出了全心,卻也要求對方以同等的態度對待你,不,甚至更多。愛是不能被輕易滿足的,得到後就想要的更多。最終,如菟絲花般的女人,在患得患失的愛情中放棄了生命。

自殺的這一段心理描寫絲絲入扣,自殺真的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純的必然或偶然事件,它是一系列的事件的集合,一層一層壓垮這個人的意志,然後恍惚中放棄掙扎。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篇10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具有及產階級個性解放思想的貴族婦女。她不滿於封建婚姻,追求真摯自由的愛情。當她不顧丈夫的威脅,公然與青年軍官渥倫斯基結合在一起時,整個上流社會就一起向她施加種種可怕的侮辱和非難。但花花公子渥倫斯基有背叛了她。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高昂代價,真摯自由的愛情不僅沒找到,而且陷入難堪的處境,她再也無法生活下去,於是以自殺的方式向這個社會提出了最嚴正的抗議。

作爲貴族社會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雖然只是個人的愛情自由,採用的也只是個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於面對整個上流社會,誓死不做虛僞的社會道德的俘虜:在衝破封建束縛,反抗社會壓迫方面,她做到了處在她那個地位和環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這對當時的貴族資產階級社會,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義。托爾斯泰由於世界觀的矛盾,在同情安娜不幸遭遇的同時,又從宗教倫理觀念出發,譴責安娜缺乏忍讓的宗教感情,沒盡到做妻子和母親的責任。爲此塑造了在愛情問題上能夠迷途知返的吉提和忍辱求全的杜麗的理想形象來和安娜進行對照,用列文和吉提的理想化的幸福家庭來和安娜的不幸福的家庭相比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娜及其悲劇的批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