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通用5篇)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通用5篇)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 篇1

如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事實很有趣,我也常把東西方文化相互對比,以太陽繞地球一晝夜作比方,卻發現東西兩方人類歷史文化的變化現象,同在五百年之間,必有王者興,幾乎完全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我們的歷史,到了春秋以後,名王迭起,而有道之士的哲人也應運而生。中國有個齊桓公,配上一個管仲。而在西方,也是名王配名師,湊巧的真有趣。歐洲有個亞歷山大,配上一個亞里士多德。印度也有一個阿育王,配上一個優婆鞠多尊者。當然,在這個階段,什麼日本、美國,連個影子還沒有呢!

但是,以中國歷史的習慣來說,三代以後,所謂歷史上的名王,最了不起的,也只能算做英雄,決不是聖人。所謂這些英雄的名王們,也都像我小時候的一位老輩的詩說:“江山代有英雄出,擾亂蒼生數十年”,如此而已。他們與《大學》的“明德”外用(王)之學,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豈只似是而非,可說都是背道而馳的。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 篇2

歷史上描寫漢高祖劉邦,豁達大度。事實上,劉邦還不及齊桓公的胸襟。他因爲鮑叔牙的話,提醒他的興趣,就赦免了管仲,甚至把整個政權都交給他辦,委任爲相,還尊稱他叫仲父,等於現代人叫乾爸或大爺,因爲管仲比他歲數大得多。

最重要的重點,要看齊桓公與管仲的對話。

管仲說:“斧鉞之人也,幸以護生,以屬其腰領,臣之祿也。若知國政,非臣之任也。”我是應該被你砍頭的罪人,但非常僥倖的,你能原諒放過我,還保全了我的頭和腰身連在一起活着,只要你給我一口飯吃就好了。如果要我擔任國家的大政,恐怕不是我能勝任的吧!

齊桓公很乾脆地說:“子大夫受政,寡人勝任。子大夫不受政,寡人恐崩。”只要你先生肯接受我的委任,擔任國家政治的重任,那我一定做得好國家領導的重任。如果你不肯擔任重責,我恐怕自己會攪崩了!

你看他說得多麼坦白誠懇,所以管仲也很快地答應了。這叫做早已兩廂情願,彼此客氣一番,當然一拍即合。好比現在京戲上唱的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都是彼此心照不宣了。歷史政治上,有時是很討厭、很可怕的。但有時真如兒戲,一場天下大事,只在三言兩語談笑間決定了全盤的命運。猶如賭徒,揮手一擲,滿盤皆贏,但也可能一敗塗地。所以古人說:“雖曰人事,豈非天命哉!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 篇3

從東周開始,直自秦漢以下而到清末,每朝每代的帝王家庭,都是有大問題的家庭。甚至可以說,大多數都是一團糟的宮廷,哪裏夠得上“家齊而後國治”的標準。所以孔子著《春秋》,第一筆賬“鄭伯克段於鄢”,就是記載由於鄭莊公的母親武姜,因偏愛心理所造成的過錯。從此以後,所謂春秋時期一兩百年間的“五霸”,如齊桓公、晉文公等輩開始,直到戰國時期,各國的諸侯君主,大部分都是出生在大有問題的家庭,造成心理的不正常,當然夠不上講什麼“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了。

戰國時期結束,秦始皇的王朝建立,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間,爲中國的歷史文明劃了一道重要的`界限。從此以後,中國才真正步入以一家一姓建立的帝室王朝,長達兩千年左右。不過,由秦而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路下來,除了幾個創業帝王,可說是有分量的英雄人物之外,其他的子孫皇帝,我叫他們是“職業皇帝”。因爲他們命定出生在現成帝室家庭,生在深宮之中,長養在宮妃太監之手,菽麥不分,完全沒有親自體認民間疾苦。這些職業皇帝,可以說大部分是不懂事的血肉機器人,但他們要想不做皇帝也不可能。如果要求他們講究“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道,豈不是對牛彈琴,白費心力嗎?也許我又說錯了,據說,牛也會懂得琴聲,只是我不懂而已。況且,這些天生做職業皇帝的,其中也真有幾個是了不起的人物,不可一筆抹殺。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 篇4

終於粗略讀完了南懷瑾先生的《原本大學微言》。感觸至深的有兩點:一是經歷了一次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史的洗禮;二是南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可以概括爲“因爲深知,所以真愛。”

之所以說是傳統文化思想史,因爲南師在講解《大學》原文本義的過程中,基本上極爲詳盡地講解了中國從堯舜禹以降到清末之間數千年的文化思想發展始,當然,有些地方是講歷史,闡釋人世間諸多事物發生發展的因果,而更多時候,是在講述中國文化思想的演進。

之所以說“因爲深知,所以真愛”,是因爲讀南師此書以及其他若干書籍,都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意激盪心間。南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是深入骨髓、發自內心的,而這一切都是因爲他自小受此教育,一生研習不輟、思辨不息,在不同文化比對中生髮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深熱愛。但他並不是夜郎自大式的盲目自戀,而是因爲懂得,因爲深知而生髮的熱愛。

對於當下有關傳統文化的置疑、反思和辯論,針對代表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經典——當然,這種態度對於所有的傳統文化經典都是適用的——南師說:“可是中國人到現在,仍然對讀經與不讀經的爭議,還在喋喋不休。其實,讀‘四書’、‘五經’是爲了知道自己國家民族的文化根本來源,它和國家的興衰成敗,以及國運的強盛富有,不能混爲一談。事在人爲,不是事在書爲啊!傳統文化的詩書並不害人,只怕自作高明的人爲害了詩書的精義而已。”

對此,筆者略有心得,那就是文化好比土壤,雖然好的土壤能滋養得植物枝繁葉茂,但並不能保證所有的植物都開花結果。當然,沙漠更多隻能長出仙人掌,而肥沃土地除了可以滋育光長刺少開花的仙人掌,也可以滋育既長刺又開花的玫瑰,還可以長出又開花又結果的各種水果、乾果等等。這一切當然與土壤關係重大,但又不是唯土壤可以決定的。而傳統文化在其傳承演化過程中被誤傳、歪曲,以至於被肆意曲解,也是有的。另外,我們目前所遇到的諸多問題實際上被很多人視爲是對傳統文化的顛覆,隨之而呈現出來的許多不良現象,很難令人信服地歸咎於傳統文化的缺點,相反,到經常可以被看作是背棄傳統而帶來的問題。

南師自己並不守舊,我們其實也沒必要守舊。所以也並不是說我們認定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優良的東西,就排斥一切外來的東西。恰好相反,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演化過程中,充分體現了雍容大度、兼收幷蓄的特性。至於眼下在所謂強勢文化衝擊下,有些潰不成軍的表象,其實也不足畏懼,因爲中國傳統文化中包含着符合人類本性的根結,這一點是沒有障礙國界和文化隔閡的。

而南師在全書最後的結語,確值得我們玩味:“我現在對你們重新提出中國儒家孔子一系的《大學》,對照歷代歷史的現實演變來講,是要大家明白,我們的國家幾千年來,是仁義博厚,恪守寬容忍讓,希望天下人類,真能達到和平共存的世界,既沒有侵佔其他國家的利益,更沒有壓迫其他民族的野心,同時也沒有自認爲是天下第一的狂心。我們具有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忍辱負重的文化根基,也絕不甘願接受不合理的侵略和壓迫,雖然在極度的艱苦危難中,也必然自強奮發,終於做到以德化人,以禮讓相安爲志。……它是做人之學的重要綱領,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做好一個人之所以爲人,以及如何齊家之道;至於治國、平大下不過是聖人的餘事,內聖(明)的發揮而已。我希望通過這次原本《大學》的講述,還它本來的面目,也希望中國人瞭解本國的文化精神,開拓未來要走的道路,並正告一些存有成見、偏見,或居心叵測的外國人士,能夠知道中國文化的精神,以及我們的民族性。……”

又說了好些廢話,引了好多原文,恐難免遭到笑罵,在所不惜了。

  《原本大學微言》讀後感 篇5

花了兩個多星期的時間,拜讀了南懷瑾的《原本大學微言》,書中對《大學》的內涵詳細的闡述及與歷史史實相結合。使我讀後對《大學》的內容有較全面的的認識與理解。這確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是我從中收穫頗多。不過,書中還有許多內容我尚不能完全理解,須日後反覆閱讀才行,而且書中內容博大精深,許多都需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才能慢慢體會、感悟。一下就選我感觸較深的一些談談自己看書後對《大學》內容的理解和體會。

《大學》主要傳授我們,從現代的方式來講,就是進入大學成爲一個獨立的,有自己理想、追求,要着手作一番事業的人要首先學會的道理和行爲準則;即四綱的首綱:大學之道。

《大學》最核心的是它的四綱、七證、八目。其餘均是對他們的闡述與擴展。

首先,談談其他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綱就是樹立一個人生的目標。對於我們來說就是要在大學階段,自己不斷的學習知識並不斷鑽研、學會爲人的道理等,然後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所領悟的道理傳之他人,爲社會作出貢獻;直至做到最好。

七個修正層次:知、止、定、靜、安、慮、得。從書中感悟最多的就是這七證了,這是十分重要的準則,是對人的修養、思想的一種鍛鍊,對自己作任何事情之前的思維過程。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對我來說,感覺最重要的是前面兩句“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尤其是知、止。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很多都是不知該怎麼做,而且更多的是知卻不能止!很多東西知道卻不能做,就是不能做到“知止”,人的思想,想法非常之多,自己也常常有很多好的計劃,卻往往不能始終如一的做下去,就是不能止住腦中的思想的洪水以至朝令夕改,而且不能始終做到堅持。“知止”看是簡單,其實做起來十分不易,如能始終能做到知止,就必能有所成就。《大學》真是把爲人之道寫得如此的精確、精煉啊!止、定、靜、安都是心裏內在的靜的境界的程度(這一段還不是很明白,這是我的理解),就是讓自己達到心無旁騖,不被外界干擾,甚至達到與世隔絕的境界;這樣人才能專心的作學問,才能學好東西,纔能有所得。這非常符合平常的經驗,要是能看進書,真正學進去時,必是安安靜靜得一個人學,而且學到不知時間等,有時真的感覺到那種心裏很“清”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慮”就能“得”。

接下來就是“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現在仍然停留在格物致知的層面上――“瞭解自己,明白事物的道理”,其實更多的仍是“格物”,很少試圖瞭解自己。我從小學學到現在,這麼多年來一直做的只是這人生“八步”一小步。明白大學裏,並不是僅僅學習知識,還有許許多多的要學習!

這八目裏面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誠意和齊家”,先說誠意:

書中說得好:“自欺,欺人,被人欺”,真是至理名言,在生活中均是如此。翻過來講,就是人先要現對自己真誠,才能真誠地對待別人,才能使別人對你真誠!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對自己真誠,生活中何嘗不是如此,只有自己對自己真誠,即不自欺,說出來的話纔會是實話,才能夠真誠地對待他人。唉,看過這一段時,真是常常感慨自己都已經習慣說謊了;很多東西自己不完全懂,但自己又沒深究,別人問時就直接告訴別人,給別人的感覺就好像自己完全懂一樣,這不是先自欺,再欺人,之後,問別人的,別人告訴你的不也是如此嗎?所以就最終被人欺!誠意:自淨其意,不生妄念,心兵永息,更不自訟!若能做到“誠意”,就不再有“心兵”“自訟”了,就不會有不斷的徘徊,猶豫,做事纔會更堅定,更執着。

“齊家”,以前的家與現代的家雖不同,但家庭的重要性仍然是最重要的,人的性格,品行受家庭的影響是最大的,而且影響是相互的,齊家,是對自己各方面的修養的挑戰與修正,是對自己的一個完善過程,反過來,齊了家會對自己沒大的好處。齊了家,才能專心於事業。齊家確實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對我們來說,就是做好學問的保證。

從這本書中我確實得到許多收穫,一直只顧着“格物”,想着怎麼才能學好知識,才發現自己連基本的“七證”都沒掌握,而且沒有“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樣的目標作爲動力,方向。感謝老師的這一課,給我這個爲人,作學問的最根本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