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靜”有感

讀“靜”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讀“靜”有感1

靜,在人生中,它能帶給我們快樂,帶給我們一個和諧、舒適的世界……如果有人大吵大鬧,那安靜就不會出現——

讀“靜”有感

例如星期四,我們去上體育課,剛開始好好的,可跑步後,很多同學便開始吵鬧起來了。三五成羣說着小話,班幹部批評他們,他們也不理睬,繼續自己玩自己的,說自己的。老師開始上課了,他們才安靜下來,可仍然有幾個同學,在小聲嘰嘰喳喳,害得我們聽老師講時非常費力。他們,破壞了我們學校的安靜,也破壞了班級的榮譽,更破壞了他們自己心靈的寧靜。

傾聽,也是靜的一部分。如上課時,老師講,同學就在下面插嘴,你說,這叫傾聽嗎?這能安靜嗎?

靜,安靜,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可只有一兩個人的安靜是不夠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安靜傾聽,也要學會怎樣安靜。安靜,你是人類的朋友,也是我最好的好朋友,所以,我永遠會保護你。

讀“靜”有感2

在滔滔汾河之東,巍巍太嶽山腳下的靈石靜升古鎮裏坐落着建築雄偉的家族大院——王家大院。一個家族能夠綿延700餘年,鼎盛8代歷時450年,其歷時經久、人才繁茂的根本在於王家世代相傳的誠信家訓。

王家以做豆腐起家。他們做的豆腐軟硬適中、嫩而不酥,加之王家人處世誠懇,待人和藹,因此生意越做越好。明代是晉商馳騁天下的時代,也是王家事業走向鼎盛的時代。王家第十三代子祠王炳然賣豆腐更是注重“忠信誠實”:一切原料貨真價實,寧願虧了自己,也從不佔鄰里鄉親的便宜。平日裏貨滿價廉,遇到災情時更是減價救災,贏得了鄉鄰們的一致認可和尊重。

從王家世祖王實兄弟四人的名字“忠、信、誠、實”可以明白,王家的興盛源於他們對子女注重忠實、尚禮、誠信、仁義的教育。700年來,王家人一直把世祖的名諱作爲做人做事的理念,代代信守家規家訓,才得以開創如此殷實的家業,成爲靈石的名門望族。

當了解了家鄉名門王家的治家歷史後,我明白了優秀的品德不分古今,身處21世紀的我們也需要待人忠誠,將先人的良好家風傳承下來。我深切地感受到,要想弘揚良好的社會風尚,我們應該學習王家人忠信誠實的高貴品德,做到忠誠守信,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樣,別人纔會尊重你、信賴你、社會纔會安定團結、文明有序。

作爲中學生的我們,“誠信”二字更應謹記。

面對家人,我們要誠信。父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我們不應該隱瞞欺騙父母。

面對老師,我們要誠信。老師是我們的引路人,也是見證我們成長的人。我們要尊敬老師、以禮待師,虛心請教。用誠信的言行回報老師的教誨。

面對同學,我們要誠信。“人無信不立”,與同學交往時,要友善寬容,以誠相待,答應別人的事決不能食言。

“忠信誠實,開拓進取”,是靜升王家的家規家訓;更是中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同時更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要求每個公民的必備的素養。

讀“靜”有感3

一本散發着墨香的語文書放在我的面前,我好奇地拿起來翻閱着,呵!一篇篇文章多麼生動優美,特別是《靜夜思》這首詩,深深地吸引了我。

《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寫的是詩人李白常年漂泊他鄉,心裏充滿愁緒。這時明亮的月光照在牀前,李白朦朧中看去,牀前地上鋪了一層白霜,心中一驚,定神再看,原來是月光照在牀前,這才清醒過來,便披衣而坐。擡頭凝望,秋夜的天空幽藍深遠,秋月皎潔灑下一片清輝。李白因圓月而想與家人團聚,思戀起故鄉來,慢慢地底下頭陷入了沉思。這短短的四句話,明白如畫而又細緻深遠,他傾述了人們在忙碌而又紛擾的世俗生活中所共有的那份鄉愁、那份尋覓,今人在舉手一投足之間產生共鳴。這就是此詩千古不衰的魅力,被人稱爲“妙絕古今”。

讀完這首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外出打工的舅舅,現在他一年也就匆匆回來一次,前兩三年纔回來一次,我非常想他,覺得非常寂寞。想起和舅舅一起生活的那段時光,我每天早上一起牀就會跑到他的房間裏,把他吵醒,和他一起

聊天、一起看電視、一起玩遊戲、用我的小手抓他的腳板…………。現在每當我走到他的房間,看到他那潔白的被單,我不禁想起了他,心中默問舅舅你過的好嗎,開心嗎?多想每天都能和他玩耍啊呀!但是不可能了。好多次半夜醒來,我總是看見奶奶正拿着舅舅的相片默默的看着,她眼角還掛着淚珠,我不忍心打攪她,我知道她一定是在想舅舅,我心中不禁要問舅舅你想我們嗎?

想起那些爲了生活漂泊在外的遊子們,肯定非常想念他們的家鄉他們的親人吧!他們的家人時時刻刻都掛念着他們。我真希望天下所有的遊子們都能回到親人身邊,讓他們每家都在快快樂樂、沒有牽掛中度過!

讀“靜”有感4

認真讀了魏書生教授的《守住心靈寧靜建設精神家園》,給我的感觸頗深。

現代社會物慾橫流,教師是一個平凡的崗位,一位教師要工作得快樂,就要努力建設愛崗敬業的精神家園。教師只要愛這個崗位,盡心盡職做好本職工作,再苦再累也會感到無比幸福、快樂。作爲教師,愛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否則,必定無法專心於教育工作,而是把它看成是一項硬性任務,勉強應付。

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陶行知先生更是提出了兒童第一的精神,魏書生教授則用鮮明的實例指出了後進生改進教育的有效方法——信任和鼓勵。只要用心去澆灌那些正蓬勃生長着的花朵,我們就會擁有一個芳香美麗的花園。當然,這裏所說的愛並不是無原則的“溺愛”,而是行之有效、恰如其分的“愛”。魏書生教授所謂的“守住心靈寧靜”,就指明我們不能過分看重名利,爲名利所累。這種安於平凡的態度,可以消除許多的焦慮。但並不是說,安於平凡就是消極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無所追求,沒有目標。只是不用財富和榮譽去衡量自身的價值。若一定要把付出和得到進行比較,就容易喪失平常心。用一顆平和之心,珍愛自我,寬待身邊的人與事,不畏懼挫折、不埋怨不公、不炫耀榮譽,始終懷着感恩之心。

只有懂得體會,日子纔會過得更加有滋有味。我們都只是平凡崗位上平凡的一員,我衷心希望我們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自己的天地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燦爛輝煌。

讀“靜”有感5

曾經,寂靜的世界鉗制了她,而她終靠自己的努力,讓心靈衝破寂靜,諦聽世界。她,就是《在寂靜中聆聽世界》的主人公,施穎。

施穎在一歲的時候發了一次高燒,因此失去了聽力,她的世界就此寂靜了下來。雖然聽不到聲音,她仍然擁有一顆善感的心,對這個世界有強烈的好奇心。施穎到了上學的年齡,看到其他的夥伴都背起書包去上學,自己也渴望去上學。她的媽媽把她送進了一所不具備特殊教育的學校裏。上了學後,施穎就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小書迷,她雖然沒受過一天特殊教育,卻也能寫很多字。後來,進入鎮江特教中心讀書,學會了手語。接着,又進入了美甲班,開始學習美甲技術。短短兩年,她便技壓羣芳,成爲美甲組的領軍人物。班上一位姓劉的同學下肢截癱,每天坐輪椅上課,她便承擔起起照顧劉姐的任務。不久,施穎參加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獲得了銅獎和六萬元的獎金。她把這六萬元的三分之二都捐給了學校,剩下的交給父母補貼家用。

施穎熱愛學習的精神感動了我。看見別的孩子上學,她的嘴吮吸着小手指,羨慕極了。上了學後,雖然聽不見,卻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書迷,教室裏、走廊裏,操場上,到處留下她看書的身影。家裏專門爲她設置的“說話牆”上寫得密密麻麻,記錄着她點點滴滴的努力。可見,她是多麼的熱愛學習。進入了鎮江特教中心讀書,又狂熱地學習手語。從狂熱這個詞可以看出,施穎多麼渴望敲開這個世界的大門,與人交流。接着,又參加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獲得了銅獎的好成績。也許,有人說她因爲聰明才取得這麼好的成績,沒錯,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這雙耳失聰的背後,她又付出了多少艱辛和努力?

施穎那顆善良的、關心他人的心感動了我。施穎見班上比她大十幾歲的劉姐下肢截癱,活動不方便,便主動承擔起照顧劉姐的任務,每天幫着買飯買菜,打誰洗碗,洗衣晾衣。可見她多麼關心別人。但劉姐並不領情,她把施穎看作競爭對手,冷嘲熱諷。如果是我,我一定不高興再照顧劉姐了。而施穎卻沒有這樣做,而是覺得劉姐確實需要人幫助,便把委屈埋在心裏,繼續無微不至地照顧着劉姐的生活起居。從這兒,我覺得施穎的心地是多麼善良,儘管劉姐不領情,她仍然真誠地幫助劉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劉姐被施穎的誠心打動了,兩人成了形影不離的的好友。

施穎無私奉獻的愛心和孝心感動了我。她參加比賽獲得的六萬元,沒有用來給自己吃喝玩樂;沒有用來給自己買生活用品;也沒有用來給自己喬裝打扮……而是拿出這筆錢的三分之二捐給學校添置美甲設備,剩餘的交給父母補貼家用。自己,卻什麼也不要。她笑着打着手語:“沒有學校的培養,老師的精心教導,哪有我的今天呢?”我感動了,她是多麼的充滿愛心和孝心。

一個雙耳失聰的女孩,是那麼的熱愛學習,那麼的的善良,那麼的充滿愛心和孝心。我不禁喜歡上了她,因爲她愛這個世界,對世界充滿溫情善意。

讀“靜”有感6

“一種奇怪的寂靜籠罩了這個地方。比如說,鳥兒都到哪兒去了呢?許多人談論着它們,感到迷惑和不安。園後鳥兒尋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僅能見到的幾隻鳥兒也氣息奄奄,它們戰慄得很厲害,飛不起來。這是一個沒有聲息的春天。這兒的清晨曾經盪漾着烏鴉、鶇鳥、鴿子、樫鳥、鷦鷯的合唱以及其他鳥鳴的音浪;而現在一切聲音都沒有了,只有一片寂靜覆蓋着營田野、樹林和沼地。是什麼東西使得美國無以數計的城鎮的春天之音沉寂下來了呢?這本書試探着給予解答。”——《寂靜的春天》。

這本書開篇就虛設這樣一個在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都可以容易地找到上千個這種翻版的城鎮,對齊的一景一物作細緻的描寫,以此來帶領讀者進入這本書的主題,同時也讓讀者如身臨其境般感受到這種環境變化的迫切感。《寂靜的春天》是一本引發了全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的書,書中描述人類可能將面臨一個沒有鳥、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作者是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於xxxx年出版。這是這本不尋常的書,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人們對野生動物的關注,喚起了人們的環境意識,這本書同時引發了公衆對環境問題的注意,促使環境保護問題提到了各國政府面前,各種環境保護組織紛紛成立,從而促使聯合國於xxxx年6月12日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並由各國簽署了“人類環境宣言”,開始了環境保護事業。

蕾切爾?卡遜xxxx年5月27日生於賓夕法尼亞州泉溪鎮,並在那兒度過童年。她xxxx年至xxxx年間供職於美國聯邦政府所屬的魚類及野生生物調查所,這使她有機會接觸到許多環境問題。在此期間,她曾寫過一些有關海洋生態的著作,如《在海風下》,《海的邊緣》和《環繞着我們的海洋》。這些著作使她獲得了第一流作家的聲譽。

蕾切爾在本書中強調了人類自身對地球的環境的作用,“地球上生命的歷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歷史。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地球上植物和動物的自然形態和習性都是由環境塑造成的,讀後感《讀《寂靜的春天》有感作文1000字》。就地球時間的整個階段而言,生命改造環境的反作用實際上一直是相對微小的。僅僅在出現了生命新種——人類之後,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圍大自然的異常能力。新情況產生的速度和變化之快已反映出人們激烈而輕率的步伐勝過了大自然的從容步態。”主要闡述了人類新型的化學產品或者生化武器給大自然的平衡帶來很大的破壞,而且遠遠超過了其自身修復的能力,已然造成無課挽回的傷害。分別從人們從小就接觸的各種化學生產的非自然的藥品食品開頭,其中透出了深深的無奈,這是每個地球人都無可避免的,再從整個大自然的循環鏈子來展開,污染了水源,如地表水、地下海;污染了土壤;“地球的綠色帳篷”——植皮也隨之被污染;小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地方都被污染了,同樣的也遭殃了……這一切都是人類不加節制的破壞環境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森林中生命的協同互濟關係就變得完全失調了,而且寄生蟲災害反覆出現的間隔時間也愈來愈短……因而,我們不得不結束這些違背自然規律的粗暴作法,這種粗暴作法現已被強加到留給我們的、至關重要的、幾乎是最後的自然生存空間之中。”作者在書中最後一章提出這種結論,綜合了前幾章分別舉出的例子,呼籲人們要重視自然規律。“我們必須與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們的地球,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發明了許多新的、富於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方法;隨着這一形勢的發展,一個要反覆提及的話題是:我們是在與生命——活的羣體、它們經受的所有壓力和反壓力、它們的興盛與衰敗——打交道。

只有認真地對待生命的這種力量,並小心翼翼地設法將這種力量引導到對人類有益的軌道上來,我們才能希望在昆蟲羣落和我們本身之間形成一種合理的協調。”這就是作者呼籲麻木無知的人們要開始進行環境保護的話,也就是要遵循自然規律走,即使發明了什麼厲害的科技,也要以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爲首要考慮因素。

同時作者還提到“控制自然”的想法很幼稚,我們人類想要更加順利更加長久的在地球上繼續生存下去,靠的不是所謂的“控制自然”的狂妄想法,而是用心的去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去愛護大自然的一切。畢竟誰喜歡寂靜的春天?

讀“靜”有感7

仔細聽一聽,你聽到了什麼?你一定聽到了汽笛聲、喇叭聲,或是空調的“呼呼”聲,風扇的咯吱聲,但你聽不到蟋蟀的鳴叫,也聽不到溪澗清流之聲。

即使你通過現代幾近萬能的科技可以聽到這些,但有一種聲音也許再也聽不到了,那就是寂靜。

“從前,人的耳朵裏住過一位偉大的房客——寂靜。”王開嶺於《耳根的清靜》一文中如是說。是啊,從前的人真有耳福,能夠聽到寂靜之聲,那無污染和無工業的自然永遠向他們敞開懷抱。每當夜幕降臨,自然中只存了一個字,那就是“靜”,所以纔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纔有“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語文上常說以聲襯靜,那是過去的事了,而現在,只有聲,卻沒有靜可以襯了。

現代人的耳朵,是撐死的。

無論走到哪裏,鳴笛聲、施工聲總不絕於耳,這些強大而傲慢的聲音是耳朵的天敵,用它們的粗暴的方式不由分說地闖入耳朵,將耳朵的柔嫩敏感從襁褓中扼殺,它們成羣結隊,像一堆建築垃圾,冰冷可怖的棱角擠滿了耳朵的每一個角落。久而久之,耳朵便被“撐死”了,除非能多聽寂靜之聲,但就目前來看,我們的耳朵再無復活的可能。記得我曾經路過一個十字路口,拐彎處有一個噪音檢測器,大大的LED 屏幕上鮮紅的分貝數字不時跳動着。當時我自認爲周圍還是比較安靜的,但定睛一看,上面竟顯示出67.2 分貝!我頓時嚇出了一身冷汗,同時心中暗暗驚疑:我的耳朵到底怎麼了?原來,它丟失了寂靜,那是耳朵的愛情。

耳朵,同樣也是被餓死的。

噪聲充斥了耳朵,而耳朵的胃袋卻始終空空如也——它需要寂靜,需要寂靜中的自然之聲。記得《西雅圖宣言》中道:“你們沒有安靜,聽不見春天裏樹葉綻開的聲音、昆蟲振翅的聲音,聽不到池塘邊青蛙在爭論……你們的噪聲羞辱我的耳朵,這種生活,算活着?……我是印第安人,我不懂。”是的,他不會懂,他的耳朵仍健康地活着,而我們的耳朵被羞辱死;他的耳朵在山林中歡舞,而我們的耳朵,在冰冷堅硬的鋼鐵之林中做最後的掙扎。不,連掙扎都不會有了,因爲它早就死了。

我們失去了“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失去了“泉聲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失去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失去了蟲鳴,失去了鳥叫……

這是耳朵的悲哀。

也是我們的悲哀。

我們把寂靜弄丟了,再也找不回來了。

讀“靜”有感8

雖然她的世界是寂靜的,但是她能用心聆聽世界,用心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懂得了人生的妙處,明白了人生的價值。這就是《模擬外交官》中《在靜寂中聆聽世界》的主人公施穎。

可憐的小施穎因一歲時生了一場大病,從而雙耳失聰,從此有聲音的世界離她遠去。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小施穎漸漸長大了,到了上學的年齡,看着自己的小夥伴們都被上了書包,上學去了。要上學成了小施穎心中最強烈的願望。一天爺爺奶奶農活回到家中,找不到小施穎,這可急壞了爺爺奶奶們,只得打電話讓施穎的爸爸媽媽回來幫忙找施穎。找了好久,終於在小學的鞦韆上找到了施穎。媽媽看出了女兒心中的渴望,便帶她去找校長希望校長能夠收留施穎在上學,校長答應了!雖然她聽不見,但是她是個不折不扣的小書迷。後來,殘聯找到了施穎的媽媽,建議她將施穎送入特殊教育學校學習,媽媽同意了。施穎便開始狂熱的學習手語,學會用手指與人交流。爲了生計,爲了不成爲這個社會的負擔,她開始學習美甲。學校派成績斐然的施穎到南京去參加美甲集訓,一位姓劉的同學下肢截癱,生活難自理,時便主動照顧劉姐,可劉姐不領情,還將施穎視爲競爭對手,冷嘲熱諷,施穎依然無微不至的照顧着劉姐。劉姐終於被施穎感動了,兩人成了形影不離的好。友不久,施穎參加了全國職業大賽,獲得了銅獎的好成績,並且得到了六萬元的獎金,可施穎做出的決定是三分之二捐個了學校,其餘三分之一交給爸媽補貼家用,自己一分都沒有得到。

讀了這感人的故事,我感慨萬千。施穎真心愛學習,而我只覺得上學是一種任務,作業是一種負擔。施穎雖然雙耳失聰,但依然是那麼的愛學習,渴望學習,和施穎相比我有什麼理由不用學習呢?雖然她雙耳失聰,但她依然能成績斐然。這要要付出多麼艱辛的努力呀!在別人看來,非常簡單的一個動作,施穎在背後要做幾十遍,甚至幾百遍,因爲她聽不見!所以她的成功要比別人付出的汗水多得多。我是一個正常人,在學習上、生活中應該比她做得更好。雖然同學對她冷嘲熱諷,將她視爲對手,可她依舊無微不至的照顧同學,待同學如春天一般溫暖。我又怎能與同學小氣、怎麼能與同學吵架、打架呢?她是那麼的無私,將錢獻給了學校,將錢給了父母。我一有了錢想着的就是去買玩具,買零食,一心只想着自己,一點都沒有顧及他人。施穎是那麼的知恩圖報,她說:“沒有學校的培養,沒有老師的精心指導,哪有我今天呢?”其實她是靠着自己堅忍不拔的毅力取得成功的,但她卻是那樣的謙虛。與她相比,我覺得慚愧,以後以施穎爲榜樣,做一個熱愛學習,奮發向上,熱情待人,知恩圖報的美德少年。

美德是一種風尚,爲的是一股力量。美德是一盞燈,照亮心靈深處和前方的路,美德是一陣雨,沖刷心靈的污垢。美德是一朵朵爲生命的諾言而綻放的茉莉花,清香而芬芳。

讀“靜”有感9

古今多少人,皆言讀書是。沉浸書中,你會有感於書中的一字一句,你甚至會覺得眼前的這些都不是文字了,而是一處風景。讀書,讓自己的視界變寬了,讓生命變得豐盈,讓自己走向了睿智。

近日,帶着期待的心情閱讀了佐藤學教授的《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它從“學習共同體”入手,重新詮釋了“合作學習”的理念,並以每一個鮮活的日本課堂案例爲依託,進一步探討課程模式的創新和轉型。同時引領教師如何身體力行地實踐這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將其融入到自己的課堂中來。最是書香能致遠,每每閱讀,便覺得自己的思想更爲豐厚,頭腦更具睿智,其中的“傾聽教學”更是讓自己受益匪淺。於是,我在我的課堂上也來了一次寧靜的“傾聽”盛宴。

一、傾聽疑問之音

我們的孩子還很稚嫩,世界對於他們來說是新奇的,於是千萬個爲什麼在他們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尊重孩子的求知慾,鼓勵他們發言,並且善於傾聽他們的`答案。譬如我在執教《朱䴉飛回來了》這一課,課堂上我從質疑課題導入,問:“會提問的同學是會讀書的同學,對於課文的題目,你們有疑問嗎?”孩子們的思維一下子就被打開了,“老師,朱䴉爲什麼會飛回來呢?”“老師,朱䴉之前去哪啦?”“老師,朱䴉是一種什麼的鳥?”……在孩子們的心中,一切的問題都是有價值的。面對他們的疑問,我仔細傾聽,微笑着加以肯定,並一一記在心裏。隨着教學的進行,有的問題我引導他們向書本尋求答案,給予瞭解答;有的問題我讓他們通過同桌之間的合作學習找到了答案;有的問題我則鼓勵他們利用現代化手段來尋求答案。在我看來,這是一堂精彩的課,教師創造了和諧的課堂氣氛,仔細傾聽每一個孩子的心聲,讓他們快樂地融入到課堂中來,激起了無限精彩的浪花。

二、傾聽爭論之音

文似看山不喜平,課亦如此。班上的孩子各有差異,各具特色,對於一些問題,他們都有着自己的思考。所以,在課上我更喜歡聽到孩子的爭論之音。譬如我在引導他們如何寫關於“核心價值觀”的習作,芸說:“應該抓住‘核心價值觀’的關鍵詞來寫,比如誠信。”月反駁說:“誠信作文太過普遍,沒有新意。”在一旁的玲則平靜地說:“好作文源於生活,‘核心價值觀’就在我們身邊,只要用心生活,細心觀察,就可以寫出好作文。”……孩子們的想法是豐富的,是多彩的,當他們因爲問題在課堂上發生爭論時,我卻覺得這比什麼音樂都動聽。對於他們的思考,我認真傾聽,及時判斷爭論的焦點,並幫助他們仔細分辨別人的發言,培養他們思維的清晰性、綜合性。一堂課因爲孩子們的思維碰撞而變得更加有意思,我覺得這就是精彩的課堂。

三、傾聽意外之音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碰上孩子的插嘴,有的會影響課堂秩序,有的會影響教學進度,所以大多數老師會不予理睬,或加以訓斥。其實,學生有時候的插嘴是因爲他有感而發,教師若能仔細傾聽,及時讀懂,對教學也會起一定的幫助。譬如我在教學杜甫的《絕句》,當講到“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時,教室一隅忽然傳來了一聲鳥叫聲,惹得其他同學鬨堂大笑。定睛一看,原來是明,如果此時直接採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批評了明,一定不是明智之舉,我說:“明情不自禁地學着黃鸝的叫聲,這不正是受到詩中描寫的環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嗎?我想他一定是深刻體會到詩人的那種情懷了……”此時,教室裏的氣氛也緩和了,教學的重難點也迎刃而解,明也認真地聽起了課來。誠如,孩子在課堂上的插嘴一定是他的有感而發,教師則要善待孩子的插嘴,把這意外之音變成動聽之音,共同推動課堂的前進。

佐藤學教授曾說過:在學生中培育互相傾聽的第一要件是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其實,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傾聽也在無意間營造了一個融合、潤澤和安全的言說環境,培養學生之間互相傾聽的關係。這時候的他們不再拘泥於自己的觀點,而是認真聽取、思考和反芻別人的觀點,並能夠平等地參與討論交流之中。所以,傾聽吧,老師們,無論學生的發言是響亮的,還是輕微的,是自信的,還是膽怯的,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讀“靜”有感10

在我國當今教育界反覆強調並形成這樣一種共識,那就是課堂教學要多一些互動,多一些精彩,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發揮其主體性的作用.基於現實的要求,合作、探究互動的學習方式得以倡導,並在各地積極實施,面上搞得轟轟烈烈,實際上學生果真在學習中發揮了自身學習的主體性了嗎?我看不見得,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中仍處於被動的地位,教師滿堂講、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還比比存在,使學生喘不過氣來.另有些老師受到新課改的影響,甚至出現了怕講,少講,不講的現象,他們認爲新理念引導下的教學行爲就是要少講,由此有些老師在課堂上泛泛而讀,冠之以“自讀自悟”,濫用多媒體手段想法設法追求學生的活動,千方百計在教學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顧教學的實效.

我認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處理好閱讀指導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要成爲學生自主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由於每個學生的個性、基礎都有差異,教師因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層式教學,教師的講要有的放矢,該扶的就扶,該放的就放,力圖達到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而不是表面現象的教學上的走過場.在教學中,要提倡一種新的學習觀,把教學作爲一種合作的、反思的學習過程.新課改的“改”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學習繼而轉變爲探究性的學習,課堂上多一些批評,多一些鼓勵,少一些灌輸,多一些自主.

其次,我覺得,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新課改中特別提出,要讓學生拓展自己的視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想法,這裏反覆強調的是自己,即學生的的主體參與,要讓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正如本書中所提到的,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應該是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學習,語文學習,它不像數學、英語學科那樣,答案比較單一,比較標準,語文學習,它本身答案的指向空間較大,語言材料往往是多義的,人的個性、經驗、表達的不同使得對語言材料的反應也往往是多元的,即使是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同一材料完全有不同的見解。因此,閱讀中的答案也應該是多樣化的.比如詞語“好象”,如果要讓學生得出它的近義詞,則可以用不同的答案來替代,可以是彷彿,也可以是似乎,猶如、如同,可見,我們的老師在設定答案時,不能用答案筐來封閉學生的思想,而應該集中所有學生智慧的火花.

《靜悄悄的革命》是我們這學期老師共讀的書。這本書通俗易懂,裏面主要敘述筆者在一些學校參觀時發生的一些事情,在這些事情中確揭露了日本教育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革。課堂教學結構、師生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的思想在慢慢對新課程由批判轉變爲認同,再到身體力行的去執行新課標。這本書分別從教室佈置、教學改革、課程設計、教學實踐等幾個方面來講述日本的課程改革是超前的,而且是靜悄悄的。筆者的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教育是一個慢的學科,教育改革急躁冒進是很難成功的。

這本書最大的特徵就是通過一件件鮮活的事例來描述當下日本教學改革的實況,我們知道日本的教育教學現狀與我國的相差不大。在本書的前面,教室裏面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其中一個老師說:“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裏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姿態,看他們是否是持續學習?”這說明新課程裏面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已經引起教育評價的注意。一切自主的學習都是理想的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纔是目前新課程改革的學生學法指導的中心即自主學習能力。

在這本書中提出反對形式主義的教學形式——手勢。在教學效果中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裏,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不可能發生的。交流不是突然發出信息而得到應答,而是在發出信息之前就想到了對方的“應對”。多數教師只注意自己的教學進度,並沒有去想準確地“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未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這些話讓我想到了我國古代的私學,特別是孔子的教學形式因材施教。對話纔是最有效的教學。對話是要把沉默後面蘊藏着的聲音轉化爲語言,對話是學習的核心問題。只有對話才能把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所以現在大學裏面的讀書沙龍對學習十分重要。

此書中有兩個形象的關於教師的比喻:服裝裁剪和交響樂團。在此書中,服裝裁剪是按照每個人的身體尺寸量體裁衣那樣去對應每個學生的個性創造課堂。每個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盪,迴響共鳴的活動,所以稱之爲“交響樂團”。

此書中強調的另一個重點是在中小學中的公開課非常重要,因爲學校中的教研只有相互之間聽課,相互指出缺點,切磋。只有這樣每個老師才能共同進步。學校裏面的教研才能真正實施,有效進行。我也認爲教學行爲是一種公共行爲,所以開門上課是正常的,推門聽課也是每個老師應該接受的。教師上課應該主動讓別人聽。

教師常常愛用“大家”來稱呼學生,但是在教室裏並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的名字和容貌的一個一個的學生。所以教師不應該忽略深入學生內心,來教育他們。班級授課的一個缺點就是老師目中無人,悲哀的事是對待不同的學生用一種方法。這樣不利於發現拔尖人才。如果想真正教育一個人,前提條件是瞭解他們。

教育是一個人人都參與的事情,包括家長。家長應該常常去學校瞭解教育。此書中,如果學校失去了這些熱心於教育和學習的人們,那麼,它即使能夠招收和訓練學生,也不過是一個不能發揮任何創造能力的機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