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國演義讀後感(通用30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通用3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通用3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通用30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

以前電視上經常放《三國演義》,我心裏就有個想法,想看看原著是怎麼寫的。終於放假了,可以有機會實現我的想法了。媽媽帶我去書店給我買了一套《三國演義》的書,回到家我就興致勃勃的看了起來。由於是半白話寫出來的文章,所以我的閱讀的時候有許多都不是太明白,還好有爸爸在一旁指導講解給我聽,花了好長時間我纔看完一本,爸爸說以後有時間再仔細揣摩。

通過閱讀,這本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著作想我展開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本書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應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於轉化。書中刻畫了進兩百多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爲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劉備等人物。歷史跨度大,人物衆多,要把這些都寫得有聲有色,前後關聯,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由此可見作者的文學功底是相當深厚的。

儘管這只是一部小說,有許多的情節都是虛構的,但我對那個遙遠的時代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書中很多人物的聰明智慧,他們的文學才識都讓我十分的佩服,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毫不氣餒,仍然努力奮鬥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另外書中描寫了很多戰爭場景,也讓我感覺到了不管哪個朝代,老百姓都希望有個安定和平的壞境去生活。但是在那個戰亂的年代這種安定和平的生活卻成了一種奢望。這些都很值得我們去同情的,也提醒我們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盤三國演弈棋,在棋盤上回到了三國時代。下完棋後我意猶未盡,忍不住又拿起讀了三遍的《三國演義》翻看了起來。

《三國演義》真是一部百看不厭的經典小說,我覺得小說最吸引人的是對於魏國、蜀國、吳國英雄人物間棋逢對手的描寫。三個國家中都有各自傑出的謀略家、軍事將領和治國能手,在人才方面達到了平衡。

在智謀人才方面,魏國有郭嘉、荀彧、賈詡、程昱、司馬懿等人,蜀國有諸葛亮、龐統、法正,吳國有周瑜、魯肅、陸遜,這些人都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他們之間的能力都是勢均力敵,是當時傑出的人才。

武將方面,由於《三國演義》的描寫,我們熟知了蜀國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五虎上將。實際上,魏國的武將也不遜於蜀國,夏侯淵、徐晃等將領也都是智勇雙全,張遼在逍遙津之戰中顯示了超強的作戰能力,張郃也在對蜀國作戰中屢立奇功。只不過《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以蜀國爲正統,才着重刻畫了關羽、張飛等蜀國人物。吳國方面,呂蒙、甘寧、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時的豪傑,還有吳國老將軍黃蓋,赤壁大戰曾向周瑜獻火攻之策,以苦肉計詐降,率船火燒曹操水軍。

三國的人才旗鼓相當,才讓三國如此富有魅力。

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間人才對比不再均衡,魏國由於地域廣闊,政治上實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現了鄧艾、鍾會等人才,但蜀國和吳國的人才制度比較落後,優秀的文臣武將少於魏國,這也是蜀國和吳國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F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後三個時期比較熟悉,也就不一一介紹了。

《三國演義》中刻畫了2多個人物,印象最深的,文屬諸葛亮,武屬關羽。

說起諸葛亮,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雲人物。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羣出衆,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爲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粹、死而後以,直到五丈原孤魂歸天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算得上模範軍師、模範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至於關羽,則是忠、義、勇的象徵。但缺點就是有些自負,此處也就不再一一列舉。

由於《三國演義》是戰爭小說,描寫戰爭題材,從圍繞大小戰爭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節去觀察,也可以理出一個結構脈絡。鄭鐵生《三國演義藝術欣賞》就嘗試這樣去分析其結構,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三大戰役爲主線,中間夾雜一些較次要的輔助性戰役,貫串了全書,形成一個戰爭系統。冒忻和葉胥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們以赤壁之戰爲例:從起因到結束,共計八回,其間包括曹操下書,諸葛亮舌戰羣儒,蔣幹中計,黃蓋用苦肉計,孔明借箭,借東風,華容道釋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點組成了大重點,成爲組織嚴謹的結構。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雖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們去探討,但是它留給中華民族的意義是深遠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許久之前讀過《三國演義》這本書,直到現在,每當想起三國中的蕩氣迴腸,熱血激情,總令人內心有說出的感慨。

從開始的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三分天下到最後的天下歸晉。演繹出了一幕幕血與淚的故事。

其中,我最爲敬佩的人是曹操,但是書中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的人,雖然如此但他個方面的才能依舊是那麼顯著,他在亂事之中統一了北方,擊敗了少數民族,同時魏也是三國中最爲強大的。曹操是三國的君主中最有才華的,他善於招攬人才,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

劉備能夠成爲一方霸主靠的是仁義的名聲,與當時依舊對漢室忠誠的人才。孫權他卻只能夠守基業,並不能夠像他哥哥孫策一樣,有能力去打江山。

三國裏面包含了各種人與生俱來的性格:正直、驕傲、奸詐等等,包含了善與惡。關羽是那正義的化身,他勇猛機智,敢於和任何惡勢力鬥爭,是令曹操感到畏懼的她。

諸葛亮在書中看來似乎是智慧的化身,他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名流千古。阿斗是蜀國的後主,他昏庸無道,貪圖享樂,可以說是一個爛泥敷不上牆的人,但是即使是在這樣的君主之下,諸葛亮仍用自己的生命報答劉備的情意。

一本三國夾雜了千種味道,令人回味無窮。同時也體現出了各種情懷。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5

在今年的寒假裏,我閱讀了許多的書籍,其中就有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典人物。例如: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關羽。

關羽從桃園三結義後就一直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後來戰敗被生擒,不得不投降曹操。而曹操十分賞識關羽,不僅好生相待,還封關羽爲偏將軍。後來袁紹派大將顏良與淳于瓊、郭圖等攻白馬,曹操率軍救援,並讓張遼和關羽做爲前鋒。關羽勇猛殺敵,還斬殺了顏良。戰後,關羽被封爲漢壽亭侯,賜予“赤兔馬”,但還是想要離去。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關羽卻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由於沒有得到曹操的手諭,所以一路之上遭到了攔阻,但關羽憑藉一己之力,過五關,斬六將。我認爲他的忠心十分感動我,我們也應該學習他的精神。

通過這本書,我還學到了許多。我們應該像書中的英雄人物一樣堅忍不拔,不怕困難,勇敢無畏,不自私自利、寬容大度······去學習他們的`精神。這樣我們讀書纔有價值,、有意義,如果只是隨便看看,打發時間,那就無用了。而且書中情節刻畫與描寫十分生動,讓我們彷彿身臨其境,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

希望大家都可以閱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6

《三國演義》第十二章是“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三國時期,有位賢士叫諸葛亮,劉備早就聽說他的大名,又有人向劉備推薦他,於是,劉備很希望能見到諸葛亮。第一次,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前去拜訪諸葛亮。三人來到諸葛亮的莊院前,前去敲門,不料出來一個小童,說諸葛亮不在。劉備聽了非常失望,在張飛、關羽的勸說下無奈的離去;第二次,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又前去拜訪。這是正是隆冬,這次諸葛亮的弟弟在家,而諸葛亮昨天剛剛去和朋友遊玩去了。於是,劉備就留下一封信,說明自己對諸葛亮的敬慕之心,失望地走了;第三次,張飛和關羽等人一齊來勸阻劉備不要再去,但是劉備求賢納士的態度非常堅決,讓張飛和關羽不得不再跟着劉備去拜訪。這次,爲了表示對諸葛亮的尊敬,離山莊還有半里路時便下馬步行。三人來到山莊,小童告訴劉備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一聽,便在門外等候。半天后,諸葛亮睡醒了,劉備急忙拜跪,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決定輔佐劉備平定天下。劉備也正是因爲有諸葛亮的輔佐,才如虎添翼,進而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流芳百世…

俗話說得好“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劉備之所以能把諸葛亮這種奇才請到,是因爲劉備具有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總結了一個道理:人只有堅持不懈,纔會成功!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7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大人物——諸葛亮。他爲劉備出謀劃策,後來,劉備與周瑜合作,共同對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顯示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10天趕製10萬枝箭,並說不要推卻。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好十萬支箭,並立下了軍令狀,周瑜告訴魯肅說,他要故意遲延造箭,好定諸葛亮的罪。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借二十條船,每條船要有30名軍士,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魯肅答應了.前兩天諸葛亮都沒有動靜,到了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上江上取箭,這時江上霧大,天還沒亮,這時諸葛亮把船靠近曹軍水寨,然後擂鼓吶喊,曹操看不見虛實,不敢輕易出動,只好射箭,就這樣,不一會兒諸葛亮就得了十萬支箭,曹操知道上了當想追也來不及了。

魯肅把借箭的過程告訴周瑜,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

起初我也擔心諸葛亮三日之內造不出箭,但後來看到他的妙計之後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辭了十天的期限,而說只需三天,是因爲他算到了第三天江上必定會大霧漫天;算到了魯肅是個老實人,會幫助他;算到了曹操在霧中不會派兵來攻,會射箭。諸葛亮不僅神機妙算,而且還是上知天文,其實諸葛亮能有這麼神通,跟他的勤奮學習脫不了干係,所以,只要我們努力學習,便也可以像諸葛亮一樣聰明。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8

俗話說:“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雖勇冠天下,可他有勇無謀,還盡幹一些賣主求榮的事。想那時,國賊董卓只用了一匹赤兔馬,就收得呂布前來歸降,而呂布竟殺死了自己的義父丁原。這正如張飛所罵:“三姓家奴”!

想當初,呂布其實是可以和劉備一起成就一番事業的。可是他驕傲自大,根本聽不進軍師陳宮的良言勸告,反而一再相信那些小人的讒言,最終被曹操活捉,身首異處。

再看諸葛亮,他才華橫溢、足智多謀、料事如神。有勇有謀的他最終幫助劉備成就帝業,他自己也當上了一國的丞相。

《三國演義》中,周瑜不停地爲難諸葛亮,有一次讓他在十天內造十萬支羽箭,而諸葛亮憑着智慧,在三天內就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面對司馬懿大軍兵臨城下,諸葛亮還上演了一出“空城記”,成功擊退強敵,憑的同樣是膽略和智慧,這正是呂布所欠缺的。

更重要的是,在劉備白帝城黯然去世後,諸葛亮並沒有像魏國的司馬氏那樣越位登頂,而是遵循先帝託孤遺囑,一心一意輔佐阿斗,先後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儘管最後未能如願,但他的一腔赤膽忠心,與日月同輝,永遠爲世人所景仰。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人不能像呂布那樣自以爲是、目空一切,意志軟弱、見異思遷。要多學學諸葛亮,胸懷遠大理想,凡事都能動腦子,有勇有謀,做好每件事,走好人生每一步。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9

暑假裏,我把四大名著裏的《三國演義》看了一遍,至今,故事裏的那些情節還在我腦海裏迴盪。

《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者是羅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所寫的《三國演義》是我國的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小說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時期吳、蜀、魏三國之間的鬥爭和興亡的一系列故事。裏面的很多故事都十分精彩,把人物的形象描述的惟妙惟肖。其中我最喜歡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三顧茅廬、空城計等等這幾個故事。

《三國演義》裏有很多很多的厲害人物,有被稱爲奸雄的曹操,東吳的主公孫權,還有以仁德得民心的劉備,也有小氣妒忌的周瑜,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赤膽忠心的趙雲,義薄雲天的關羽等等都是一些大人物。其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歡的是諸葛亮和趙雲。關於他們的事蹟,我讀得最多了。也很清楚,諸葛亮的“空城計”“草船借箭”趙雲的“單騎救主”此刻我閉着眼睛都能說出來。

《三國演義》講的是軍事策略,講的是如何統治自我的國家,一個國家,最需要的就是忠臣,一個臣民,就算有多大的本事,只要他不忠,也不會有利於自我的國家。就像人們所說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一個能爲自我主公、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就算不必須會給國家帶來繁榮強盛。但也不會對自我國家不利。

讀了這本名著,我得到了很大的啓示,受到了很大的啓迪。我要學習諸葛亮的“機智冷靜”學習劉備的“謙虛”學習魯肅的“忠厚”我今後必須會做得更好。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0

在我讀過的衆多名著中,《三國演義》是最讓我感慨萬千的一冊書。從黃巾起義到一統三國,歷經了多少震撼人心的傳奇經典。

翻動書頁,眼前便浮現出曹操氣吞山河、劉備三顧茅廬、孫權胸懷大志、最後三國鼎立的生動場景。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蜀吳聯盟北伐曹軍,黃蓋僅率三十條船,用火攻殲滅曹操三十萬大軍,取得了以少勝多、以智取勝的典範。

烽火亂世時代,確實英雄輩出。以賣草鞋起家的劉備,用眼淚與誠意換取天下、獨霸蜀國;被後世稱爲奸雄的曹操,憑謀略與霸氣馳騁江湖、傲立魏國;志存高遠的孫權,以內斂與智慧掠奪城池、創立吳國,三國鼎立局勢成也。

三國人物中,我最敬佩的便是臥龍諸葛,他舌戰羣儒、火燒連營、三氣周瑜、七擒孟獲,成爲了智慧的象徵。然而,雖說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書中提到的空城計、借東風只是後人神話而已。

當然,《三國演義》中那些識時務、避鋒芒、等時機的人更是時代的俊傑、最大的贏家!司馬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不被大家看好的劉禪其實也是大智若愚、聰明絕頂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時運不佳罷了。

《三國演義》以獨特的筆觸刻畫了一個又一個鮮活人物,講述了一段又一段動人的故事,它在承載歷史的同時,也使讀者們產生共鳴、泛起思索,使大家忍不住讀之再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1

最近,我迷上了《三國演義》,這是發生在東漢未年的一個歷史故事。

三國演義主要講東漢未年,皇帝昏庸無能,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由張角率領的黃巾軍起義造反,由此拉開了諸候爭霸的序幕。同時,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一起打天下,建立了蜀國。這時,天下三分,分成了魏國、蜀國和吳國。最後,全部被司馬家族所佔領。

當我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感想萬千,裏面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關羽忠義無雙,張飛粗中有細,劉備宅心仁厚,趙雲忠心報國,黃忠寶刀不老,曹操奸詐狡猾,董卓罪大惡極,袁紹目中無人,諸葛亮神機妙算,呂布英勇無敵等等。我最喜歡的就要數關羽和趙雲了。

因爲關羽氣宇軒昂,還是斬顏良、誅文丑的名將,他還過五關,斬六將,連英勇無比、殺了俞涉和潘鳳這兩員大將的華雄都被關羽斬了,所以我喜歡關羽。再說說趙雲,他可是在徐州大破曹操軍的猛將,還在長阪坡殺了好幾個曹軍頭領,在趙雲很老了以後,竟然能斬了使用開山大斧的韓德和他四個精通武藝的兒子,而且可以以一擋千,是個難得的人才。

不過,《三國演義》給我的收穫還是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不拘小節,胸懷大志,深謀遠慮。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2

這幾天,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主要內容是:從黃巾起義開始,經過了桃園三結義,王司徒巧定連環計讓呂布來刺殺董卓,曹操大戰呂布,曹孟德煮酒論英雄,官渡之戰,袁本初敗兵折將,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孔明先生,赤壁之戰,最後劉備打下四川,就形成了魏、蜀、吳三個國家。人物有:孫權、曹操、劉備、諸葛亮、周瑜、趙雲、關羽、張飛等衆多的人物。在這上表現了擁劉反曹的正統思想和儒家的任正思想,同時也譴責了雄豪混戰及暴君的苛政,寄託了人民渴求的明君任正,社會安定的願望。

我喜歡《三國演義》裏的諸葛亮和趙雲。我先說諸葛亮吧!他姓諸葛名亮,字孔明,孔明聰明過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界上的事都瞞不過他,像火燒新野、捉張任、大破魏兵、空城計、草船借箭,這都是誰精心策劃的?是孔明先生!據說孔明沒有打過敗仗,真是太聰明瞭!再說趙雲吧!他姓趙,名雲,字子龍,趙子龍勇冠三軍,超過關羽、張飛。他的銀槍上下翻飛,武力過人,像曹兵認識到趙子龍的厲害,有的都從馬上掉下來了!趙子龍外號小霸王。趙子龍單騎救主,這也太勇了!一個人去救劉備的夫人,超過想象!

讀完《三國演義》我覺得諸葛亮非常聰明,趙子龍很勇敢,一個智,一個勇,這是奇才呀!我們要儘量去學他們,雖然我們比不上他們,但是要努力呀!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3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中國文學歷史上燦爛的一頁,每次讀到這本書,我都會被書中的人物深深的吸引着,打動着,讓我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三國演義》主要講述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到司馬炎建立晉朝期間發生的事情。書中刻畫了將近200個人物,有生性多疑的曹操;有心胸狹窄、忌纔好勝的周瑜;有求賢若渴的劉備;有忠心耿耿的趙子龍;還有武藝高強、當時響噹噹的人物關羽,在這些人物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莫過於關羽了,他溫酒斬華雄、降漢不降操、過五關斬六將。雖然關羽是英雄,但是他太過於驕傲和大意,導致蜀國千方百計、千辛萬苦“借”回來的戰略要地——荊州九郡,拱手相讓給了吳國。

當年關羽駐守在荊州,孫權苦攻不下,整日發愁,他的謀士陸遜給他想了一個計策,就是假借歸順之名,向當時的荊州守將關羽送了許多美女和好酒,以達到麻痹關羽的目的,果不其然,因關羽的驕傲自大,蠻橫無理,使得孫劉關係進一步惡化,最後由於志驕意滿失了荊州,功虧一簣,致使他敗走麥城丟了性命。

由此我也想起了前段時間的段考,因爲我的驕傲和大意,結果語文閱讀分析題做漏做錯,最後只得了個89分,失策失策!這正是:關羽大意失荊州,而我大意失分數!以史爲例,以史爲鑑,我明白了: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不可以驕傲自大,在任何事面前都不可以鬆懈,否則必然會敗北。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就會讓人想起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四大名著之一,它讓我受益匪淺、百看不厭。

《三國演義》講述的是東漢末年,由於漢獻帝無能,黃巾軍起義,使吳、蜀、魏三國鼎立,最終大漢歸晉。書中我最欽佩趙雲和張飛,最瞧不起袁紹。趙雲,字子龍,英武瀟灑,武力超羣,數次成爲“孤膽英雄”,被劉備稱爲“一身都是膽”的人物。趙雲長阪坡救主,連戰幾十員曹操大將,救出糜竺等將;他膽識過人,在千軍萬馬中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勢不可擋,立下赫赫戰功。張飛,字翼德,三國時期蜀漢“五虎大將”之一。張飛一喊,嚇退曹操百萬軍;又一喊,嚇得曹操不由自主地後退一步;又大喝一聲,竟把曹將夏侯傑嚇得肝膽破碎,一頭栽倒在馬下。張飛以勇猛、魯莽、嫉惡如仇著稱,被歷史上稱爲“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人物,後被範強、張達刺殺。而袁紹卻沒有一點主見,在官渡之戰中,竟然會聽從小人郭圖的建議,去偷襲曹軍的大本營,結果大敗而歸,從此一病不起。

在《三國演義》中,使我領悟到戰士打仗並非一定要在戰場上廝殺,而要以德服人,以謀智取。劉備的仁慈厚道,曹操的胸懷大志,關羽的智勇雙全,趙雲的重情重義,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三國演義》這部中國歷史小說,值得大家一看。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5

在這個假期裏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以描寫戰爭爲主,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大概分爲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進兩百個人物形象,此書的作者羅貫中將三十六計融匯於字裏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我喜歡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些語句也富有很深的含義。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先說關羽。這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我認爲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再說我喜歡的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書中的情節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書中人物的優秀品德、智慧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6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很多書籍。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講述了漢朝與晉朝之間一段分裂的歷史,當時魏蜀吳三個國家都想統一天下自己當皇帝,但最後誰也沒有成功,被統一歸於晉。我特別欣賞小說中的三個人物——關羽、張飛和曹操。

紅臉的關羽身高九尺,面如重棗,手持青龍偃月刀。他是個重感情、講義氣的人。當初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後來曹操將三兄弟殺散。關羽沒辦法,投降於漢朝。曹操一直想收降關羽,但關羽並未投降,而是千里走單騎尋找到了大哥劉備和三弟張飛。

黑臉的張飛身高八尺,燕頜虎鬚,聲音如雷,氣如奔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非常有勇氣。在討伐董卓的時候,敢於和天下第一勇將呂布對陣;在當陽橋上,面對百萬曹軍,他大喝一聲,橋樑斷了,水也倒流了。我很欽佩他這種氣魄。

舞臺上的曹操是白臉,代表着奸詐。其實他並不奸詐,開始他是爲了漢王朝行刺董卓,雖然沒能成功,但他發表討伐董卓的檄文,並聚集了天下十八鎮諸候征討董卓。在他擔任丞相之後,統一了北方,更想統一中國,可是“挾天子以令諸候”的做法被人稱爲“漢賊”。我覺得他是個有功也有過的人物。

我認爲《三國演義》是一本很值得讀的書,書中的人物各有特色,故事情節更是精彩紛呈,如草船借箭,赤壁大戰,水淹七軍等。同學們,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是不是覺得《三國演義》很有意思呢?有時間一定要讀一讀哦!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7

星期天,我閱讀《三國演義》這本古代名著。當我合上書輕輕放到書桌上,書中描繪的三國鼎立的一幕幕浮此刻我的眼前。在三國時期的各路英雄中,我最喜歡的是趙雲。

趙雲人稱“常山趙子龍”,對蜀國忠心耿耿。他從20歲起就追隨劉備南征北戰、奮勇殺敵。他身經百戰、所向披靡,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不動搖那份忠心,直到白髮蒼蒼仍爲蜀國四處征戰。他一生中立下無數戰功,爲蜀國的江山社稷耗盡心血,堪稱忠義的楷模。

趙雲勇冠三軍,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將”之一。長阪坡單騎救主,他在十萬大軍中殺個七進七出,許多曹軍名將與他交手,卻奈何不他。在許多危機關頭,趙雲挺身而出,憑着一身好武藝和過人的膽識,反敗爲勝,擊潰敵軍。趙雲勇猛無敵,我打心底裏佩服他。

趙雲不僅僅有勇更有謀。他多次陪伴劉備和諸葛亮外出,無論遇到多麼危急的狀況,他總是機智應對、化險爲夷,每次都圓滿地完成任務。當馬謖大意失街亭時,趙雲奉諸葛亮之命斷後,他沉着地帶領後衛,成功地擊退二十萬追兵,還繳獲大批物資,令諸葛亮和衆將喜出望外。趙雲以智謀取勝的戰績數不勝數。

趙雲赤膽忠心、智勇雙全,令敵將聞風喪膽,他的英雄事蹟千百年來讓人們津津樂道,他是我心中的真英雄!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8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大人物——諸葛亮。他爲劉備出謀劃策,之後,劉備與周瑜合作,共同對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顯示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周瑜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幹。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10天趕製10萬枝箭,並說不要推卻。諸葛亮答應三天造好十萬支箭,並立下軍令狀,周瑜告訴魯肅說,他要故意遲延造箭,好定諸葛亮的罪。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借二十條船,每條船要有30名軍士,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兩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魯肅答應.前兩天諸葛亮都沒有動靜,到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齊上江上取箭,這時江上霧大,天還沒亮,這時諸葛亮把船靠近曹軍水寨,然後擂鼓吶喊,曹操看不見虛實,不敢輕易出動,只好射箭,就這樣,不一會兒諸葛亮就得十萬支箭,曹操明白上當想追也來不及。

魯肅把借箭的過程告訴周瑜,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

起初我也擔心諸葛亮三日之內造不出箭,但之後看到他的妙計之後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辭十天的期限,而說只需三天,是因爲他算到第三天江上必定會大霧漫天;算到魯肅是個老實人,會幫忙他;算到曹操在霧中不會派兵來攻,會射箭。諸葛亮不僅僅神機妙算,而且還是上知天文,其實諸葛亮能有這麼神通,跟他的勤奮學習脫不幹系,所以,只要我們努力學習,便也能夠像諸葛亮一樣聰明。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9

這天,我讀《三國演義》,頓時有感於懷。

人們都認爲三國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這90年裏,實際上真正的”三國是在“三分天下吳蜀魏”那個時候,但要是隻寫真正的三國,那麼曹操和其他三國名人就沒有出場的機會,《三國演義》也就沒有那麼好看。

梟雄,也就是兇猛的英雄,最先想到的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更令他威風八面,加上他平時南征北戰,在人們心中自然會成爲梟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納叛,因此他得到人才和武將還有許多他想要的東西,但是,曹操隨着自我的發展,野心也開始膨脹,從梟雄搖身一變成奸雄,從騎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沒當皇帝。當我看完曹操的事蹟後,再回顧他以前的事,不得不承認他很不起,是一個真正的梟雄。

很多人都說劉備是梟雄,我卻不這麼認爲,曹操每次打仗都是衝在前面,劉備就很少出馬,但他戰黃巾,鬥呂布時,他打的很英勇。劉備是靠着諸葛亮和那一羣大將奪得一片天地,皇叔的稱號和攜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將豐功偉跡,在人們心中真不明白他的人氣和地位飆升到什麼層度。

孫權是個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業”這幾個字使他很難堪,但他帶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國演義》裏孫權既沒有曹操那麼兇猛,也不像劉備那麼懦弱,因此名聲比較好,活得比曹操和劉備長,使得吳國的壽命長。

匆匆忙忙地趕一個下午,沒打完,也打不完,過不,看在我是新手又打字辛苦的份上,還是饒我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0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一樣的時期讀它,有着不一樣的感受。

在小學高年級,再讀原着《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好處的鴻篇鉅作。對裏面的人物也有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我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我不犯錯誤,不就應因爲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就應因爲自我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就應爲自我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必須存在着需要充實改善的地方。

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我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爲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就應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

隨着我的成長,每次研讀《三國演義》都有不一樣感受,《三國演義》真是伴我成長的一本好書。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1

三國演義中的東吳,真可謂是英傑輩出,“年少萬兜鏊,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洋洋灑灑一篇《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道出了東吳少主孫權的氣魄。正是英雄出少年。本該期待着這位年輕的賢君能有一番傲人的作爲,留下千古絕唱時,羅貫中卻筆鋒一轉,寫了孫權晚年的粗暴與嗜殺。賢君變身爲暴君,英主變身爲昏君,善始卻不能善終,這怎能不使人警戒呢。“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要想有個完美的句號,有個理想的終結需要一顆冷靜剋制的心,需要持之以恆的行。

曹魏,一直是實力強勁,一個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國,爲首的是一位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之稱的曹操曹孟德。“山不在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的詩文字裏行間透露着一股帝王之氣,遼闊之姿。曹操有一個特點,他愛笑。他笑對友人,笑對敵人,笑對磨難,笑對天下。赤壁之戰,他敗走華容道,性命堪憂之際,他卻還“撫掌大笑”。這是坦然,也是胸懷。面對困難,如果能像曹操般對其一笑而過,勇於直面它,挑戰它,這樣我們定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強!

戰火紛亂,智謀層出,羣雄並起,這是三國演義,看大江東去,品千古風流人物。《三國演義》是作爲一箇中國人必不可少的歷史佳作。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2

今天,我剛剛看完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我覺得《三國演義》很不錯,但是,“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三國演義》這麼好的書,不推薦出來,我都有點感到慚愧。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它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部重要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刻畫了近兩百個人物形象,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佩服的人是關羽,他不但武功高強,而且人品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時,他因爲帶着二嫂,所以才假裝投降,他其實還是一心想找到劉備,保護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馬”時,便立刻騎着這匹馬就去找劉備了。他在山下遇見二嫂,也不忘把二嫂帶回去,真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好漢。他降漢不降曹,十分令我敬佩。

對於曹操,我既喜歡,但也討厭。喜歡是喜歡在他的用兵方法好,雖然不及孔明,但應該也可以和孫臏一比高下了。而討厭就是討厭他的詭詐以及陰險,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他經過朋友介紹,躲到了呂伯奢家,結果,呂伯奢家人因爲要殺豬寬待曹操,說了一句“綁起來殺”,就被曹操團滅了,呂伯奢一家就沒了。

《三國演義》還有很多優點,我一下說不過來,就請你們自己去書裏面尋找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3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烽火連天的世界裏,卻引發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羅貫中筆下的著作——《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內容豐富,成語衆多,雖然看起來比較麻煩,但是能讓我們真正領會作者的藝術才華。

在這本書裏面我最喜歡的是被評爲“治世之能人,亂世之奸雄”的曹操以及才華橫溢的諸葛亮。

曹操是一位縱橫捭闔的政治家。曹操參與的大小戰役有許多。如破黃巾,斬劉闢、黃邵,攻下邳,絞呂布。特別是官渡之戰,曹操以“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的情況戰勝“衆十餘萬”的袁紹。他的勝利是僥倖嗎?不,絕不是!這說明了曹操過人的軍事才能。有人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卑鄙。但我不這樣認爲。曹操處在一個羣雄角逐的年代,英雄們四處割據,四處擴張,在這樣一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年代,“挾天子以令諸侯”正說明了曹操有高超的政治手段。

我想,若無諸葛亮,劉備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國,諸葛亮的才華可謂是深不可測。他考慮周到,而且不講私情。他最喜歡用火攻。想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巧借東風,寫出師表,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智退司馬懿無不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才華。就連他死了的時候也機關算盡。正是因爲如此,我深深的敬佩這一位先生。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4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的一部小說,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有許多的英雄人物和歷史故事,非常精彩。我特別喜歡這本書,繪圖版的故事有的還看了好幾遍。晚安心語

這本書講了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爭奪天下的故事。魏國最強大,一心想吞併蜀國和吳國,統一中原,所以經常出兵攻打他們。在諸葛亮的建議下,蜀國和吳國聯合起來對抗魏國。但是,因爲蜀國、吳國之間不團結,魏國先滅了蜀國,晉國取代魏國之後,又滅掉了吳國,統一了天下。

這本書裏講了很多英雄人物,除了桃園結義的劉備、關羽、張飛,有一代奸雄曹操、少年英雄孫權,還有謀略過人的諸葛亮,也有氣量狹小的周瑜……我最喜歡的是蜀國大將趙雲,因爲他有勇有謀,戰功卓著,而且一心忠於劉備。長板坡一戰,他和張飛一起殺退了上萬的曹軍,保護劉備退到江陵。後來,在南征北戰時,趙雲立下了許多戰功。可這位猛將卻在229年去世,成爲蜀國的重大損失。

讀了《三國演義》,我覺得,團結最重要,如果蜀國和吳國一直聯合抗曹,也許中國的歷史又不一樣了。我還知道了,打仗能不能贏,不在兵將多少,關鍵在於使用謀略,赤壁之戰、草船借箭、空城計等,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時,我也能感受到戰亂時老百姓最苦,經常爲了躲避戰火而逃離家鄉,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和平。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5

"初讀好書,如獲良友;重讀好書,如逢故知。"

《古今賢文》中曾這樣說道:"初讀好書,如獲良友;重讀好書,如逢故知。"這一週我便拾起那本早已看過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元末清初的小說家、戲曲家一羅貫中。這本書以劉備、關羽、張飛和諸葛亮爲中心人物,以擁劉反曹爲主導思想,描繪了三國時期政治、軍事、外交上的種種鬥爭。

其中令我記憶最深的一回就是"草船借箭"了,儘管周瑜百般刁難諸葛亮,要求他三天內造出十萬只箭,但諸葛亮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曹軍的心理,很快便集齊了十萬之多的箭,讓我佩服的是諸葛亮足智多謀,他讓我知道:面對別人的刁難,要冷靜思考,想出對策,這樣纔會像諸葛亮一樣勝利。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長篇章回體小說的鼻祖,因爲讀了這本書讓我體會到了三國時期社會的腐朽和黑暗,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反映了百姓對統治者的愛憎以及對戰爭割據的反對,要求和平統一的願望。

劉備的仁愛待人、禮賢下士,諸葛亮的謙虛謹慎、足智多謀,張飛的膽識過人、氣吞山河,關羽的正氣凜然、赤膽忠心?這些我們都應該學習。《三國演義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千姿百態,各有所長,讀過這本書之後,讓我大開眼界讓我懂得了人有所長,必有所短,不應以善小而不爲,以惡小而爲之的道理。

聽了我的感受你的心裏是否也想來一探究竟呢!那就快去讀一讀這本書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6

《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著,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期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書中有上百個人物有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張飛、周瑜、魯肅等,還有無數的軍事謀略。這些人物和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兩位英雄人物——劉備和諸葛亮。

先說劉備吧,他深受將臣、百姓的愛戴。劉備的能力主要體現在用人上,拜訪先生司馬徽,進而獲得忠實的徐庶,受此二人指點三顧茅廬,成功請到天下奇才諸葛亮。而後又收服數位博學多才的謀士助他抗東吳、戰曹操。他愛民如子,寧失性命也絕不丟棄漢室百姓;愛將勝子,看看趙子龍大將抱着阿斗殺出曹軍重圍,心疼得將親生骨肉棄之於地。一個賣草鞋的人能從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正是因爲他有這些高尚的品質,贏得了百姓們的愛戴和將士們的忠心。

諸葛亮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具備文韜武略,足智多謀。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使空城計……這些都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書中描繪的諸葛亮形象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與常人無異,但他的所作所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完了這本書,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開闊,做事要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爲國家棟梁。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7

寒假裏,我閱讀了四大名著,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三國演義》。接下來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其中的人物,分別是諸葛亮、關羽。接着往下看吧!

如果用兩個詞語來形容這兩位,我會用“智慧”“勇猛”這兩個詞語來形容。你問我爲什麼用這兩個詞語來形容,我舉兩個事例,你就知道了。話說在孔明打入吳軍內部之後,周瑜怕孔明是臥底,想考驗一下,如果不成功,就處死他。於是他找個藉口讓孔明在十天之內交十萬只箭,不然就處死。孔明想了想,說:“可以是可以,不過請魯肅借我二十條船,三十個軍士,用布蒙好,兩邊各扎一千個草把,我便三天就可交箭。“真的?”周瑜問。“軍中無戲言。”孔明答道。“若三天交不出,孔明甘願受罰。”第一天沒動靜,第二天也沒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分,孔明叫魯肅去取箭。來到江上,孔明把船開到曹營,曹操見敵軍,叫弓箭手放箭。過了一會兒,孔明開船回去,將草把子上的箭取下來,數了數,足有十萬支有餘,周遇見這也沒難住孔明,便放心下來。

話說,在關羽暫時降了曹操之後,接到劉備的消息,於是匆匆趕去與兄長相會,半路上,關羽受到曹操派出的大將阻攔,他不僅沒有退縮,反而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將幾位大將一一殺掉。最後找到劉備時,他已經連闖了五個關卡,勇斬六位大將。

諸葛亮三天之內“造”了十萬支箭,多虧了他的智慧。而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毫不退縮,都靠他的勇猛與忠義。所以,我們也要多多向他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8

讀書節活動開始了,爸爸給我買了一本《三國演義》。這本書非常好看,我非常喜歡裏面的故事和各種各樣的人。尤其是關羽的忠義、諸葛亮的才華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先說關羽。他降漢不降曹、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有一次,他打了敗仗不得不投降,但是,當他得知了劉備消息,便不遠千里前去尋主。我認爲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爲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爸爸說:忠義和才華對每個人都很重要,不能只取其一。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努力學習各種知識就是你們現在要掌握的忠義和才華。

我要牢牢記住爸爸的話,懂禮貌,講文明,刻苦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9

假期裏我讀完了原版《三國演義》,這部羅貫中筆下的三國取材於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從黃巾起義一直講到三國歸晉,歷史再現,精彩紛呈。

翻開書本,首先展現給我的是一幅三國時期的手繪地圖,全是繁體字的地圖上清楚地標誌着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的地區,把我帶到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

故事講了黃巾起義後宦官執政,何進等人爲滅宦官將董卓引入京城,造成了董卓亂政,董卓用一匹赤兔寶馬換來了當世勇將——呂布,勢力也越來越大,董卓的暴政引來了官僚豪強的不滿。曹操刺董卓失敗後,以袁紹爲盟主的十八路諸侯會盟。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張飛也來會盟,意誅董卓,因而有了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的傳說。然而十八路諸侯人心不齊,他們以討董卓爲名義,先後割據一方,並不能共赴大業。王允設連環計殺死董卓。後來曹操漸漸獨霸中原,孫權獨霸江東。劉備三顧茅廬得到了足智多謀的孔明後“如魚得水”,後來又得到了龐統,佔據益州之後,形成了曹操、劉備、孫權三足鼎立之勢。但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劉備自作主張的彝陵之戰大敗,使蜀國元氣大傷,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未能完成大業。後來昏庸無能的劉禪導致蜀國漸漸變弱,司馬家族篡魏後創立了晉王朝滅蜀國、吳國,最終統一了全國。

書中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性格鮮明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畫,深深地吸引了我,《三國演義》讀完後再讀會有不同的收穫。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0

我用了近一個星期讀完了《三國演義》一書,真是受益匪淺。書裏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本書開頭一句話是這樣說到的:“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書上有上百個人物、軍事謀略家。加上作者本身藉着歷史人物來講述對人的忠.孝.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書中描述瞭如呂布 袁術 袁紹 劉表等一些人的無能,周瑜的心胸狹窄,勇者張飛,義者關羽.......

書中關羽是給我留下了印像最深刻的人物之一。 書中是這樣描述關羽:“丹鳳眼 臥蠶眉 面如棗 青龍偃月刀 赤兔馬”。 他的降漢不降曹 千里走單騎 過五關斬六將 古城斬蔡陽 華容道義放曹操等等一些義舉都讓人稱讚有加。在我看來關羽雖然爲了嫂子降了敵人,而後得知大哥在哪還是千里走單騎回到大哥身邊。在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 誅文丑更是展現了他的勇猛。 赤壁之戰中在華容道義放曹操更是突出了關羽一種難能可貴的義氣和友情。在神醫華佗的刮骨療毒中表現出了他的勇敢。在和黃忠一戰中展現了他的智慧。像他的這種所做所爲更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書中還許許多多的故事,戰爭。其中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 三英戰呂布。還有軍師諸葛亮的智慧與謀略。與東吳合作的赤壁之戰等等讓讀者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名著!《三國演義》不愧是一本名著。值得我們大家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