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論語.里仁篇》第十章有感1000字大綱

讀《論語.里仁篇》第十章有感1000字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2W 次

第十章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讀《論語.里仁篇》第十章有感1000字

此章重點在於說君子所言所行、所作所爲的標準就是一個義字。誰是君子? 君子是孔子時代的士大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身份至少也是屬於士了。可是在禮崩樂壞的那個時代,傳統意義身份的君子真能按照君子之禮處事待人嗎?不一定!所以身爲君子,其處事標準就成了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凸現出來!對於這個問題,孔子首先關注的`是天下,“君子之於天下也”,也就是說,君子所作所爲是關乎天下百姓的事情了。《說文解字》說:“適,之也”,是宋國、魯國的話。清儒段玉裁曰:“往自發動言之,適自所到言之。”《爾雅》解釋:“適,往也”。此外,適還有其他的意義,如嫁等意思。按照“無適也,無莫也”這個句式結構,“適”與“莫”相對,相反相成。“莫”作爲副詞是否定的意思,如:莫能得(《史記·魏公子列傳》)、慎莫留(《玉臺新詠·古詩爲焦仲卿妻作》)、莫能守(《墨子·公輸》)。莫還可做名詞、動詞用,如羨慕等意思。儘管“適”和“莫”可以互文見義,然而由於詞義的歧義性,在《論語》成書後這句話就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了。而“比”字義變化不大,如比肩之比。更民間說法更爲親切,如:比一比,看一看,即是拿什麼做標準比量的意思。

朱熹《集註》說:適,專主也。春秋傳曰“吾誰適從”是也。莫,不肯也。比,從也。謝(謝良佐)氏曰:“適,可也。莫,不可也。無可無不可,苟無道以主之,不幾於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學,所以自謂心無所住而能應變,而卒得罪於聖人也。聖人之學不然,於無可無不可之間,有義存焉。然則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明儒蔡清沿用謝氏之說,說:“言君子於天下一切之事,初無必爲之心,亦無必不爲之心,顧義之所在。何如而惟義是從耳?如理果當爲則爲之,理果不當爲則不爲。義者,事理之所宜也。義果當行則行,其行也以義,非吾有心於行也。義果不當行則不行,其不行也亦以義,非吾有心於不行也。若有心於行則是適也,有心於不行則是莫也。此三句語勢要相連說,言無此二者只有一義耳。無適無莫不是住語處。若無下一句,亦不成說話。無適無莫不必言先有云雲。只是應事時節?事之理合。如何便依道理處之?吾一無容私耳。適是偏這一邊,莫是偏那一邊,義之與比。又不是兩邊都要有,看理在何邊?理在這邊便一向這邊去,不復顧那邊。理在那邊,便一向那邊去,不復頋這邊。若從兩邊取,便是子莫之執中矣。此正所謂時中者也,此正是不任情而任理。比,從也。與比者,與義比也。謂只倚在義一邊去,如倚靠之倚。義之與比,事事到面前都元自有一個義在,不用外面討一個義來應他,但吾以心制之而已。

清代劉寶楠《正義》曰:此章貴義也(適),厚也。莫,薄也。比,親也。言君子於天下之人,無擇於富厚與窮薄者,但有義者則與相親也。

其實,這個義只是知止後的一種符合禮制的關係,如君臣有義。而在現代法治社會中,在調整人與人之間關係時,也存在着一種義,這個義首先是人人自由平等,在國家法制面前人人應當具有的契約精神。其次,在遵守法律、維護社會正義的前提下,人與人相互應有的一種擔當和信任。最後,義是一種人之爲人的現實主體道德自覺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