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里仁第四》有感

讀《里仁第四》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前不久,我把論語的里仁第四熟讀並背了下來,感悟很多很多,覺得這這裏面有很多句是儒家之精髓所在,所以我覺得十分有用。

讀《里仁第四》有感

里仁篇包括26章,主要內容涉及到“仁”,也就是個人的道德修養、義與利的關係、孝敬父母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個重要的方面、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很大影響。

比如里仁的第一句:“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這句話的意思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纔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是個人自身的事情,又與所處的外界環境息息相關。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這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成“仁”的情操。

而“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爲可知也。”的意思是: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本領。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爲有真才實學值得爲人們知道的人。

後面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是:見到道德高尚、有才能的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反之,就應該自我反省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實際上這就是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又以別人的.過失爲鑑,不重蹈別人的覆轍,這種態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闢之見。

而儒家爲什麼這麼講仁義呢?仁義的好處又是什麼呢?儒家之所以講究仁,因爲他悟到了人的本性,也悟到了事情的根本。秦朝之所以從一個強大的帝國很快崩潰,就是因爲他沒有聽取儒家所講究的“仁義”,而過分迷信法家。認爲秦朝屬於水性,水又屬於陰性,只有用刑法來治理國家才行。結果,秦朝貌似不可一世的“暴政”僅僅存在了十五年就滅亡了,這就是否定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必然結果。

大家以後千萬不能再做出像秦朝那樣的事情,要相信仁義可以做成任何事情,但千萬不要像宋襄公那樣舉着仁義大旗明知戰機不可失,但還是很天真很天真認爲什麼都不做光舉個“仁義”大旗就ok,這是不行的哦!多去看看論語,對自己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