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致橡樹》讀後感(通用10篇)

《致橡樹》讀後感(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致橡樹》讀後感(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致橡樹》讀後感(通用10篇)

  《致橡樹》讀後感1

如果問,有一首什麼樣的愛情詩可以打動我?我會回答,它不止是有象凌霄花一樣的美麗意象,也不止是有行雲流水一般的語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樣能給人帶來清涼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霧靄,甚至虹霓。

如果問我找到了這樣的詩嗎?當然,是《致橡樹》。

近來重讀《致橡樹》,感覺歷久彌新。詩人舒婷以明麗雋美的意象,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全新的思想內涵,給閱讀者的心海帶來了浪潮般的衝擊,創造了愛情詩中的經典。

在作品問世後的三十多年裏,對於《致橡樹》的藝術性,已經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評論家對它進行解剖,透析,重構,反思,談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憑我的淺薄道行,實在是很難在此方面貢獻什麼新的意見。

不過,在重讀的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偉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時代特徵的。中國歷史上封建帝制比較長,民主的歷史比較短,很難想象在封建社會裏會出現《致橡樹》這種主旨的文藝作品。那時候,能夠出現“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這樣的作品,已經是對於愛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過電視劇《白銀谷》,裏面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這樣的婚姻制度下,能夠產生男女平等的愛情嗎?顯然不能。大導演張藝謀曾拍過一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裏面仍然是三妻四妾,這顯然是如《白銀谷》一樣的社會環境,這種社會背景下出現的愛情觀顯然與舒婷的思想距離十萬八千里。從新文化運動到解放這一段時間,中國一直在進行民族解放運動,民族大義超越了個人的“小情小愛”,雖然期間也出現了徐志摩,戴望舒這樣一批傑出的浪漫詩人,但封建殘餘仍廣泛存在,他們對於男女平等愛情觀的呼喚顯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者癡情的鳥兒或者日光春雨泉源的層面。

現代愛情觀必然產生於完全意義的民主社會之上,當平等自由博愛成爲社會的基本制度時,現代的愛情觀便有了生長的土壤,空氣,陽光,雨露,養分和水源。所以,我們看到,在建國以後開始出現了一些具有現代愛情觀的文藝作品,它們對於男女平等的描述和歌頌顯然是前所未有的,是開天闢地石破天驚前無古人的。不過,由於歷史侷限性的原因,當時的一些文藝作品也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時代印跡,體現物質文明的較多,寫人文關懷和春花雪月的較少,所以,這就把創立偉大作品的機會留給了後來的人們。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社會走向發生了新的變化,民主精神更加張揚,人文關懷被大力提倡,社會日益繁榮,這個時候,作家和詩人們擁有了可以自由馳騁,自由翱翔,自由飛舞,自由宣泄的天地,於是,《致橡樹》這麼精緻,大氣,明麗,雋美的偉大作品便產生了。

我比較閱讀了《致橡樹》和《我願意是激流》,覺得這兩首詩均是偉大而不朽的愛情詩精品。《我》詩誕生了160多年,依舊像是現代年輕人的情書,《致》詩誕生了30多年,依然沒有舊俗落伍之感,它們是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我認爲這一點可能是衡量偉大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吧。

重讀《致橡樹》,我更多的感悟在詩外,我覺得它既是舒婷的作品,也是中國的作品,它是中國時代進程的產物。在中國,早一點產生不了《致橡樹》,晚一點也產生不了它(因爲它已被另外一個舒婷寫出來了),它是時代的產物。我不知道別人在讀此詩時會產生什麼樣具體的思緒,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慨是:詩歌是有韻律的史書。

  《致橡樹》讀後感2

張愛玲曾對胡蘭成傾言:“在你面前我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裏。”她在愛情面前,就像茫茫滄海之一粟塵埃,面對廣闊之天空,心是欣喜而卑微的。這種愛情觀,晶瑩剔透如玻璃球,單純美好,不能相守便把愛情藏於塵埃中,但卻是易碎的可悲可憐,心隨時都可能因爲他的言行而破碎。如果人們在面對愛情時,多給自己注入勇氣的精神動力,不是以弱態示人博取他人憐憫,而是勇敢地做自己,以不卑不亢的姿態活在愛人面前,這就是我最欣賞的愛情的姿態。

“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爲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峯,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舒婷在《致橡樹》中表達出了她所讚賞的愛情觀,我認爲這首愛的詩歌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她不會炫耀自己的愛,更不會把自己低隱於俗世的塵埃。在她愛的人面前,不該有彼此的高傲威儀,而是不卑不亢,至純至美。詩人希望把自己幻化成一株“木棉”,和心中的橡樹比肩而立,風雨同舟。他們共同分擔“寒潮、風霧、霹靂”,也共同分享“霧靄、虹霓”。這種堅貞的愛不僅是愛他“偉大的身軀”,更是愛他“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她的這首詩是我心中的愛情絕響。中國歷史上描寫愛情的詩數不勝數,但大多都是從自我的角度出發的,抒己之情,《致橡樹》不止把愛情停留在傾述上,更是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她是勇敢的,因爲她不會因爲愛迷失自我,懂得如何在愛人時又要尊重、愛自己,從而產生共鳴的思想和靈魂。“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裏”葉相觸是他們靈魂的觸碰,根相依是他們身軀緊緊相擁,風雨飄搖或風景窮盡處冷暖相依,細看人生細水長流。

《致橡樹》所表達的愛是彼此平等的愛。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以自己獨立堅強的人格,憑自己樂觀向上的心態去愛,我們將會更勇敢的享受這份愛情。我愛着你,以不卑不亢的方式。正因爲我不卑不亢的愛着你,我纔有勇氣和你風雨同舟,追隨你的一切。

  《致橡樹》讀後感3

  一、必須牢記你所面對的是一棵樹

在理解這首詩時,必須牢記我們面對的是一棵樹,自己也是一棵樹。之所以強調這一點,主要是因爲它極容易被忽視,從而導致對這首詩的理解流於一般的愛情告白,達不到應有的思想深度,領會不到那源自靈魂深處愛的最強音。對此,舒婷自己也說:“花與碟的關係是相悅,木與水的關係是互需,只有一棵樹才能感到另一棵樹的體驗,感受鳥們、陽光、春雨的給予。”

其實,詩中的橡樹並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而是詩人理想中的情人的象徵。因此,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單純傾訴自己的熱烈愛情,而是要通過自己最爲親切、具體的形象來表達一種愛情的理念和信念——誠摯、堅貞而又平等,頗有託物言志的意味。

  二、詩人把“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放在最前面,有沒有深意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思考:首先,從歷史淵源來看,攀附型的愛情觀在中國的傳統愛情觀中佔絕對主導地位,這一點無須贅述,只要看看《氓》中女主人公的血淚控訴即可明曉。其次,從現實情況來看,攀附型的愛情觀在現代社會中仍有極廣闊的發展空間和一個極龐大的接受羣體,諸如“嫁名車”“嫁別墅”“嫁綠卡”等就是明證。因此,這種被世人廣爲推崇的愛情觀就成了催生這首詩的重要歷史和社會背景,放在首句,理所當然。

  三、橡樹和木棉的本質特徵及其象徵意義

高中英語 這首詩中的橡樹和木棉的象徵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都會涉及;但我們教給學生的不應是兩個抽象的象徵符號,而應把它們還原,讓它們的形象生動鮮活起來。第一,弄清楚橡樹和木棉到底是什麼,它們作爲“樹”具有哪些特徵。橡樹,由於其木質堅硬,可以用來做酒桶等。所以,其作爲樹的特徵我們就可以概括爲堅硬、高大、挺拔。木棉,亦稱“攀枝花”“英雄樹”,落葉大喬木,開鮮紅的花朵,果實爲長橢圓形、棉質,去殼之後可以用來做枕頭。所以,其作爲樹的特徵我們就可以概括爲美、富有生機和活力。第二,弄清楚橡樹和木棉作爲人的形象,即象徵意義,可以賦予哪些特徵。根據以上的闡述,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認爲,橡樹象徵男子漢,顯得壯美、偉岸、健壯、堅毅、果敢和有力,可謂是“鐵骨錚錚”;木棉象徵女子,顯得秀美、青春、健康、豐盈、熱情和活潑,可謂是“秀外慧中”。

如果講到這裏就不再深入下去,那就太可惜了。試想,“像刀、像劍,也像戟”,詩人亮出這許多兵器究竟爲何?“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木棉”緣何嘆息,點亮火炬到底是想照亮什麼?兩棵樹,一棵是勇敢的衛士,每一枝幹都隨時準備着阻擋來自外界的任何襲擊以保衛兩人世界;另一棵是他的戀人,開着紅碩的花朵,願意在他戰鬥時爲他吶喊助威,照亮彼此的前程。他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其實,詩人要的就是這樣的愛情——偉大而又平凡,有共鳴的思想和靈魂,能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此外,我們也不要忘記,一種新思想、新觀念的萌發、誕生、確立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向舊思想、舊觀念不斷質疑、否定的過程!做到這一點,先破後立這種方式實在合適不過。詩人在否定其他種種愛情觀之後,通過具體、生動、鮮明的形象使詩意得以深化,從而使得自己精心構建的愛情大廈更加堅不可摧。

  四、“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該作何理解才更生動、形象

詩人在這裏極其鮮明地表明瞭自己期盼、渴望的那種愛情應該是理智的、誠摯的、執著的、有內涵的。那麼,該作何理解才更生動、形象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絕對不能像很多參考資料上說的“愛得深沉、愛得執著”那樣語焉不詳、敷衍了事。我們還是應從“只有一棵樹才能感到另一棵樹的體驗”去分析。試想,如果只知道“愛你偉岸的身軀”,那就只配做攀援的凌霄花和癡情的鳥兒,那樣的愛在作者眼裏是很膚淺的。誰都清楚,只有同甘苦共患難過,才能真正地懂得愛人之可愛。樹與樹也是這樣,只有一起“分擔”過“寒潮、風雷、霹靂”,“共享”過“霧靄、流嵐、虹霓”的木棉才能真正地懂得橡樹的偉岸,這“偉岸”的源泉正是它所“堅持的位置和足下的土地”。這或許就叫“愛其然,愛其所以然”吧!

  《致橡樹》讀後感4

《致橡樹》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詩,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我把這首詩寫在了日記裏,對詩中的每一句都曾仔細的斟酌和品味,後來常常把它默記在心裏。隨着年齡的增長,對詩中所體現的那種至高無上的愛情更是感受至深。近幾天,我在看央視播放的電視劇《相思樹》,當這首詩被男女主人公深情朗誦的時候,讓我又一次產生了強烈的思想共鳴,也讓我想起了很多的往事,往事不可追,但卻永遠珍藏在內心深處,還有往事中的他伴我在記憶的空間裏飛呀飛......

致橡樹

舒婷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爲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峯,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陽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爲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裏。

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像刀,像劍,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纔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裏: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樹》讀後感5

曾幾何時,這首舒婷的《致橡樹》是那個純真年代,我們對愛情最美好的追求。

記得學生時代,我曾經無數次默誦和摘抄,總是渴望有那麼一個和自己共擔風雨,一起前行的人,他就是我的愛人。多年的風雨後,在三八節來臨時,再看到這首詩歌,真是別樣滋味涌向心頭。

不說當今的年輕人更加現實,用“高富帥、富美白”代替了當年的默默紮根土地的木棉、橡樹,就單單是我們這一代而言,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貧富巨大差異面前,也形成了巨大心理落差,房姐、房叔連連曝光,奮鬥幾十年,買不下半間房的比比皆是,中國奢侈品消費世界第一,而大病無錢看也層出不窮。國家的大政方針,真的可以將人的價值觀改變,現在的年輕人不再讀《致橡樹》,他們尋找的是富二代,是有車、有房,愛情對他們,是奢侈品,他們是悲哀的一代,那對我們這一代追求着做不攀巖、不癡情,筆直矗立在風中的木棉呢,我們追求到什麼,相依的終將相依,分離的終將分離,願意奮鬥的,繼續奮鬥,喜歡安逸的,尋找安逸,互不打擾,依然如風中搖曳的樹,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裏。

  《致橡樹》讀後感6

無論是看小說、看電視還是聽歌曲裏面總少不了有關“愛情”的字眼。“愛情”到底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瞭解它並不像電視劇中所演的那樣簡單的“追逐”、也不可能全部都像小說中寫得如此之“纏綿”好像也不會是歌詞中唱得那樣“輕鬆”。

它需要負責任需要從中得到自己精神上所缺乏的東西。或許這樣說來不如舉個例子。電影“泰坦尼克號”的結局就說明了真正的愛情意味着的是責任。只有這樣相愛的兩個人才會幸福纔會在幸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認爲愛情首先應該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兩個人互相尊重。正如作者舒婷在《致橡樹》中進行否定的“泉源”、“險峯”、“日光”、“春雨”一樣。如果連彼此地位都不平等那末也就沒有愛情可提。作者還徹底否定了“凌霄花”和“鳥兒”的追求名利和喪失自我的庸俗愛情。我認爲男女雙方都有追求遠大人生理想的目標不屑庸俗或不平等的愛情追求。

然後作者將自己化作木棉與男友橡樹的形象“站在一起”。他們身心相連共同面對人生。其實我很贊同作者強調的人的獨立意識。無論男女都應該有自己的獨立的事業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空間彼此獨立。在彼此尊重、愛慕的基礎上攜手並進共同面對共同享樂。相互扶持依戀更愛對方的理想事業。

在我心中愛情是高尚的是美好的是催人奮進的!記得美國著名作家捷克·倫敦的小說《墨西哥人》的一些情節說明了“愛情與崇高的目的相結合能撞擊出耀眼的火花”!

我現在16歲屬於人生不可多得的大好時光。不過在這陽光明媚的路上也充滿無數誘惑就好像在路旁長着美麗而有毒的蘑菇一樣唯一能給我們安全的人就是我們自己。愛情不屬於現在處於學習階段的我們。我們畢竟還是少年生活的閱歷畢竟不多所以我們更應該清醒頭腦多思考未來的道路做應該做的事情!

我認爲應趁着短暫的青春期儘可能的豐富自己的知識開拓更廣的眼界不虛度光陰!我們若利用好這段時光待到長大成人該幹一番事業的時候我們不就有用武之地了嗎?!生活在成功和喜悅中的我們纔是最快樂的最幸福的!而如果一個高中生過分地沉浸於承認的愛情之中將來也只會換來“後悔”二字!愛情不是甜言蜜語更不是花前月下而是雙方共有的責任。以現在的年齡來看我估計我們連最起碼的責任都做不到就更別提愛情了!

今天下午在言談之中,忽然想起一首詩——舒婷的《致橡樹》。雖然這不是一首純粹描述愛情的詩句,但是許多人卻從中看出了愛情該有的態度。記得以前最喜歡其中的一句“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爲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正是這種努力成長爲樹的信念,讓我一度動容。自古以來,女性的形象似乎就被設定爲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風,長久以來受到壓迫的舊社會的婦女也習慣了依附男人而生。擁有與失去似乎向來不是由女性向導,而只是被動地承受。

也許真的存在那種耐心極好的男人,那就是極品了,不是你我輕易能夠遇到的。男人的確喜歡溫柔的女人,但是溫柔不是軟弱無力、不是悲泣啼哭,溫柔的女人也可以擁有一個堅毅的靈魂。淚水也許會換來男人一時的柔情,但總怕終有一天,這個曾經給予你溫暖的手也會因爲疲倦而無力地垂下。我想我是不願當這棵菟絲花的,那樣只能努力地依附大樹而生,貪婪地榨取大樹的精力來得到生存,讓大樹的軀幹無法得到伸展。我願意用我的智慧來經營我的感情和生活,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溫柔的女人和一個並肩的戰友,擁有自己獨特的和煦而堅定的微笑。當欣賞江山如畫的時候,我願意化爲一汪春水,爲這副風景增添一抹麗色;當遭遇風浪襲人的時候,我亦可以和你一起迎風而上 ,而不是委屈地退縮害怕、逃離。

  《致橡樹》讀後感7

深情相對,比肩而立的橡樹和木棉,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徵形象。這組形象的樹立,不僅否定了老舊的“青藤纏樹”、“夫貴妻榮”式的以人身依附爲根基的愛情關係,同時,也超越了犧牲自我,只注重於相互給予的互愛原則。它完美地體現了富於人文精神的現代愛情:真誠,高尚的愛應以不捨棄各自獨立的位置與人格爲前提。

愛一個人是可以愛他到犧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藉着對方的高枝往上爬,也不是爲了炫耀自己而欺騙對方的感情。《致橡樹》遠遠超越了這些,它是新時代的人格在愛情觀念上對前輩的大跨越的超越。這種超越出自向來處於仰視,攀附地位的女性更爲難能可貴。

詩歌對愛情理想的歌唱、高揚,樹立在極有思想含量,極有力度的否定之上。詩人按照先破後立的藝術構思,在詩的開頭首先否定了種種世俗的愛情觀,着重強調了愛的基礎——獨立、平等。在作者舒婷看來,尤其是作爲女性詩人看來,“她”有沒有真正的獨立平等意識,是不是十分珍視自己的獨立人格和尊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個女性必須具有的。

文章的後幾句話總結了愛情,總結了真正偉大的愛情就必須具備“堅貞、忠誠、互敬”等原則。真正的愛情並不是幾句甜言蜜語,也不是隻愛虛表,而要“愛屋及烏”,愛他的優點,同時,也包容他的缺點,就像舒婷寫的“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樹》讀後感8

詩人以橡樹爲對象表達了愛情的熱烈、誠摯和堅貞。通過擬物化的藝術手法,用木棉樹的內心獨白,熱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

第一節“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爲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峯,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表達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對方,借對方的顯赫來炫耀虛榮:也不想一廂情願地淹沒在對方冷漠濃蔭下,獨自唱那單戀的癡曲。

第二節“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爲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說明木棉偏要打破愛情中只提倡爲對方犧牲的藩籬,鮮明的表示不當附屬品,只成爲對方的陪襯和點綴,而是必須與對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裏。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表明了戀人之間的並肩攜手,心心相印。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像刀、像劍,也像戟;”象徵男性——偉岸挺拔,剛強不屈,鋒芒銳利,具有陽剛氣概;“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徵女性——健康活潑,美麗動人,深沉博大,堅韌不屈,具有柔韌氣質。提出了現代女性所應有的愛情觀。那就是男女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都以“樹”的形象出現。心心相印,互敬互愛,志同道合。男女獨立的人格不但不失去應有的光輝,在相互的掩映下更加璀璨。

第三節“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表明戀人要“同甘苦,共患難。”正是愛情雙方都置身在同一現實環境中,無論是生活的艱辛還是幸福的境遇,他們都一同分享。“這纔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裏: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作者想要表達愛情的堅貞不僅表現在使自己忠實於對方的“偉岸的身軀”,僅達到外貌的傾慕和形體的的結合,而要更進一步,把對方的工作崗位,信念和理想也納入自己的愛情懷抱。站在同一陣地,有着同一種生活信念。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採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於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徵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象徵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髮,詩化,因而這首富於理性氣質。

  《致橡樹》讀後感9

《致橡樹》中,作者認爲的愛情觀是獨立,平等,互相扶持,互相理解的。作者眼中的他和她不僅要同甘共苦,還要精神上的融合。她用“凌霄花”象徵了“攀附”,“鳥兒”象徵了“癡情”,“泉源”象徵了“慰藉”,“險峯象徵了“陪襯”……而這些都是她否定的愛情觀、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霓虹。彷彿永遠分離卻又鐘聲相依。”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既然選擇在一起,那必定風雨同舟、甘苦與共。曾經,我問過媽媽,她和爸爸爲什麼會結婚,媽媽是這樣說的:“我們的婚姻是沒有愛情基礎的,只是大家都到了該結婚的年齡了,於是就湊了個對,一開始也是性格很不適合,一直吵架,但是後來有了你,就開始慢慢體諒,慢慢相依,相互幫助。”也許愛情是陪伴,又或許愛情的最終是親情。但無論如何,只有相依相守纔是最長情的告白。

北朝名歌中有一首經典“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纔敢與君絕。”詩中女子的癡情,鑑定的新年感人至深,也是值得人們肯定的,癡情是信念堅定的表現,同時也只有信念堅定了才能慢慢走下去,才能甘苦與共,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焦仲卿不癡情嗎?“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他爲了她放棄了秦羅敷,放棄了官位,放棄了母親,只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於是自掛東南枝。最後,二人共赴黃泉,合葬墓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爲鴛鴦,兩人終算在一起了,也成就了一段佳話,

蕭紅的生命中出現了三個男人:蕭軍、端木蕻良、駱賓基。蕭紅的命運是

坎坷的,她的愛情也是坎坷的,她總是在失與得之間徘徊。知道她的生命快走到盡頭時,找到了可以相伴的人,駱賓基比蕭紅小了6歲,他是崇拜蕭紅,愛慕蕭紅的,他在蕭紅最需要的時候陪伴在她的左右,他不斷的安慰蕭紅,給蕭紅最需要的關懷,陪她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日子。駱賓基給予蕭紅的是安慰,是慰藉,是陪伴。

在我眼中,愛情是由表及裏,由外而內,由淺入深的。愛情要像劉蘭芝、焦仲卿那樣的信念堅定,要像爸爸媽媽那樣的相互體諒相互扶持,要像駱賓基對蕭紅那樣不斷的安慰與陪伴。我不求他的思想與生命和我綁在一起,那樣畢竟在自私了,只求大家都有追求,病爲之努力,不求相互獨立,志願相互幫助,共同進退。

  《致橡樹》讀後感10

舒婷長於自我情感律動的內省、在把捉複雜細緻的情感體驗方面特別表現出女性獨有的敏感。情感的複雜、豐富性常常通過假設、讓步等特殊句式表現得曲折盡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們漠視的常規現象中發現尖銳深刻的詩化哲理(《神女峯》、《惠安女子》),並把這種發現寫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動人。

舒婷的詩,有明麗雋美的意象,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從這方面說,她的詩並不“朦朧”。只是多數詩的手法採用隱喻、局部或整體象徵,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達的意象有一定的多義性。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徵形象。

“橡樹”的形象象徵着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着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她脫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着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爲表裏。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採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於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徵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徵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髮、詩化,因而這首富於理性氣質的詩卻使人感覺不到任何說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