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現代詩 > 舒婷《致橡樹》詩歌

舒婷《致橡樹》詩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詩歌吧,詩歌飽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詩歌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舒婷《致橡樹》詩歌,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舒婷《致橡樹》詩歌

  舒婷《致橡樹》詩歌全文: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爲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峯,

增加你的高度,

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

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爲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

緊握在地下;

葉,

相觸在雲裏。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

像刀,

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

風雷、

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

流嵐、

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纔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裏: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致橡樹》賞析:

雖然舒婷說過《致橡樹》“並非一首愛情詩”,但更多的讀者還是願意把它當作愛情詩來欣賞。

這首詩通過整體象徵的藝術手法,用“木棉”對“橡樹”的內心獨白,熱情而坦誠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可以看出,詩人在選取詩歌創作材料時有着精心的設計:橡樹是那樣適合代表男性的陽剛之美,而木棉則又是那樣貼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強自立以及與男性平等的要求。這首詩一誕生,橡樹和木棉,就成爲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嶄新的意象。

詩篇一開始用了兩個假設和六個否定性比喻,表達出了自己的愛情觀:她既不想高攀對方,借對方的顯赫來炫耀虛榮;也不想一廂情願地淹沒在對方的冷漠濃蔭下,獨唱那單戀的歌曲。作爲女性,她默認應該具有脈脈含情的體貼和溫柔,但又認爲不能僅僅停留在這種狀態;她承認鋪墊和襯托能使對方的形象更加出衆和威武,但又覺得這仍不能代表愛情的全部。爲了對方,自己應奉獻出“日光”般的溫暖,應傾瀉出“春雨”般的情意。但她並不滿足於這些:“不,這些都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爲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詩人鮮明地表示她必須和對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樹,我必須是樹且是同樣高大挺拔的樹;你站着,我也必須站着,且要平等地立於天地間。

接下來詩人描繪了理想愛情中的男女應有的姿態:“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裏。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他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這木棉用一種爲橡樹自豪、爲自己驕傲的口吻說道:“你有你的銅枝鐵幹,象刀,象劍,也象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象沉重的嘆息,又象英勇的火炬。”顯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樹各自的特點和價值。她接着以“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和“共享霧靄、流嵐、虹霓”表達出真正的愛情應當同甘共苦的信念。他們表面上“彷彿永遠分離”,實質上卻“終身相依”。“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詩人認爲:愛情,不僅止於傾慕對方“偉岸的身軀”,而是把對方的事業追求、理想信念也納入自己愛的懷抱,在精神上完全相融相通,“這纔是偉大的愛情”。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採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於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徵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徵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髮、詩化,因而這首富於理性氣質的詩卻感覺不到任何說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

全詩採用抒情主體“木棉”對“橡樹”做誠摯的表白,把二者人格化、心靈化,使這兩個中心意象從外到內都閃射出思想和審美的`光芒。木棉可以理解爲是充滿青春氣息的柔中帶剛的現代女性美的象徵,也可以理解爲那是熾熱、豐富的感情及獨有一份深沉的個性。橡樹則顯示了種陽剛的氣質,那是偉岸、剛強的性格象徵。此詩有了這種獨特、精美的意象作爲象徵核心,就自然地脫離了具體的有限的形體,具有豐富的內涵。它既可以看作是男女之間平等真誠的愛情,也可以理解爲一種親密、平等、和諧的人際關係。詩人巧借“木棉”的表白,派生並組合了一系列蘊含豐富的具體意象。這些意象要麼是暗示木棉對傳統人生觀中不和諧不平衡,甚至向一方傾斜的人際關係的看法,要麼是大膽肯定在人格獨立基礎上的互相依存,顯示了對和諧的人際關係、新型的愛情觀、人生價值的嚮往和追求。全詩章法及句法的精心安排,使抒情與議論自然融合,使豐富細膩的感情帶有理性的光彩。

  作者簡介:

舒婷(1952~),原名龔佩瑜,福建廈門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詩作在朦朧的氛圍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擅長運用比喻、象徵等藝術手法表達內心獨到而深刻的感受,是浪漫主義和當代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物。詩歌代表作有《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也是一切》等。已出版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等。

  創作背景

舒婷曾經談過《致橡樹》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實際上,這首詩的產生既簡單又普通。”舒婷回憶說。1975年,福建有位曾經在寫作上給予她很大幫助的歸僑老詩人蔡其矯到鼓浪嶼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時,蔡其矯向她說起這輩子碰到過的女孩。在20世紀70年代公開談論喜歡的女孩子是件大膽的事。蔡其矯說,有漂亮的女孩子,卻沒有才氣;有才氣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氣的女孩子,又很兇悍,他覺得找一個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難。舒婷說,當時她聽了後很生氣,覺得那是大男子主義思想,男性與女性應當是平等的,於是,當天晚上,她就寫了首詩《橡樹》交給蔡其矯,後來發表時,才改作《致橡樹》。“實際上,橡樹是永不可能在南國跟木棉樹生長在一起的,在這首詩中,是將它倆作爲男性與女性的指代物。”她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