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體讀後感

三體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三體讀後感1

最近在讀一本比較流行的科幻小說《三體》,在西西河論壇上看到有人介紹,於是自己也從網上找出來看。現在,剛剛看完第一本,後面還有兩本。估計再有一個月左右時間,也就看完了。這次讀《三體》給我帶來了一種久違的激動。

三體讀後感

,《三體》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深邃。首先,三體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深邃難懂的天體物理學問題,尤其對我這樣一個文科生而言。由這樣一個問題引出的一個全新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會產生一種什麼樣的文明,這本身就充滿了吸引力。第二,科學的發展是否有上限,人類對世界的探索和旅行能否突破太陽系的範圍?小說的內容讓讀者對這樣問題產生思考,作者的對科技的發展充滿幻想,並非完全的胡說八道,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第三,我們的頭頂就是星空,恆星之間漫長的距離以光年爲單位。天體的誕生與毀滅以億萬斯年爲記錄。至今爲止,我們所知道的,擁有生命的星球只有地球,而地球上擁有生命的時間也不過短短的數億年而已。人類是否是宇宙的唯一寵兒,宇宙是否還有其他生命的存在?這種具有大衆趣味的問題,也是吸引我的另一個原因。

合上書本,當我偶爾擡頭仰望星空時,遙想到宇宙的漫漫無際和時間的漫長,相對於人類生命的短暫和渺小,內心中多少有些莫名的恐慌。它有時讓我感覺,人類僅僅是宇宙的一個偶然現象,人類的存在相對於整個宇宙,並不比一個細菌更渺小。人類的生活空間仍只侷限於地球的某些角落,對整個地球尚且不能完全瞭解。相對於茫茫宇宙,類似地球的星球數以億計,幾乎所有的都是荒涼冷漠的世界,或許這纔是世界的本來面目,地球遲早也將如此。

《三體》除了科幻之外,還有對人性的反思和形而上的思考。比如文革中紅衛兵的無知和殘暴、人類對自然的破壞以及人類對人類未來的絕望,遠遠超出了某些哲學或者社會學大師的思考。

我讀初中的時候比較喜歡科幻內容的東西,但那時候資源匱乏,能夠接觸到的除了電視,就是幾本過期很久的《飛碟探索》雜誌。後來莫名其妙地報了文科班,逐漸地也就很少看科幻內容的文章。讀科幻小說感覺和看穿越劇差不多,冗長而枯燥,味同嚼蠟。但內心深處,還是對科學充滿好奇和敬畏。《三體》小說給了我更多思考。

三體讀後感2

曾經因爲一個不經意,闖入了科幻小說的迷境,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聽說《三體》是從一個同事的介紹開始的,那是在20xx年吧,最開始聽他介紹起來還覺得挺正常的,男生嘛,或多或少會對科幻主題的東西着迷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後來,隨着他有所保留的跟我提起此書的起點發生在文革年代,並且在那個年代就埋下了伏筆,其中描述不無讚賞的誇獎着這部小說。作爲一個對科幻片不怎麼感冒的我來說,可能也就聽聽就過了。沒想到隨後的兩年,《三體》嶄露頭角,被跟多的大衆熟知,深受好評。這不,我們吳曉波書友會的小夥伴們也按耐不住了,在1月7日舉行了《三體》分享會。

作爲分享會面壁計劃小組的小組長,我很高興的在這裏和大家探討三體話題,其中的一個組員大灰狼就是這樣看待這部小說的:

"三體是一部科幻鉅作,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雖說是一部科幻小說,但它卻與其他的科幻小說大相徑庭,在骨子裏就是一本獨特的書。舉例,在大多數小說中,外星人都有着上帝般的形象,對人類親切至極,會安慰人類,幫助人類,可誰知外星人是善是惡呢?《三體》便一反常態,將外星人刻畫成一個合情合理的形象——迫於生存的危機而侵略地球的生物,存在着缺陷,卻又十分的合於情理。這一下,就將它們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書中提到的智子。剛開始,我也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可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我終於明白,這是一種被三體人(外星人)用我們前所未有的高科技賦予了生命,可隨意維度化的微不足道的質子!這想象,真是既天馬行空,卻又有着科學的依據,這也是三體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而另一個小美女明月對《三體》故事的主人公"羅輯"印象深刻:

"——這個世界真有那樣的人麼?

——你才見過多少人啊!

我爲羅輯而來,理應加入面壁者一組。我這樣想着,也這樣做了。

關於《三體》,有太多的經典,可我唯獨只想談他。

不談他的學識,不談他的事業,也不談他的功勞,只談他的愛情。

他在腦子裏描繪了一位完美愛人,細到一言一行、一毛一發、一呼一吸…最後居然直接能感受到對方的存在,與她聊天,甚至一起出去度假…

可這畢竟,是想象出來的。

羅輯很痛苦,機緣巧合,他當上了面壁者,瞬間擁有無上的權利。

他拿這權力沒幹"正事",只用來尋找他幻想出來的愛人。

他一定是瘋了…

——這個世界真有那樣的人麼?

——你才見過多少人啊!

傾盡世界的權利,只爲找到你……

真的,一模一樣,跟想象中不差分毫,夢想成真了!當她活生生站在他面前,有血有肉。我相信他跟我此刻有一樣的心情。

是的,此時,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

這故事教育我們: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對於我來說,《三體》帶給我的震撼是循序漸進的,不過其中也頗有意外驚喜,作者劉慈欣在三部曲總共七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中給我們帶來了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到五百年後的地球毀滅的人類生活,在書中他不乏幽默並深刻的刻畫着每一個人物,特別是書中幾個重要級人物汪淼、史強、葉文潔、羅輯、章北海、雲天明、程心,通過第三人稱寫法,順敘、倒敘、插敘等手法描繪出一個宏大的三體星球,在運用其豐富的想象力刻畫出未來人類生活的改變,其中不乏物理量子力學、醫學、天文學、計算機科學等專業術語的支撐,如費米悖論、多維理論、大腦全息結構、摩爾定律、動量守恆原理、太空電梯等,使全書知識涵蓋量顛覆了歷來人們對看小說就是看閒書的認識。不看《三體》的人可能無法理解我此時此刻的心情,《三體》是需要人去細細品味的,有更多的需要大家去推敲的,作爲一名小說閱讀者,無法在這裏展開進行一一討論,不過,最終我相信我們國家的科幻題材小說會發展得越來越好,我也希望看到更多像劉慈欣這樣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作家出現。

三體讀後感3

思考宇宙歷史,人類文明在一次次毀滅中重生並發展。地球共遭受過四次毀滅性災難,難以否認此前不存在文明。

我們所處的文明是人類文明進化最成功的一次,人類邁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跨入智能文明,歷時三十五億多年。當人類文明進入一個階段的頂峯便會出現技術爆炸,幫助人類進入下一代文明,然而隨着文明程度的不斷增加,刻錄在人類基因的信息暴露越來越明顯,人類爲了生存,不惜一切代價:人們爲了建造房屋砍伐森林,爲了耕種與自然爭奪土地,爲了生存利益製造、激光導彈……理性使人們變得恐懼,變得軟弱,迫使人們探索宇宙,移民星球。

人類文明存活的目標是生存,不管是現存文明還是已消失的文明。

毀滅是宇宙唯一不變的主題。至於人們常說的大自然無情,那僅是以螞蟻的目標看待世界,粗淺鄙陋,宇宙無情。

生命、文明的存在僅屬於偶然。爲什麼有偶然?高緯度世界與低緯度世界的相對時間差值以及大量物質的隨機組合足夠允許偶然的存在。這裏所指的世界不是人類社會、地球,而是宇宙、宇宙之外以及包含宇宙的物質。至於物質,沒有明顯的界限,我相信存在比夸克更小的物質。物質代指一切真實存在的實體。

或許,你撕碎一張紙,成功毀滅了無數個存在的生命的宇宙。即使是原子、夸克,又有誰能保證裏面沒有“宇宙”。

僅四個脫氧核甘酸的隨機組合便可帶上億萬種遺傳信息,而有機生命又是由無機物質的隨機組合而來,那麼一個夸克粒子中沒有生命、沒有文明、沒有宇宙是不能否定的。

人類創建的各種物理定律全部依附於宇宙的存在而存在,但宇宙可以隨時改變,人類的智慧像龍捲風中的蜘蛛網,無論重建、修補多少次,依然渺小,無力掙扎毀滅。

試想:一個莫比烏斯環首尾反向連接着,紙面中間畫着線,一隻螞蟻沿着這條線一直爬行,不停的轉圈,對吧?但從螞蟻的視角看的確一直向前走,這是二維視角與三維視角的區別。如果我們處在四維世界裏,只能觀察到一維、二維、三維世界,不能觀察四維以上的世界。莫比烏斯環是扭曲的,同樣,我們的世界也是扭曲的。爲了生存,人類對宇宙進行研究探索,但結果如同從螞蟻視角得出的結論一樣可悲。

如果有人懇求一個主保護另一個主,那麼只有一種可能:那個主是真的,他是我們的宇宙。

存在算是一種幸運,珍惜幸運。

如果我想的這些理論是在課堂上進行的,我被叫起來了,那可真的是宇宙末日萬物滅亡,然而時間差允許我在被提問提前想這些,所以我還活着。珍惜幸運!

三體讀後感4

《三體》世界的前篇球狀閃電是一個小段篇,它只是切入《三體》的一個小小的預熱,還沒有觸及《三體》的時空觀。接下來我要介紹一下《三體》的主要,也是核心的猜想。接下來也包含劇透,所以閱此文甚。

《三體》中的外星文明“三體”文明是一個擁有三顆恆星的文明,他們的生活條件十分惡劣。但是科技相較人類先進很多。《三體》的核心思想是貫穿一二部的主角,面壁者羅緝,根據第一位向外星文明“三體”發送信息的人,葉文潔,的啓發:“每一個文明第一需要都是生存,但宇宙總物質一定”,而構建了一個宇宙社會的模型:整個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一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在發現另一個獵人後,因爲總物質量是固定的,所以必須通過互相廝殺來獲得更多的資源。因此只要一個文明的位置一旦被公佈,就會立刻被攻擊。羅緝依靠這個信息使得外星文明“三體”不敢輕舉妄動。之後人類開始了與“三體”文明互相交流發展的歷程。第一二部結束。

《三體》的第三部也是最後一部,雖然從劇情內容上來說,超越前兩部,但是我認爲作者還是收筆太心急,前兩部的部分伏線來不及收。

《三體》的第三部講述的是人類文明還是被其他高級文明發現了,太陽系受到未知文明的未知攻擊,毫無反抗之力,攻擊方式是使太陽系整個三維空間轉換爲二維空間,三維空間在二維中崩壞釋放,最後整塊三維空間消失爲二維。只有達到光速的飛船才能逃逸成功,倖存的少數人類也逐漸的窺見宇宙殘酷的真正面目:宇宙一開始是是高維的,可能是十維或者更高,而不同的文明之間戰鬥,最有效率的.攻擊方法便是維度攻擊,將維度降低,爲了使這種攻擊不波及自身,使用這種技術的文明通常會把自身整個種族的維度降低。在這樣不間斷的戰鬥中,宇宙的維度不斷降低,當維度回到0維時,宇宙將重新迴歸到十維。重新開始新一輪輪迴。

《三體》這部科幻小說從第一部開始,一步一步的把一個完整的時空呈現在讀者面前,當我看到書中的“黑暗森林”理論時,不禁想到,霍金曾經警告人類不要盲目的尋找外星文明,外星文明對人類文明將是一個災難!也許當時我不理解,在看完《三體》後,我身懷恐懼的深刻的理解到了這個。我被作者嚴謹的羅緝思維所震撼,星空也許並不是人類想象的那麼美好,人類文明還只是一個孩子,如果宇宙中真的有大量的不同文明,我想,過早的暴露人類文明的存在對人類文明將是滅頂之災!

一部好的小說將影響人的一身,在這學期的課外閱讀中,這本書給我的震撼十分大,作者環環相扣,並且會提及許多十分專業的知識,而流暢的敘事和淺顯易懂的描述使得就算是大一的學生也能理解深奧的量子物理知識,天文學,等等十分專業的知識,併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就在看到關於量子態的劇情後,專門上網查了一些量子物理的基本定理。

《三體》每一部的主線並不同,但是我認爲它的隱藏主線都是完全相同的,就是“科學”!科學改變世界,改變人類,改變命運!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便是作者希望傳播一個核心思想,同時,我也希望把那份震撼傳達給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三體》給人心靈的洗滌與昇華,所以,我在這裏再次鄭重推薦這本書!

三體讀後感5

寒假期間,我讀了《三體》這本書。

輕輕翻動着雪白的書頁,細細品味着優美的文字,我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如飢似渴,手不釋卷。精彩的內容,跳躍的思維讓我的內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以至於有點埋怨自己從前的閱讀範圍是如此的狹窄,像《三體》這樣精彩的小說竟未曾發現。

《三體》是一部科幻鉅作,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劉慈欣著。雖說也是一部科幻小說,但它卻與其他的科幻小說大相徑庭,在骨子裏就是一本獨特的書。舉例來說,在大多數小說中,外星人都有着上帝般的形象,對人類親切至極,會安慰人類,幫助人類,可誰知外星人是善是惡呢?《三體》便一反常態,將外星人刻畫成一個合情合理的形象——迫於生存的危機而侵略地球的生物,存在着缺陷,卻又十分的合於情理。這一下,就將它們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書中還提到一個新的詞語——質子。剛開始,我也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可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我終於明白,這是一種被三體人用我們前所未有的高科技賦予了生命,可隨意維度化的微不足道的質子!這想象,真是既天馬行空,卻又有着科學的依據。我們當中有幾個人能夠將它想象出來!

整部三體都以和平——戰爭——生存——毀滅爲主線,在我眼前展現出一個廣闊、神祕的世界。它開闊了我的思維,讓想象不再受到約束,自由飛翔。其實,每一個人的頭腦裏都有一個世界,願我們用想象的翅膀,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精彩的三體世界!

三體讀後感6

聽說這部奇書很多次了,一直沒有真正去閱讀,某日聽了一個關於中國爲什麼沒有科幻電影的講座,其中提到《三體》在國內科幻小說界的地位,也提到該書的精彩之處,但演講者認爲該書還是不適合拍成電影,因爲其故事鋪墊太長,人物衆多,劇情複雜,短短兩個小時之內很難把故事講清楚。這麼一說我到來了興趣了,下決心拜讀一下這部神作。

想到哪就說哪兒吧,先說我最敏感的一個詞(和我所學專業有關)--思想鋼印,聽上去就充滿硬度的一個詞,在《三體》第二部,這個詞是面壁者(面壁者是人類發現三體危機時,通過分析三體世界生物不會欺騙、不會僞裝和演示的特性,爲了逃脫三體世界的監控,以尋求能夠戰勝三體的途徑所挑選的人,面壁者擁有很多自由,有強大的調配資源的能力,但不需要向外界解釋,以表象欺騙三體世界,真實意圖是戰勝三體。)希恩斯發明的,更確切的說,這是一項技術,一項企圖控制人類思維的技術。作爲面壁者的希恩斯,假裝要爲人類打上對於未來與三體世界的戰爭充滿信心的思想鋼印,造就一支擁有必勝信念的太空軍,當時的情況來看,人類對於未來的星際戰爭缺乏信心,敵人太強大了。看到這兒時我不禁微微一笑,這不就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要乾的活麼?尤其在戰爭年代,這個職業絕對是必要的。

當希恩斯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思想鋼印的想法時,曾遭到大家的反對,是希恩斯是這樣反駁的:"怎麼一提到思想控制,大家都這樣敏感?其實就是在現代社會,思想控制不是一直在發生嗎,從商業廣告到好萊塢文化,都在控制着思想",在希恩斯對於人類危機的迫切性的分析下,聯合國同意了他的思想鋼印計劃,只不過對這項計劃的實施範圍和過程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然而當希恩斯關於思想鋼印的驚天大祕密被破壁者(破壁者是來自三體世界的專門破除和揭穿面壁者計劃的人)揭穿之後,人們才發現所謂的信心都是假象,希恩斯本人是一個十足的逃亡注意者,他對未來根本就缺乏信心,所以他給人們打上的思想鋼印看上去是使其獲得信心,實質則相反,只是這種失敗主義的逃亡情緒不會立馬錶現出來。

"思想鋼印"的巧妙設計,讓我對於文學作品的好感大大加深了,這正是哲學本身所缺乏的。無數的理論無數的論證,通過故事性的敘述竟然表現的如此淋漓盡致,而且給人很多空間,更加巧妙的在於,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可以表達任何一種觀點,因爲人物的豐滿,這些觀點也會顯得真實。希恩斯對現實中的思想控制那一段,何嘗不是文化工業批判理論的表達,純粹的理論本身有深度,而這樣文學化的表達有厚度,這種厚度來自於一種可理解或者可想象的情景。這是文學創作的優勢,亦是其薄弱之處。理論更多需要讀者自己去挖掘,而不會明顯的呈現,深者見之深,淺者視之淺。雖然劉慈欣在人物刻畫也語言優美程度上確實不那麼出色,但科幻小說的性質本身對這二者就沒有太高的要求。

作者在這裏所描述的思想鋼印必然有很深的哲學意味,首先涉及的肯定是自由問題。對於聯合國大會上其他學者的質疑,是對由於思想自由的捍衛,希恩斯給出現代思想控制的例子,但並沒有說服大家,真正觸動每一個人神經的,是生命受到的威脅,也就是生與死的問題。大家心裏基本上達成了這樣的共識:生命是第一位的,只要能生存下來,思想不自由點也就算了。所以這裏根本上還是生存問題,其實三體第二部通篇都在講生存問題,爲了生存,很多原則都可以暫時放棄,只遵循一條生存原則。

然而諷刺的是,冒着思想控制的危險而進行的思想鋼印,輸入人腦的不是必勝的信心,卻是根據希恩斯--這個思想鋼印的創造者--的主觀意願來制定的。多麼巧妙的包裝,掩蓋住了他真實的內心世界。這又契合了文化工業批判理論中對文化工業的一個重要描述--虛僞性。所有的表現都是在爲你服務,爲你着想,但事實上背後卻藏污納垢,不知有多少欺世瞞衆的目的。就像現在的大衆文化,美國好萊塢,全都是國家意志的表達,全都是美國人拯救世界的張揚,劇情再離奇最終都不免俗套。

更可怕的是,即便明眼人拆穿了文化工業的虛僞性,總有人會站出來說:這一切都是爲了你好。好一個爲了你好,如此一來,所有欺騙和虛僞都可以打折這個旗號大行其道,因爲我的出發點是好的,我的目的是善的,可笑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