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西風凋碧樹》有感

讀《西風凋碧樹》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這本書是政治興替啓示錄叢書之一,是寫宋代的興衰歷史,全書共分爲六章,分別是東京汴梁、驚濤裂岸、半壁河山、拍遍欄干、霧失樓臺、誰賓誰主。從翔實的歷史材料出發,以雄渾的構思記錄了中國宋代封建王朝興衰的歷史過程。在洞察世態人情毫末的基礎上,探索了昔日王朝興衰錯綜複雜的原因,散發着智慧的熾熱光焰。

讀《西風凋碧樹》有感

新穎的表現手法是本系列的一個重要嘗試。它試圖在史學家和小說家之間找到一條新路:吸取歷史學的觀點和成果,避免枯燥繁冗的敘述方式;借鑑文學的敘述與神采,但沒有虛構的情節。從而賦予歷史以活力,在歷史的花崗岩中融入道德的激情和審美的詩意,有着“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氣度和風範。在這裏,歷史不僅僅意味着過去,它處於人類的理性思考、道德評判和審美觀照的光亮這中。

在中國歷史上,從沒有哪一個王朝像大宋帝國那樣,自一開始就瀰漫着衰亡的氣息,讓人感到壓抑、悲憤和失望。帝國的根基先後受到北方遼、金諸國強大的軍事威脅和衝擊,處於動盪不安的境地,最終在蒙古鐵騎的衝擊下,走向滅亡。本書以深邃的歷史眼光,跨越從五代喪亂、宋祖立國到南宋滅亡近三百年的時空,挖掘了大宋衰亡的內在病因:軍事上從戰而不利到喪失信心到一味求和;政治上從銳意改革到意氣用事到私慾橫行;心態上從寬厚仁愛到自感平庸到寡廉鮮恥——這一切都再現了大宋王朝自身的無奈、無能、無聊以致無所作爲的衰敗軌跡,給人以“寒鴉催斜陽,西風凋碧樹”的落寞蒼涼之感。

程頤總結“本朝超越古今者五事”:一是“百年無內亂”;二是“四聖百年”——開國之後的4位皇帝都比較開明;三是“受命之日,市不易肆”——改朝換代的時候兵不血刃,沒有驚擾民間;四是“百年未嘗誅殺大臣”——100多年裏沒有誅殺過一位大臣;五是“至誠以待夷狄”——對周邊蠻族採取懷柔政策。由此可見,宋代確實是別開生面的。

宋代通知的疆域遠遠無法與漢唐相比,但宋代繼承五代,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分裂程度最徹底的時代——北方有前後相繼五個王朝,周邊先後分佈十個割據政權,北宋結束了這種上重疊的分裂局面,它的統治所達到的縱深層面,是前朝所難以比擬的。

錢穆先生曾說“論中國古今社會之變,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體可分爲古代中國,宋以後,乃爲後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人生,莫不有變。”日本學者左竹靖彥把它概括成社會構造的變化,中國從以農村爲主導走向以城市爲主導,也是文化狀態的變化,從宗教氣息很濃,走向一個學問上生機勃發的時代。

經濟運行方式改變,土地買賣流轉頻繁,財富流動迅速,“賤不必不貴,貧不必不富。”化民成俗的教育,宋代官學充分淡化了學生的身份背景。宋代的'書院是對官學的補充,書院提倡獨立選士、取士的教育理念、學術思想和人生價值。

宋代經歷着一個重要的社會變遷過程,即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它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獨到建樹,它對於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使其無愧成爲歷史上文明昌盛的輝煌階段。

大宋王朝滅亡了,對自身文化過分的自信和依賴使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血淚痛苦,但是,第一次被異族統治的中國卻像一所被人打開大門的學校,以它無與倫比的燦爛文明和博大胸懷融化了所有走進這個光輝殿堂的人,正是宋代的獨特精神,奠定了中國從此以後的長期統一和穩固。

法國學者謝和耐斷定:“在宋代尤其是在13世紀,透出了中國的近代曙光。”南宋滅亡之後,蒙古人統治了中原98年,之後又有明清兩朝,其高壓專制程度遠遠大於宋代,更糟糕的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人的格局從此越來越小,文明創新力也幾乎喪失殆盡。所以說“漢唐以後不再有漢唐,但宋以後永遠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