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蠟燭有感

讀蠟燭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讀蠟燭有感1

今天,我讀了一個小故事《蠟燭》,讀後心裏很不平靜。

讀蠟燭有感

故事講的是,一個單身的女子剛剛搬進了新家。新家隔壁住着娘仨。一天晚上,那一帶突然停電了,那女子只好點上蠟燭。沒一會,突然傳來了敲門聲。原來是鄰居家小孩,小孩緊張地問:"阿姨,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她們家窮得連蠟燭都沒有,可別讓她們粘上了。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沒有!"孩子從懷裏拿出了兩根蠟燭,說:"我媽媽怕你沒有,讓我給你送兩根。"女子聽到這裏,把孩子緊緊地擁在懷裏。

讀到最後,我同情起送蠟燭的小女孩,痛恨那個阿姨了。阿姨不該把鄰居家的好心當成驢肝肺。這樣的事我就經歷過了一次。

一天,我和我的朋友夥伴正在開心地玩着,她奶奶突然把我的朋友叫過去,說了一陣子話。朋友聽到後馬上就告訴我說,是她奶奶說我不是個好孩子,讓她不要和我玩。我很生氣,馬上就回到了家裏,想和媽媽說說這件事。誰知道媽媽沒等我說,就催我說:"你朋友的奶奶今天沒吃飯,你趕緊把這兩塊月餅給送過去!"

我懷着委屈的心情,很不情願地來到了我朋友家。給我開門的是朋友的奶奶。我問老奶奶:"奶奶,你家過端午節買月餅了嗎?"我剛要說媽媽聽說你沒吃飯,讓我給你送兩塊月餅,老奶奶就沒好氣的說:"沒有!"我心裏很生氣,當我告訴老奶奶,是媽媽聽說您沒吃飯,讓我給送兩塊月餅時,老奶奶不好意思了,當着我的面告訴我的朋友,以後你倆要好好處,做好朋友。

通過故事和我的經歷,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輕易地誤解好人心,那樣會很傷害人的。

讀蠟燭有感2

“我祖先的熱血,流到我這裏還沒有流乾。”——司湯達《紅與黑》。

何爲愛國?

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問題的答案於《半截蠟燭》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閱讀、品味它的同時,伯諾德夫人一家那熱愛民族、熱愛祖國的滿腔熱情深深地震撼了我。字裏行間,那短短的蠟燭,伴着夜風搖曳着燭光,晃動的虛影,猶如利刃般劃破內心的平靜,滴落的燭淚,又在爲誰哭泣?順手點燃的蠟燭緊緊地、牢牢地牽動着我的心,害怕那絕望的審判突然來臨,害怕那蠟燭的希望之光驟然熄滅……此時此刻,迷茫、不安、煎熬縈繞着伯諾德夫人一家,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兒。誰也不知道,蠟燭的光輝何時熄滅,而又能否重新燃起……

絕望、希望,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詞語卻碰到了一起。絕望中的一縷希望,就如生命裏的第一束燦爛的陽光,讓快速跳動的心與繃緊的心絃頓時放鬆了許多。誰能想到,一位婦女竟能在如此危機關頭冷靜處事,以微笑面對;誰能想到,兩位年幼的兒童竟也懷着一顆熾熱的赤子之心?愛國,不分年齡與國界。正如《請把我埋的淺一點》一文裏,那小女孩天真無邪的話語和燦爛溫暖的笑靨,還有誓死不向納粹屈服的愛國情,這無一不刺痛了我的心。

看到結局,伯諾德夫人一家保住了情報,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我的心絃徹底鬆了下來。不過,我相信,即使結局不是美好的,伯諾德夫人一家爲保情報而英勇犧牲,他們的這份精神也將與國家的尊嚴永不泯滅!

讀蠟燭有感3

  一、以“讀”爲主

身臨其境《半截蠟燭》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小說,我們分析小說時,大多數是以小說三要素入手,季鋒老師巧妙地將人物、情節、環境三者相結合,而將這三者串聯的線索,便是教會學生去“讀”,去感受,例如在分析小女兒傑奎琳的人物形象時,對於“小女兒傑奎琳嬌聲的對德國人說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嘛?’”這句是分析傑奎琳的關鍵,在初步閱讀之後,季老師請同學們劃出關鍵詞,對於“嬌聲”一次,季老師十分重視,首先帶着學生去體會嬌聲是什麼意思,然後模仿嬌聲的語氣,進行朗讀,並分析小女兒傑奎琳和大兒子、母親的區別,再次指出“嬌氣”一詞的重要作用,指導朗讀,先由個別學生進行朗讀,學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讀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朗讀能力,同時,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最後全班合作朗讀,在笑聲中使得學生體會到人物的形象以及傑奎琳成功的原因。

  二、主題明確

板塊清晰季老師這節課的第二個特點就是主題明確,內容清晰。季老師在教授這節課時,板塊分的十分清楚,全文分爲三個板塊,分別是母親、大兒子、小女兒,分別對這三塊進行人物分析,教學目標明確,旨在讓學生體會到伯諾德夫人一家的智慧與勇敢,體會她們的愛國情懷,同時,三個板塊即獨立又統一,在獨立的分析三人之後,季老師在宏觀上對三者進行一個比較,得出他們有勇有謀、沉着冷靜等特點。例如三人的出場順序,二兒子選擇與親人同生死、共命運以及小女兒獨有的“嬌氣”。

  三、教學有法

注重細節季老師的教學分析以找關鍵詞入手,在分析每一板塊時,季老師都會提示學生圈一圈、劃一劃最有特色或者最關鍵的字詞,圈劃出來之後,對詞義進行探討,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理解詞句,例如“一場危機似乎都過去了”,對“似乎”一詞的理解體會。抓住關鍵詞進行分析的一個最大的好處在於,能夠把握細節,一個不起眼的詞,很可能就是把握一個人物形象的關鍵,比如伯諾德夫人把蠟燭放在一個“顯眼”的位置,“顯眼”一次則體現伯諾德夫人的機智。

  四、閱讀感受

遷移技法閱讀是爲了寫作,在學生很好的掌握了這節課之後,季老師便提問學生們小說閱讀的感受,一位同學說出“一波三折”四字時,季老師要求學生們把這寫在課文標題上。“一波三折”實際上是小說情節上引人入勝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學生能夠領悟到這一點,說明學生已經很深入的理解了課文,也是這節課最大的成功之處。我認爲,我們語文的任務不是把每一位學生變成文學家,而是幫助那些可能成爲文學家的學生實現夢想。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牽涉到寫作手法,使學生化外在的.文字爲自己的知識。

讀蠟燭有感4

炮火燒灼了整個戰場,硝煙瀰漫了整個戰場,德軍的炮火不停地轟擊。在這樣的情況下,真愛才會浮現在眼前。

在薩伐河上的一座橋和那個小小的橋頭堡旁,五個紅軍偷襲不成,其中一人犧牲在了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在方場的瓦礫堆下面,有一個老婦人住在那裏。當她看到那戰死的兵,揣着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慢慢地爬出了地窖,一搖一擺,慢慢地向方場上走去。她冒着生命危險走到方場上去,不顧德軍的炮火的轟擊,走到了那戰士的身邊。她像對待親人一般,將他掩埋了,並且將自己珍藏了45年的結婚喜燭插在他的墓前,來祭奠他,還守了他整整一夜。

兩個素昧平生的人能做到如此,更何況是我們天天相見的朋友。

在朋友窘迫時,點燃你心中友情的蠟燭,讓愛燃燒起來;在朋友失意時,點燃你心中友情的蠟燭,讓光明照亮前方;在朋友難過時,點燃你心中友情的蠟燭,讓光亮驅散黑暗。

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這一支蠟燭,只看你是否願意打開心扉,是否願意點燃蠟燭?

當天使銜着橄欖枝降臨人間時,就是友愛灑滿人間時。

讀蠟燭有感5

今天,我讀了一個小故事《蠟燭》,讀後心裏很不平靜。

故事講的是,一個單身的女子剛剛搬進了新家。新家隔壁住着娘仨。一天晚上,那一帶突然停電了,那女子只好點上蠟燭。沒一會,突然傳了敲門聲。原是鄰居家小孩,小孩緊張地問:"阿姨,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她們家窮得連蠟燭都沒有,可別讓她們粘上了。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沒有!"孩子從懷裏拿出了兩根蠟燭,說:"我媽媽怕你沒有,讓我給你送兩根。"女子聽到這裏,把孩子緊緊地擁在懷裏。

讀到最後,我同情起送蠟燭的小女孩,痛恨那個阿姨了。阿姨不該把鄰居家的好心當成驢肝肺。這樣的事我就經歷過了一次。

一天,我和我的朋友夥伴正在開心地玩着,她奶奶突然把我的朋友叫過去,說了一陣子話。朋友聽到後馬上就告訴我說,是她奶奶說我不是個好孩子,讓她不要和我玩。我很生氣,馬上就回到了家裏,想和媽媽說說這事。誰知道媽媽沒等我說,就催我說:"你朋友的奶奶今天沒吃飯,你趕緊把這兩塊月餅給送過去!"

我懷着委屈的心情,很不情願地到了我朋友家。給我開門的是朋友的奶奶。我問老奶奶:"奶奶,你家過端午節買月餅了嗎?"我剛要說媽媽聽說你沒吃飯,讓我給你送兩塊月餅,老奶奶就沒好氣的說:"沒有!"我心裏很生氣,當我告訴老奶奶,是媽媽聽說您沒吃飯,讓我給送兩塊月餅時,老奶奶不好意思了,當着我的面告訴我的朋友,以後你倆要好好處,做好朋友。

通過故事和我的經歷,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輕易地誤解好人心,那樣會很傷害人的。

作者簡介:湯慧壹,是一位從沒有踏進過正規學校大門的剛強女孩。該女孩患先天性心臟病,到了上學的年齡也無法走進校園讀書。在女孩奇蹟般的好起以後,10多歲的她要剛強,立志讀書。僅僅在外輔導班輔導不到一年,就學完了小學四年級以前的全部程,新的學期將直上五年級讀書。該女孩喜歡讀書和寫作。此作品完成於鮁魚圈夢苑輔導班,推薦老師黃義年。

讀蠟燭有感6

今天,我們學了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一篇文章《蠟燭》。它主要敘述了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冒着炮火安葬了一位蘇聯紅軍戰士,並將珍藏了45年的喜燭點在了蘇聯紅軍戰士的墳頭的故事,表現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敬愛之情,高度讚揚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人民在反法西斯鬥爭中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也歌頌了母愛的無私偉大。

讀完這篇文章,我感慨萬千……我既爲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戰士的那份不分國界,就如同母子之情一樣的感情而感動,也爲了南斯拉夫人民的遭遇感到悲傷。

其實仔細想想,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遠遠多於鞭炮聲和禮炮聲。就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全世界發生的大小戰爭總共不下400次!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人類更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啊!

爲什麼人們不能以史爲鑑,痛定思痛啊!在今天,有多少國家爲了自己的一己私慾,還意圖挑起戰爭呀!世界何時才能化劍爲犁呢?我們都渴望和平,不想再看到戰爭的場面了,因爲戰爭這個可怕的惡魔讓人們失去太多太多了……

希望和平之鴿能飛向世界的各個角落,把和平和友誼的種子撒向大地,讓大地開滿美麗芬芳的和平友誼之花,將戰爭這個可怕的惡魔永遠的驅逐走吧!

讀蠟燭有感7

假期,我讀了一本書,有一個故事名叫《點起蠟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的是春秋時代晉國有個著名的樂師,名叫師曠。他從小就雙目失聰,但是他十分刻苦學習各種知識。他的琴彈得特別好,晉國的國君經常叫他去彈琴。有一次,他在給晉平公彈琴時,他聽到晉平公說:“我年輕時沒好好學習,現在想學習,可是已經太晚了。”師曠說:“少年時期學習,就像早晨的太陽,前途無量;壯年時學習,就像中午的太陽,同樣能有大作爲;到了老年才下決心學習,那就好像晚上點起蠟燭,總比抹黑行走好得多。”晉平公聽了師曠的話開始學習,後來學到很多知識,對他處理國家大事很有幫助。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想起一句俗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平公年過七十了,才後悔自己年輕時沒有好好學習,感到知識不夠用。老了開始努力學習知識。他這種知錯就改,刻苦學習的精神值得我學習。但是,我們卻不要像晉平公一樣,到晚年纔想起來學習知識。我們現在正是少年時期,就像早上初升的太陽,只有努力學習各種知識,做一個博學多識的人,長大了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我們是爲了的主人,未來的世界靠我們去創造,我們只有用知識去武裝自己,才能成爲祖國的棟樑。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把握現在,努力去學習。讓我們像一葉小舟,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遠航。

讀蠟燭有感8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文章叫《半截蠟燭》。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佬佔領下的法國,爲了把德國佬趕出去,一家法國居民機智、勇敢地保護機密的事。讀了這篇文章後,我知道文章歌頌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從中我也明白了一個人在遇到困難有,面臨危險的時候,不能害怕,要鎮定自若,十分沉着冷靜地去想辦法解決,只有這樣我們纔會戰勝困難,取得成功啊!文章中的伯諾德夫人把一個裝有機密的小金屬管封在一小截蠟燭中,並且使孩子們認識到,這個金屬管內的機密,跟祖國的解放有關,要不惜一切代價保守這個祕密,表現了這位普通的法國家庭婦女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其中兩個孩子的沉着、機智、勇敢,實際上這也是他們一種愛國精神的表現。這裏,我其實最佩服的就是傑奎琳。雖然她只是一個9歲的孩子,但在母親的感染下,遇事鎮定,這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以後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纔會成爲一個有用的人,遇事能向傑奎琳一樣冷靜、機智,並且可以爲祖國出一份薄力,培養自己更進一步的愛國情懷,讓自己成爲一個偉大的愛國人士,只有這樣纔是真正的成功啊!

讀蠟燭有感9

《半截蠟燭》一文講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有一位家庭婦女,她和她的兒女參加了傳遞情報的工作。他們一家三口想了一個辦法保住了祕密情報,保護了他們的國家。

那位家庭婦女人稱伯諾德夫人,她的任務就是把收到的情報藏好,她想了許多辦法,最後她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把裝有情報的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內,然後插在燭臺上。 在一天晚上,幾個德國軍官把那“半截蠟燭”點燃了。伯諾德夫人先以小蠟燭太暗,點燃油燈亮點的藉口把蠟燭吹熄了.可蠟燭又被點燃了,大兒子傑克靈機一動,想了一個辦法,去生火,想拿走蠟燭,可被拒絕了。可他還是從容地搬回木柴,生了火。最後小女兒傑奎琳說很困,想睡覺,可是樓上太黑,會摔倒,想拿燈照明。面對如此可愛的小女孩,德軍就把那半截蠟燭給了她。

讀完了<半截蠟燭>一文,我若有所思,受益匪淺。面對困難的來臨,伯諾德夫人一家表現出來的卻是從容、鎮定、沉着,沒有一點兒緊張。特別是大兒子傑克和小女兒傑奎琳,他們只是小孩子,面對敵軍,絲毫沒有害怕的感覺,卻是想方設法地把蠟燭吹熄。我明白了,害怕危險的心理,往往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

面對危險、困難,不能有害怕的心理,這是<半截蠟燭>一文告訴我們的寶貴的人生道理。

讀蠟燭有感10

我懷着無比好奇之心,讀完了<小蠟燭頭>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是講作者在一天早上,把小蠟燭頭扔了.偏偏那個晚上停了電,作者又把小蠟燭頭找出來,一家就靠者小蠟燭頭微弱的光,度過了一夜.

小蠟燭頭,雖然渺小,也不那麼光亮,但它爲了自己能夠爲人民服務而感到高興,就算它燃盡了,也不感到一絲悲涼."電燈的光雖然比小蠟燭頭明亮得多,但我的心裏,將永遠留下小蠟燭頭的光亮."這句話,使我懂得了無私的奉獻纔會讓人們尊敬.其實,我們的身邊也有許多像小蠟燭頭一樣默默奉獻的人.

默默奉獻的莫過於老師了.老師就像一個園丁,我們就像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在老師的辛勤培育下,我們慢慢地茁壯成長.在老師的照料下,我們從一個不懂世事的小毛孩,慢慢地變成了一個個懂事,成績出衆的少年.多麼感謝老師們啊!是他們讓我們光榮地離開了母校,從而走進了一間值得大家驕傲的中學.

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人.我們都應該感謝他們.是他們和小蠟燭頭讓我懂得了人就要無私地奉獻.

小蠟燭頭,你是那麼平凡而偉大.我敬佩所有像小蠟燭頭一樣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像小蠟燭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