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反脆弱讀後感(精選11篇)

反脆弱讀後感(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反脆弱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反脆弱讀後感(精選11篇)

  反脆弱讀後感 篇1

《反脆弱》是一本非常有啓發寓意的書,作者是著名經濟學家、風險投資家尼古拉斯。塔勒布,這本書總共分爲25個章節,通過一個個看似鬆散毫無聯繫的案例向我們介紹了什麼是“脆弱”,什麼是“反脆弱”,爲什麼要學會反脆弱,提升反脆弱的能力和方法。

一個玻璃杯美美地放在桌子上,當摔到地上的時候它會瞬間破碎,所以玻璃杯就是脆弱的;如果摔到地上的是一個塑料杯,它不會破碎而會在地上彈兩下,所以塑料杯是強韌的;想象一下有種杯子,當摔到地下的時候,它非但沒有破碎反而變成了兩個杯子,這個時候它就是反脆弱的。書中所言的反脆弱簡單說來就是:能夠在突如其來的變化衝擊下獲益的能力。

在《反脆弱》一書中,塔勒佈告訴我們在不確定的世界中的生存法則,他找到並定義了“反脆弱”類事物:每一個事物都會從波動中得到利益或蒙受損失,脆弱性是指因爲波動和不確定而承受損失,反脆弱性則是指讓自己避免這些損失,甚至從混亂和不確定中獲利。他指出了反脆弱思想的核心藝術,即情緒的不穩定性,思維的鬥爭。

尼采有句名言:“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就像人的骨頭承受壓力和緊張會變得更加強壯,謠言或暴亂在有人試圖壓制它們時會變本加厲一樣,生命中的許多事物也會受益於壓力、混亂、波動和不確定。風會熄滅蠟燭,卻能使火越燒越旺。對隨機性、不確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樣:你要利用它們,而不是躲避它們。你要成爲火,渴望得到風的吹拂。

作爲一個普通人,我知道的反脆弱是,我應該有一個強大的內心,積極尋找改變和挑戰。塔勒布的最後一段話,寫出了我的心聲。玻璃是死的東西,活的東西才喜歡波動性。驗證你是否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驗你是否喜歡變化。請記住,如果不覺得飢餓,山珍也爲也會味同嚼蠟;如果沒有辛勤付出,得到的結果將毫無意義;同樣的,沒有經歷過傷痛,便不懂歡樂,沒有經歷過磨難,信念就不會堅固;被剝奪了個人風險,合乎道德的生活自然也沒有意義。

  反脆弱讀後感 篇2

不知道耗時多久, 從手機轉iPad又換成了手機。 還是決定寫一下感受。

讀書的起因是不想讓某些人用我不熟悉的理論和別人交談,真正開始讀了覺得是一本很好的工具書,最起碼在自我認知上, 又給了一個新的路徑、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作者在小結中寫道,其實這本書就是圍繞一箇中心思想,即反脆弱展開,書所有句子都是中心思想的推導、應用或解釋。這就導致書中出現了特別多的經濟學或者醫學概念,比如林迪效應、黑天鵝事件、醫源性損傷…… 也導致了初讀這本書時,興趣盎然,讀到中途,覺得懵懵懂懂,後期依然磕磕絆絆但咬牙堅持了下來,畢竟,我也是一個反脆弱的堅定支持者。

書中,對我啓發較大的也是反脆弱這個概念,本人在生活中也一直都偏好着不確定和隨機性,能從衝擊中受益,當暴露在波動性、隨機性、混亂和壓力、風險和不確定性下時,反而能茁壯成長與壯大。

書中有意思的理論太多太多,我在看書時,着重摘錄了幾條:

1.黑天鵝事件:指造成廣泛、嚴重後果,不可預知的、不定期發生的大規模事件。

當你尋求秩序,得到的不過是表面的秩序;當你擁抱隨機性,你卻能把握秩序、掌控局面。

2.你的身體比你對未來更有預測性。

全力以赴做到極致。

在經濟活動之外,最具反脆弱性的事物莫過於難以泯滅的愛或恨。

給我們帶來最大利益的,那些曾經努力傷害我們但最終未能如願的人。

3.微小的騷動和焦慮滋養了靈魂,讓物種繁榮的不是和平、是自由。

要將重點放在行動上,不要過於依賴外界的評論,在別人的態度面前保持強韌性。

用書中一句話結束我的閱讀,普羅米修斯熱愛無序,埃庇米休斯憎惡無序。

  反脆弱讀後感 篇3

初次讀這本書被"反脆弱"這個概念吸引到了,只聽說過脆弱,不脆弱,卻不甚瞭解反脆弱,更不明白反脆弱的真正涵義。大體來說,反脆弱指的是能夠在突如其來的變化中獲取收益,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玻璃杯放到桌子上,當摔到地上的時候,它會瞬間破碎,玻璃是脆弱的;如果一個杯子,被摔到地上後不僅沒有破碎,反而變成兩個漂亮的杯子,這就是反脆弱的。

文中提到一個概念,風會熄滅蠟燭,也會使火越燒越旺,這就會引導我們去思考一個概念。對於不確定的東西,要去想如何利用他們,而不是躲避,這個世界上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是一直存在的,而人們總是傾向於安全感和確定性,這是典型的從衆心理。從衆心理有其深刻的合理性,因爲作爲"衆"而言,絕大多數時候都會偏向尋求安全。

但是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的存在又倒逼我們必須去面對這個問題,文中給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槓鈴策略,即分散自己的投入,也就是常說的永遠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事物本只有兩個維度,就像長與短,就像明與暗,就像脆弱與不脆弱,爲什麼憑空會多出第三個維度——反脆弱?汪靜波在文思靜語中把這個歸結爲生命體的靈性介入是有一定道理的,生命體面對完整與破碎之外還有第三種選擇:生長,即我們會在衝擊中不斷學習,在錯誤中不斷進步,我們不斷的生長,來源就是外界不停的衝擊以及自我不停的反思,這也就是我們每個人期望得到並掌握到的——如何才能在不確定性中成長。

可以說,世界的本質上是不確定的,確定性只存在於人類的思維中,人類對確定性的追求來源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這也就需要我們常常去反思,人生苦短,世事無常。值得花費時間去擔心和預測黑天鵝的降臨;相反,任何一次的挫折,我們都要認真面對,沒有疼痛,就不會有記憶,利用所有的機會去反思,時刻知道自己要什麼?有什麼?需要放棄什麼?順勢而爲。

  反脆弱讀後感 篇4

參加讀書會已經半年,特別感謝周老師的靈光一閃,籌辦了讀書會,特別感謝小夥伴們一直以來的陪伴,也感謝自己,當時勇敢地報名參加了這個活動。

這個6月,我們一起共讀了塔勒布的《反脆弱》,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思維邏輯:

  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非線性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出現了錯誤,很習慣圍繞錯誤的點展開解決,強行把因和果之間的非線性關係當成可以預測的線性關係,未必能真正的、徹底的解決問題。要想在不斷變化的世界裏立於不敗之地,我們需要擁抱變化,把自己變成一個反脆弱的系統,像生命而不是機器那樣去生存。

  解決職業規劃的思維邏輯:槓鈴策略。

槓鈴兩頭重,中間輕,可以理解爲最好和最壞的兩種極端情況都是我們需要重視的重點,而中間的中庸情況,恰恰是我們要規避的,避免無意義的事情牽扯我們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們可以把大部分的資源放在收益確定、風險足夠小的事情上,同時把少量資源放在高風險、收益也可能很高的事情上,放棄那些中等風險和中等收益的事情。

  養育孩子的思維邏輯:反脆弱思維。

以前,我總是不希望孩子受到任何的打擊、冷落和挫折,哪怕這個傷害性極小,我也依然極力地去替孩子解決,希望孩子感受到的都是世界的友好和肯定。感覺自己就像達摩克利斯一樣,特別脆弱,回想以前的行爲,再思考自己對孩子的期盼,是完全相悖的,因爲一顆老母親的心,完全沒有了章法。

九頭蛇怪的案例讓我明白,我們的孩子需要接受生活的挑戰、困難的洗禮,才能越挫越勇,逐漸形成反脆弱系統。我們是孩子成長道路上堅強的後盾,不應該充當保護傘,隔離掉這些挑戰給孩子所需要的成長養料,過度保護只能養育出脆弱的孩子。

覺察和接納。我們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充滿着更多的不確定性,所以如何應該不確定性,顯得特別重要。面對不確定性,我們自己首先需要學會接納和擁抱,是所有事情向好的起點。

  反脆弱讀後感 篇5

我們很容易認爲,生活裏發生的絕大部分都是命定,是由日復一日的重複或者是自己的際遇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一個人成功與否,從事了什麼工作,和什麼人在一起,遇到了什麼事,和下一代的關係如何… 所有在生活中的和諧平靜 或者失控浮躁極端不可解,在我們看不到的後面一定是有什麼強勁而博大的力量,在推動,在支撐,如同平靜的水面下定然有洶涌暗流涌動,心理學可以打破水面,和看不到的暗流聯接,感受巨大冰山力量的存在…挖掘出現象之下的根源,然後我們就可以覺得,我又瞭解了一些我自己,又懂得了一些和人相處的同理心,又瞭解了一些這個世界。

越來越覺得,爲人父母要接觸一些心理學,學校教學涉及的是智力和能力,而心理學涉及的是人格。人格是支撐智力和能力的基礎,在人格完善的前提下,智力和能力的發揮自然而然,如果人格不完善,智力再超羣能力再強大,也不可能得到好的使用。

精神分析告訴我們,一個人的人格是由早年所處的心靈成長環境決定,在成年以後,他(她)的一切的一切,包括外表和內心、語言和行爲、成功與失敗、幸福和悲傷等等,都直接或間接、或隱晦或明顯的與童年的經歷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我們成長在一個平和,有財力有遠見,能爲個人提供好的基礎和條件,是值得慶幸的事兒,但絕大多數人沒有那麼幸運,就沒辦法改變了嗎?

如書中所說:我們目前所經歷的,內心的心理衝突,都是父母,原生家庭,童年經歷的錯嗎?

從一方面來講,不能否認這些說法,當孩子還不具備判斷能力的時候,最基本的觀念和認知和處世方法,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習慣都來自家庭,每個人的身上多少都會有父母的影子,所以人常說:“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強調出身,家風,教育對下一代的影響。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原生家庭也不完全是制約人的最主要因素,家庭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對人影響的程度也來自於個人成長的力量和家庭影響力量的對比,也就是說,個體的成長的力量越大,那家庭對人的影響就越小,如果個體成長的力量越小,影響就會越大。

如果有改變自己的意願,就會在自我成長中有機會走出原生家庭,跳脫出來看世界,有機會逐漸形成自己獨立成熟正確的認知。

假如現實不順,和人相處的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出現問題,停止抱怨,無論你的原生家庭什麼樣,這都是我們不能改變的和解決的客觀現實,既然是現實,抱怨無用,不如去尋找突破和改變的方法,讓以前錯誤的,不堪的,變成自己規避繼續犯錯的資源,想辦法糾正和超越是正解。

如本書結束精神分析傑出貢獻者史蒂芬.米歇爾所說:我們必須承受生命早期的困擾或創傷會在成年後再現和重複,然而,更重要的是去觀察和理解過去與現在的關係,即過去如何成爲現在的基礎,過去怎樣作用於未來?

最後,我覺得不要一味只是看到自己的期待和創傷,自問我們理解父母嗎?他們那個年代,他們的童年發生了什麼?我們並不能同感深切同感悲憫,我只知道衆生皆不易,人們的喜樂悲歡愛恨情仇很多時候都孤獨的存在於踽踽獨行的暗夜,即使血脈相連或情感相通也各有各的感受,心有千千結卻不得吐,體諒原諒原生家庭,學着去改變,去承擔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苦難,平庸和幸福……

  反脆弱讀後感 篇6

  脆弱是心理

脆弱不止是物質,更多的是精神,如果在心理上對失敗能有所防備,並接受,那反脆弱就是成功的。例如王陽明,他就是事上練,什麼叫事上練,就是說我幹這件事,不管成功還是失敗,我都無所謂,成功了固然是喜,不成功就當是一種經驗,這就是最強的反脆弱。

  反脆弱就是計算投入風險

如果計算出損失很小,收益很大,那還有什麼能阻止你大幅投入的呢?失敗也無損根本,這也可以用於創業中。例如我當年和朋友作項目時,最初每個人投入只要六千塊,那根本就沒有什麼可猶豫的,抱着玩的心態作進去再說。

  反脆弱就是兩手準備

很多人幹事都是全副投入,這就是風險,在反脆弱中,作者稱爲槓鈴效應,其實在中國人中,叫兩手準備,我在投入前就計算好了風險,如果失敗也無損於我正常的生活,切忌賣房創業。例如我現在的情況就是有項目幹就賺錢,沒項目幹就讀書寫文章,反正無損於生活,不管哪種情況都有助於自己的進步。

  越是精確的方式就越是脆弱,要留有餘地

你如果精確的計算某件事情,算得越是精確,出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多留點餘量,這樣反脆弱性就越強。例如我當年親自實踐運營,利潤能達到百分百,但其實讓員工來運營,可能利潤就只有百分之三十,這中間巨大的利潤差,會導致你的創業模式徹底崩潰。所以必須要以員工的運營收入來計算收益比。

  脆弱是可以轉移的:

比如你是公司領導,可以把脆弱轉移給下屬,優勝劣汰,這樣企業的反脆弱性就增強了。比如公司可以降低原材料成本,這樣就轉移了脆弱,自然自己公司的反脆弱性就增強了。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萬一承受不了生病老人帶來的壓力,可以適當的把壓力轉移給保姆一段時間,以來回復心情。

  脆弱是可以增強反脆弱的

比如一件事情的失敗,這是脆弱,但如果從這件失敗的事情中吸引教訓,來改進制度和思維模式,避免同類事情的失敗,就這是增強了反脆弱性,亡羊補牢未晚也。

學習了反脆弱,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壓能力,也是教導大家如何去避免風險,風險越大收益越大,這是句鬼話。風險小收益大,這纔是我們所追求的,永遠不要把自己置於賭徒的位置,要知道美團的CEO王興創業十幾次才成功,你憑什麼就能確定你這次就能成功?不光要看到他的成功,更要看到的是他的韌性,這纔是反脆弱的典型,失敗十幾次都能重來,證明每一次失敗的損失都是可控的且有限的,這纔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反脆弱讀後感 篇7

「反脆弱」這本書是「黑天鵝」的作者納西姆·塔勒布的又一力作。反脆弱是脆弱的反義詞,它不同於強韌,前者能在波動/壓力/混亂狀態中收益,而後者是有能力應對這些變化。

「脆弱」就像是達摩克利斯之劍,不知道那根繩何時會斷,只要一斷結局往往偏負面;「強韌」就像是鳳凰,可以死後重生,也就是能夠對抗外界的變化;「反脆弱」就像是九頭蛇,砍掉一頭之後,能長出兩頭來。

杯子是脆弱的,它不喜歡變化,一個不經意的操作就有可能讓它破碎,從而失去原有的功能;要讓它變得強韌,可以在外面套一層保護罩,這樣摔下去時,有大概率可以維持原狀;而要讓這個杯子變得具有反脆弱性,那麼每一次盛水都應該一定程度上讓它變得更堅固。

反脆弱性可以用來應對黑天鵝事件,甚至對別人是黑天鵝的事件,對你來說只是在正常的波動範圍內,完全可以承受,還有可能受益。

整本書看下來,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下面兩個:

凸性和凹性效應:

作者爲了描述方便,把下圖的曲線稱爲「凸性」,把基於x軸水平鏡像的曲線稱爲「凹性」。

這張圖描述的是收益隨着x的變化而變化的情況,它有幾個特性:

1、非對稱性

2、非線性

3、喜好波動

當然前提都是在「可承受範圍之內」,範圍之外的就需要特別干預了。

非對稱性:

以x軸爲界,上半部分的面積要大於下半部分,而且上半部分還是未閉合狀態。也就是說x再怎麼變化,可能的最大負收益也就是損失是固定的,而收益卻可以變得很大。比如期權或投資。

投資的核心是找到定錯價的個體,然後下注。個體可以是個人、公司、收藏品等,投資行爲發生時,他們的價格是固定的,隨着時間的增長(x變大),可能的收益也有可能變得很大(這其中自然有風險,如何操作下面會說到)。

脆弱性的事物正好反過來,收益是已知的,而可能的損失卻會變得很大,通常穩定的事物都會具有這個特性,比如一份穩定的工作。

非線性:

也就是說隨着x增加1倍,收益有可能高於或低於1倍。比如同樣是1公里,跑步(假設是走路速度的3倍)帶來的收益會高於3倍走路帶來的`收益;10克的石頭和100克的石頭扔到身上,它們之間的差別很可能不到10倍,而用100克和1000克的石頭扔,後者往往能帶來遠大於10倍的破壞力。因此對於一個反脆弱系統來說要儘量挑戰可承受範圍內的極限,這樣會產生「過度補償效應」從而拓展極限,就像適量的病原體入侵對身體會有好處,可以增強免疫系統。

而脆弱系統則不一樣,它不具備復原、增強能力。比如把一隻杯子從1米的地方摔下來,要麼碎了,要麼沒碎,不會讓它變得更加堅固。

喜好波動:

x的變化對反脆弱系統來說是好事,因爲即使是最差情況也是可預知可承受的,而只要它波動,就有可能會往產生收益的方向波動,而收益會高於損失。

脆弱系統喜歡靜態的穩定性,因爲收益已知,而x有可能往不可知的更壞的方向移動。

這裏面還是會有風險,即使是一個反脆弱系統,很有可能由於判斷上的失誤導致x一直往損失的方向偏移,這時就需要「槓鈴策略」來平衡。

槓鈴策略:

由兩個截然不同的策略組成。對於理財來說,可以將大部分的財產(比如9成)放到風險低的地方,以應對可能的黑天鵝事件,將小部分的財產(比如1成)放到風險高但收益也有可能很高的地方進行投資,這樣即使失敗,也在承受範圍之內,而且可以習得寶貴的經驗,一旦成功,則有可能帶來超額的回報。

槓鈴策略的核心是拋棄模棱兩可的中間路線,通過兩種極端來達到平衡。比如穩定的工作是脆弱的,但工作之餘可以展開自己的副業,有些作家就是採用的這種模式(比如劉慈欣);對於閱讀來說要麼閱讀經典,要麼閱讀不太需要思考的雜誌;寫文章也一樣,要麼寫特別專業的,要麼寫通俗易懂的;高強度健身一段時間,然後徹底地休息一段時間等等。

這裏的關鍵在於反脆弱系統的「增強過程」需要一定的恢復時間。而現代生活通常是一個溫和但連續不斷的壓力源,比如房貸和孩子。這種壓力對人的健康是有害的(因爲沒有恢復時間),就好像彈簧一直被壓着。

  反脆弱讀後感 篇8

如果一個人在變化面前是脆弱的,那麼平均數的概念就是沒有意義的。(平均數的概念的最佳作用是簡化信息)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就是,你祖母所在的地方是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平均溫度爲21攝氏度,乍一看你會認爲非常宜人。

但是如果這兩個小時的溫差很大,也同樣可以造成平均溫度是21攝氏度的情況,這麼一來其實平均這個概念便失去了意義。放到這個場景下這句話就是當你在溫度變化面前是脆弱的,那麼平均溫度便沒有意義。我認爲還可以應用於其他的場景。

  反脆弱讀後感 篇9

  1、界限問題

《反脆弱》這本書告訴我們,世上只有3件事:自己的、別人的、老天的。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的時,常把自己的事託付給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行跨入他人界限。

明確那些事是自己的事,那些事實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猛一看這話特別貼心,很贊同,仔細與現實一對比,頓時疑問重重。

現實的很多工作都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工作界限越來越模糊,很多人依然按自己的理解方式把自己認爲的的工作做完不管其他人需要的配合,也有很多需要配合的人按自己的理解認爲那些事屬於別人的事情,而這個“自以爲”沒有規範,沒有權威指導,沒有有效的溝通渠道,導致工作中的矛盾凸顯,影響整個項目的進度和成績。

說一個朋友的故事,他負責的一個文件裏面有一些數據、細節內容需要其他部門的負責人提供,他跟負責項目的溝通,負責項目的說你不要把你的工作強加給我,該你做的事憑啥讓我做?溝通的人解釋,這個項目前期一直都是你在負責,這些詳細的東西只有你知道,我們需要你提供,如果你不願意動手,只要你能說準確和詳細就行,不要影響後面的工作和進度。負責項目的人反而脾氣根據無法控制,依然以前面說的理由拒絕配合和提供。

主動溝通的人明確那些事是自己的事,那些事實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沒有侵犯他人的界限。但是他自以爲正確的界限並沒有被其他人認可和承認,沒有共識的基礎上就沒法談界限。有沒有解決的辦法?有。通過有限人數團隊的高透明度和密切的協同、高度信任,實現工作效率的提升,就像海豹突擊隊執行伊拉克任務一樣。

這個時候,《混亂》、《盜火》、《刷新》裏的新觀念就起到了指導作用,面對複雜的情況混亂、跨界、轉換、同理心等就用上了排場。工具很多,在於使用它的人如何靈活使用。

  2、情緒問題

《反脆弱》這本書告訴我們:所謂的強大就是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情緒化,你最終才能贏。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什麼是情緒?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爲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最普遍、通俗的情緒有喜、怒、哀、驚、恐、愛等,也有一些細膩微妙的情緒如嫉妒、慚愧、羞恥、自豪等。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爾蒙和神經遞質影響。(360百科)

情緒常被分爲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其次是,搞清楚“才能贏”,贏指的是什麼?

贏得是自己,改變自己、超越自己、包容自己。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受得住成功,能夠居安思危,拋棄誘惑,堅定不移朝着自己的目標努力。

最後搞清楚情緒和感覺、心情、情感的區別。

感覺(feelings)個人對情緒的主觀認識,更私人化,因人而異。心情(moods)主體所處在的感情狀態,比"情緒"延續時間長,感情波動不如"情緒"強烈。

情感(affect)一個籠統概念,有時包括情緒、感覺和心情,有時可以專指"情緒"。

  3、心態問題

長期處於稀缺的狀態會改變一個人的心態。我覺得不光是心態,還有思維和認知以及膽量。

稀缺的內容可能是錢、時間、愛、資源、領導力等。

稀缺會阻礙人變得富有:忽略長期投資、借用未來的資源滿足現在、引發寬帶不足。對如何改變稀缺的心態也給出了3點建議:節約帶寬、不要透支、每天設置提醒只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對於最後一條建議我想說一下發現在現實中的現象。很多管理類的書籍都說要“要事第一”、做最有價值的事情,我想說的是:不是每一個工作中的人都有選擇的權利的。很所員工他沒有可以選擇的權利,不具備這樣的機會、環境。有的小公司很多員工今天根本不知道自己明天會有什麼任務,任務多是突然的、隨機的、不固定的,沒有辦法提前規劃、計劃。

本應該工作日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由於各種原因會被要求週末完成,員工個人的生活計劃會被全部打亂。每一天的任務也是五花八門、琳琅滿目,但是工作的本質是加量不加價。老闆們美其名曰是重視員工、培養員工。其實同時執行多任務,不僅會讓人分心,還有個致命傷害——短時間內拉低人的智商。種種情況,導致了員工時間稀缺、精力稀缺、健康稀缺、財富稀缺、見識的稀缺。而很多公司稀缺得是好的文化、好的共同願景。

  反脆弱讀後感 篇10

我把塔勒布的幾本書接連讀了一遍,《非對稱風險》,《隨機漫步的傻瓜》,《黑天鵝》,主要討論了隨機性事件對於系統產生的影響,對於影響特別大的隨機性事件,我們稱作爲黑天鵝事件。

在面臨黑天鵝事件發生時,一般的人都會面臨自己的脆弱性挑戰,比如股災來臨後加槓桿的投資者會被擊潰;對於韌性比較高的投資者,則會扛過股災,並把損失控制在能承受的範圍中,並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對於少部分具有反脆弱能力的投資者,則能夠識別黑天鵝事件的脆弱性,比如對衝或者做空來獲得暴利。識別脆弱性,並針對脆弱性進行反向操作的能力塔勒布稱爲反脆弱能力。

塔勒布探討了反脆弱的幾種方式,第一是冗餘的能力,比如人的進化都有兩個手,兩條腿,兩個眼睛,耳朵甚至兩個肺,這種冗餘能力讓人在遭遇黑天鵝事件對於上述器官身體損傷時,保持了一定的身體冗餘功能。比如人多學會幾種技能,也是冗餘性,在失業時也能技多壓身。

第二是抗擊打的能力或者說自愈能力,在生活中保持一定的壓力,會促進人的成長。比如《心流》書裏提到做超出自己現有能力一個級別的工作,具備一定的可挑戰性,則更容易進入心流的狀態。那些持續創業者,像喬布斯和史玉柱都是具備了這種反脆弱的能力的,他們在遭受挫折後,反思和反省自己,並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尋找新的市場機會,很多有智慧的人,大量的時間處於不斷學習中,並用於不斷挑戰自己,比如孔子,他在國家和平時期就參與國家的治理和建設,在國家動亂時期,就待在家裏學習和教育弟子。

第三,槓鈴策略。塔勒布建議用槓鈴策略來增強反脆弱的能力。槓鈴策略指的是採取兩個極端,而不是中間策略。比如投資,極端指的是將90%的錢購買無風險的產品,比如固定收益的銀行理財,將10%的錢買高風險的產品,對於這10%資金虧光也就10%,而收益是無上限的。塔勒布建議我們不要採取中間策略。書裏的尼羅一般只和看門人和學者打交道,很少理睬中庸之輩。塔勒布厭惡中間路線,因爲它模糊不清晰,這裏能看到他的處事風格,他不願意做不在自己認知之內的事情,他只選擇正面的黑天鵝和負面的黑天鵝這些結局清晰的事物。處理方式是,把它們放在自己的槓鈴兩端,一方面積極主動讓有利的黑天鵝順其自然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儘量消除不利因素,保護自己不受極端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