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反脆弱》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反脆弱》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7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反脆弱》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反脆弱》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反脆弱》讀後感1

《反脆弱》這本書告訴我們,世上只有3件事:自己的、別人的、老天的。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的時,常把自己的事託付給他人,邀請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強行跨入他人界限。

明確那些事是自己的事,那些事實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猛一看這話特別貼心,很贊同,仔細與現實一對比,頓時疑問重重。

現實的很多工作都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工作界限越來越模糊,很多人依然按自己的理解方式把自己認爲的的工作做完不管其他人需要的配合,也有很多需要配合的人按自己的理解認爲那些事屬於別人的事情,而這個“自以爲”沒有規範,沒有權威指導,沒有有效的溝通渠道,導致工作中的矛盾凸顯,影響整個項目的進度和成績。

說一個朋友的故事,他負責的一個文件裏面有一些數據、細節內容需要其他部門的負責人提供,他跟負責項目的溝通,負責項目的說你不要把你的工作強加給我,該你做的事憑啥讓我做?溝通的人解釋,這個項目前期一直都是你在負責,這些詳細的東西只有你知道,我們需要你提供,如果你不願意動手,只要你能說準確和詳細就行,不要影響後面的工作和進度。負責項目的人反而脾氣根據無法控制,依然以前面說的理由拒絕配合和提供。

主動溝通的人明確那些事是自己的事,那些事實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沒有侵犯他人的界限。但是他自以爲正確的界限並沒有被其他人認可和承認,沒有共識的基礎上就沒法談界限。有沒有解決的辦法?有。通過有限人數團隊的高透明度和密切的協同、高度信任,實現工作效率的提升,就像海豹突擊隊執行伊拉克任務一樣。

這個時候,《混亂》、《盜火》、《刷新》裏的新觀念就起到了指導作用,面對複雜的情況混亂、跨界、轉換、同理心等就用上了排場。工具很多,在於使用它的人如何靈活使用。

  《反脆弱》讀後感2

《反脆弱》這本書告訴我們:所謂的強大就是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情緒化,你最終才能贏。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什麼是情緒?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爲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最普遍、通俗的情緒有喜、怒、哀、驚、恐、愛等,也有一些細膩微妙的情緒如嫉妒、慚愧、羞恥、自豪等。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爾蒙和神經遞質影響。情緒常被分爲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其次是,搞清楚“才能贏”,贏指的是什麼?贏得是自己,改變自己、超越自己、包容自己。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受得住成功,能夠居安思危,拋棄誘惑,堅定不移朝着自己的目標努力。最後搞清楚情緒和感覺、心情、情感的區別。感覺(feelings)個人對情緒的主觀認識,更私人化,因人而異。心情(moods)主體所處在的感情狀態,比"情緒"延續時間長,感情波動不如"情緒"強烈。情感(affect)一個籠統概念,有時包括情緒、感覺和心情,有時可以專指"情緒"。

長期處於稀缺的狀態會改變一個人的心態。我覺得不光是心態,還有思維和認知以及膽量。稀缺的內容可能是錢、時間、愛、資源、領導力等。稀缺會阻礙人變得富有:忽略長期投資、借用未來的資源滿足現在、引發寬帶不足。對如何改變稀缺的心態也給出了3點建議:節約帶寬、不要透支、每天設置提醒只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對於最後一條建議我想說一下發現在現實中的現象。很多管理類的書籍都說要“要事第一”、做最有價值的事情,我想說的是:不是每一個工作中的人都有選擇的權利的。很所員工他沒有可以選擇的權利,不具備這樣的機會、環境。有的小公司很多員工今天根本不知道自己明天會有什麼任務,任務多是突然的、隨機的、不固定的,沒有辦法提前規劃、計劃。

本應該工作日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由於各種原因會被要求週末完成,員工個人的生活計劃會被全部打亂。每一天的任務也是五花八門、琳琅滿目,但是工作的本質是加量不加價。老闆們美其名曰是重視員工、培養員工。其實同時執行多任務,不僅會讓人分心,還有個致命傷害——短時間內拉低人的智商。種種情況,導致了員工時間稀缺、精力稀缺、健康稀缺、財富稀缺、見識的稀缺。而很多公司稀缺得是好的文化、好的共同願景。

  《反脆弱》讀後感3

《反脆弱》這本書,人們對它的評價兩極分化,好的有認爲它讓人茅塞頓開,壞的有認爲它一派胡言。看前幾章時我覺得本書的論點僅是“殺不死你的會讓你更強”,後來果然是我太年輕,書裏涉及到方方面面,大概是我知識面太窄,經常看着看着就被術語搞斷片了。當然裏面被提及最多的是經濟學方面的例子,因而經濟學家中了無數槍。

作者談到了波動性,由事物對波動的反應劃分成三種類別,受外來波動或衝擊後受到損害的具有脆弱性;沒有損害也沒有得益的具有堅韌性;而會因波動衝擊受益的具有反脆弱性。反脆弱性並不難理解,作者舉了個栗子是某人經受多種不致命劑量毒藥的侵襲後反而百毒不侵。但反脆弱性並不在每個層面上都一樣,整體的反脆弱性可以建立在個體的脆弱性上,比如說每次空難事故發生後對原因的分析以及事後的改進都能對航空技術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這樣的反脆弱性建立的前提是個體之間關聯性不大,而類似銀行系統容易牽一髮動全身的領域反脆弱性則較弱,個體的崩潰會導致連鎖反應。

還提到了槓桿策略:做安全的操作同時做最大的投機。這主要利用了收益和成本曲線的不對稱性,過了某個點收益就會得到爆發性的增長,不過一般需要碰上黑天鵝事件。

過度反應機制可以讓人在有些許背景噪聲的地方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比如說工作時或睡覺前聽一下白噪聲音樂能讓人更容易沉靜下來,就像身體對抗這些噪聲的行爲可以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

從失敗或反擊中獲得的信息一般尤爲有用,就像題海戰術中做錯的題更能讓人發現解題思路中的缺陷。而當你對某事作出批評時,從對方對批評的反擊中可以驗證一些判斷,從而更好地理順思路。

書中還討論了一些有趣的觀點。例如高等教育水平與國家興盛之間的`關係,一般認爲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促進國家繁榮。但作者持相反觀點,他舉了個瑞士的栗子,瑞士的成功除了因爲國家規模小容易實行城邦式管理外,還有一個因素是其高等教育水平相比其他富裕國家低,它的系統,例如銀行系統,都是基於學徒模式,更接近職業培訓而不是理論學習,也就是基於工藝和技術訣竅而非書上知識。放到中國來說大概就是所謂白領和藍領的區別,高校擴招導致產生了大量過剩的畢業生,當其接受的教育模式與實際生產狀況脫鉤時便完成不了對接,情況進一步加劇就形成了現今所謂的腦力倒掛時代。(有點小心虛,因爲也不知道我到目前爲止算是受害者還是受益者。)

書中還討論了醫源性損傷,顧名思義,是指在治療疾病過程中造成的傷害。諸如手術時剪錯腸子,紗布棉花還留在體內就縫合傷口,這些無疑是醫源性損傷的典型例子。“但是,當你因一種無中生有或杜撰出來的精神疾病,比如說多動症、抑鬱症等,給孩子用藥,而不是打開桎梏他們的枷鎖時,其長期的危害是不可想象的。”作者提出了這個有趣的觀點,即某些疾病是杜撰出來的。比如說多動症和抑鬱症這些涉及個人習慣和生活情緒狀態的病,究竟算不算病?習慣可以更改,情緒可以調節,那這樣的方式算不算治療?(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有點顧慮,因爲很容易就走進反智的思維裏。) 時代在進步,科學在發展,有很多早已存在的東西被重新發現,但也有人會借科學的名義創造一些概念牟取暴利。

有科學家認爲拖延是一種症,需要糾正或治癒,作者卻認爲拖延是我們自然防禦的本能,直到身體告訴自己已經準備好了,而且這種方式導致的結果並不一定是壞的。比如寫作時等待靈感,然後一氣呵成。

以前對魯迅那句“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中表達的情懷甚是欣賞,但現在看來,與遠方的人們相關的信息大多是噪音,加上現在媒體中各種標題黨,他們知道受衆愛看什麼,但愛看的東西並沒什麼卵用。掉進噪聲的海洋裏容易迷失方向,接受的噪聲越多也就越浮躁。作者提出對此的解決辦法就是隻看重大數據或條件的變化,而忽略小的變化。

關於不對稱好壞的判斷作者提供了一個例子,如果給你一筆財富並不能帶來很大的利益,但是失去同等的財富則會帶來更大的傷害,那你就處於一個不好的不對稱中,因爲你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