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散文集海天旅痕有感

讀散文集海天旅痕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海天旅痕》是湖北廣水籍作家任蒙寫的一部散文集,今天很有幸我把它讀完了。

讀散文集海天旅痕有感

任老所著的歷史文化散文給人的感覺有點像現代詞語中的“犀利”,透過問題看本質,總是善於從不同的角度來剖析一個早已經不是問題的問題。另外了,他也喜歡從生活中的小事講起,語句平緩而真實,感情的表露不是那麼的張揚與直白,一切盡在不言中。他是寫詩起家的,之後間或寫一些散文、雜文、文學評論等。很多中青年詩人很喜歡給他寫信,任老的人氣也是相當之高。他敢於說真話、說實話,這對於一個作家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品質,涇渭分明而又褒貶有度,在我的心中是一個慈祥和藹的爺爺的形象。

散文的第一篇爲《放映馬王堆》,我想世人皆知曉漢墓馬王堆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兩千一百多年前的女屍,連腸中未來得及消化的甜瓜子都保存得十分完好。驚動了中國,震驚了世界,任老在大家大肆宣揚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時候卻筆鋒一轉,提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一個小小的軚侯國(‘列侯所食縣爲國’),是如何提供這樣一個奢侈的漢墓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羊毛總是出在羊身上,馬王堆中不知榨進多少勞動人民的心血。誠如作者在文章結尾中所說的:“漫長的時間是腐朽化爲了神奇,而我們透過神奇又看到了腐朽。”

《歷史深處的昭君背影》描述的是一個盡人皆知的故事。王昭君原名王嬙,湖北興山縣人,還是一臉孩子氣的她便被送進了宮廷。後面的故事不說你也知道,漢元帝把她賜給了呼韓邪單于,於是歷史上便上演了昭君出塞這樣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故事。之後爲歷代文人墨客所競相傳頌,董必武先生也有這麼一首詩:“昭君自有千秋在,匈奴和親見識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這個時候的任老又開始老本行了,昭君出塞真的有這麼大的歷史意義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昭君出塞前後的匈漢寧和,主要是幾代單于能夠從匈奴自身利益的大局考慮,審時度勢,明智的處理匈漢關係的結果。”昭君的出塞只不過是一個表象,一個標誌性的歷史符號。

九宮山是闖王李自成犧牲的地方,《悲壯的九宮山》這篇散文就再現了李自成犧牲前後的歷史背影。在清軍的圍困下,李自成落荒而逃,來到了位於湖北興山縣與江西武陵縣交界處的九宮山。此時的他已經是窮途末路,想要翻身已經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了,最後的最後死在了一幫鄉勇的刀下。我們很欣慰,他是完全憑藉農民起義推翻統治中國達二百七十六年之久的大明王朝的英雄,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上只是出了那麼幾個;我們同時也爲他感到惋惜,他這個皇帝只當了一天便撤出了北京。他是一個“成功”的失敗者,多少學者爲他痛惜。然而作爲同樣出身的劉備、朱元璋之流,他們成功了,做了皇帝,成爲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歷史卻沒有給他們過高的評價。這是爲何?倒過來想,如果李自成坐穩了江山,擊敗清軍和吳三桂,實現了中國的統一,彼時的'他還會不會“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是不是也會實行漢高祖、明太祖藏弓烹狗的“德政”?這是荒謬的封建歷史留給我們的荒謬。我們應該用辯證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來看待問題,切記勿要加上太濃的個人感情色彩,歷史,是不太應該只以成敗論英雄的。

草堂是詩人杜甫在成都的寓所,《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我想大家都應該讀過。《草堂朝聖》中作者寫道今天作爲紀念性的草堂卻沒有詩人所描述的茅屋那一丁一點痕跡。現在的草堂儼然變成了華堂,一個古代園林式的建築。杜甫一生命運坎坷,仕途艱辛,但他卻始終是一個地道的封建文人,一個純粹的“人民詩人”,至死不渝的以天下爲懷,以詩氣寫歷史,終成一代“詩聖”。今天的我們所需要的不是一個華美的草堂建築,而是一個原汁原味的“人民公社”,透過草堂與幾千年前的詩人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想詩人之所想,悟詩人之所悟,悲詩人之所悲,泣詩人之所泣。還原歷史的真實性吧,否則悲哀的詩人命運留給今天的我們仍是無窮無盡的悲哀。

提到杜甫了就不能不提到李白,一首《贈汪倫》即使在如今社會也是口口相傳。作者在文章《千年送別》中對汪倫的來歷作了詳盡的介紹,讓我們對詩詞背後的歷史有了清楚的認識。桃花潭至今仍完整的保留了下來,清澈的潭水似乎還在訴說所當年的故事。一幅古老的畫面展現在我的眼前,跨越千年的友誼劍鋒直指雲霄!

當然了,後面的文章我就不一一介紹了。此中美妙,也許您讀過之後就會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