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大教學論》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大教學論》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教學論》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教學論》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大教學論》讀後感1

《大教學論》的作者誇美紐斯是捷克摩拉維亞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當於我國明代萬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個介於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啓蒙運動之間的時代。恩格斯在談到這個時代的特徵時說:“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誇美紐斯便是這個需要巨人的時代產生出來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他終生從事教育工作,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學說包括在他的《大教學論》裏。

《大教學論》(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寫成。本書是誇美紐斯在批判地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經過長期構思、幾經修改而寫成的重要教育論著。教育的目的、任務與作用是《大教學論》首先論述的問題。誇美紐斯根據基—督教的《聖經》提出人生和教育的目的。他說:“人的終極目標是與上帝共享永恆的幸福”;“世間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種預備”;“永生的預備有三個階段:知道自己(並知萬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教育的基本任務是使人認識自己,熟悉萬物,形成德行,虔信上帝。我覺得這種說法是具有濃厚的宗教神祕主義色彩的。但他又反對中世紀天主教會完全忽視人的現世生活的禁慾主義,強調“教育是生活的預備”,希望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這說明他的教育目的論和天主教會的教育目的論是有區別的。誇美紐斯非常重視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在他看來,人生來都具有學問、德行和虔信的“種子”,但後天的發展全靠教育。這裏一方面將教育的作用誇張化,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了教育對人生的功能。

既然教育對於人生和社會有如此巨大的功能,普及教育自然成了首要的任務。誇美紐斯把“闡明把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作爲該書的主題,提出了“一切男女青年都應該進學校”的響亮口號。他嚴厲指責封建貴族壟斷教育而把窮人排斥於校門之外。他說:“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許就有極優秀的才智之士,他們這樣被踐踏,被扼殺,真是教會與國家的大損失。”誇美紐斯主張:“不僅有錢有勢的人的子女應該進學校,而且一切城鎮鄉村的男女兒童,不分富貧貴賤,同樣都應該進學校。”

誇美紐斯的教育理論對現代教育的影響不僅體現在一些思想上,而且在一些教育制度上也有重大體現。例如: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書中所提的班級授課制是教育史上的進步之舉。它是以班級教學作爲基本的組織形式,由個別教學變爲集體教學,爲學生創造一個相互學習和激勵的環境,不同課程的變換有利於學習興趣的提高。這對普及教育和大面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經過誇美紐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歐洲廣泛推廣開來,之後又擴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後的幾百年教育發展中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本書提出的直觀教學等一系列教學原則,至今仍被教師用於教學實踐之中。但班級授課制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就蘊藏着一個先天不足: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實施因材施教。在班級授課制下,教學資源被限制在一個有限的範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外部條件被侷限在一種呆板的機制之下,因而學生自主學習的範圍被人爲地框定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另外,時間、內容和進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難以在教學活動中容納更多的內容和方法。由於以“課”爲活動單元,而“課”又有時間限制,因而往往將某些完整的教材內容人爲地割裂以適應“課”的要求。針對這一情況,隨着認知心理學的不斷髮展,人們構建了基於課堂教學的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都不一而足地想克服這一先天欠缺,以獲取最佳的教學效果。

正如作者在本書開篇所寫的,本書主要闡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其寫作目的是:尋求並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閒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並使基—督教的社會因此可以減少黑暗、煩惱、傾軋,增加光明、整飭、和平與寧靜。《大教學論》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僅對於當時的教育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且也啓迪了近代世界各國的教育革新運動。以當時德國爲例,30年戰爭後,哥達公國爲恢復被30年戰爭所破壞的教育,根據本書的思想進行教育改革。1642年頒佈“學校法”,這個法令是以誇美紐斯主張的“國語學校”爲藍本制訂的,這對以後哥達成爲歐洲教育最發達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於時代的限制,本書也有其侷限性。一是過分強調“適應自然原則”,認爲感覺是認識的起點和源泉。把教學方法、教學原則同自然現象機械地、簡單地類比,把教學過程建立在了感覺論基礎之上。二是堅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條,把神學原則和《聖經》的一些思想貫穿在了本書中,使本書具有神祕的宗教神學色彩。

誇美紐斯的一生是爲祖國的復興,民族的解放,兄弟會的生存而奮鬥的一生;是爲改革舊教育,創建新的教育學體系而辛勞的一生。作爲他的重要教育著作之一的《大教學論》,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統的教育學著作,它標誌着獨立的教育學產生於世。本書創立的教育學體系,奠定了資產階級教育理論的始基。爲世界各國的教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以上便是我關於《大教學論》的一些簡單的體會,希望在以後的學習中能夠獲得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大教學論》讀後感2

在人類教育史上,有個人佔有光輝的一頁,他的著作《大教學論》標誌着教育學成爲一門獨立的學科,第一次從哲學中獨立出來,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體系完整的教育學著作。這個人,就是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學家誇美紐斯。

由於作者所處時代的限制,書中存在一些神學原則和《聖經》思想,具有神祕的宗教神學色彩。但書中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措施仍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作者強調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對人發展的作用,認爲所有的人都應當獲得教育;對教學內容,方法及其藝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說明;提出了一套教學原則,如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性原則、鞏固性原則等,奠定了教學論的理論基礎;系統地制定了分班上課的教學制度。

留給我印象很深的有幾點:首先是通過教育才能形成一個人。

作者認爲知識、德行與虔誠的種子是天生在人身上的,但是實際的知識、德行和虔誠要通過祈禱、教育、行動去取得。

我們每一個人不是一出生就懂得說話、走路和思考的,這些都是靠後天的教育、學習、訓練才能達成的。每一個學生並不是天生就能說會道的,而是在父母薰陶、教導、示範、指引下不斷學習發音、說話,在老師的教導與同伴之間的交往中逐漸得到發展的。所以我們老師,尤其是語文老師,更要在課上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訓練,及時抓住學生說話當中的漏洞、不足之處、語言不規範之處進行糾正指導,更要時時處處運用規範準確的語言以及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來以身示範,給學生良好的榜樣作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系的規範準確的語言文字表達內容和方式。

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閱讀好書,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有關人生的許多啓示,可以從中體驗到那些無法親自去經歷的東西。讀課外書的好處可多了。讀課外書可以增加識字量;很多同學在沒上學前就認識了很多字,就是在課外書上認識的。讀課外書可以豐富詞彙量;書上有很多優美的詞語,成語,可以讓說的話很精彩。讀課外書可以增添豐富知識;書上有各種各類的知識。讀課外書可以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能力;多讀書,可以很快就歸納出文章的主要內容。讀課外書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讀課外書可以增添智慧。讀課外書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

總之一個人的成長是離不開教育的。

其次是教育要遵從三大原則: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鞏固性原則。

誇美紐斯是探索教學工作規律最早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三大教學原則特別著名。

直觀性原則這是教師必須遵守的一條金科玉律。在可能的範圍內,一切的事物都應當儘量放到感官跟前。知道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小學一年級的老師在課堂上爲我們演示烏鴉喝水的“石子放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就升高”的場面,就是那節語文課,讓我對語文充滿了興趣,對語文充滿了嚮往。開始喜歡語文,喜歡學習語文,直到現在我自己也成爲了一位語文老師。直觀性原則帶給了我極大的改變。

循序漸進原則。學習必須循序漸進,要是層次高了,學生就很難學會、學懂。比如現在總聽辦公室裏老師說,有的孩子不懂二十四計時法,區分不清白天和夜晚不同時間的說法和記法,還有的小孩怎麼也搞不清人民幣的使用方式等,我想這也許是教材本身高於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得孩子在接受能力上處於弱勢。

鞏固性原則。特別強調學生能夠牢固地掌握知識並可以靈活運用。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通過實踐把知識固定在記憶之中。具體而言,可以通過適當的溫習與練習或者教導別人等方式使知識更加鞏固。

  《大教學論》讀後感3

1.導讀領航

在人類教育史上,有個人佔有光輝的一頁,他的著作《大教學論》標誌着教育學成爲一門獨立的學科,第一次從哲學中獨立出來,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體系完整的教育學著作。他因此被尊爲教育學的鼻祖,被稱爲“現代教育之父”。這個人,就是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學家誇美紐斯。

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曾經這樣評價他:“誇美紐斯是一位深邃而有獨立見解的哲學家,也是一位博學而天才的教育家,他在新生一代的教學和教育理論實踐上完成了一場革命。”誇美紐斯的教育主張給現代世界各國的教育革新運動以啓迪,他的教育學體系也爲現代系統的教育學奠定了基礎。他第一個關注人民大衆的教育問題,提出了普及義務教育的主張;他第一個系統地制定分班上課教學制度;他第一個認識到教科書在兒童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第一個探索教學的基本原則和規則,提出了著名的直觀性原則和循序漸進性原則。他在教育史上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大教學論》是作者在批判地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經過長期的研究和思索而寫成的。此書在尋求並找出一種教學方法,從而達到使教師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學校充滿快樂、社會增加和平的目的。由於作者所處時代的限制,書中存在一些神學原則和《聖經》思想,具有神祕的宗教神學色彩。但書中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措施仍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2.作者簡介及該書影響

誇美紐斯,17世紀捷克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資產階級教育理論的奠基者之一。

他吸收歐洲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教育成果,結合自身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教育問題,奠定了現代教育理論的基礎。除《大教學論》外,他還有許多重要著作如《語言學入門》、《母育學校》、《泛智學校》、《論天賦才能的培養》、《教育論著全集》等。

《大教學論》是作者的代表作,於1632年成書,是教學論誕生的標誌。此書總結了前人的教育教學經驗,論述了教育理論和實踐各種問題,提出了許多寶貴見解和教育措施。它對世界各國的教育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一本劃時代的鉅著。早在20世紀初期,我國學者王國維對它的內容進行過簡要的介紹,1939年傅任敢教授把它翻譯成中文,後又經歷過數次改版印刷,暢銷不衰。

3.內容梗概

本書全面論述了人的價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舊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學制度、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紀律等。全書共33章,每一章都談到一個具體的問題。既有豐富的教育理論,又有生動的事例。

作者強調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對人發展的作用,認爲所有的人都應當獲得教育;對教學內容,方法及其藝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說明;提出了一套教學原則,如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性原則、鞏固性原則等,奠定了教學論的理論基礎;系統地制定了分班上課的教學制度。

4.教育案例或模式分析及建議

(1)通過教育才能形成一個人

作者認爲知識、德行與虔誠的種子是天生在人身上的,但是實際的知識、德行和虔誠要通過祈禱、教育、行動去取得。只有受過恰當教育之後,人才能成爲一個人。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說過:“人若受過真正的教育,他就是個最溫良、最神聖的生物;但是他若沒有受過教育,或者受了錯誤的教育,他就是一個世間最難駕馭的傢伙。”

誇美紐斯爲證明這一觀點舉了幾個例子,例如大約在1540年的時候,有個坐落在森林裏的村落,村裏丟失了一個三歲的孩子。幾年後,有人看見一隻奇怪的`動物和豺狼在一道奔跑。這隻動物有四隻腳,但有一副人類的面孔。農人們設法活捉到了他,並送到方伯那裏。方伯讓他受教育,讓他不斷和人相處,他逐漸變得文明,並學會了兩足行走,最後他學會了說話,行爲已經像一個人了。

人是具有一定天賦的,這些天賦將如何發展,關鍵在於教育。只要接受合理的教育,任何人的智力都能發展,因此人人都需要接受教育。無論貧富貴賤,所有的兒童都應該進入學校,人通過教育才能獲得發展的可能,作者反對那些藉口“智力遲鈍”而拒絕教育兒童的言論。他的結論是“假如要形成一個人,就必須由教育去形成”。

應用建議一:教育必須普及。遇到智力低下的兒童,更應當建議他們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學習,我們要堅信通過教育,任何孩子都會得到提高,都能成長爲一個真正的人。

應用建議二:天賦要依靠後天的培養才能發展,孩子的潛能得不到開發,他就無法得到發展。我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要仔細觀察學生的言行,發現學生的潛能,併爲他們提供一些有利的機會

(2)教學的三大原則

誇美紐斯是探索教學工作規律最早的教育家。他以遵循自然爲一切教育原則的基礎,一切教育原則和規則都是從這個總原則上推演出來。他所揭示的一些教學原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學工作的客觀規律性,具有較爲深遠的影響。最著名的有三大教學原則: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鞏固性原則。

直觀性原則這是教師必須遵守的一條金科玉律。在可能的範圍內,一切的事物都應當儘量放到感官跟前。關於此點,他總結出三大理由:感官是獲得知識的開端;感官是證明科學的真實性與準確性最重要的;感官是記憶最重要的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儘量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際事物來學習,如果看不到事物本身,可以藉助模型圖像,本着先整體後部分的規則呈現給學生。

循序漸進原則。學習必須循序漸進,這裏的“序”具有三層含義,一是指學習過程的序,通過感知、記憶、理解、判斷這樣一個順序,從而達到牢實掌握知識的目的;二是指學習材料之序,材料的學習應當秉承先易後難、從簡到繁、由近及遠、從一般到特殊的原則;三是學生的能力之序,學生所學習的內容必須與他相應年齡階段的心理髮展水平相適應。

鞏固性原則。特別強調學生能夠牢固地掌握知識並可以靈活運用。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通過實踐把知識固定在記憶之中。具體而言,可以通過適當的溫習與練習或者教導別人等方式使知識更加鞏固。

應用建議一:讓學生易於記住學習的內容,可以通過刺激學生的感官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過程中,不僅用口教,還可以通過圖畫去闡明,利用眼睛發展想象,把感官都調動起來。

應用建議二:教給學生的知識本着先易後難的原則,但不能難度過大,要在學生能夠理解的範圍之內,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願望。

應用建議三:鼓勵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在給他人講解知識的過程中,學生自身也能獲得提高。

(3)根據年齡與學力區分爲四種學校

一個人的身體可以持續生長到25歲,25歲之後便是長力量了。誇美紐斯認爲學習應該從嬰兒期開始,一直持續到成年,這期間可分爲四個明顯的階段: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並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建立相適應的學校。

嬰兒期(1~6歲),在家庭設立母育學校,由母親對幼兒進行學前教育,重點練習外感官,教導幼兒如何辨別周圍的事物;兒童期(7~12歲),每個村落都設立國語學校,對這個時期的兒童進行初等教育,通過閱讀、書寫、圖畫、唱歌、計數、量長、測重以及記憶各種事物等方法去訓練內感官、想像力與記憶力等;少年期(13~18歲),每個城市都設有拉丁語學校或高等學校,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進行利用辯證法、文法、修辭學及其他根據因果法則的科學與藝術,去領悟感官收集來的信息,並進行判斷;青年期(19~24歲),每個國家或每個省都設有大學,對這個階段的青年進行高等教育,學習與意志密切相關的四科,即神學、哲學、醫學、法學。其中,母育學校與國語學校收納一切男女青年,拉丁語學校對於志向超出工場以上的學生給予更徹底的教育,而大學則訓練未來的教師和學者。這種統一學制的設想,爲人的教育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學校教育體系。

誇美紐斯劃分這四種學校的思想與教育應適應自然的思想緊密相連。在他看來,人的教育活動必須遵循適應自然的原則。這四種學校的劃分一是根據教育要遵循自然的秩序,大自然分爲春夏秋冬四季,人的教育也相應分爲四段,母育學校相當於春季,國語學校相當於夏季,拉丁語學校相當於秋天,大學相當於冬天;二是根據人的自然本性即人的年齡特徵,母育學校適合1~6歲的孩子,國語學校適合7~12歲的學生,拉丁語學校適合13~18歲的學生,大學適合19~24歲的學生。

應用建議一:學習內容應當與學生的年齡相適應,如果不適合,低於或高於學生的理解能力,就很難引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就會表現出不願學的情緒。

應用建議二: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每一個階段都應當認認真真地學,爲後一個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

5.對學校建設和發展的啓迪

(1)相信教育能夠改造一個人的命運

無論是怎樣的學生,學校都應當接納他,而不是排斥他,要相信他在這個充滿樂趣、充滿愛的氛圍之下,在教師的耐心教導下,能夠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成爲一個真正的人。

(2)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還應學會研究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更加豐富多彩

學校應爲教師提供這樣一個教學研究的平臺,讓教師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指導教師遵循循序漸進原則、直觀性原則、鞏固性原則這三大原則,讓教學成爲一門愉快的藝術,教師和學生兩者在課堂中都感受到快樂。

6.精彩語言輯錄

(1)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

(2)對於一個人,我們可以說,不管他因犯了罪惡以致損壞得多麼厲害,靠着上帝的仁慈,利用某些方法,他是仍舊可以恢復和諧的。

(3)誰也不可相信一個沒有學會按照一個人的樣子去行動,即沒有在組成一個人的因素上受到訓練的人,真正能成爲一個人。

(4)人最容易在少年時期去形成,除了這種年齡就不能形成得合適。

(5)人人應該受到一種周全的教育,並且應該在學校裏面受到。

(6)人們往往埋怨很少有人離校時受到了徹底的教育,埋怨大多數人所記住的只是一種外表,只是真知識的一種影子而已。這種埋怨是有事實爲證的。

(7)所教學科若不常有適當的溫習與練習,教育就不能徹底。

(8)教師是自然的僕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而不是改變。

(9)感官既是記憶的最可信託的僕役,所以,假如這種感官知覺的方法能被普遍採用,它就可以使知識一經獲得之後,永遠得以記住。

(10)產生一個藝術家的是實踐,不是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