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三國演義七回讀後感(精選5篇)

三國演義七回讀後感(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七回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演義七回讀後感(精選5篇)

  三國演義七回讀後感 篇1

三國政治形勢風雲變幻,令人琢磨不透。先是劉表包圍孫堅,使得孫堅折兵過半,接下怨仇。後來袁紹窺視冀州之地,便使用計謀,讓公孫瓚出兵伐攻冀州,然後自己以維護冀州爲名,堂而皇之,取得冀州的統治權。這樣一來,公孫瓚與袁紹的一場惡戰是在所難免了!戰爭過程曲折迂迴,所幸半路殺出個趙子龍,武功高強,救了公孫瓚。可是公孫瓚初次相見趙子龍,並不知他的底細,不敢委以重任,所以在戰略上有所失誤。後來是劉備等竭力相助公孫瓚,戰局才穩定下來。可是袁紹卻不敢應戰了,紹和瓚兩方皆僵持不下……

董卓則派來個和平使者,相互勸停戰,爲了兩人歸順他,戰爭就到此告別了一個段落了!

可是袁紹的兄弟袁術則心生怨恨,恨袁紹不與他分割冀州,亦恨劉表不願借糧,便想要與孫堅共謀伐紹與表。哪知激起了孫堅的'報仇情緒,孫堅便一人孤身攻打劉表,以報昔日之仇。先是孫堅步步爲營,取得初步的勝利。後來則是劉表步步設陷,誘引孫堅深入埋伏圈,最後是孫堅慘死,屍首異處。幸好黃蓋擒得劉表心腹之交黃祖,便可以將黃祖與孫堅的屍首相互交換。

第七回政治形勢變幻太快,令人琢磨不透。袁紹與公孫瓚瞬間爲政敵,變化太快;袁術本來是袁紹的弟弟,竟因爲利益衝突,想要攻打哥哥;袁紹與公孫瓚曾和董卓生死之戰,而今卻願意聽從勸告,感恩於他;種種可能發展的趨勢,今日可能爲友,爲兄弟情誼,明日可能爲敵,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了!

於公孫瓚而言,一不小心,因爲野心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斷,成爲了袁紹取得冀州的關鍵。可見,與人相謀,需要注重的是,重重思慮其背後真正的目的,否則只能夠成爲他人之墊石。

趙子龍是一個耿直之人,只可惜公孫瓚並沒有這樣的慧眼識人才的能力,最後只能是在戰略上失誤了。可見一個好的軍事家,真的需要具備很多的素養,沒有慧眼,則不行,像伯樂那樣子,覓得人才,則爲自己如虎添翼了!

  三國演義七回讀後感 篇2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的第七回。

這一回主要寫了袁紹約公孫瓚去攻打冀州,結果他自己卻先把冀州佔領,公孫瓚得知此事後,就派自己的弟弟去找袁紹理論,想分一點地盤。袁紹讓那人叫公孫瓚來。那人在往回時,被董丞攔住,並把那人殺死。公孫瓚以爲這一切都是袁紹故意設計的,於是他就發起本部兵馬,與袁紹在磐河橋大戰。最後,公孫瓚打敗了袁紹。之後,袁紹之弟袁術又使孫堅引兵攻打荊州。結果被荊州劉表用計打敗,孫堅還死在亂箭、亂石中。

讀完了這一回,我的感受是:一場戰爭中,邪惡的一方總是失敗的一方。這兩“天下豪傑”之間的爭鬥不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嗎?

  三國演義七回讀後感 篇3

三國演義第七回主要寫了袁紹打着討伐叛逆的旗號,但是卻無忠君愛國之心,趙雲這匹千里馬無安身之處,空有一腔熱血,卻無計可從,好不容易遇到公孫瓚兵敗,被趙雲救出,可惜公孫瓚不識人,並沒有重用趙雲,可謂是白長了一雙眼睛啊,趙雲這頭猛虎在亂世中跌跌撞撞,終於遇到了他心裏的明主——劉備。

可見以後的劉備能成就大業,是很有學問的,他善於發現人才,留住人才,這一點是很關鍵的。

  三國演義七回讀後感 篇4

三國演義第七回主要描寫袁紹磐河戰公孫孫堅跨江擊劉表袁紹與公孫瓚戰於磐河,公孫瓚敗,被趙雲所救,趙雲因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棄之而投奔公孫奔公孫瓚。公孫瓚不重用趙雲。

劉、關、張前來助公孫瓚,與趙雲相見,甚敬重,不忍相離。袁術向袁紹要馬不得,向劉表借糧不能,使書叫孫堅伐劉表,已伐乃兄袁紹。

孫堅伐劉表;劉表先敗,後聽蒯良計,在硯山用矢石打死孫堅。孫策用黃祖換父屍後回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