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自私的基因》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自私的基因》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自私的基因》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自私的基因》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自私的基因》讀後感1

閱讀了《自私的基因》一書,我受益匪淺。該書的作者道金斯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和別具一格的觀點不動聲色地揭露了生命的本質,回答了人類存在的意義。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一個顛覆我們習慣認知的觀點——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類都是基因爲了延續自身所利用的機器。最初,我帶着好奇心和半信半疑的態度讀了下去,最後才覺得震撼與驚奇。我折服於作者強大的聯想和滴水不漏的解釋。

道金斯認爲,父母對子女的愛事實上是一種親代投資,是基因爲了延續自身,控制親代對子代進行撫養。而兩性之愛,則是生物爲了用有限的親代投資撫養更多的子女,以保證基因的延續,所以利用異性的親代投資,撫養現有子代。

但是,人類恰恰是自然中標新立異的羣體,我們由於文化的因素,不完全受制於基因。我們會收養與我們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會不顧一切地愛一個人,會在子女的文化教育上付出巨大……我覺得,也許正因爲文化,人類才能夠約束自私的本性,人類纔有了七情六慾,有了比生存更高的追求,才變得與衆不同。

這本書帶我深入瞭解了生物的行爲動機,基因的強大控制力,人類的生而不凡。我驚歎自然的精妙,生命的精妙,更驚歎人類的偉大。它是我生物學習的啓蒙書,讓我終生難忘,終生受益。

人類是自然進化的奇蹟。我們因基因而存在,因基因而生活;因文化而不同,因文化而進步。這兩者推動着我們人類從過去走向未來,從平原走向頂峯,從當下走向未知的終點……

  《自私的基因》讀後感2

也是一本拖了很久纔看完的書,在最開始看的時候,更多的關注的是自私,其次就是基因。同時對於作者比較感興趣的原因就是作者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支持者,且反對上帝。因此想要看看是如何論述的。

“那麼,自然選擇是否像我在這裏強調的那樣,在基因間進行選擇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便不會驚訝於個體生物“爲了基因的利益”,表現出諸如餵養與保護親屬等利他行爲,因爲親屬更有可能與其共享相同的基因。這種親屬利他行爲只是基因自私性在個體利他主義上的一種表現形式。

怎麼說呢?作者的世界觀還是蠻宏大的,從動物世界到人類世界都有所涉及,但是作爲一個行爲生態學家,作者更多的還是把重心放在動物行爲的論述上,同時大多采用比喻的手法來對一些深奧的內容來進行論述。

作者在引言中說,本文的自私用的並不是很好,不應該用自私,但是又找不到特別好的替代詞彙,因此還是選用了自私。

在書的前一段,還是能看到自私的一點影子的,比如說基因的存在更多的是爲了他的更多的遺傳,而人類或者動物其實都是一種生存機器,最終死亡的都是基因本身。

獨立的DNA複製因子如羚羊般靈活,他們自由奔放的隨世代相傳,在一次性的生物容器中臨時組合,而不朽的雙螺旋則不停改組演替,在形成終將腐朽的肉體時磨鍊,最終走向各自的永恆。

如果用科幻電影來進行比喻基因的作用的話,更多的是像電影情節中那些通過遠程在地球建立基站的外星人,但是他們無法直接去佔領或者控制地球,而是通過預先在電腦中的指令來控制,更類似於一種根植於深處的控制指令,乍一看好像對我們的生活並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實際上卻是在最深處控制着我們的選擇與生活。

但是對於基因而言,一個個體其實並不能指望通過生育將自己的基因永久的流傳下去,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人的傳宗接代其實是蠻可笑的,因爲你所希望遺傳下去的基因組合其實是僅僅存在於你一個人身上而已,下一代已經是不同的.基因組合,基因是永存的,基因組合卻只是短暫而臨時的。

任何一個個體基因組合的生存時間可能是短暫的,但基因本身卻能夠生存很久。它們的道路相互交叉再交叉,在延續不斷的世代中一個基因可以被視爲一個單位,它通過一系列個體的延續生存下去。

不過從基因遺傳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的一夫多妻與偏好兒子還是很有道理的。首先,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條件下,男子娶很多的妻子,將自己的50%的基因通過精子傳給自己的後代,如果孩子越多,那麼有越多的人擁有他的基因。雖然男孩與女孩其實繼承了一樣多的來自父母的各50%的基因,但是在一夫多妻制的存在,使得男孩可以比女孩可以有更多的後代,從而可以將自己的基因更多更久的一代代傳下去。但是也僅僅是基因而已,就像之前所說的那樣,每個人的基因組合是無法遺傳下去的。因此,期望通過生孩子、生男孩可以將自己的生命或者家族一直延續下去,本就是無稽之談。

但是,雖然基因組合是臨時的,但是人類社會的基因—文化卻是不朽的,因此作爲基因生存機器的人類確實無法通過基因獲得不朽的,但是確實可以通過人類自己建造的“基因庫”——文化,獲得永垂不朽的,正所謂人或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不過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最終其實都是歸於無而已。

那麼進一步聯想到現在的社交媒體,所謂自媒體其實就是爲我們留下我們來過的印記提供了便利,比如說之前聽過的一個段子,如果我死了,請不要關閉我的Facebook,麻煩繼續幫我推送。社交媒體的發展某種意義上,也是爲了人類傳播文化在起作用,每個人都有可能通過這種SNS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王國,成爲主宰,被記住,從而不朽。

  《自私的基因》讀後感3

這是嚴琦推薦的一本書,生物學方面的書,據說是進化論方面的經典著作。不過全文通俗易懂,中間稍微擺弄了一點淺顯的博弈論知識,完全不妨礙外行人如我來閱讀。

針對動物進化問題,作者道金斯認爲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是個體或種羣,而是基因,自私的基因。並把我們人類及其他所有動物都描述成是我們的基因創造的機器。所有的行爲都可以歸結爲基因的自私行爲,即爲了更好的複製,傳播。所有的利他行爲,也僅僅是自私目的下的有限利他行爲。

還好作者強調了,“不涉及到意識的動機”,要不然真的有點像嚴琦說的那樣有點“反人類了”。正因爲這樣,在看書的時候,我時刻提醒自己,這是在講沒有意識的動物,這是在講沒有意識的動物。作爲一個人類,我還是希望世界能美好一點的,雖然,基因可以這樣的自私。慶幸的是,作者提到了意識的非一般的作用。特別是在講到意識的產生的時候,“把意識視爲一個進化趨向的終點”,生存機器最終從主宰它們的基因手中解放出來,變成有能力,甚至是有拒不服從能力的決策者,比如說拒絕生育。

雖然要知道這本書寫的不是基於人類的行爲,但作爲一個外行人的收穫,也許更多的是將人類納入這些“準則”中去思考,反思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自私行爲和利他行爲。當然,最好是同時懷着一顆積極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