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科學管理原理》讀後感

《科學管理原理》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6K 次

原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是在大量觀察、實踐的基礎上,經過歸納、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導實踐,又必須經受實踐的檢驗。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科學管理原理》讀後感 ,歡迎閱讀。

《科學管理原理》讀後感

  【篇一:《科學管理原理》讀後感】

《科學管理原理》內容簡介:《科學管理原理》的作者泰勒的管理理論看似簡單,其實內涵豐富,並非能被一個時代完全吸收。只有親自翻閱大師的著作,才能領會管理的真諦;也只有實踐大理由的理論,才能實現管理的目標——“使僱主的財富最大化,同時也使每一位僱員的財富最大化。”本文原本是作爲向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提交的報告。這裏所選擇的實例能夠引起工業和製造業的工程師、管理者和這些企業所有人的極大興趣。希望讀者明白,同樣的原理能以同樣的效力運用到所有社會活動中,這些活動包括家庭管理、農場管理、大小商人的商業管理、教堂管理、慈善機構管理、大學管理以及政府各部門的管理,等等。

科學管理原理讀後感,來自當當網上書店的網友:如果說彼得德魯克把管理的定義真正的確定,並且把她全球化說來的話,第一個真正認真研究勞動,真正把管理當成一種科學的人,不用質疑是弗裏德里克·泰勒。科學管理原理其實包含的思想在現在看來,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19世紀的時候就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不得不佩服泰勒的能力以及頭腦。在此要談一談泰勒的……

科學管理原理讀後感,來自淘寶網的網友:讀品《科學管理原理》懷念泰勒先生並紀念本書出版100週年泰勒先生的《科學管理原理》從最初出版的那一刻起距今已經整整的過去了一個世紀。然而,一個世紀之後是否還有必要重新品讀這樣一部著作?有必要介紹給其他的朋友去閱讀這樣一本這樣老的書籍?是否是在浪費時間?我要說的是在今天這依然是一本……

  【篇二:《科學管理原理》讀後感】

最近認真看了科學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總覺得要寫寫自己的感想,哪怕只是個人小小看法。其實靜不下來讀書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更多的時候我是在想辦法讓自己靜下心來。以前有所接觸泰勒制,所以還不至於十分陌生。

泰勒的科學管理主張用科學的方法代替原來經驗的方法,對工人進行科學選擇和教育培訓,要求管理者和工人緊密合作,主要目的在於追求勞動生產率的最大化,實質即追求財富(利潤)的最大化。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其思想非常具有進步意義,對於管理學科的發展更是有跨越式的進步。在他那個時代,美國工業化發展迅速,勞資關係緊張,他的思想其實很難得到人們的理解和支持的。

而我之所以要講到泰勒,是因爲一篇文章中提到深圳富士康員工的十二連跳引發的對企業員工的關注。富士康的管理中有泰勒制的影子,實行標準化管理,以效率最大化爲最高目標,以“經濟人”假設爲理論基礎進行統一管理,認爲人是受經濟利益驅動的,不關心人的社會需求、情感需求。中國正在飛速工業化發展的進程中,難免會出現歐美工業化時代曾出現的諸多問題,會有一些重蹈覆轍,但是,在現在這個重視人權的時代,在這個提倡以人爲本的社會,完全按照“經濟人”假設進行企業管理,是不可能長久的。今天的我們,應該在學習和借鑑歷史的基礎上,更加註重企業工人(員工)的各種需求,全面看到企業經營者、員工和全體消費者各方的利益,追求多方共贏纔是最佳的!

  【篇三:《科學管理原理》有感作文】

《科學管理原理》出版於1911年,標誌着一個管理新時代的到來。至今,這本書仍然帶給管理人無窮的啓示,是不可不讀的管理經典。我花了一些時間大致讀了泰勒大師的《科學管理原理》這本書,以我的`觀點來說,從內容上來講這不是一本書,而是泰勒大師的一篇科學管理智慧結晶的論文。

泰勒對科學管理作了如下定義:“諸種要素——不是個別要素的結合,構成了科學管理,它可以概括成如下:科學,而不是單憑經驗的方法;協調,而不是分歧;合作,而不是個人主義;最大的產出,而不是有限制的產出;實現每個人的勞動生產率最大化,富裕最大化,而不是貧困。”這個定義,既闡明瞭科學管理的真正內涵,又綜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

在這篇論文的結論裏敘述科學管理是過去就存在的各種要素的“集合”,即把原來的知識收集起來,加以分析、組合並歸類成規律和規則,從而形成的一門科學。“它將爲全世界帶來最大的收益。”

泰勒的管理理論看似簡單,其實內涵極爲豐富,需要我們不斷研讀,也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才能實現組織管理的目標——“使僱主的財富最大化,同時也使每一位僱員的財富最大化”。

  【篇四:《科學管理原理》讀後感】

人的“善惡雙重性”和光的“波粒二象性”。因爲《科學管理原理》的大部分推論始終是將人的本性歸結於“經濟人”假設,即人總是以個人利益爲導向的——況且作爲“惡”。然而,後面的一些實踐證明,人還是“社會人”(善性),即必然存在一種社會歸屬感體現出得團結合作等美德,近期發生的富士康跳*事件就是典型地將人簡單地看作了“經濟人”,認爲只要有相應工資回報,就可以大量地負擔機械性的勞動,就如同一個隔離於社會的人,最終也會因爲缺乏人際交流而無法生存(魯濱遜將一件物品(椰子?)想象爲人作爲交流)。其實,到最後,我們才明白人是同時具有“經濟性”和“社會性”的,就是具有“善惡雙重性”,而不是簡單的“性本善”或是“性本惡”。這種在經濟學領域對人性的探索,與在物理學領域對光屬性的探索如出一轍,物理學中對光先是“波動說”,再是“粒子說”,到最後是“波粒二象性”。個人妄加揣測,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爲人同時存在於自然與社會之中,因此具有自然(經濟人,惡性)和社會(社會人,善性)的兩種屬性;光既可以是實狀態,也可以是虛狀態,因此同時具有粒子性(實)和波動性(虛)兩種屬性。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近現代,全世界的人都奉唯物主義爲聖典,唯心主義總是在歷史的邊緣徘徊。個人認爲,這跟人類歷史發展的認識是有關。在《科學管理原理》裏面說的一個實例激發了我的想法:股權分紅與每天及時獎勵的做法相比,往往更容易失敗,人更容易被眼前的,而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所影響。以此延伸,某些唯心主義其實是一種精神力量,但人更容易被即刻就可以做出改變的唯物主義所影響——例如我去移動一個物品的位置,可以在行動後馬上見到效果,而疏遠了代表精神力量的唯心主義,因爲這種精神力量是需要一定的積累時間和積累量以後纔會有成效,如果沒有沒有達到那個臨界值,即使付出了很多努力,最後也可能一無所獲(比如修身成聖賢、“佛仙”,可能需要一輩子的時間,同時稍加不注意就可能功虧於匱),這是現今人類最不喜歡的付出方式。在文章的末尾,依然還是要談論一個貫穿於整個人類的問題——就是男人與女人,個人始終認爲,男人代表了物質世界,女人代表了精神世界,只有人類觀念轉變,認爲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同等重要時,男女平等問題才能得到最根本的解決。

  【篇五:《科學管理原理》讀後感】

管理學無疑是最與時俱進的學科之一。經過百餘年的發展,早已枝繁葉茂,今非昔比。但是,管理學的本質卻一直沒有變。今天,我們回過頭去重溫經典,看看它最初是如何起步的,而這一回頭,自然就得碰上被尊稱爲“科學管理之父”的泰勒以及他的《科學管理原理》。

泰勒是美國古典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也可以說,他是第一位認真研究勞動的人,也是第一位把管理當作一門科學的人。泰勒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在一片混沌中,用科學的手段去分析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以便達到僱主和僱員的雙贏。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泰勒的“科學管理”體系其實很簡單,儘管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採取許多科學量化的手段,更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去做一番細緻的比較和分析。但是,能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提出此理論體系,並無畏地致力於其實踐推廣,卻非常人所能及。他提煉的科學管理核心爲:尋求科學的操作方法,制定科學的工藝規程,使工具、機器、材料標準化,並對作業環境標準化並用文件形式固定下來;隨後,對工人進行科學的選擇、培訓和晉升;同時實行具有激勵性的計件工資報酬制度,對完成和超額完成定額的工人以較高的工資率計件支付工資,而對完不成定額的工人,則按較低的工資率支付工資。

此外,他還開創性地提出,要將管理和勞動分離,並要求管理者和勞動者在工作中密切合作,以保證工作按標準的設計程序進行。上述理論及措施現在雖然已成爲管理常識,但在當時卻是重大的變革,給世人以極大的震驚。此後,泰勒的追隨者進一步豐富了其科學管理體系。亨利·甘特用甘特圖進行計劃和控制的做法,是當時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而亨利·福特在泰勒的單工序動作研究基礎之上,進一步對如何提高整個生產過程的效率進行了研究。他充分考慮了大量生產的優點,創建了第一條流水生產線———福特汽車流水生產線,使成本明顯降低。拜科學管理體系所賜,美國企業的生產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度出現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資、高利潤的新局面。至於社會組織學大師韋伯和管理大師德魯克,同樣從科學管理體系中獲益良多。

但是,科學管理自有其侷限性。在今天看來,其界定的管理範疇很單一,多侷限於生產製造類企業,儘管泰勒說:“同樣的原理能以同樣的效力運用到所有社會活動中”,但很顯然是難以做到的。這其實不足爲怪,因爲那時企業和管理的概念還沒有真正形成,這個工作直到20世紀30、40年代才由一位管理大師德魯克完成。只有在生產製造類企業內,泰勒才能依靠科學研究的方法確定“標準工作量”,然後確定“工資支付率”;至於今天盛行的創意企業、智力密集型企業,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爲它們根本就不在泰勒狹小的“管理”範疇內。

進而言之,依靠科學量化地手段來提高生產效率,畢竟有如“螺絲殼裏做道場”,成效總是有限地。今天我們已經知道,管理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是兩者地有效結合,單獨強調某一方面都是錯誤地。泰勒地科學管理更多地是一種狹義地方法,需基於穩定地科技技術和業務流程。一旦生產技術有所改變,標準動作和流程又得相應變化,要想提高效率,只得重新做一番研究和分析。而事實上,隨着科技地發展,生產流程和方法地變化也越來越快。就此意義而言,我們需要不斷地進行生產流程再造,而這正是當今盛行“流程再造”地根本原因。在今天,只有通過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通過調動員工地主動積極性,才能真正快速地提升效率。而如果死抱着科學管理那一套,無疑有些抱殘守缺之嫌。比如今天按需定量地生產方式,比如今天微軟、Google對員工地柔性管理,就遠非當初泰勒所能想像地。

除科學管理外,泰勒對管理學地另一大貢獻是勞資雙方地精神革命,並認爲這是實施科學管理地核心問題。泰勒希望依託“穩定工資支付率”和“標準作業量”,找到勞資兩利地接合點,消除勞資對立,實現管理地目標———“使僱主地財富最大化,同時也使每一位僱員地財富最大化。”但事實上,這只是一廂情願。受限於當時地時代背景,泰勒無法做到這一點,這從隨後地勞工罷工和更大規模地勞資衝突中,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勞資雙贏,直到今天仍是一個難題。目前,消除企業內部利益對立地比較通行地方式是:依靠使命願景和戰略目標來統一組織成員地價值立場,在此共同地價值立場上,依靠制度性規範來最大限度地發揮組織內地協同效應,依靠創新,依靠科技,從而提升生產效率;發揮個人潛質,滿足自我實現地需要。

歷史總是充滿了迴歸。今天當我們困惑於諸多形形色色的管理理論時,回過頭去重新審視作爲管理源頭的《科學管理原理》,倒也不失爲一種明智之舉。

  【篇六:《科學管理原理》讀後感】

在《科學管理原理》一書中,泰勒系統地提出了科學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內容以及科學管理的具體方法。在科學管理的基本思想方面,泰勒提出了專業分工、標準化、最優化、等一些管理思想。在科學管理的基本內容方面,泰勒對企業作業管理、組織管理等進行了全面闡述。其中包括對工人的挑選和培訓、標準作業條件、明確規定作業量、建立激勵性的差別工資報酬制度。在管理科學的方法方面,泰勒提出了定額管理、差別計件工資制、挑選併合理使用第一流工人以及如何進行標準管理的一系列具體的步驟與方法。

本書主要由科學管理的基礎和科學管理的原理這兩章組成:

第一章,作者主要講述了,僱主與僱員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可這種情況很難達到。他說財富最大化只能是生產率最大化的結果。其實這就講述了生產率的重要性。作者認爲,管理人員和工人親密無間的、個人之間的協作是現代科學或任務管理的精髓。也認爲勞動生產率的下的原因有三個:

1、謬論:在商業中,如果每個人或每臺機器的產出增加了,那麼最終將導致大量工人的失業。

2、不完善的管理制度“磨洋工”。

3、單憑經驗行事。

因此,針對這些問題有一個較爲科學的方法,那就是通過消除工人作業中不必要的動作並以快捷的操作代替緩慢而無效的操作,可節約大量作業時間,進而提高產量。

第二章,主要講述了,科學管理的原理四個基本組成要素:

第一,形成一門真正的科學。

第二,科學的選擇工人。

第三,管理者與工人之間親密有好的合作。

科學管理的提出,是爲了改變“積極性加刺激性”管理的現狀。科學管理的原則,又或者說是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四條:

第一,對工人操作的每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替代老的單憑經驗的辦法。

第二,科學地挑選工人,並進行培訓和教育,使之成長;而在過去,則是由工人任意挑選自己的工作,並根據其各自的可能進行自我培訓。

第三,與工人們親密協作,以保證一切工作都按已發展起來的科學原則去辦。

第四,資方和工人們之間在工作和職責上幾乎是均分的,資方把自己比工人更勝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攬下來;而在過去,幾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職責都推到了工人們的身上。

所以科學管理理論很明顯地是一個綜合概念。它不僅僅是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也是一種具體的操作規程,是對具體操作的指導。它們是:首先,以工作的每個元素的科學劃分方法代替陳舊的經驗管理工作法;其次,員工選拔、培訓和開發的科學方法代替先前實行的那種自己選擇工作和想怎樣就怎樣的訓練做法;再次,與工人經常溝通以保證其所做的全部工作與科學管理原理相一致;最後,管理者與工人應有基本平等的工作和責任範圍。管理者將擔負起其恰當的責任,而過去,幾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責任都壓在了工人身上。

從本書中可以瞭解到,泰勒的一系列工時研究所用的時間並非一兩個月,而是幾年甚至十幾年。這也啓示我們,做研究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不應急功近利。這樣,經過縱向與橫向的比較、綜合的比較後,我們得出的結論纔會更具有說服力。泰勒認爲必須採用科學管理來代替傳統的經驗法則。科學管理是建立在勞資雙方利益一致的基礎之上的。他要求企業的每一個成員充分發揮最高的效率,爭取最高的產量,實現最大的利益。這既闡明瞭科學管理的真正內涵,又綜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

泰勒的管理理論看似簡單,其實內涵極爲豐富,需要我們不斷研讀,也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才能實現組織管理的目標——“使僱主的財富最大化,同時也使每一位僱員的財富最大化”。管理,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人們總是在尋找各種辦法以希望找到最優的管理體系,殊不知這些僅僅是爲管理理論的昇華奠定基石。我也只能在工作中慢慢摸索,希望能對管理之道有所提高。從而可知《科學管理原理》是一本很經典的書。從詞義上理解,管理通常被理解爲主持或負責某項工作。人們在日常生活上對管理的理解是這樣。平常人們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去應用管理一詞的。但自從管理進入人類的觀念形態以來,幾乎每一個從人類的共同勞動中思考管理問題的人都會對管理現象做出一番描述和概括。並且頑固的維護這種描述和概括的正確性甚至唯一性。人類從來就不曾取得對於管理定義的一致解釋。但泰勒提出的管理問題依然存在,他總結的管理經驗依然有益,他研究的管理邏輯依然普遍,他創造的管理方法依然有效。

讀完《科學管理原理》讓我明白從每個工人的每項操作中,都可以歸納出科學規律來。懂得了科學管理就是要預先制度任務計劃並實施這些計劃。感悟到了泰勒所講的同樣的原理,也能以同樣的效力運用到所有社會活動中,這些活動包括家庭管理、農場管理、大小商人的商業管理、教堂管理、慈善機構管理、大學管理以及政府各部門的管理,等等。在實際生活中也體會到用科學管理的方法做事所帶來得快捷與效率,更節約了時間。讀了這本書以後,我在做某些事的時候就會去想,有沒有更爲科學的方法讓事情做得更好一些。因爲我個人認爲科學的管理方法比一般的管理方法的實用性更強。以前對管理的認識面很窄,認爲管理只存在企業、組織等人數聚集的多的地方。從來沒想過在個人生活中也是如此的重要,更不曾想到以科學的方法來管理是一種更完善的管理制度。讀了這本書讓我對管理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也讓我的知識面變得更加的寬廣了,真的是受益匪淺。

  【篇七:《科學管理原理》讀後感】

“科學管理”與“矢量管理”。很抱歉,“矢量觀點”是我個人提出以久的想法(雖然只有兩年多一點的時間,不過對於我的已存在時間,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比例了),其含義是——“世間萬物皆如矢量,方向正確並穩定,用力夠大,方可成“功”,纔能有較快速度的結果。”

這個觀點可用於世間萬物,用在管理上就可以稱之爲“矢量管理”。對比於科學管理的四個原理,具體如下:一是“科學的工時研究”,對過程中所有環節和動作進行最優化,尤其是將過程中不必要的環節和動作進行剔除。這就像是在用力做功時,將力的方向保持在一個正確的方向,避免一些無用功的發生——方向正確。二是“科學挑選和培訓工人”,按照作者弗雷德裏克.泰勒的話就是——“使每個人都能盡其天賦之所能,以最快的速度、用最高的勞動生產率從事適合他的等級最高的工作。”。

其實,這是選擇了最優的發力主體。三是“新的工資制度”,採用差別計件工資制,即對一種工作設定兩個工資率,對那些耗用最短時間並且高質量完成工作的工人採用高工資率來計算工資,對那些耗用時間長且完成質量低的工人則反之。這是製造激發用力者的良好環境,和第二點共同構成了一個最優發力主體,從而實現——用力夠大。四是“職能管理原則”,工人只專一地負責生產環節,而計劃、控制、技術改進等其他環節都交由其他職能人員負責,從而實現工作專業化。這就像是一個運動中的物體,它始終專一地只朝一個方向運動,其最終也就必然獲得最高的速度——方向穩定,且獲得較大速度的結果。

  【篇八:《科學管理原理》讀後感】

想了解一下管理學的經典,弗雷德裏克·F·泰羅,亨利·法約爾和馬克思·韋伯,三位前輩無論如何避不開的。

《科學管理原理》,是一篇論文,寫於1910年。工業革命以後,人們逐漸重視“管理”,將企業家才能視爲繼土地、勞動和資本的第四種生產要素(1776年的《國富論》尚未將企業家才能歸爲生產要素)。然而真正的近代意義上的對管理的追溯,得從科學管理之父——泰勒說起。

科學管理之“科學”。這裏所說的科學,不是我們所理解的一般意義上的自然科學。它是相對於“經驗”來說的。科學管理之前,工廠中工人的工藝、技能是通過前人繼承,自己探索、積累,或者說全憑工人的經驗得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統一的標準,沒有規範的教與學。科學管理,則是通過對工人工作的每個動作的研究,找出最高效的方法,也即是所謂的科學的工作方法。

關於研究的對象。得說明一下,那個年代,世界是相對簡單的。服務業的概念可能還沒時興,因此科學管理主要說的是工業。那時工作內容也是以機械勞動爲主的,科學管理所要解決的問題,也無非是生產效率低的問題。

在科學管理之前,勞資雙方是對立的,甚至是敵對的。(再看看我們現在的時代,勞資問題依然存在,往往發生在工作技術含量相對偏低的行業中)那時的管理體制,是試圖讓工人們發揮最大程度的積極性,作爲回報,則從他們的僱主那裏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這種管理方式被稱爲“積極性加刺激性”的管理。

科學管理的提出,是爲了改變“積極性加刺激性”管理的現狀。科學管理的原則,又或者說是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四條:

第一,對工人操作的每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替代老的單憑經驗的辦法。

第二,科學地挑選工人,並進行培訓和教育,使之成長;而在過去,則是由工人任意挑選自己的工作,並根據其各自的可能進行自我培訓。

第三,與工人們親密協作,以保證一切工作都按已發展起來的科學原則去辦。

第四,資方和工人們之間在工作和職責上幾乎是均分的,資方把自己比工人更勝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攬下來;而在過去,幾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職責都推到了工人們的身上。

這裏的第四點,我認爲是管理意義上的重大進步。資本擁有者——資方,開始重視管理,參與企業的運作。當然資方是不大可能去進行具體的操作性工作的,他們所進行的,就是我們所說的計劃、組織、領導、協調、控制等管理職能。再到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管理一步步地在實現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