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赤壁》有感大綱

讀《赤壁》有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讀《赤壁》有感1

在《赤壁》中趙雲進村救助百姓,拼死保護阿斗。雖然中了箭,但他對自己身上的箭視而不見,依然要與魏軍血戰到底。最後,終於救出了阿斗,保護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他的軍事才能是令人讚歎的,但他也是靠兩個字才殺出血路的,那就是—勇氣!

讀《赤壁》有感

對,勇氣是不可缺少的,就像張飛掩護村民撤退、孫權與劉備結盟一同抗曹、曹操決心攻打赤壁……哪樣不需要勇氣?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走在路上,來到了一條很寬卻不深的溝邊,他想即使掉下去也沒什麼,便輕輕一跳就過去了。他一驚:原來這麼容易!又一天,,他又遇到了一條溝阻擋了他前行的路。這條溝比上次的窄得多,只是下面深不見底。他站在溝邊心裏發抖:萬一掉下去可如何是好?他便失去了一跳的勇氣,放棄了努力,只好繞很遠的路去自己的目的地。

故事裏的人物一樣需要勇氣嗎?人生的路是坎坷的,人人都別指望自己一生永遠風平浪靜;但只要你有勇氣、有毅力,就會戰勝困難、取得勝利!人有時會驚奇於自己的潛能,但如果缺少面對風險的勇氣,那你的潛能就永遠被埋在生命的廢墟中。

所以我們要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勇敢面對生活的急流,用我們不可缺少的勇氣來創造無憾的人生!

讀《赤壁》有感2

赤壁賦這首詞是我們都學過的,用文言文寫出了赤壁的美景,大家都被蘇軾的才華所折服,讀赤壁大家有什麼感悟?下面小編帶來的是閱讀《赤壁賦》有感:風月動情美文生。

閱讀蘇子《赤壁賦》,文字美,音韻美,風景美,意境美,哲理美會一齊向你襲來。你會情不自禁地慨嘆:這真不愧是古今藝術珍品!特別是“風月”二字,貫穿全文,無邊風光,使人心醉;從頭至尾有關“風”與“月”的語句不下十句。難怪清朝著名文學批評家金聖嘆讀完此篇後,作出“此賦通篇只說風月”的點評。

蘇子是在“七月既望”“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既望,就是陰曆十六呀!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這是一月中最亮最圓的月亮呀!難怪他在“月出與東上之上”後,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祥和的氛圍中,情不自禁地“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了,誦着唱着,唱着誦着,就浩浩乎飄飄然,就“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了。——是風月,觸動了蘇子的情思,催生了這篇美文。

良辰美景,風月無邊;飲酒作賦,甚是快樂。蘇子情動風月,其樂融融。他忘情地扣舷擊節,歌而唱之。當他唱到“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時,心裏就掠過一絲淡淡的,因忠君因烏臺詩案而被貶黃州的悲哀。不料一客洞簫和歌,又撩撥了他的傷痛。簫聲嗚嗚,“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使孤獨的嫠婦也落淚悲泣。蘇子不禁由喜而哀,正襟危坐,變臉失色,厲聲責問:“何爲其然也?”——是風月,觸動了蘇子悲傷的心靈。

徐風皓月之下,作者由眼前的風月想到了當年的曹操——躊躇滿志,一世梟雄;又由眼前的風月想到了困孟德於赤壁的周郎——“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然而,風月依舊,赤壁仍存,梟雄安在?英雄何處?此番議論,雖出於客人之口,卻流動於蘇子筆端,是蘇子感情的流露。——是風月,引發了蘇子的聯想。

風月,又是作者闡發哲理的憑藉。蘇子在歌風唱月之後,先借客人之口,哀嘆了“吾生之須臾”,知道了“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的不可得。然後又借“水與月”發表議論:江水雖然東流長逝,卻未曾枯竭;月亮雖然有圓有缺,但卻沒有消減;萬事萬物既是不停的運動變化着,又是無限的永恆的。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也沒必要悲傷呀!——又是風月,引發了蘇子的議論。

風月,也暗示了人生的覺悟和曠達。全文由月出、月照一直寫到月消,暗示了時間的推移。也是通過風月,推進了人們情感的變化,預示了人生的覺悟和曠達:作者因風月而“飲酒樂甚”,因風月而悲傷愀然,又因風月而覺悟和曠達——達到了不悲不哀不嘆不羨的大徹大悟。最後在文章結束之時,主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真是“結出大自在”(金聖嘆語)。

縱觀全文,作者因風月而樂,因風月而悲,最後又因風月與客“喜而笑”,從而達到了覺悟曠達和宇宙觀的昇華。風月推動了行文思路,風月貫通了前後文脈。所以清代林雲銘在《古文析義》中稱:蘇子的《赤壁賦》是“以江山風月作骨”的。古代學問家的點評真是準確到位呀!

讀《赤壁》有感3

今天我讀了一篇故事,名字叫《赤壁之戰》,這個故事選自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公元208年,在赤壁爆發了一場以少勝多的王者之爭。孫權和劉備想聯合對付曹操,於是就在公元208年冬,孫劉聯軍和曹軍在赤壁決戰,劉備手下的將軍黃蓋設計用十艘大船裝滿易燃物,再用帷幕做僞裝,行使到曹營附近,最後將火箭射向大船,從而使曹營燃燒,曹軍戰敗。

讀了這篇歷史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麼事情都要動腦筋,不能蠻幹,要學會用自己的智慧來解決問題,不可能的事也能成爲可能。

讀《赤壁》有感4

赤壁之戰,一篇讓人讀完倍感遺憾的文章。我懷着沉重的心情,再一次細細品嚐它的味道。

這篇課文選自羅貫中的著名小說《三國演義》,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話說曹操豪情滿懷,揮師南下,想要奪取江南,吞併東吳,消滅孫權、劉備統一中原。孫權與劉備聯合,率軍在赤壁與其相抗。黃蓋獻上火攻之計,周瑜、黃蓋又連施苦肉計,再使闞澤去送詐降書。後來火燒赤壁,曹軍損傷無數,只得丟盔棄甲,狼狽而逃。

曹操呀,你爲什麼會輸得如此慘烈呢?是兵力不夠嗎?難道你八十萬大軍還勝不過孫權的三萬人馬,頃刻間就灰飛煙滅了嗎?是軍隊士氣不振嗎?想你曾破袁紹、斬呂布,一路高歌,勢如破竹。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過龐統的連環計;也許因爲你們是遠來之師,一路跋涉,筋疲力盡;也許是你們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擁有長江天險;也許是你太輕敵,仗着自己人多,就一定會獲勝;也許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識水性,別看在陸地是精銳之師,所向披靡,無戰不勝,可一到像長江這樣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羣烏合之衆了;也許是諸葛亮太聰明,東風有意周郎便呀;也許……

曹操呀,你的敗是必然的還是天意?是因爲你太過驕傲,太過相信自己的實力!過分的自信就等於自負!

讀《赤壁》有感5

早上,我閒的沒事,就拿開《三國演義》看起來,由於我已經看了一半了,所以我直接看《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主要寫了黃蓋和周瑜爲了打勝曹操,獻上了苦肉計,又讓鳳雛先生獻了連環計,和曹操約定時間,到了時候,黃蓋駕駛20條快船,在船上放容易起火的東西,然後船頭插青龍旗,藉着東南風向南岸駛去,接近南岸時,曹操才醒悟起來,但已經晚了,他們的船連着,根本無法脫身,所以黃蓋藉助東風把曹操的所有戰船銷燬,這來有了後面的《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打仗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諸葛亮知道三天後要刮東南風,所以才答應周瑜《七星壇祭風》。

讀《赤壁》有感6

看過了《赤壁之戰》,覺得:古代人好厲害!

戰前:諸葛亮的三寸肉舌卻辯倒江東文武,殺人於無形、無血!周公瑾的連環計!曹操的驕縱、懈怠!諸葛亮的‘借東風’是《心戰》的前奏!

戰時:縱使曹操的戰艦、兵力,都是江東的兩倍,甚至十倍!但個個江東戰士奮勇當先。火攻之時,因爲曹操的戰船連在一起,進也不得,退也不行,個個就像等着吳軍打似的。霎時間,武器刺進肉體的聲音格外一致,下一秒,鮮血像妖嬈的紅玫瑰綻放。另一邊,劉備和諸葛亮攻破荊州。讓漢賊曹操忙的是顧頭不顧尾啊!《心戰》的高潮!

戰後:曹操七十萬大軍被五萬吳軍打得所剩不過千騎,東吳損失了進一萬兵士,而劉備呢?一兵一卒沒動,輕輕鬆鬆得到了天下之腹——荊州!這場最大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最大的贏家不是東吳,而是劉備。這場陰謀與智慧的'勝者,是一直掌握局勢的臥龍先生!《心戰》的後弦。

這場戰,名曰兵戰,實則心戰!是在比每個領袖的智、勇、謀!

讀《赤壁》有感7

公元197-208年,曹操統一了北方,遂率八十三萬大軍南下攻東吳消滅劉備,孫劉聯軍不過五萬,軍事上處於劣勢。曹軍進駐赤壁,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曹軍不習慣水戰,加之曹操驕慢不得人心,龐統故意叫曹操把船用鐵索連在一起,鋪上木板,黃蓋便用“苦肉計”詐降曹操,然後乘機火攻曹操水師,大破曹軍。

我認爲孫劉兩家之所以能破曹,是因爲孫劉兩家善用計謀,以少勝多,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共同戰鬥的結果。

在赤壁大戰中,有人說孔明功勞大,因爲他草船借箭並預測三天後有東南風,爲東吳破曹立下了很大戰功;有人說,黃蓋的功勞大,是他用苦肉計騙得曹操上當,爲破曹,他做出很大犧牲;有人說赤壁大戰不能沒有龐統的連環計,所以龐統功勞大……我認爲誰都很重要,不必爭論功勞大小。

曹軍八十萬有餘,孫劉聯軍卻不過五萬,孫劉聯軍卻能破敵。所以做什麼事都要用腦袋,不可強攻硬拼,要靠智謀,比如:我們下象棋,不能一味橫衝直撞,要想辦法吃掉別人的“將”。特別是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更不能硬拼,要用計謀贏敵,智慧戰勝力量。

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說明同心協力能成大事,比如:我們學校拔河比賽,有的人身材較小,出的力少一些,有的人身材大,出的力也大一些,但不能說身材小的人功勞小,就算你高大威猛,你一個人也不能拔贏對方的整支隊伍。

我們應該學習劉備的仁義,諸葛亮的智慧,還有東吳黃蓋捨身爲國不怕犧牲顧全大局的精神。

讀《赤壁》有感8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當我再一次重遊三國世界的時候,我又得到了一些新的啓示。在《三國演義》中,每一回的小故事都很經典,都很吸引人,讓人浮想聯翩。其中,《火燒赤壁》這一回的故事最令我記憶深刻。

這篇故事主要講了曹操率領十幾萬大軍攻打孫權和劉備,想要統一天下。雖然曹操威震四海,卻十分驕傲,根本不把孫劉聯軍放在眼裏。孫劉聯軍的水陸兩軍人馬不足五萬,但是軍民團結一心,加上週瑜的正確指揮和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很快找到了克敵制勝的方法:周瑜、諸葛亮等人先後發現了用鐵鏈連接的戰船最容易用火進行攻擊;周瑜誘惑蔣幹盜書,借曹操之手殺死精通水軍的蔡瑁和張允;諸葛亮巧用天時,成功“借”來了東南風;爲了方便放火,周瑜和黃蓋還精心策劃了“苦肉計”,矇騙曹操上當……孫劉聯軍準備這麼充分,贏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在赤壁大戰中,曹軍所有用鐵鏈連接的戰船頃刻間灰飛煙滅,死傷者不計其數,曹操還差一點兒送了性命。(讀後感 )經過這一戰,曹操的實力削弱了許多,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爲什麼曹操兵強馬壯,卻贏不了孫劉聯軍的幾萬人馬,慘敗而歸呢?第一點是因爲曹操不佔天時地利以及人和。第二點是因爲曹操太過輕敵,認爲孫劉聯軍的兵馬不及袁紹,根本不堪一擊。反過來,孫劉聯軍之所以能夠成功打敗曹操,其根本在於孫劉聯軍同仇敵愾,周瑜和諸葛亮巧使妙計和將士們士氣高漲、奮勇爭先。

赤壁之戰是一個以少勝多的戰役。它告訴我們:無論敵人有多麼強大,只要齊心協力、善用計謀、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夠以弱勝強,取得成功。

《三國演義》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讓我們一起在情節波折起伏的三國世界裏自由自在地遨遊吧!

讀《赤壁》有感9

我也要讓現在的自己死掉,讓方鴻漸的靈魂從我身上撤走,把死掉的自己埋葬,立碑立墓,不用來悼念,而用來警示,讓活着的自己活得更好?坐在考場上,看着這道作文題,遐想無限。翻開一篇篇的散文,立馬給了我一種清新,脫俗之感。既是沒有衰老,想必也是未老先衰了吧!

本文記敘的是蘇軾與客人在赤壁遊玩之事,全文十分流暢。

我覺得文中的景色描寫很好:“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話,卻概括出了周圍的一切景象,使讀者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同時語句又長短結合,朗朗上口,音韻和諧。

蘇軾的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處,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變化。細究蘇軾之前的作品,無論是詩歌還是文章,無論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壞,他最終都會釋然,想方設法說服自己,讓自己暫時擺脫困苦,獲得歡樂!

如他的《水調歌頭》,開頭便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句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詩句,表現出了作者心情的愉快,但之後卻又“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心情一下子墜入萬丈深淵;之後呢?他又開始寬慰自己,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最終,他又豁然開朗,道出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的名句,心中的不快,也隨之釋然了。

本文亦是如此。起初,作者見到赤壁的美景,心情十分愉悅,甚至扣舷而歌之。但唱着唱着,便了“美人兮天一方”,作者不知不覺表現出一種傷感,一種壯志難酬的心情暗暗涌現在作者心中,隨後,客人洞簫之聲的“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更添憂傷之感,使作者心情一路下滑。但他並沒有一隻頹靡下去,而是正了正衣襟,開始預科辯駁,不僅是說服客人,也是說服自己,使自己釋懷。“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作者最終還是解脫了,獲得了暫時快樂和自由。

當然,這樣的情感,與蘇軾本身的身世是有莫大的聯繫的。

蘇軾的仕途生涯並不順利,多次被貶謫,不被賞識,身世風雨飄零,按理說這樣的一個人,應該早就無法忍受世事了,更不可能想蘇是這樣遊山水。而蘇軾卻忍下來了,因爲他精通儒學、佛學、道學,並將這三者恰當的融爲一體,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