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藝術與視知覺》讀後感大綱

《藝術與視知覺》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本書採用一種不受羈絆的寫作風格來系統地陳述藝術與視知覺。下面是小編我爲您準備的“《藝術與視知覺》讀後感”3篇,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藝術與視知覺》讀後感

  《藝術與視知覺》讀後感一

作爲一個藝術領域的門外漢,對於現在的我而言,這實在算是一本晦澀枯燥的專業讀物。雖然作者始終在力圖以深入淺出的語言並結合心理學規律將種種視覺藝術的原理闡釋的簡單明瞭,但我努力跟隨的思緒還是極易在稍不留神之間陷入懵懂。所以在企圖洞悉視覺藝術與視覺心理關係的過程中,我首先感到對於作者嚴絲合縫的理論分析的由衷敬佩,還有對自己的境界實在差得太遠的感慨。

以平衡、形狀、光線、色彩等視覺元素爲切入點,作者魯道夫藉由大量的圖例將潛在原則清晰地陳述出來,闡述瞭如視覺傾向於最簡潔結構的趨勢、視覺圖式細分的發展階段、知覺的動力特性等等,以及其他各種適用於所有視覺現象的基本原則,使讀者能夠更清楚地看到形狀、顏色、空間等要素都可以作爲一個統一的媒介呈現在藝術作品中。而視覺藝術與視覺心理的關係,更是作者通過種種視覺實例首先向我們解答的問題,“視覺心理主要是指外界影像通過視覺器官引起的心理機理反應,是一個由外在向內在的過程,這一過程比較複雜,因爲外界影像豐富,內心心理機能複雜,兩者在相互聯接併發生轉化時建立起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不同的人不同影像,相同的人相同的影像以及不同的人相同的影像和相同的人不同的影像產生的心理反應是不同的。”他根據正方形中的單一圓形、多個墨點等簡單圖例向我們闡釋,視覺心理不僅僅是視覺上對其形狀、光線、色彩等的感覺,而是由我們對於特定視覺圖例的感覺與知覺共同構成,它包含了大腦對外界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一個視覺式樣所包含的東西,絕不僅僅是那些落到視網膜上的那些成分。”“這種感應現象絕不是理智的活動,所得到的結果也不是基於預先積累的知識推斷出來的,而是直接感知到的整體事物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作者魯道夫如是說。

除此之外,他還以大量的藝術史事例令人信服地解釋了藝術史上的一些有趣的問題。例如,所謂倫勃朗式用光法,我們僅僅看到了半張臉,但是我們卻判斷這是一個完整的臉。埃及人畫畫的時候,永遠都是側面的人像和正面的身體,是他們不懂得所謂的透視法麼?而遲雷科作品《一條憂鬱和神祕的大街》對透視原則看似合理實則矛盾的利用營造出詭異的氛圍,使整個畫面浮動着隱隱的失衡感與危險感。在瞭解視知覺原理之後,許多之前不曾注意的細節顯示出前所未有的趣味,許多難以表述的朦朧感受也在瞭解規律之後變得清晰而可以解釋。不管是在視覺藝術的創作還是欣賞中,都大有裨益。

雖然目前我對此書的理解只能算是淺嘗輒止,但再過一段時間等自己對書中理論有所消化和實踐之後,還是值得一再細讀的。尤其對於從事藝術類工作的我們來說,這本書對於視覺設計等方面非常有借鑑意義,比一些只分析現象而不給出解決方式的純理論書實用得多,這些理論與規律也會使我們終身受益。

  《藝術與視知覺》讀後感二

經過專業老師的多次推薦,最終讀完了阿恩海姆的《藝術與視知覺》這本書。感觸和領悟非常大,它採用一種不受羈絆的寫作風格來系統地陳述藝術與視知覺。

這本書裏,作者力圖將那些潛在的規則一最簡潔的語言形式描述出來,闡述了視覺所具有的傾向於最簡潔結構的趨勢、視覺圖式細分的發展階段、知覺的動力特性及其他各種適用於所有視覺現象的基本原則,以使讀者能夠更清楚地看到形狀、顏色、空間和運動等要素都可以作爲一個統一的媒介呈現在藝術作品中。

本書一共分爲十章,有平衡,形狀,形式,發展,空間,光線,色彩,運動,張力和表象。每一章每一節所闡述的一些設計的基本原則和這些元素所呈現的狀態,對自己所做的一些設計都有很大啓發。之前做設計都是完全憑感覺性的東西,缺乏理論的支撐,導致腦袋裏既有一些淺薄的理論,又有中度的感性,思維很不清晰,也不知道什麼樣的纔是藝術,什麼樣的纔是好的設計。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感覺真的理性好多。看一些設計作品,能夠稍微聯想到這本書中所闡述的道理,從而在腦海中形成很深刻的印象,指導自己辨別好的藝術和不好的藝術。

作者闡述的藝術的原理,以及這些原理所呈現的視覺和知覺上的異同,都是我們學設計所應該必須掌握的。其中第一章有關於平衡的一些列知識。阿恩海姆從完形心理學出發,反對元素主義的審美聯想觀。他認爲,審美知覺並不像元素主認爲的那樣是初級的、零碎的、無意義的,而是本身就顯示出一種整體性,一種統一的結構,情感和意義就滲透於這種整體性和統一結構之中,而知覺結構是審美經驗的基礎。在這本書裏,學到了平衡,重力和方向等等在藝術設計中的作用。怎樣的構圖,怎樣的形狀和色彩,才能符合人們的視知覺,才能在正常的視知覺中相識錯誤的信息等等,都給我們了一個很清晰有邏輯的闡釋,以至於在日後從事的設計工作中少走彎路,提升設計價值都有很大影響。

除了這些,最大的感悟就是,應該多讀一些理論之類的書籍,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又豐富並發展着理論,二者相輔相成,才能創作出好作品。

還有就是,在讀書時讀好書,否則既浪費時間又學不到東西,沒有效率還會產生排斥心理。而一本好書則會引起心靈的震撼和共鳴,從而提升自我。

  《藝術與視知覺》讀後感三

最近一直在讀《藝術與視知覺》這本書,剛開始接觸,自己很難理解。因爲裏邊講了太多的理論知識,而且書中就對一個問題分析性、針對性很強,介於自己現在的理解能力,一時很難深入看下去。但是它裏邊談到了很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於是就嘗試慢慢的看下去。最後自己覺得還是感受頗深。接下來我就對本書的理解談談自己的一下看法。

在書中引言中,作者魯道夫·阿思海姆就談到:“視覺形象永遠不是對於感性材料的機械複製,而是對現實的一種創造性的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豐富的想象性、創造性、敏銳性的美的形象。”當時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就很有感觸,我覺得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切美的事物都是通過眼睛傳達到大腦,然後經過大腦的思考,心靈上的有感而發,通過感性與理性的相結合而達到最終的美的效果。所有的這些視知覺都包含着一種思維,而這種思維中又存在着一種直覺。當我們在發現美、創造美的時候是這種直覺給了很大的靈感。當然每個人的思維不一樣,在知覺與視覺上的感悟也存在差異,最後導致對於美的認識、對於美的感悟也是有不同之處的。

書中一共講了十章:平衡、形狀、形式、發展、空間、光線、色彩、運動、張力、表現。每一章都對本章的主題展開了很深入的探討與研究,從各個角度去分析它,有的通過實驗來證明;有的列舉建築、繪畫、雕塑等來分析;有的則通過一些實際案例來作對比。所有的這些都是在圍繞一個主題在進行討論,研究它的問題合理性、存在的價值性、給人們造成的怎樣的視知覺等等。通過這些可以看出,作者是花了很大的心思在裏邊,用心去思考問題,以一種認真的態度去對待問題,我想這就是我們現在所欠缺的東西。也是我今後要好好去學習努力改造的`地方。下面我結合自己感興趣的一些話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是平衡,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很多影響平衡的因素:重力、方向、頂與底、左與右等等,還有心理平衡與物理平衡存在的區別與聯繫。平衡給人的視覺因素很多,我們在觀察一個建築物的時候,就拿巴黎聖母院來說吧:當你第一眼看上去的時候,感覺是很神聖的,華麗的外表,中軸對稱的形式,讓人們對宗教產生了一種無言的崇敬。但是有多少人去認真分析這座建築的平衡之處呢?它不單單是作爲以中軸對稱的形式體現平衡的,在這座建築中,中間的那個圓形窗口所處的位置正是在這所建築本身垂直於水平的結合點,把兩邊的建築集中在一起,這樣在視覺上就給人一種平衡感。就拿一件大師畫的畫來說,他在創作的時候,不管是寫實的還是抽象的風格,在畫面的表達上肯定都存在一種視覺上的平衡。這種平衡可以從畫面的重力來下手,也可以將其畫面的色彩進行調整等等。所有這些形式都爲了使其畫面有個視知覺上的平衡感,通過作者在作品中融入的情感,從而讓讀者更能夠接受它,體會從中的樂趣。

其次要談的是空間,我個人理解視覺上的空間表現其實就是對事物的本身存在的一種特質的抽象表現形式,物體的體積和麪是作用於框架的基礎之上的。記得當時我們在上平面構成和是立面構成的時候,圍繞一個話題去表現空間的時候,都是基於一種“圖形”跟“基底”的關係。平面構成所表現出來的空間只是一種二維的空間感,是要通過人們視覺上的感知去抽象的表達出來。而立體構成是以一種三維的表現形式出現的,立體效果是通過消除變形圖形的張力而產生的,它的這種形式能夠讓人看得見、摸到找,實實在在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書中講到:“要判斷一個式樣究竟被看成是二度的還是三度的,主要取決於哪種看法能夠產生出較簡單的式樣。”我覺得它說的很有道理。當我們在分析一座雕塑像與這座雕塑像周圍的空間之間的關係時,就可以被我們看成是“圖與底”的關係。如果我們真正願意把它周圍的空間看成是具有一定體積的物體,而不是把它看成事無形的空氣的時候,那麼雕塑像本身就具有了“圖形”所具有的一切性質,因爲它不僅是一件封閉的小型的立體物,而且具有一定的質感、密度和硬度。

從建築本身來說,很多建築都在不同程度上在表達着空間視覺性。單從建築外部是不能體現空間的具體存在,更要深入到建築本身的內部,親身體會那種給人帶來凌駕於建築空間之外的感覺。好的建築師會運用各種手法,例如通過建築框架、光線、裝飾等等手法去營造建築體的空間感,給人一種高大、宏偉、至高無上的感覺。很多建築體現了空間帶給人們那種強悍的視覺衝擊力:西方建築古希臘帕提農神廟、羅馬的萬神廟、羅馬的大角鬥場、中國的故宮等等,這些建築從各個角度去體現了建築空間帶給人們視覺上的美。當然我這裏只是舉例說明較大的空間給人們營造的視覺衝擊力,然而小空間也同樣能夠給你帶來另一種美的感受。在這裏我就不做表述了。

第三點要談的是色彩。書中作者談到:“歌德把色彩劃分爲積極的(主動的)色彩:黃、橙、黃紅、硃紅和消極的(被動的)色彩:藍、紅藍、藍紅。主的的色彩能夠產生出一種積極的,有生命力的和努力進取的態度;而被動的色彩則適合表現一種不安的,溫柔的和嚮往的情緒。”我想這個觀點是很多設計師在運用色彩做設計的時候要考慮的必然因素。運用什麼樣的色彩當然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了,前提是要達到色彩的和諧。運用各種顏色或者是混合色使得色彩的色調能夠看上去自然而又和諧纔是我們運用色彩的主要意圖。如果說色彩的色調搭配的不好,看上去不和諧,就會影響了最終的視覺效果。

現在出現了很多要求色彩標準化的趨勢,我想這種趨勢並不是藝術真正的表現形式,好的藝術作品在運用色彩的時候並不趨於這種色彩標準化。這種色彩標準化不是來自藝術的實踐,而是某些染料製造商或者大量生產帶色產品的工業部門的產物。它們代表不了真正藝術作品所要追求的藝術色彩。

以上就是我結合書中的三大點談的自己的一些看法,總體來說,我在這本書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它讓我更加清楚自己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好好的用心去學,這裏的用心就是一種認真的態度、看事情的全面性和帶着問題去思考。這本書中也有一些自己不明白或者是不認同的地方,所以自己就把這部分給濾過了。我覺得任何東西只要是自己所需要的,就應該把它接受、採納和運用,如果對自己沒有用的就可以把它刪除。沒有全盤的接受也沒有全盤的否定。問題總是存在着矛盾性,不管自己是持有矛也好,握有盾也罷,只要不拿自己的矛去刺自己的盾就是很好的解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