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汪曾祺五味讀後感

汪曾祺五味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8W 次

《五味:汪曾祺談吃散文32篇》是2005年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曾祺。本書主要收錄了汪曾祺談吃散文32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汪曾祺五味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有所幫助。

汪曾祺五味讀後感

  篇一:汪曾祺五味讀後感

一個人的口味最好要雜一點。

如果說我從《五味》中學到了什麼,那麼應該是從這句話開始說起。

《五味》是慶送的生日禮物,大概因爲我是吃貨的緣故。

讀的依舊慢,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看完,但已經是我讀的最快的一本書了。一是因爲這本書並不厚,全篇也只有兩百來頁。二是因爲,這本書當真有趣,記錄了全國各地許多有意思的飲食,有的還介紹了詳細的做法

有一篇介紹口蘑的,口蘑去除泥沙要用筷子反覆攪打,用手揉搓,泥沙則會嵌入口蘑肉中。這和我在《舌尖上的中國》中看到的如出一轍。

無獨有偶,我在網上搜索書中反覆出現的《隨園食單》時,看到陳曉卿作序推薦的版本。心中就想,沒準他也是看過汪老的書的。

只是寫《隨園食單》的大才子袁枚卻還不被汪老承認是“吃貨”,因爲袁枚雖說會吃,但自己並不會做。

同樣的還有蘇東坡,在汪老看來蘇東坡只是喜歡吃豬肉,再加上宋朝人飲食本就平淡,蘇東坡想是也沒吃過多少好吃的。

《五味》這本書以談吃爲主,但要歸類於文學著作,汪老的文字自然,不賣弄,只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讀來讓人覺得平淡卻有趣。

《故鄉的食物》中,炒米、鹹菜、鹹鴨蛋、只是簡簡單單的食物,但都是汪老小時候常吃的食糧,讀來充滿了汪老濃烈的思鄉之情。

炒米也是我小時候常吃的,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會炒一些,封在罈子裏。按汪老說的,炒米不算主食,只是一種應急食物。肚子餓的時候,恰又不到吃飯的時間,便用那種老式的搪瓷杯子裝上半杯子,用開水沖泡,加上點紅糖。現在想起,舌尖上會縈繞着那種甜甜的滋味。

《魚我所欲也》中有這麼一段:

一九三八年,我在淮安吃過幹炸鯚花魚。活鱖魚,重三斤,加花刀,在大油鍋中炸熟,外皮酥脆,魚肉白嫩,蘸花椒鹽吃,極妙。和我一同吃的有小叔父汪蘭生、表弟董受申。汪蘭生、董受申都去世多年了。

這段描寫鱖魚只寥寥數語,描寫表弟小叔也只寥寥數語,讀着卻讓我嘆息不已,有感人生不再。可見最深的感情往往只需要最簡單的文字來講述。

這篇文章是汪老九二年寫的,想到汪老九七年就已去世,不禁有些悲傷。

說一下開頭吧:

汪老說,一個人的口味最好雜一點,耳音要好一點,能聽懂幾種方言。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口味雜一點,是因爲我們難免會到一些不同的地方,若吃不慣那裏的飲食可就麻煩了。比如內蒙的羊貝子,整羊放進大鍋裏,只以清水煮30分鐘,完後用刀子割肉吃。和汪老一同體驗生活的人都吃不慣,汪老卻能甘之若飴。我讀到這裏也心生嚮往之。

我的口味應該算雜的。

昨天聽學校裏的外教說,他會做chicken curry雞肉咖喱。頓時想到在孟加拉的時候吃到的。

這道菜我是不知道怎麼做的,大概就是雞塊煮熟,上面覆蓋了一層厚厚的咖喱。一起的同事有點吃不慣,我卻吃的頗爲香甜。

說起來以前在長沙上班的時候,公司管飯,只不過並不好吃,許多同事選擇外賣。我卻不太在意,每次一大碗,吃的乾乾淨淨。有同事說看到我吃飯就覺得特別有胃口。

這兩年來去的地方多了些,每到一個地方都必嘗一嘗當地的特色食物。

在山東吃大饅頭,北方的饅頭不像南方那樣綿軟,拿在手上有點沉甸甸的感覺,咬着頗有嚼勁,面香也比南方的更爲濃郁。

去河南吃了桶子雞,做法我不大清楚,只知道桶子雞做時是不開膛的,圓圓滾滾的,故稱桶子雞。雞肉緊實,頗有韌勁,連皮一塊嚼,鹹香脆爽,越嚼越香。我回家時特地帶了一隻給父母,他們卻吃不大慣,說肉太緊了,還別出心裁的放鍋裏煮,煮了許久也煮不爛。

到杭州吃了叫花雞,東坡肉。東坡肉尚可,叫花雞卻並不如傳聞的那般出色,不知是不是沒有吃到正宗的緣故。去開封吃了灌湯包,滋味也確實不錯,只不過也並不如在電視中看到的那般湯汁充盈。大概電視裏的那種更高檔一點。

汪老筆下出現的最多的應該是昆明的各種吃食,應該是他曾在西南聯大讀過書的原因。過橋米線,汽鍋雞,到各種菌子,水果,描寫的最爲全面。我有一次經過昆明,只在機場吃過一次過橋米線,算是遺憾。

只是汪老筆下的昆明美食我應該是吃不到了,如他所說原來的汽鍋雞隻選用正宗的武定壯雞,如今卻是什麼雞都用滋味算是更加大衆,但失了些純粹,未免不美。

耳音要好一點,這點我不行,倒是挺佩服汪涵,他不光能聽懂,還能說,這就了不得了。

當然耳音差一點也不打緊,最重要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這點和之前看的《談美書簡》中孟實先生說的趣味是一致的。各種東西都去嘗試一些,發現不一樣的,對生活的體味也會更多一些。

讀完這本書有點失落的是,並沒有看到關於湖南菜的描寫,提到過幾次也不太正確,比如說湖南的米粉多是寬且扁的。湖南米粉是圓的和寬的並存,各地的米粉也多不相同。

這是受限於作者自身的生活經驗,倒不足爲怪。倒是應了孟子的那句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總之對生活的興趣廣一點吧。

  篇二:汪曾祺五味讀後感

汪曾祺的書我讀的不多,這本《五味》是從妻子“嫁妝”中翻出來讀到的。初讀之下如飲淡茶,字裏行間氤氳着一股閱盡世情怡然自得的意味,又飽含時光交錯歷盡滄桑的智慧。

就象翻開首頁,便是《葵·薤》,開篇引用《十五從軍徵》,“詩寫得平淡而真實,沒有一句迸出呼天搶地的激情,但是慘切沉痛,觸目驚心。”如同說他自己的文章。這篇《葵·薤》從漢樂府寫到《齊民要術》;從詩經寫到嘉慶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從內蒙、山西、北京寫到江西、湖南;從飲食寫到了創作;最後意味空長的提出:

“第一,我希望年輕人多積累一點生活知識……對於草木蟲魚有興趣,說明對人也有廣泛的興趣。”

“第二,我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麼都要嚐嚐……許多東西,乍一吃,吃不慣,吃吃,就吃出味兒來了。”

這些話語,寫的是飲食,言下之意指創作,話外之音又何嘗不是直指人心,直指人性,直指人生。

作者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全書不過一百餘頁,然而古今中外,莫不涉獵;江南塞北,山川河流,如數家珍;各種各樣的珍饈美味,家常小菜,奇風異俗,娓娓道來,彷彿在看一部吃食的百科全書,又象是觀一部嬉笑怒罵酸甜苦辣的'大戲。

五味如茶,足堪細品。讀一遍是讀不完的,就如寫到祖父喝茶,“喝的很慢,喝一口,還得回味一下。”

熱愛美食的人大多熱愛生活。在汪曾祺身上這句話得到完美的詮釋。很多的食物,本身是何種味道其實已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蘊含在其中的回憶,當時的情感和悠長歲月中的淡淡憂傷,以及由此伸引而來的從容與淡然。

如同和周作人同名的那篇《故鄉的野菜》,“枸杞頭帶着雨水,女孩子的聲音也帶着雨水。”“我的家鄉本是個窮地方,災荒很多……家破人亡,賣兒賣女的事是常有的……現在水利大有改進……悲慘景象不復存在了……我爲我的家鄉感到欣慰。”拳拳赤子之心,無關風月,亦無關歲月。

看他寫三年自然災害時,自制口蘑豆送給黃永玉,“永玉的兒子黑蠻吃了,在日記裏寫道:‘黃豆是不好吃的東西,汪伯伯卻能把它做的很好吃,汪伯伯很偉大!’”,字裏行間透出的自鳴得意讓人失笑之餘卻又不無敬意——三年苦難的日子留下的竟是這樣溫暖的記憶,這要有個博大的胸懷才能做到吧!我想。

書裏還有個關於孩子的段子,是說北京的綠豆糕不加油,不好吃,但因爲他有一陣膽囊炎不宜吃油,纔買了一盒,他的孫子“很愛吃,一氣吃了幾塊”,他覺得不可理解。在《逐臭》一篇中,說道美國朋友招待他吃臭起司,以爲他吃不來,“我連王致和臭豆腐都能整塊整塊地吃,還在乎什麼臭啓司!待老夫吃一個樣兒叫你們見識見識!”

《五味》在封底加了大約是編者所寫的一段話,裏面有句:“讀其文,如睹其人,好一個可愛的老頭!”我很認同這句話,可惜書裏沒照片,不識此老真面目。直到後來機緣巧合,讀到江蘇文藝出版社的《汪曾祺文集—散文卷》,裏面有張汪老與小孫女在瀋陽“怪坡”的照片——老頭左手牽着孫女,右手拎着圓形帶邊的夏涼帽,微皺着眉頭炯炯有神看着鏡頭——果然有些老頑童的風範。

這些年,經歷過人生的一些有苦有甜的況味,愈發覺出《五味》中的真實和平淡是何等的可貴。我也曾試圖想仿照汪老的做法,將馬蘭頭在盤子中碼成“寶塔狀”再澆上麻油、香醋,可惜“寶塔”卻總是壘不成,奈何奈何。

  篇三:汪曾祺五味讀後感

好一位汪曾祺,泱泱中華大地,如此多的各路美食,竟能隨手拈來,侃侃而談,讓晚輩不得不佩服!酸甜苦辣鹹,東西南北中,老人憑其深厚的人生閱歷,將各種的各地的美食統統擺在了我們面前,令我垂涎欲滴。

美食家無法將美食用如此行雲流水地用文字寫出;作家無法用其文字信手拈來地將美食展示出。唯有汪曾祺。五味,沒有什麼山珍海味、饕餮大餐,大江南北的各色小吃、各地名菜足矣。同樣,汪曾祺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詞藻、張揚的文風,有的只是清新、樸實、親切、真情。如此平易近人的文字,讓我感到了老人的和藹。

平平淡淡卻又不乏趣味的文字是有平平淡淡卻又不乏趣味的生活造就的。老人的生活即是如此。江浙的高郵,江南的水鄉。水鄉的生活總是那麼無憂無慮,散發着清新的田園氣息。當然,僅僅有現實是不夠的,生活也有“五味”。老人歷經抗戰、溫格,拼盡人生中的“酸甜苦辣鹹”,老人的文字更加純樸,更帶有人生的趣味。我向老人不至於不知道美國最臭的叫“cheese”,把它譯爲“氣死”,堪稱經典。還有“打倒大白菜主義”,也讓人忍俊不禁。隨和的文字令我感到它不是在寫文章,而是在於人聊天、調侃。

老人已經走了多年了。這麼多年間,老人沒有被忘卻。敬重汪老不需要理由。若真得找尋一個,那就是老人“五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