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邊城》讀後感2000字

《邊城》讀後感2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邊城》讀後感2000字_篇一

《邊城》讀後感2000字

邊城此文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爲從小也是長在鄉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徵,且善用象徵,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爲一個水平有限的學生,分析它的象徵,實在一件過於高難度的行爲,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徵,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徵,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着談論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瀰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爲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爲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爲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裏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爲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最有說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說的寄食者(妓女)文化,也如此的與衆不同。即便社會上最勢利的東西的產物,小鎮裏最勢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樸,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勢利,而盡力過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甚至,樓上的歌聲,也就是她的生計,可以因爲河上的一個口哨,而嘎然而止。

文中處處不點出邊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爲榮。從中透露出沈先生對此的喜愛。

下面我重點分析一下爺爺的重義輕利。孫女倆生活拮据,可爺爺卻爲人如此的“不愛錢”,似乎與錢有仇般,處處與錢爲難。實際上,爺爺是傳統的邊城人思想,以不愛錢爲榮。

文中幾處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爲爺爺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觀,所以爲人們所推崇,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說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糉子與其他東西,作爲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

文中有個細節,翠翠不願去看熱鬧,要與爺爺守船時,爺爺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壓她,以使她乖乖去玩。爲什麼要品德壓一個女孩子呢,因爲對爺爺自己,這是最具權威性的東西,所以下意識的拿來“恫嚇”翠翠。

文中描述了當事情與錢發生關係時,爺爺的處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諉,彷彿錢是人人都不要的東西般,在這些爭執裏,誰要是最後佔了錢的便宜,誰就是輸家。這倒是讓我想起了故鄉的風情,有時也是如此。互相推諉前遍,來來去去沒個停,有時甚至擲錢與地上,而人奔走開了。

文中也安排了幾個推錢的場景,讀來就如生活中發生的事般真實。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與屠夫的爭執,還有一個定要留錢的擺渡客。沈先生對此類場景津津樂道,可見他對這種風情的喜愛。人人以情義爲重,一不要錢爲榮,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風情。

但是文中也表現了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擔憂。邊城中最具“勢利”性的,就是那間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場,就是金錢相伴,她描述了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解當地風情。當然,我並沒有說誰的錯,我是說,碾坊陪嫁,之類的事情,可以看出,王團總家,即便不是以金錢在思維,也是十分地看重金錢,並且毫不掩飾,這與邊城風情,就本質的不同。

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這是沈先生的深沉擔憂,她既愛這泥土氣味,憎惡重利輕義,以鄉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勢必然,純粹爺爺式的文化傳統行將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徵着這邊城文化到底往何處去。其實,不論往何處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沈先生都不會以爲是喜劇。嫁大老,沈先生對大老不滿,嫁二老,象徵着本土文化的變質,出走,則如魯迅言,不是回來,就是墮落。以上象徵,是他人觀點,但十分符合沈先生的本意。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願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結局,用他自己的話說,她其實竭力呵護着他們。因此,邊城以等待做結局,不讓翠翠走向必然翠走向的未來。又或者,沈先生在等待更好的結局,等待拯救翠翠與本土文化且符合沈先生自己心意的方法。他讓翠翠的等待留在紙上,幾十幾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徵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或許,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間——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樸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許,爲先生寫點悼念的話,只能寫三個字。

  《邊城》讀後感2000字_篇一

《邊城》是一部清新雋永的詩意小說,它展現給世人一幅濃郁的湘西風情圖:清澈見底的河流、憑水依山的小城、河街上的吊腳樓、攀引纜索的渡船、穿新油過釘鞋的女孩、身邊帶着用竹筒裝燒酒的老漢。這些充盈着濃厚鄉土氣息的描寫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最讓人記憶深刻的則是《邊城》中那獨特的人物形象,不論是翠翠、老船伕、儺送,還是順順、楊馬兵,都給人新奇、自然的感覺。他們都不是英雄,都不是傳奇式人物,而是一些普普通通、真真實實的“鄉下人”。就如沈叢文自己所說的那樣,“他們是正直的,誠實的,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他們身上沒有耀眼的光環,沒有張揚的個性,但他們身上有着淳厚朴實的人性。正如在素淡之中自有明澈的光輝,在質樸之中自有蘊藉雋永之致一般。

沈從文極力塑造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一個美麗、天真、活潑、聰慧、善良,而又有點膽小,帶着幾分野氣的湘西邊地少女。她的出生帶有悲劇性色彩,父母因愛結合又因愛而死亡。這個可憐的孤雛從小就只有祖父和那隻黃狗陪伴。可她快樂地長大,大自然眷顧着她,養育着她,使她不懂得苦惱與憂鬱。那雙眸子清明如水晶,那個性天真活潑,宛如山頭黃麂一樣。

當歲月使她不知不覺地步上青春旅程的時候,愛情也就在她單純的心中開始萌發。端午節上一次與儺送的意外邂逅,使翠翠平靜的心湖蕩起波瀾,她開始覺醒,開始長大,更加複雜的感情開始萌發,對男女之間的接觸,對於死,都小心翼翼起來。

她對愛情相當敏感但又有着鄉村少女的怕羞與矜持。比如順順託人向祖父提親時,翠翠“低頭去剝豌豆,耳邊聽着遠處竹篁裏的黃鳥叫。翠翠想:‘日子長咧,爺爺的話也長了。’翠翠的心輕輕跳着。”而待明白順順託的媒是老大天保,而不是她所鍾情的儺送時,翠翠的心都亂了,但“翠翠不作聲,心中只想哭,可也無理由哭。”只是“癡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傾倒到水中去了。”這些細節描寫寫出了少女情懷的.波瀾、羞澀與無助,也寫出了她的朦朧、無可言說的思緒。她渴望愛,渴望收穫愛情,但現實卻是戲劇化地向前發展着,她和儺送的愛情註定要經歷一番磨難與等待。

翠翠,又是具有盧梭式美德、喜歡幻想的少女,她一直生活在夢想、幻想當中。這種幻想是她希望與憂慮的混合體。如她害怕被魚咬,害怕爺爺的死亡。當雷雨之夜祖父病逝,翠翠以爲他仍在睡覺。而當得知祖父逝去後,“這是真事情嗎?爺爺當真死了嗎?”我們看到翠翠仍活在幻想中,她不敢直視現實的真實與殘酷。

小說的結尾帶有弗洛伊德的色彩,翠翠接替祖父的位置成了擺渡人,在等待的歲月中面對愛情與死亡這個不可預測的未來。

儺送,這個翠翠心儀的男子,不僅有被稱爲“岳雲”的漂亮儀表,有朱雀般的歌喉,更有一顆純摯、美麗的心靈。

當得知大哥天寶也愛上了翠翠時,他沒有隱瞞、沒有欺騙,而是坦白相告自己的情感。他也沒有因爲兄弟之情,放棄自己深愛的女子,因爲他堅信愛是無法相讓的。

當一座嶄新的碾坊與一隻陳舊的渡船放在一起讓他選擇時,他毫不遲疑地選擇了渡船。有人說:“渡船是活的,不如碾坊固定。”有人又說:“有了碾坊就衣食無憂,遠比撐渡船強多了。”但儺送卻說:“我不要得到那座碾坊,我想要那隻渡船。因爲“我命裏註定要撐這隻渡船。”在他心靈的天平上,財物比起愛情,根本無足輕重。因爲愛情不能用金錢來衡量,愛情也不會因社會地位不同而被分隔開來。同時我們也看到,碾坊與渡船所代表的是物質與精神的衝突:渡船如祖父擺渡生涯的熱忱、樸實品德;而碾坊則代表的是唯實唯利庸俗的人生態度。渡船代表着困窘卻浪漫的生存,而碾坊代表着富足卻庸俗的生活。另外,渡船與碾坊也代表着自由與囚置的衝突。渡船是活的,是自由的,而碾坊是死的,是束縛人的。儺送選擇了渡船,就是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神聖的愛情。

當順順由於天寶之死而不願意翠翠做兒媳婦,逼儺送去娶王團總的女兒時,儺送的情感爆發了,他不認同父親的價值觀,他堅信自己的愛情信仰,走自己的路,於是他毅然離開茶峒這塊生育他的土地,坐船下桃源了。這充分顯示了他對愛情的純真和心地的明淨。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爲愛出走、爲愛流浪的硬漢子。

而小說的最後,“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種耐人尋味、帶有生死未卜悲劇色彩的結尾,這種雖平淡如水,卻意境蒼涼,絕望與希望並存的結尾讓人感傷無奈,也使每一個人都把儺送的形象深印在心,爲他的癡情,爲他的執着而感動,也爲他的歸期而滿懷希冀。

《邊城》是一首鄉野牧歌,是一首愛的絕唱。在這個發生在湘西沅水河邊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沈從文所創造的“人生形式” :“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而那正是《邊城》中鮮明人物個性的共通點,也是其魅力綻放的內在因素。

《邊城》是一個沒有結束的故事,掩卷時似乎仍感覺到那繚繞的嫋嫋餘音,那渡船在清澈的流水中擺渡開去,蕩起一串串漣漪,也蕩起心湖一點點微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