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大綱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我們仨》讀後感1

近期閱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全文用一種溫馨而親切的語言描述了錢鍾書、楊絳和他們的女兒錢瑗一家人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他們一家三口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都是才高八斗的文化人,本以爲他們的生活肯定是非常無趣和死板的,但在《我們仨》裏,確是如此可愛的一家人,彼此尊重又相互調侃,充滿着煙火氣息。衆所周知,錢鍾書先生是一名才高八斗的博學鴻儒,是個大文豪,但在《我們仨》裏面,鍾書先生只是一名普通的丈夫,一個平凡的父親,同時,還是一個生活盲,洗不掉墨水的慌張,砸掉檯燈的焦慮,門把手脫落的愁容,與他的形象形成一個“反差萌”,讓人忍俊不禁。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寫在封面上的這句話,想想就心酸。他們一家三口,從英國到巴黎到回國,從家境優渥到居無定所,從倍受尊敬到文革時的動盪,從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開來。直到晚年,纔有一個像樣的寓所,但在他們心裏,有彼此的地方就是家,哪怕是租賃的房子,哪怕只是一間小小的辦公室。

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讀起這本書的時候,總是會聯想到自己。想到自己身處異地,想到自己無法經常和家人在一起,想到回家時媽媽張羅的一桌飯菜,想到聊天時爸爸那一句句關懷,想到相見時爺爺開心的笑臉,思念之情不禁涌上心頭。

我們已經長大,但在他們眼中永遠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在他們一句句嘮叨中,明知道父母是在關心自己,偶爾也會覺得煩,這其實是最要不得的。父母不過是想知道你在外好不好,有沒有吃飽,有沒有穿暖,有沒有想他們……就是想跟你說說話而已。

楊絳先生說:我們仨,沒有生離,唯有死別。關於親情,最無法言喻。只能在有限的時間裏,儘量多去陪陪家人,說話時耐心一點、語氣溫和一點、事情詳細一點……父母已經陪我們長大,我們要陪父母變老,家纔是永遠的港灣。

  《我們仨》讀後感2

很久之前,就感動於錢鍾書寫給楊絳的一句話:

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

錢鍾書和楊絳的恩愛十分出名,這次,找了這本書來看,也是想看看名人大家如何經營感情的。在談過戀愛後,看別人的愛情相處之道,感受也更深刻吧。

錢鍾書,楊絳,錢媛。三口之家,充滿了無限的趣味。不論經歷何種政治的風波,工作遷移,依舊一家人十分團結,不抱怨,任何時候不放棄讀書和工作,總是給予正能量。

感情經營方面: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說透,不是所有事情都非得分出勝負,聽誰的。

“我愛整潔,阿媛常和爸爸結成一幫,暗暗反對媽媽的整潔。例如我搭毛巾,邊對邊,角對角,齊齊整整。他們兩個認爲費事,隨便一搭更方便。不過我們都很妥協,他們把毛巾隨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齊。我不嚴格要求,他們也不公然反抗。”

不讓對方擔心,能爲他解決問題,成爲某種依靠。像錢鍾書在楊絳住院期間總是弄壞東西,楊絳總是跟他說“不要緊,我會修”,而且真的做到了。

忠於人品,陷於才華。無疑,鍾書先生年輕時十分帥氣。而人品和才華是持久的吸引力。字裏行間,可以看出楊絳讚賞錢鍾書的正直,不貪名圖利,欣賞折服他的才華。

彼此三觀一致。兩人都非常喜歡讀書,都很喜歡文學,即使咬文嚼字,也能讀懂對方的意思。

包容也很重要。楊絳全書只提過兩三句錢鍾書的缺點馬虎粗心。其他的都是滿滿的包容理解,欣賞支持。

希望自己也能收穫像楊絳與錢鍾書矢志不移的愛情和相扶到老的婚姻。

  《我們仨》讀後感3

讀楊絳《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我被作者真摯的情感所感動。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歷歷在目。他們三人作爲高等知識分子,有着悲天憫人的'情懷,有着正常人的生活與喜怒哀樂。中國知識分子“不忮不求”與世無爭孜孜以求的嚴謹治學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的很濃厚。

錢鍾書是我最鍾愛最尊敬的大知識分子。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買下來了,有空的時候就讀一讀。雖然有些讀起來比較費事,但我還是很樂意去翻一翻的。記得當時的《管錐篇》是我30歲生日時,我讓妻子給我買的禮物,至今還在書架上整齊的碼放着。我很驚詫於他讀書的廣博與駁雜,中外知識與思想在他那裏互通有無,信手拈來,全無絲毫的彆扭與不適。以後,凡是有關錢鍾書的傳記、逸事我都愛看,並且做了很多筆記。我想走近他,看看他是怎樣讀書、治學的。我的書架上還有《錢鍾書與西學》、《錢鍾書傳》等。因爲喜歡錢老,自然“愛屋及烏”:喜歡他的夫人楊絳的作品。

楊絳老先生懷着深深的眷戀,回味着他們一家的幸福生活。在《我們仨》裏,作者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還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相聚。”其誠摯真切的情感及其單純樸素與世無爭的書香生活令人感動和豔羨。

錢鍾書之所以成爲大家,與他刻苦攻讀是分不開的。在《我們仨》裏,作者有這樣的描寫:錢鍾書“不愛活動”,“我在清華借讀半年間,遊遍了北京名勝。他在清華待了四年,連玉泉山、八大處都沒去過。清華校慶日,全校遊頤和園。鍾書也遊過頤和園,他也遊過一次香山,別處都沒去過。”“牛津的假期相當多。鍾書把假期的全部時間投入讀書。大學圖書館的經典以十八世紀爲界,館內所藏經典作品,限於十八世紀和十八世紀以前。十九、二十世紀的經典和通俗書籍,只可到市圖書館借閱。那裏藏書豐富,借閱限兩星期內歸還。我們往往不到兩星期就要跑一趟市圖書館。我們還有家裏帶出來的中國經典以及詩、詞、詩話等書,也有朋友間借閱或寄贈的書,書店也容許站在書架前任意閱讀,反正不愁無書。”錢老早在清華大學讀書之時,就曾立下“橫掃清華大學圖書館”的志向而遍覽不已。看看錢老,人家的讀書精神,我們之所以這樣平庸,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因爲整天在書的世界裏遨遊,因此錢鍾書的生活能力也就不像他的學問那樣高超了。在《我們仨》裏:

鍾書這段時期只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院探望,常苦着臉說:“我做壞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說:“不要緊,我會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後他又做壞事了,把檯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說是把門軸弄壞了,門軸兩頭的門球脫落了一個,門不能關了。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

在這裏,錢鍾書先生似乎象一個憨態可掬的娃娃,其形象讓人覺得可愛又愛憐。我們非但不覺得可笑,反而覺得這就是一個真實的人。事實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輩子“鍾”於書的人,自然是沒有時間去對付生活中的瑣屑之事的。生活中的“低能”現象就不足爲怪了。人的能力是這邊強了,那面就弱了,此事“古難全”。可生活中有這樣的人:他們學問也不怎麼樣,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是很差。這就很可悲了。這纔是真正的書呆子。可錢鍾書不一樣,他是我國學術界的“稀有金屬”,含金量特別高。

當然,錢鍾書先生並不是一個十足的生活“低能”,他會做飯,會做早點:我們住入新居的第一個早晨,“拙手笨腳”的鐘書大顯身手。……他煮了“五分鐘蛋”,烤了麪包,熱了牛奶,做了又濃又香的紅茶;這是他從同學處學來的本領,居然做得很好;還有黃油、果醬、蜂蜜。我從沒吃過這麼香的早飯!……我們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裏,除了家有女傭照管一日三餐的時期,除了鍾書有病的時候,這一頓早飯總是鍾書做給我吃。

錢老先生還“經常親自爲爹爹燉雞”。等,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錢鍾書先生並非“拙手笨腳”,楊絳女士在這個詞上加引號是有原因的。

作者寫的這本散文有兩大特點,

一是用語極其簡練,一些可有可無的字完全省去,如“我走進阿園臥房一看究竟”這句話,讓我們寫非得在“阿園”和“臥房”之間加一個“的”字不可。類似這樣的用法,隨處可見。

二是用語平白如話,全是生活用語,絲毫沒有大教授書院式的味道。極其平淡,這可能就是所說的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淡而有味。

另外,這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發行的《楊絳文集》,其裝幀、印刷、紙張、字體大小及字間距都非常的精良與合適。一冊在手,會忍不住摸索玩味。表裏是一樣的認真與嚴謹,這反映了作者本人一貫的謹嚴作風。錢鍾書的文集也是這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