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讀《論語》有感

關於讀《論語》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1W 次

在孔子眼裏,仁的境界是非常高的。子路忠勇有將帥之才,不是仁;冉有多才多藝有從政之纔不是仁;公西赤精通禮儀有廟學之才,不是仁;陳子文不屑與崔抒爲伍的清高也不是仁。大概只有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做好了,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仁吧。但孔子的仁在我看來實在是太過苛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又怎能要求一個人每方面都做好呢?如果一個人真的做到了孔子所說的仁,那大概不是人,是神吧。

關於讀《論語》有感

孔子眼中的孝也是非常苛刻的。要讓父母吃好穿好。父母有錯,指出時應恭恭敬敬,父母不接受,也不應該違抗他們,縱使父母是錯的,這就有點過了。雖然是做到了對父母的尊敬,但親人這樣相處難免疏遠不親近。對父母的愚孝也給很多的子女帶來了痛苦。《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和劉蘭芝因爲愚孝,只能雙雙赴死;陸游和唐婉只能留下‘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陸游)怕人詢問,咽淚裝歡,瞞、 瞞、瞞。’(唐婉)的終身遺憾。如果父母的錯會給我們帶來終身的痛苦,我們還要遵守嗎?如果明知是錯還要去做,明顯是不合理的,不合邏輯的。對父母應該尊敬,但應該把自己跟父母放在同一個度上,而不應該唯父母命是從。如果唯父母命是從就是愚孝!

孔子重交友,認爲從朋友身上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行,重信義,愛音樂,主張人以修身爲本。這些做法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不得不說人想要一生不犯大錯,是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想有多少位高權重,富可敵國的人因爲一時貪慾而瞬間跌到人生的谷底。但孔子提出以禮治國就太重視禮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認爲只要每個人都努力做一個君子,那天下就太平了。但這實在是太理想化了。世界上又怎麼可能每個人都是君子,每個人都能成爲君子呢?人畢竟活在俗世中,有好的一面,也會有慾望和貪念,所以用只用禮來約束衆人一定是行不通的。如果一個君王不像一個君王,按照禮來說又能怎麼樣呢?

孔子最多說他兩句就是了。他絕不會主張別的更適合的人取而代之,因爲那不合禮。那黎民百姓豈不是照樣遭殃。孔子肯定不支持人民起來反抗的,因爲那不合禮。那黎民百姓只能被動接受。當黎民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時候,又有什麼精力去學習禮呢?不是照樣禮崩樂壞?所以不能不說孔子的一些思想有些消極,有些過了,不符合中庸之道。人需要更有力的約束,那就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