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石山本願寺之戰》讀後感

《石山本願寺之戰》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在閱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石山本願寺之戰》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石山本願寺之戰》讀後感

《石山本願寺之戰》中譯本算是新書,作者武田鏡村。在日本石山合戰的研究著作好像也不多,所以這本書就顯得比較珍貴了。

通篇看了一遍,感想如下:

一、不便以現代中國人對佛教的理解去認識日本中世的佛教

以灑家爲例,現代中國人對佛教的感覺無非兩點:一慈悲,二戒律。但是日本人,尤其中世的日本人對佛教可不一定如此。他們可能在意的有兩點:一保佑現實利益,二死後的靈魂歸宿,就是進入極樂世界。所以像淨土真宗這樣不講戒律還大開殺戒的佛教,在日本中世還是吃得開的。或者這樣講,與其說淨土真宗是佛教宗派,不如說其具備了普遍意義上的宗教特點,是當時獨立的一種宗教。

二、石山合戰類似於黃巾起義、白蓮教起義、張魯割據漢中

戰國時代,淨土真宗不像其他的武士集團,靠暴力獲取地盤。可能從一開始,也沒想到要進行什麼行政管理。後來之所以能和信長對抗,恐怕信衆的力量要佔一多半。

淨土真宗的信衆,很多並非依賴土地的農民。而是在河流濱海地帶生活的.漁民、船伕等交通行業從業者、相關的手工業者和商人。這些人普遍歡迎淨土真宗的教義,又因爲對抗武士等封建領主的緣故,進而團結到淨土真宗的旗號下;成爲淨土真宗的武裝力量。所以結合前述,石山本願寺的勢力更像是一種打着宗教旗號的起義,可以大致比擬爲黃巾軍那樣的武裝力量。

三、戰國時代廣泛存在着不同的社會集團。

按照書中所述,戰國時代除了封建領主統治農民這樣一種社會關係,也就是所謂武家、公家、寺社以外,還有淨土真宗信衆所代表的的社會關係(或者說社會集團)。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種社會關係。比如石山本願寺的武裝力量,除了自願前來的信衆以外,還有雜賀衆這樣一支武裝,而且雜賀衆又是戰鬥主力,與信長的數次交鋒都是以雜賀衆爲中堅。本願寺宗主教如在撤出石山後也是由雜賀衆迎入自己控制的地盤。雜賀衆大致是由雜賀地方几個漁村發展出來的僱傭兵。他們顯然不同於武士,而且本身自治,雜賀孫一就是雜賀衆內部推選出來的首領。不得不說是一種新的社會關係(集團)。

書中還提到了根來寺。根來寺也是寺院武裝力量,但是其形式又是僱傭軍,據說是因爲領地少。根來寺恐怕是一種社會關係,是頂着寺院的旗號的僱傭軍自治體,至於根來寺本尊,恐怕早就被“下克上”架空了。當時還有堺市那樣商人町人自治體。所以按照書中所述,日本戰國的社會集團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傳統的武家、公家、寺社以外,還有宗教自治體,以及各行各業的自治體。他們根據利益,或聯合或對抗。只是經過信長-秀吉-家康的統一戰爭以後,這些所有的社會集團才統一到武家治下。

四、通過本願寺可以瞭解到其所模擬的社會集團的運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