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通用5篇)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通用5篇)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1

在閱讀教育類書籍時,經常看到一個響亮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經典名句,可從未真正靜下心來閱讀過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剛好遇得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它真是一本好書!

其中一篇文章《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就應成爲教師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我也常抱怨沒有時間,每一天早早到校,很晚才離開學校。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着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爲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學生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練,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一樣。

一位優秀的高級教師曾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爲優秀教師的”。讀書能夠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說‘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愛讀書的精神。”

讀書吧,讀蘇霍姆林斯基,你會感到教育能夠一生追求。老師們,你不讀書,怎能讓你的學生與書爲友?讀書吧!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2

假期,重新拜讀了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次是逐字逐句細緻又系統的閱讀,雖然是還不能全然領會其中的要義,但確實使自己對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豐富的認識。這位上世紀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箴言,在半個世界後的今天讓讀者依舊感受到熠熠生輝的教育智慧,另我深思和警醒。

閱讀的重要性,多次被蘇霍姆林斯基在不同的教育主題中強調。從注意力的培養,到對後進生的工作,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抽象思維的發展等等,不一而足。反觀現實,許多家庭、許多學校卻依舊不夠重視,或者是有形無實的開展,或者是有心無術的引導。這的確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當然,我們在引導學生們好讀書、讀好書的同時,也要以身作則,對學生形成耳濡目染的影響。“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教師能夠讀書破萬卷,勢必也能做到上課如有神。

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鍊,也是蘇霍姆林斯基書中提到的核心概念。而“到大自然中去”被蘇霍姆林斯基成爲“思維的活的源泉”。這對於當代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青少年們有着很好的借鑑意義。

現在的學生在室內待得時間太久,在室外待得時間太短;在教室內待得時間太久,在野外待得時間太短。而神奇的大自然其實是一本更巨大的教科書,大自然中更有着無限待開發的課程,我們應該爲學生們提供更多這樣的場所,提供參觀、研究大自然的機會,而我們教師要做好引導者,帶領學生們從中學到更多的智慧。在大自然中,學生們可以觀察到很多,感受到更強烈的萬事萬物的聯繫,從而使思維得到更好的開發。

“閱讀”與到“到大自然中去”,可以說應該成爲學生們行走的兩條腿。古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不也是這個道理嗎?閱讀給予學生們成長的陽光,而到自然中去則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缺的空氣,唯有二者俱全,才能孕育出更有生命力的個體。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3

暑假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用精闢的教育理論知識結合生動的教育實例將其幾十年可貴的教育經驗展現在我們面前,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有效的切實可行的建議,爲我的工作和學習帶來了啓迪,使自己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和深深的洗禮。書中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對學生的關愛、對教育的理解,深深感動着我。

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爲什麼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蘇霍姆林斯基在文中做了直截了當的解釋:那是因爲在學校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這不正與我國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觀點不謀而合嗎?這不禁使我想到我們在平日的教學中當出現學生成績考得不好時,常常埋怨學生學習自覺性差,認爲考得不好的一切願因都出現在學生身上。

我們平時在抱怨、發牢騷時,有沒有認真思考過,在我們的課堂上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在進行腦力勞動嗎?在我們的課堂上爲什麼會出現學生掉隊的現象呢?這條教育原則我們也常掛嘴邊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如果我們做教師的能對學生進行細緻的'瞭解,能夠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檔次的問題,使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和可能性都有能力發揮出來的話,那麼所有學生就能享受到腦力勞動中成功的樂趣,就能夠不停地進步。

“用一生準備一節課。”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沒有時間”這個問題時,談到一位歷史老師用一生的時間來準備每節課,這讓我們深感慚愧。終身教育談了多少年,依然說得多做得少;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依然是掛在嘴邊,羞澀在心裏;要把教育當作一種藝術來追求,當作一項事業來奉獻,仍然只是說說而已。

從蘇霍姆林斯基談論教師讀書和寫教育日記兩個問題的文章中不難看出,他的一切教育智慧都來自於他的實踐,因此他的理論對於從事教學工作的一線教師有着十分現實的指導意義。讀書,應當成爲一種需求,一種習慣,應當是摒棄了一切功利主義的閱讀。一張長條桌,一把藤椅,一盞檯燈,讀書於日圓月缺,挑燈於古典今著,只爲一種心境。寫教育日記應成爲一種心靈的旅行和恆心的歷練,日日寫,月月寫,寫教學心得,寫教育敘事,寫工作感悟,於這點點滴滴的積累之中,增強自己教學的理性,豐富自己的教學智慧。直到將來的某一天,我也會說我是用一生來準備這一節課的。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不積跬步難行千里。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態,踏踏實實的研究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真正用心去愛自己的事業,在每一個細小的環節中,精益求精。那麼我們備課、公開課的一些弊端問題,是不是可以迎刃而解?

在近半個世紀後的今天,這本厚厚的專著仍歷久彌新。一個個建議,無不體現一個偉大教育家的遠見卓識,也給我們教育的一線工作者提供了最切實際的目標和方法。這本書給後人的最大啓示是:教育理論工作者應深入教育教學第一線,做深入細緻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時刻不應忘記肩負的理論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論家與教育實踐家的完美結合。讀着這本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爲我們指點迷津。書中的教育思想,一定會對我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4

讀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是:教師走進課堂不僅帶着"智力"、"體力"去,還得帶着"心"去,盡力忘"我",忘了我的身份,忘了我的年齡。

讀了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識到我們平時上課也正是缺少這些呀,新課程給師生雙方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變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記憶、模仿的過程變爲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變化,教師不再告訴,不再包辦代替,教師成爲孩子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

作者認爲幸福分三層,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保障",第二層是"藝術生活",而第三層則是"獨立思想"。而這三層分別代表三種教師類型,第一類將教師工作僅僅當作應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飯吃,這類教師不大可能有很大長進,他們平時表現出來的就是有錢的多幹點,不給錢的少幹些,甚至不幹;上班最好晚點來,下班最好早點走。因爲他們的精神生活這二、三層還沒建起來,所以他們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類教師以教師工作爲樂趣,他們覺得教書就是藝術。這類教師會把課儘量上得生動些、新穎些,他們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爲愛而無比幸福。第三類教師將教育工作當作思想的起點,在一生的教育活動中,不斷探索,不停地追問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滿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經常會有一些心得,經常會求教於書本和理論,若干年後他們會成爲專家,教書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對生命的一次次體驗,他會很幸福和滿足。

願每一位教師朋友都能擁有幸福人生。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5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扣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在這個疫情期:間,我利用教學空餘時間拜讀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專着《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感受頗深。書中每一條建議都結合生動的事例,加以精闢的分析,無不充滿教育的智慧。

在前面幾條建議中,把閱讀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在第19條建議中,他說:“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書上作了這樣一個比喻,學習困難的學生更需要閱讀,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沒完沒了的補課,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因爲閱讀能教給學生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我們當教師的工作起來也就更容易。

這不禁讓我想到我們身邊有不少家長竭力反對自己的孩子閱讀課外書籍,而讓他們死摳書本。認爲書上的學會了,學習成績自然會好起來,其實不然。學生死記硬背也不可取,因爲今天會默,明天就忘,就是記住了不知道怎麼去用,也只能成爲一種“死”知識。更嚴重的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慢慢失去學習興趣,產生逆反心理,最後真正淪落爲後進生。而且他這章節中,他講述了一個數學老師培養學生閱讀。這讓我更有感觸,閱讀不再是語文學科功利性的東西,而是一種培養思維的方法,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由此看來,我們教師轉變觀念是當務之急,理解素質教育的實質,爲這些孩子推薦合適的讀物,讓優秀的文學作品來充實他們的頭腦,陶冶他們的情操,使他們真正成爲有文化、有修養的現代文明人。

他還說到“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可是在我們日常的工作中發現,有許多同學他們整天都在忙於補作業,忙於訂正,根本也抽不出多少時間來進行閱讀,他們的閱讀量少,閱讀速度慢,由此循環下去,閱讀對他們來說就越來越困難,也失去了閱讀的興趣。

如何保證孩子充足的閱讀時間,這也是我們老師當思考的。以後在工作中,不再認爲閱讀是課外的份,可以適當對作業慢的同學少一些抄寫背誦的作業,讓他們抽出時間來閱讀,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和興趣。

教育是一個週期性很長的特殊職業,教師要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即使補丁,也能鏽成一朵花。先只管耕耘,不要問收穫。教育因我們而精彩,我們因教育而幸福。我們既要爲孩子的一生成長奠定基礎,也要使自己的生命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