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大學讀《圍城》有感的範文

大學讀《圍城》有感的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圍城作爲我國一本當代諷刺小說,錢鍾書通過一系列的人物塑造,打造了一個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羣相。下面是讀《圍城》有感的範文,歡迎參考閱讀!

大學讀《圍城》有感的範文

  讀《圍城》有感的範文

大學裏的第一個寒假,也就是這個漫長的寒冬,我在家讀了錢鍾書的《圍城》。還在上中學的時候就經常聽到周圍的人談論《圍城》這本書,而這本書裏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城外的人想進城,城內的人想出城”,當時是沒讀過這本書的,但每次聽這句話卻總能讓我陷入沉默之中……

《圍城》的開篇就講到了出國留學知識青年回國時在法國郵船上的情景。裏面有一段描述讓我尤爲心寒。“船上這幾位有在法國留學的,有在英國、德國、比國等讀書,到巴黎去增長夜生活經驗,因此也坐法國船的。他們天涯相遇,一見如故,談起外患內亂的祖國,都恨不得立刻回去爲它服務。船走得這樣慢,大家一片鄉心,正愁無處寄託不知哪裏忽來了兩副麻將牌……妙得很,人數可湊成兩桌而有餘,所以除掉吃飯睡覺以外,他們成天賭錢消遣……”“天涯相遇”,“一見如故”,“一片鄉心”,卻“成天賭錢消遣”……赤裸裸的諷刺啊,讀到這裏真的讓人無比心寒。

後來出場的便是小說主人公方鴻漸,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準岳父周先生被他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方鴻漸在歐洲遊學期間,不理學業。爲了給家人一個交待,他在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到達上海後,在已故未婚妻父親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文紈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但方鴻漸最終與蘇、唐二人感情終結。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方鴻漸與趙辛楣等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由於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複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後來他與孫柔嘉結婚,可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從婚姻是“圍城”,到最後感慨人生是“圍城”。方鴻漸不斷渴望衝出“圍城”,卻又不得不進入另一個“圍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對,老是與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馳:他不想結婚,但父親卻塞給他一個老婆;他不想得什麼學位,在父親和岳父的催促下,卻買了一個假的文憑充數;他不愛對自己一片癡情的蘇文紈,愛上了溫柔伶俐的唐曉芙,最後卻因爲誤會分了手;他害怕自己愛上孫小姐,卻糊里糊塗地答應了孫小姐的婚事……是他自己將自己困在了圍城裏。

第三章中,褚慎明說英國有句古話:“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蘇文紈說:“法國也有這麼一句話。不過,不說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人物的命運與現實的鬥爭生活結合,這種荒謬性是他們精神上的圍城造成的,只有面對廣闊的生活,才能擺脫各種圍城的束縛……

是啊,人生處處是“圍城”,結而離,離而結,沒有終局,存在着永恆的困惑和困境。可是如果我們自己打開自己心中的圍城,享受當下的生活,又怎麼會被人生的圍城所困呢?

願熱愛生活的你我都活在當下,享受當下,不被困於圍城。

  讀《圍城》有感的範文

《圍城》是一部以諷刺知識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爲主題的小說,目的是力求刻畫出當時某一空間某一羣體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理解“圍城”這兩個字,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詞,在某種層面上,它與西方現代主義所描寫的人類的尷尬困境所採取的一些象徵手法不謀而合。書中充滿苦澀的笑,無奈的自我欺騙,這都是這部小說的成功所在。

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衝進去了,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所包圍。錢鍾書以他灑脫幽默的文筆,述說着一羣知識分子的快樂與哀愁。這部作品已被譯成世界上多種文字,有十數種不同的譯文在各國出版。在美國,由於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錢鍾書爲題撰寫博士論文和專著。法國的西蒙·萊斯曾說:“如果把諾貝爾文學獎授給予中國作家的話,只有錢鍾書才能當之無愧。”對這種說法,我雙手贊同!

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爲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的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爲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着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很多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僞,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僞,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