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莫高窟》課文讀後感(精選12篇)

《莫高窟》課文讀後感(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莫高窟》課文讀後感(精選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莫高窟》課文讀後感(精選12篇)

  《莫高窟》課文讀後感 篇1

今天學習了《莫高窟》一課後,我瞭解到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位於甘肅省的三危山和烏沙山之間。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裏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畫,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結晶。其中的第194窟是一尊力士,這是屬於盛唐的作品。他滿身肌肉,很發達,後面有一把大刀;面部很肥,眼睛凶神惡煞;上身半裸。看起來栩栩如生,就像真人一樣。

我想,這可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結晶啊!那時沒有現代化的工具,只有用石頭、鐵鑿、錘子,認認真真的雕刻、打磨出來,如果是稍有不慎,可能雕塑就會毀掉。雕塑一尊雕像,需要堅定的信念、高超的技藝,還有一生辛勤的勞作及幾代人的努力。

多少遠去的馬匹,落在塵封的路途,依稀聽見"噠噠"的馬蹄和嘶吼聲。

多少醒着的靈魂,在敦煌無盡的蒼穹,任由我想象,在聖地的石窟,我緊緊地攥住飛天的夢想。

課文中的敦煌,不禁讓我在心底驚呼,這纔是藝術,這纔是生命。人世間最有吸引力的,莫過於一羣活得很自在的人發出的生命信號。而這種信號充滿了敦煌,這信號是磁,是蜜,是渦卷方圓的魔井,沒有一個人能夠擺脫這種渦卷,沒有一個人能夠面對着它而保持平靜。

這樣的敦煌,不朽於中華大地的敦煌,東方的藝術聖地,如此壯闊,如此莊嚴,如此神聖,如同我的祖國,如此的令我驕傲。

  《莫高窟》課文讀後感 篇2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課文是《莫高窟》,我們的語文老師得我們講了莫高窟的故事。我們聽了這個故事,含知道了莫高窟在我國的甘肅省,莫高窟裏邊有彩塑、壁畫、藏經洞等,我還知道藏經洞有許多文物,如經書、文書、帛畫、銅像等六萬多件。

莫高窟不僅有塑像,還有壁畫,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我覺得我過得古代人民使用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我聽到了我國的莫高窟許多文物,但是許多文物都被帝國主義分子搶走了我們聽到了這個,很生氣,許多的文物被搶走。莫高窟裏有492個洞窟,來說對我們說,第19個就是藏經洞,還有許多的洞窟有塑像、壁畫等。

莫高窟是我國的文化遺產,他的藏經洞裏有數也數不清的經卷、繡畫和法器,並在牆上畫了精美的壁畫。由於王道士的無知和我們國家的貧弱,導致帝國主義的盜寶分子都接二連三的來到莫高窟拿走了許許多多的文物。被盜的文物都是我們祖國的無價之寶,卻就這樣被外國人拿走。

它經過了多少代人的親手打磨,注入匠心,浸透智慧。故一朝大顯於塵世,頓時驚豔不斷,不止是遊人,學者,不止是藝術家。作者一再感慨,一再沉思,時而想象,時而述說,總之是入情入理。它就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場,值得飛天后人的我們代代珍惜。

我國古代人民用勞動和智慧的結晶,這每一尊彩塑、每一副壁畫,都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我讀了這篇文章,爲舊中國的貧弱感到可惜,爲新中國的強大感到自豪!我現在要好好學習,長大後來保衛我國的文化遺產,讓我國更加繁榮昌盛!

  《莫高窟》課文讀後感 篇3

學了《莫高窟》一課後,我深深的震撼着。莫高窟的存在價值?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是不能夠做出資深的回答的。也許,莫高窟是歷史、宗教、道德與美的結合吧!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也許這就是莫高窟存在的價值。

“色流”在文章後的解釋中他就是一個很生動形象的詞。然而,在本文作者的眼裏“色流”不僅僅是一個詞而是不同的朝代在莫高窟中的演繹。

北魏時期的色流“青褐渾厚、色澤濃厚,沉着得如同立體”。大家都知道北方人一般都高大威猛。古代多戰爭,在這般文化孕育之下的兒女作的畫自然多了一分強悍,少了一分溫柔。

隋文帝統一中國之後的色流卻跟北魏大不相同了。戰亂少了,天下有了一定的太平,文人、才子一一涌現,人們不在滿足於過去的粗布衣服,毫無生氣。於是“衣服和圖案都變的華麗”那這時的色流當然就是“開始暢快柔美”了。

唐朝盛世,盛世唐朝。他比北魏少了些兇悍,多了些文雅。但是,又不缺豪邁。比隋朝少了些溫柔,多了些激情,但是又不乏華麗。宮中歌舞昇平,朝廷官員其樂融融;街上喜氣洋洋,天下百姓載笑載言;山間豪氣昇天,文人才子賦詩連連。在這樣一個盛世,色流當然是“猛的一下渦旋卷涌”。

唐代已成爲過去,五代已經到來,他已沒有唐代的雄風,而是變得溫柔了。於是“精細”成了這個時代的色流。色流中少了鮮明的色彩,變得有點灰暗了。那一定是宋代了,國破家亡的滋味有誰嘗過呢?在這個戰亂多於太平的年代哪裏還回有歡快的整體氣象呢?

作者能夠如此仔細的觀賞莫高窟,從着一方水土中看出一千年的生命來;看出莫高窟存在的價值來,這實在是令人驚歎呀,想一想自己遊覽名勝古蹟時馬馬虎虎,匆匆而過的情景真是慚愧呀!只有用動情的眼光,真摯的心才能夠看得明明白白!

  《莫高窟》課文讀後感 篇4

《文化苦旅》是從初二開始讀的,記得猶爲清楚的是《貴池儺》我連題目都沒能認全。曾經能背誦自序中的大段文字,也會感嘆中華大地的鬼斧神工,也會欣賞餘老的文字功力,只是我還不明白他的“苦”在哪裏。

高中的時候在幾次傳閱中把我的第一本《文化苦旅》遺失了,於是又去買了一本,再次翻閱,那久違的昏黃的書頁看到的是與當年不一樣的心情。從莫高窟中華民族痛失瑰寶到時風雨天一閣那座公存的藏書樓,從沙原隱泉到江南小鎮,雙從吳江船到時牌坊,不是是春歌夏曲還是秋韻冬情,最後平復心跳,還是要回歸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肅。我還沒有能力探索中華文明的底蘊,但即使只是讀書也還是願追隨餘老的腳步,看一看中華大地上悠久的歷史,尋一尋歷史背後隱匿的文明。很想去一次敦煌,看看作者筆下的莫高窟,感受一番沙漠深處的遺存是如何的熾熱亦溫煦,抑或狂放且沉着,去聆聽那些古老的故事體會瑰寶痛失的心情。我不是個學者,只是個學習者,還只能到從文字中感受一些自己淺顯的認識,我想也只有在踏上那片土地的時候纔有資格說了解了苦旅背後的真正辛酸吧。

上大學的時候從家中帶了幾本書,其中就有《文化苦旅》,只是閒置了很久都沒有再去細看。也曾想過自己嚮往已久的都江堰在經歷地汶川地震後如今是什麼樣子了,是否還有讓人莫名緊張疑似山崩即至的感覺;也感嘆過自己至今也沒能看成貴池的儺儀儺戲,無法觸摸作者筆下中華民族的精神史。大二上學期偶然翻閱了那篇《上海人》。

當時並沒有很深的感觸,只覺得當代人文文化並沒有太多值得深考的價值,沒想到後來有機會去了一次上海。我喜歡老北京的衚衕,欣賞西安的古蹟,只是從沒想過去上海看看,只覺得一座現代化都市,看高樓麼,大連有,看景緻麼,不見得比大連好多少,至於人文,那時我並沒有如此深刻的認知。可是還是去了,原來,上海的文明真的不僅僅在於他是一座現代化都市,像《上海人》中說的,到上海旅行,領受最深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上海人。走在大街上,坐在地鐵裏,停留在商場中,即便不說話也很快就會被辨認出來,這就是這個有着特殊文化方式的上海文明,當然,如果沒有看《上海人》,即使當時被認出來也不會有現在這種意識去感受原來這就也是文明,這也是當代文化走向問題吧。

《文化苦旅》是我喜歡最長久的一本書,也是我在不同階段都原意深讀的一本書,或許我的認識仍然淺顯的很,但是既然是解讀文化,我想每個人的認識與體會也應該有所不同吧,所以,我願意繼續追隨你的腳步。

  《莫高窟》課文讀後感 篇5

是華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與神話模糊了界線;她傳承了遠古文明,把壯闊的華夏文明播揚翻騰;她詮釋了中國古老文化,舉行着橫跨千年的遊行;她濃濃地吸納了無量度的才情,因華美而矜持,因富有而遠藏。

“莫高窟是可以傲視異邦古蹟的地方,就在於她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着,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生命,一個多麼神聖的名詞,神聖到我找不出任何詞語來形容對她的敬畏,唯恐褻瀆了她。她用累世風雨也彈拔不動的鏗鏘向我們袒露出全部的真誠,和那份不會在寒風中凝固、不會在冬夜裏冷卻的熱情。

餘秋雨先生筆下的莫高窟,如一首遙遠的歌謠,神祕的唱響,震憾了世界,那份來自心靈的迴響,驚歎於睥睨一切的文明。

餘秋雨先生筆下的莫高窟,如一陣遙遠的風,將世人滿身的塵土抖落,讓靈魂在洞窟之間穿梭,用心去感受遠離喧囂的靜謐生命。

那裏沒有世俗的流言,沒有旁人的側目,曾經灑下的汗水,早已釀造成了神祕美麗的風景,供世人瞻仰。“如果你在那裏瞻仰中國古老的歷史,你會身不由己,踉踉蹌蹌,直到被歷史的洪流所消融”。

從色澤濃厚、筆觸奔放的北魏遺存到短暫統一、文化積澱的隋朝,再到漩渦卷涌的盛唐等多個風雲變幻的朝代,她引領着我們徜徉其中,去領略真正的人性。

“她把人性神話,付諸造型,又由造型引發人性,她是一個民族內心深處的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聖潔的沉澱,一種永久的嚮往”,馳騁沙場的北方驃壯之士,裹捲成圖案的繁花,掛着千年不枯的吟笑的雕像,持劍長歌的陸游,與蘇東坡遙相呼應的辛棄疾……這無一不在印證她那擯棄了刻板的自由人性。她給我們展現了一種神人交融的狂歡,一種時空飛騰的釋放,一種宇宙意識的霓虹。在這裏,狂歡是天然秩序,釋放是天賦人格,藝術天國是自由的殿堂。

從餘秋雨先生的《莫高窟》中我讀出了那份屬於中國人的驕傲,讀出了歷史的風韻和那份歷史的沉重感,也感受到了餘秋雨先生的文化人格和靈動的人性,一種骨子裏浸透的文化氣息。

我向往莫高窟,嚮往敦煌,嚮往大漠,嚮往那遙遠處飄來的絕響……

  《莫高窟》課文讀後感 篇6

夜讀《莫高窟》,如置身其境,鳴沙千里,危山不語,留枯樹黃葉,無邊風聲,皎月當空,怒灑白露,千年繁華,萬里敦煌,剩一窟影····

繁華總是好的,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應有春風馬蹄,長安看花;應有閒庭信步,花弄雲影;應有揚州十里,水溫人柔;應有春風迎棹,百花爭妍;應有奉旨填詞,金宵苦短;應有碧玉簪羅,西湖美景;應有宮牆紅酒,酥手楊柳;應有千金置酒,今朝可醉;應有桃符新換,爆竹初響···太多的應有,可到頭來,又要嘆門外樓頭,繁華競逐,悲恨相續,一夢方醒···

細想人生,如夢。廿載之途,始於微步。襁褓之始,落於民戶,髻角猶發,自然快活,置於黃髮,天性未縛。飛來橫禍,含淚度過,堅強猶且,求學若渴,步步至此,實爲艱途,等閒視之,一笑且過。友朋幾人,時有唱和,人生如此,亦不爲過。

勸君莫貪繁華,此殊不值刻求,須記千年繁華如流水,只剩得人去樓空。惟兢兢業業,爲己事,爲國榮,小可齊家,大可治國。出門君子,磊落大方,身行於世,道德至,術業專,踏實奮進。如斯,自可由他花開花落,任他雲捲雲舒。更有幸,可呼友,紅泥小火爐;殊難得,攜佳麗,春江花月夜。

至此,足矣,則待老之將至,可名至實歸,望江水東逝,無愧於心,亦無愧於世。日:且由他去。

後記——夜讀《莫高窟》,有感,頓覺人生之短暫,實應有所追求,明是非,知取捨,張弛有度。謹記之,與諸君共勉。

  《莫高窟》課文讀後感 篇7

人類對於自身的起源總在不斷地探求,不斷地尋覓,這種熱情和執著一代又一代從未熄滅。那裏有某種神祕的呼喚,某種與血脈相連的情愫。

於是《莫高窟》寫進了教材。那是歷史在某一個瞬間遺留在絲綢之路上的一顆華夏文明的璀璨明珠。那彩塑、那壁畫,無不凝聚祖先血液中某種殷紅的期盼,那飛天的舞姿如此神奇,那美麗而迷離的眼神永遠閃爍在那個混沌的、只有浪漫的想象的歲月,那是祖先對人類文明的理解、渴求還是某種含糊的解釋;那微笑的神靈呀,只有我們——華夏民族的後裔才能在煙塵中讀懂,因理解而膜拜。於是纔有了今天演繹的敦煌舞曲,纔有了一本又一本讀來讓你性靈澄明的敦煌故事,那裏有嚮往,有抗爭,有血有淚有嘆息,也有微笑!

“莫高窟保存着兩千多尊彩塑。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有一尊臥佛長達16米,他側身臥着,眼睛微閉,神態安詳。看到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遊人無不嘖嘖讚歎。

莫高窟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記錄佛教故事的,有描繪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還有描摹自然風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飛天。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採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綵帶飄拂,漫天遨遊;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看着這些精美的壁畫,就像是走進了燦爛輝煌的藝術殿堂。 ”

這是課文中的兩個介紹彩塑和壁畫的段落。儘管這種穿透歷史的仰望有些吃力,但是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有效的補充完全可以縮短仰望的距離。可以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畫,特別是美侖美奐的飛天,並配以優美的音樂,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聽享受,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可以收集大量的資料,如彩塑、壁畫豐富的圖片和《藏經洞發現與敦煌遺書流散》等補充閱讀材料,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幫助理解課文內容。

課堂教學的流暢,學生眼中的激動,與我訴說的眼神交匯,我的心滿滿地,滿滿地被填充着。但始終感覺意猶未盡,總覺得還有什麼沒有告訴我的學生,好像總還欠了他們一些什麼。孩子們明亮的目光還可看到更遠更遠……

讓他們再寫寫閱讀的感受,再補充一些歷史文化的文本閱讀。這些都做過後,心裏仍然不夠踏實。走在濠河橋畔,側目望去——南通博物館羣落。

她真實記錄着南通悠久的歷史文化,生動展現着南通建設的豐碩成果;堪稱融人文和科學於一體的故鄉史詩,集氣質與風韻於一身的城市畫卷;是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是積澱豐厚的教育資源,更是廣闊生動的文化課堂。

家鄉的記憶!和絲路花雨一樣的記憶!

當學生真正走進博物館時,似乎已經熟睡的歷史文化頃刻間在學生凝視的目光中激動地醒來,在這鮮活的閱讀方式中,城市的記憶一次又一次被打開,並得以如此明亮地被繼承和延續,記憶就不僅僅只是記憶了。一旦靜默的建築和凝滯的文明碎片被溫柔地觸摸和理解時,歷史的血脈和現代乃至未來便被暢快地聯結起來。

俯察家鄉熱土,沉澱歷史記憶,接受文化薰陶。孩子們在凝望、觸摸、撿拾、體驗中繼承着優秀的歷史文明,在浸潤和濡染中培養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使命感,這是教育的責任,也是語文的責任。

  《莫高窟》課文讀後感 篇8

“中國的文化古蹟常常帶有歷史的層累性”。是的,莫高窟就是其典型的例子。讀完整篇文章,被他那精美的文字所吸引。利用色彩的變化,娓娓述說着歷史的變化。不僅道出政治的更替經濟的變化,更難能可貴的交代了莫高窟壁畫的時序性和差別性。從藝術的角度闡述時代的變遷以及藝術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北魏戰事激烈,“色澤濃厚沉着得如同立體,筆觸奔放豪邁得如同劍戟”。當色彩“暢快柔美”的時候,是那英勇的隋文帝統一了中國。唐代,對於中國人來說,無疑是一個輝煌的歷史。大唐帝國,以一個帝國來稱呼,一點都不恭維。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各民族團結,大量的外族人開始融入唐代社會。這時的色彩也開始爆發,爆發的並不野氣,“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線條,幻化爲壯麗無比的交響樂章”。五代的“色流更趨精細”,“由熾熱走向溫煦,由狂放漸趨沉着”。當“歡快的整體氛圍”不在擁有,色彩灰黯,舞蹈者的“舞姿也開始變得拘謹”的時期。大宋的國土已經支離破碎。到元代,那豔麗的火紅的亮麗的紅色已經失去光澤,不再擁有屬於它的光環......

莫高窟的魅力不僅僅是侷限於藝術,歷史、文化、宗教、藝術的四重交織,讓人在這大漠之中感到生命的可貴。

莫高窟的神祕,也許不是餘秋雨能寫明白能述說清楚的,只有等你自己去解謎了。期待莫高窟之行。

最後想說,餘秋雨,你牛。讓我感受到的不僅是您的文字功底和藝術功力,更讓我能感受到如同和您一起站在莫高窟的洞窟之中感受它的魅力。謝謝您的《莫高窟》,《文化苦旅》我將進行到底。

  《莫高窟》課文讀後感 篇9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河畔,始建於366年,經歷了十六國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莫高窟不僅記錄了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代教信仰,保存了豐富生動的藝術形象,展示了中古時期廣闊的經濟,文化,科技等社會生活場景,反映一千多年間的藝術流傳及演變。

敦煌石窟藝術內涵十分豐富,牽涉到宗教歷史,藝術等多方面學科知識。每個時代,每個洞窟又有這獨特的藝術特色。因此,要理解博大精深的敦煌藝術。融會貫通以後在通過,自己的講解藝術傳達給觀衆,並不是一件易事。敦煌研究院每年對講解員做專業的培訓,從敦煌藝術研究院到當今文化等各方面提出較高的要求。目的是讓人們瞭解更多的知識。

  《莫高窟》課文讀後感 篇10

讀了《莫高窟》後我才真正感受到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

讀了《莫高窟》我好像身臨其境,親自摸到那精妙絕倫的彩塑,親眼看到那宏偉瑰麗的壁畫,親腳踩在那藏經洞的地板上……

讀了《莫高窟》我又有點憤怒,憤怒那些那野蠻無理的侵略者,無情的掠奪毀壞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讀了《莫高窟》我不禁想起了《圓明園的毀滅》。圓明園在沒受到侵略者的毀害時是那麼的美麗輝煌,充滿着歷史長河的氣息。可自從八國聯軍到圓明園後的日子,一切都變了。兇悍的侵略者把能帶走中國歷史的“寶貝”全掠走,不能帶走的便無情的毀滅。

讀了《莫高窟》我就立志要好好學習,不再讓歷史的悲劇在上演,不再讓中國的歷史長流哭泣!

  《莫高窟》課文讀後感 篇11

《莫高窟》是《道士塔》之後的一篇,這一篇脫離了《道士塔》中的對莫高窟文化被破壞的惋惜和痛心,那一句“我好恨”實在是震撼了我,在這一篇裏餘秋雨撇下所有,一心去欣賞這“受傷”的的莫高。

很喜歡其中有一段,餘秋雨論述了中國文化遺址與外國的不同,他寫了,中國的文化遺址常常帶有歷史的層累性,他認爲外國的很多都是歷史上當時修建然後興盛於一時,之後就是純粹的遺址,而中國的文化遺址是經過長期的積累沉澱,或者是其他原因,在不斷地更替着,纔有生生不息。

  《莫高窟》課文讀後感 篇12

他開始動身了,餘先生來不及阻止他,我也來不及了,一切都來不及了。

王道士到底是來了,他背對着歷史,我看不到他的眼睛,揣測不出他作爲一個凡人的內心。餘先生說他穿着土布棉衣,畏畏縮縮,原是一個逃荒的農民。我說爲什麼要“畏畏縮縮”呢,有人要傷害他嗎,還是正因爲沒人傷害他才使得他如此恐慌?

道士,當了佛教聖地的家,在莫高窟,敦煌文物藏在那裏,或是葬在那裏。大漠孤煙,它們寂寞得如同守護他們的僧侶。直到有一天,等來了命中註定的“伯樂”—斯坦因。是的,一疊銀元,成交,五箱經卷。餘先生說他怕自己的筆會不沉穩,所以只能簡略地說。說年份,說人物,說交易雙方的“貨物”,沒有說盈損。他怕自己承受不住,更怕後人承受不住,這一刻不能沉穩的豈止只有筆!

籲—,車隊出發了。餘先生說斯坦因回頭看了一眼西天悽豔的晚霞,但我不相信斯坦因會在乎那個流血的民族,在他看來那鮮血淋漓的傷口也許是咧開的豔脣,是在感謝上帝敦煌文物終於等來了“知音”,而他則是成全中華文明的英雄。不知那頭拉牛車的黃牛是否因爲這次的貨物多了幾分歷史塵埃的重量而比以往走的緩慢些。

合上書卷,掩面沉思。這是一場文化的苦旅,那個苦旅的道士真的是個罪人嗎?我聽不到回答,這次連歷史也犯了難。他只是一個愚昧無知的農民,是來逃荒的,來時沒有任何惡意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只是他的飢餓命令他走下去,走下去。或許正是莫高窟看到了他的苦難,也看到了自己在大漠中無望的未來,才自動裂開一條縫,將自己所有的寶物全贈予他,以便讓它們逃離這寂寞荒涼的沙漠。而它們自己也寧願漂洋過海,浪跡天涯,再不願忍受這被遺棄冷落的日子。這原本只是一場可愛的賭氣啊。

既然是賭氣,那麼氣消後,哪怕再不羈的遊子也會思念故土吧。敦煌文物此時一定在倫敦博物館裏焦急地等待着我們接它回家,可回家的路是如此的遙遠,而我今生最怕的就是讓人失望兩次。只是於我又能做些什麼呢?只好站在泛起淡淡青苔的拐角處,撫摸着莫高窟古老的傷口,輕輕安慰道:莫高窟,莫高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