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教學理論》有感

讀《教學理論》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教學理論》在第五章“主要教學行爲策略”談到了課堂中教師的“理答策略”。所謂“理答策略”,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的方法。這裏我想談一談關於表揚的話題,因爲這是常用的,但又不好操作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於永正老師講,上課要準備一百頂高帽子。我想這高帽子還要戴好,戴合適了,不能隨意拋。“教師表揚學生應採取慎重態度,並非所有的表揚都有利於學生的學習。”(p210)書中列出12條“有效表揚與無效表揚的比較”,在“無效表揚”欄目中,我發現自己在這方面的問題。比如,課堂上氣氛比較沉悶時,表揚這一武器就用上了。一學生站起來發言,也不管回答是否靠譜,都是一率的“你真有勇氣,真不簡單。”真不簡單嗎?這樣的表揚就屬於“只獎勵參與,而不考慮行爲結果。”這樣的表揚缺乏誠意。經常見到語文課上,老師指導學生朗讀。所有學生朗讀後,老師給予表揚——“讀得不錯”,“讀得真好”。不難發現,由於簡單地將表揚理解爲“保護學生”“賞識教育”,這位老師的表揚失去針對性。學生感覺讀得很好的地方得不到老師的肯定,感覺不知如何處理的地方得不到修正;讀得不好的同學還自以爲讀得不錯,導致學生求知不深入,淺嘗輒止。這樣的表揚就屬於“不考慮學生是否付出努力或取得成績,而給予表揚”。表揚不是萬能的,是把“雙刃劍”,只有合適有度的表揚纔是適用的,反之過多的表揚會帶來相反的效果。表揚氾濫,且無內容,這是教師的一種“不作爲”。有人指出:一些過多的、籠統的表揚,成了美麗的空中樓閣。這些現象大大削弱了教學的評價導向功能,原來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形成模糊的知識概念,造成了知識的誤區和科學陷阱。心理學研究表明,首次表揚對學生的觸動是最大的,隨着表揚次數的增多,對學生的刺激程度就會減弱,其價值就會慢慢降低。隨着學生年級的升高,教師口頭評價對學生帶來的刺激程度就會慢慢地減弱。隨意的激勵是無法對學生起到促進作用的,而且還有可能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造成很多學生只能聽表揚,不能聽批評,認識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盲目樂觀起來,缺乏對自己的正確判斷,勢必對其心理與行爲帶來不好的影響。從書中“有效表揚”的第一條“依具體情況給予表揚”,到最後一條“鼓勵教學過程之後與學習任務有關的行爲”,大多着眼於對學生的努力行爲本身進行評價。美國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在其著作中,也專門談到了稱讚的藝術。最重要的一條規則就是:“只能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誇獎他們的品性和人格。比如說,當孩子打掃了院子之後,說他辛苦了,或者院子看上去多麼棒啊,只有這樣的評論纔是平常的、自然的,而誇他是個多好的人幾乎毫無相干,也不適宜。讚美的話語應該讓孩子看到他的成績的真實情況,而不是他品格的扭曲變形。”“表達中要充滿欣喜和讚賞,言辭中要傳達對孩子的努力的承認、尊重和理解。”(《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京華出版社)所以我們對學生的表揚要避免那種空洞的、簡單的評價,要針對具體的行爲進行合理的、詳盡的描述,改變傳統的定性式的評價,多一點質的評價——不光讓學生知道好,而且還要清楚知道自己究竟好在哪兒,從你的話語中受益。這樣學生纔會充滿內心的滿足和對自我的肯定,而不是盲目與焦慮,這樣的表揚纔是有效的。

讀《教學理論》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