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讀後感範文

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讀後感範文
  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讀後感1

近日,拜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心中感慨良多,在讀的過程中,有不少收穫,但也涌起絲絲慚愧,雖然不能說自己的教學是無效的,但起碼是一直處於低效狀態,現在才更清楚地意識,教學必須有效,追求高效教學。說說自己的一點點體會吧。

在這本書中,余文森教授就把教學的有效性放在第一講,過玉米地掰玉米的隱喻形象地對應學習的有效性三個方面指標:

一、學習速度;

二、學習結果;

三、學習體驗。一節課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這就要提高單位時間的教學質量和效率,餘教授也理出了低效教學的幾個表現。如何提高課堂有效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衆所周知,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抓住重點語句懂得……道理。

而目前教學,我們部分老師恰恰忽略了這點,上課時存在隨意性、盲目性,以致於出現課文中該教的內容沒有教,有些內容卻一再重複等現象,可想而知,這樣的課堂教學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體現教學的有效性。明確了教學目標,就會避免課堂教學內容的隨意性,實際上也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餘教授又“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的論述,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這也是社會對教師的期待,更是每一名教師的發展方向,對教師自身的素質要求也更高了。

隨着課改的深入,再回頭審視自己的教學,漸漸發現,由於過分注重情境的'創設,課堂熱鬧了,但教學效率卻低下了。記得一次上《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課堂上也出示有關圖片的輔助教學,老師極力用慷慨激昂的語言調動學生積極性,但學生卻反應平淡,最後也勉強上完了課文。

課後一位老師的點評一針見血:這篇課文時代背景十分重要,背景知識瞭解不充分,僅靠幾張圖片,閱讀也是沒法有效進行。在第四講中,餘教授就說:“你不能絕對化,不能爲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學習的憑藉或工具。”一個形象的比喻又點出了情境的價值: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需要溶入湯才能被吸收,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是呀,既然要創設情境,就得有效地輔助教學,而不能成爲擺設,否則,就不值得我們花心思,就讓學生直接把“鹽”吃進去了。

餘教授還歸納出了幾種教學情境,並結合了一個個生動的案例,讓我受益匪淺。

當然,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下需要教師智慧的、合理的採用相應的策略,這也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因人因時及時調整教學模式。

以上是我的一點心得體會,寫得並不周全,但看了這本書確實帶給我不少收穫。教學路漫漫其修遠兮,我會不斷學習,把收穫播種入教學行爲中,來獲得更多的收穫!

  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讀後感2

近日閱讀了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這本書。教學有效性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在實際的日常教學中真正落實教學的有效性不容易,教學的有效性的界定很模糊,沒有一個具體的指標來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有效教學的科學理念,從而更好地爲我們的教學服務。

本書的內容由外國篇和中國篇兩大部分構成,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中國篇(上),中國篇(上)是由於文森教授編寫的。在此篇中,又以第三掌的“情感教學”讓我受益匪淺。

教學情感應該是一種教學素養,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教學情感在引導學生認知上有着重要作用。老師的愛憎不能不給學生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教學情感也是教育學生的一種牽引力。積極的教學情感帶給學生積極上進的教育信息,消極的教學情感也會引導出消極的情緒,不正確、不客觀的教學情感還會讓學生產生認知錯誤。

人們常說老師是導演,但更多的時候也是演員,用精湛的演技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這樣的課堂應該是高效的課堂。但是,老師的教學情感首先應該建立在客觀認識事物的基礎上,不能以自己的好惡來引導學生的好惡。成功的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情感投入,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直接的影響。

教師對學生的愛,期望和鼓勵,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起相應的情感共鳴,和諧的師生關係由此建立。作爲教師,就要欣賞、愛護、尊重學生,用愛心與微笑,營造寬鬆而和諧的課堂氣氛,與學生建立起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教師要將激情和微笑,趣味和愛心帶進課堂,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活”起來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無拘無束,輕鬆而愉快的學習,爭答師問,積極而大膽發言,提出自己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互動學習;“動”起來就是讓學生主動來表演、試講,或分組討論,或面對面交流,真正做到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勇於發言。

對那些內向的、膽小的,不敢踊躍發言的學生,尤其對學困生,教師要給於關注,面帶微笑,投去鼓勵、期待的目光使他們鼓起勇氣參與活動。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要不插話,不打斷,認真傾聽,並通過微笑,注視,點頭等動作把重視、讚賞、鼓勵、期待等感情傳遞給學生,對他們微小的進步,加以激勵、肯定。欣賞他們,愛護他們,關心他們,必然會激起他們的上進心。這樣久而久之,就會消除學生回答問題的畏懼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去。因此,教師的愛和尊重,是學生走向成功的前提。

通過閱讀此篇,我認識到,作爲教師,我們要針對小學生的特點,藉助自己親切的語言、豐富的表情、恰當的形體動作等創造一個美的、自然的教學氣氛,並藉助現代教育技術等教學手段,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受到美的薰陶,體會到學習也是一種樂趣,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活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