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內心的重建讀後感

內心的重建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4W 次

不破不立

內心的重建讀後感

認知變,世界變。美好人生,從改善認知開始。

維尼老師在新書《內心的重建》自序中寫道:“我希望能奉獻一本實用、接地氣、可操作性強的心理成長指導用書。我重視實用、有效,所用方法都是爲了解決實際問題,所舉事例也都是來自於生活和諮詢,看起來很熟悉、接地氣。希望通過閱讀,你能學會心理調節、成長的方法,成爲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心理支持者。”

這本書是維尼老師27年心理成長和探索思考的結晶,他以最大的誠意,與讀者分享了自我成長過程中需要面對的種種課題,以及他領悟到的諸多心得。結合大量的個案實例,以簡潔落地的方式,他直白地告訴我們——人生是一場長跑,要學會做自己心理的主人。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人人都帶有心理傷痕,維尼老師借這本書告訴我們,通過改變習慣性認知,瞭解內心的驅力,掌握調節情緒的奧祕,處理好童年的傷痛,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擁有平衡的人生態度,有效地改善性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可以重塑內心,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通過改變不合理認知,開啓全新的生活。

心理成長可以說是人人都有的需求,我們也會被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所困擾。要改變認知,做更好的自己,需要科學方法的指導。維尼老師20餘年的研究和實踐,就是圍繞科學方法論所做的挖掘和打磨。通過自我改變的淬鍊,以及大量個案的累積,他找到了這套切實可行,便於操作的方法。

首先,書中給我印象很深的一個部分是關於驅力的介紹。理解驅力,對於理解心理,做情緒和行爲的主人有重要的意義。

一方面,驅力不足,常常導致拖延。另一方面,若意志和驅力相矛盾,驅力太強,則會戰勝意志,表現爲難以自控。常見的驅力有以下幾種:情緒的驅力、思想意識的驅力、慾望的驅力、習慣的驅力。通過駕馭和利用驅力,我們可以有效地提高自控力,改善拖延症。

具體的方法有:

  一、主動想象,增加驅力。

與思維、語言相比,生動的想象能夠更直接地產生驅力,所以當驅力缺乏的時候,我們不妨主動想象,激發驅力。

維尼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不太想寫作的時候,想象看到一篇流暢、充滿智慧的文章誕生後的喜悅,這樣就有熱情去創作了。這個方法對我確實是屢試不爽,寫作需要很強的自律,而我常常是有了主題,卻遲遲不願動手。運用主動想象,增加驅力,可以讓自己乖乖地坐到電腦前面,開始敲打鍵盤。

還有一個例子,如果不想洗澡,可以想象一下熱乎乎的水衝在身上舒服的感覺,沐浴後的神清氣爽,精神煥發的形象,這樣就願意去洗澡了。這個辦法在兒子身上用過多次,效果很是明顯,他會變抗拒爲主動,痛痛快快跑去洗澡。

對驅力認識越深,就越能運用有效的方法,去調節慾望,或轉移注意力,從而合理地利用驅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平衡。

學會三種思維,收穫真正堅強。

在最早讀維尼老師的新浪博客時,他的“三種思維”就給我很大的啓發,讓我在處理親子關係時變得更加平和,有更好的溝通效果。

這三種思維聽起來很簡單,也符合我們的常識,背後卻有深意,且能解決實際問題。

  思維一:壞事變好事。

不合理認知的特徵之一就是對事物的可能後果有一種糟糕至極、災難性的預期,結果導致情緒上的極度負性體驗。

事實上,即便是看起來很糟糕的“壞事”,也有好的方面,或經過努力後,可能會變成好事。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做事就不會走極端,遇到壞事也能主動發現其中的積極因素。

兒子四年級時,因爲老忍不住在校車上說話,結果老師讓他暫停坐校車。這原本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但從那以後,我決定早晨送他去上學,每天多了半個小時的親子共處時間,可以有機會跟兒子做更深的交流,壞事反而變成了好事。

  思維二:很正常,沒什麼。

“事情不像想象中的那麼糟糕,可能很正常,沒什麼”,這句話如一枚定海神針,幫我平息過很多次情緒風暴。

當孩子晚睡時,當他喝甜飲料時,當他吃薯片等垃圾食品時,我不再那麼焦慮了。偶爾爲之,並不會嚴重地影響健康,結果不會像我想得那麼糟糕,作爲孩子,偶爾吃吃垃圾食品,玩玩遊戲,晚點睡覺很正常,沒什麼。

一旦放寬心,反而能心平氣和,帶着理解跟兒子溝通,也更加能夠得到他的理解和迴應。

思維三:努力去做,對結果順其自然。

“雖然事情有些糟糕,但是努力之後,不妨接受現實,順其自然。”這種思維,讓我能夠更加關注事情的過程,而非結果,也能在努力之後,對結果釋然,不去跟已經發生的現實作鬥爭。

我們的信念常常存在很多非理性的誤區,這三種思維等於創造出了一個空間,讓我們覺察固着的認知,從而有意識地反省。

這三種思維,不僅僅可以用於家庭教育,用於親子溝通,還可以用於自我成長,自我改變。面臨挫折和失敗時,先想想有無可能變成好事,如果有好的方面或能變成好事,心情自然平靜些;如果變不成好事,再看看這件壞事是否很正常,沒什麼,不像想象中的那麼糟糕,這樣可能會進一步淡定;如果確實是一件比較糟糕的事,努力之後順其自然也就可以了。

有了這種心態,人會活得更加輕鬆,不必揹負很多情緒重壓。

心理成長確實需要講究方法,注重方法正是維尼老師的一大特點。這三種思維,就是維尼老師通過閱讀、思考和實踐,將不斷累積的方法論打磨成了一套好用的工具,最終幫助自己和來訪者成爲心理健康、強大的人。

只要努力,夢想就一定會實現嗎?

“只要努力,夢想就一定能實現!”是典型的成功學語言,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中毒過深。事實卻是,人不是想要怎樣就怎樣的,夢想目標的實現,不但取決於努力程度,還取決於客觀條件、機遇以及個人能力。

即便竭盡全力,夢想也不是一定能實現的。唯有放下過多的執着,學會努力之後順其自然,才能心態平和地投入,更加持久地努力。

這是對成功學的有力破解,也是維尼老師這本新書的另外一個重要貢獻。當整個社會都在追求成功,並陷入焦慮時,成功學大行其道,卻也越來越顯出其負面效應。成功學變成了一把雙刃劍,雖然激勵作用明顯,但若把握不好尺度,可能會對心理產生負面的影響,帶來心理問題,反而影響效率,阻礙成長和進步。

任何一種方法論都有其適用的範圍和前提條件,一旦忽視複雜因素,陷入單一模型,就很容易犯刻舟求劍,簡單歸因的毛病,錯誤的認知也會讓人更加煩躁焦慮。

維尼老師以自身走過的彎路,有力地破解了成功學的神話,幫助更多人合理地設定目標,更加淡定從容地追求成功,又能順其自然地接受努力過後的結果。

維尼老師還在書中反覆強調,改變需要時間,要學會帶着問題去生活。

以幸福爲出發點,一切都會豁然開朗。

如果非要給人生設立什麼標準的話,那麼我們所追求的一切,如果有益於幸福,那就值得我們去努力,如果損害了幸福,就需要做出改變,而現實就是答案,不要和事實較勁兒。

關於如何掌控情緒,處理童年的傷害,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有效地改善性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維尼老師一一做出了精彩闡釋,讓這本書變成了一本實用手冊,每當心理上遇到挑戰,都可以到這裏來尋找答案。

因此,這不僅僅是一本可以幫助我們內心重建的書,也是一本關於人生幸福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