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範文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範文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範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1

歷史和人生一樣,往往充滿了遺憾。在昏暗的燈光下,在寧靜的時光中,我似乎看到你孤單而又瘦削的身影一步步走來。張居正,回首相望你的人生片段,讓我感受你的靈魂。

翻開大明王朝的歷史,你所帶來的豐功偉績是不可磨滅的。你以少年天才的身份進入官場。你親眼目睹了官場上爲權力爭奪的腐敗現象。由此你逐漸變得更加睿智,冷靜。終於在殘酷的鬥爭中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夢想。你當上了內閣首輔,但你並不爲之雀躍欣喜。因爲你眼前的王朝,只是一副被掏幹挖盡的皮囊。朝政的腐敗、百姓的流離失所、國庫的空虛,讓你有了救國的決心。於是你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改革大業。錯綜複雜的政治舞臺上,面對守舊派的重重阻撓,你力挽狂瀾,不惜一切代價的讓國家有一番新正之氣。最終也因你的改革,讓國家本衰竭的命運一度出現中興之氣。

教育。面對年僅十歲的萬曆皇帝,你不僅在情感上充當了他的父親,更重要的是你擔當了他的老師。你一生嘔心瀝血的兩件事:一是改革,二就是對小皇帝的教育。你用你的肩膀,爲十歲的他撐起了一片天,一個國家。可你又怎能想到,你爲他成長所培育的大樹。在他心裏,卻留下陣陣陰影……

抉擇。當改革轟轟烈烈的施展開來,當國家好不容易走上正軌時,有一個巨大的磨難走向了你。你的父親去世了,那一刻,你淚流滿面。很難想象,爲了朝政與抱負,你十九年從未回家看過父親。更多的愧疚,思念,只有在你心裏更顯淒涼。而更大的磨難,是你要放棄朝堂,回鄉爲父守孝。在夢想和道德中,你面臨抉擇。改革大計還未完全實施,你又怎能離開?在滿朝官員的彈劾和非議中,你超越了世俗,超越了那個時代,在親情和夢想的抉擇之中,你毅然向着夢想前進。

破滅。在你任宰相的第十年,你倒在了病榻之上。而你親手教育的學生萬曆皇帝,卻暴風雨般,毀了你畢生改革的希望。他對你進行打擊報復,讓你的家人流離失所。你一生爲之嘔心瀝血的兩件事啊,最終卻成爲了矛盾體啊!歷史帶來了陣陣荒涼……

身後名。《明朝那些事》裏這麼評價你“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以一介草民闖蕩二十餘年,終成大器。”對於我來說,你是一位孤獨的英雄,你的卓越成就是無人能比擬的。但同時,你也留下了巨大的遺憾。對整個大明王朝,你的改革減慢了王朝的滅亡。當你離去,當你的改革被廢除,當清太祖努爾哈赤打來時,人們不禁惶恐,不禁痛哭流涕,可世間再無張居正!就像《風雨張居正》裏面所說“有的人死了,但你還活着。”你用你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

縱使時光飛逝,可對於歷史來說,你永遠不會消逝。你的一身正氣,你超越常人的智慧和決心,永遠沉澱在了歷史中。你是大明王朝最醒目的標誌。你與歷史共前進。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2

這個暑假,我認真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在神祕的明朝,從朱元璋、朱棣……到朱厚照、朱厚熜……他們都在爲權力鬥爭,與蒙古兵戰鬥。而想贏得戰爭,大臣、將領是不可缺少的。從常遇春、徐達、劉基……到楊一清、王守仁、李東陽……他們有的詭計多端,有的身強力壯。不管結局如何,他們都已在歷史上劃下了重要的一筆。

朱元璋取勝靠的是與衆不同的想法。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保持自己的立場,因爲成功往往把握在少數人手中。朱棣取勝靠的是雄心勃勃。如果我們一直滿足於現在的生活,那我們永遠不會更進一步。朱祁鎮能奪回皇位依靠他的交流。我們也要勇敢地與別人溝通,伶俐的嘴舌有時比刀槍箭更有用,就像蘇軾寫的“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朱祐樘能讓國家繁榮富強,靠的是他的慧眼識珠和寬容。讓我們積極發現別人的優點,發掘身邊的人才,別人會感謝你,我們自己也會受益終生。寬容,往往寬容是打動別人最好的方法。蘇格拉底是寬容的,他悟出了“道”,併爲國家發展立下了大功。

讓我們學會閱讀,學會找出隱藏其中的道理。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3

讀書,特別是讀好書不但可以提高個人的理論水平,還可以開拓視野,陶冶情操,提高自我修養,增加個人文化素養。作爲一名中學歷史教育工作者,我在讀書方面一直比較偏向於政治歷史方面,這或許和我的專業有關。但我們現在所出版的歷史書中,專業性過強,對很多讀者缺乏吸引力。我也一直都覺得歷史書就應該是這樣的,直到我看到明月大俠(請允許我這樣稱呼明月同志,不這樣不足以表達我對明月同志的敬仰之心)的《明朝的那些事》,我才發現歷史書原來可以這樣寫,歷史居然可以這樣解讀!

我一直以來都有讀書的習慣,跟大部分人讀書的方式不同,我讀書喜歡一氣呵成!明月大俠寫的《明朝那些事兒》,最早在網上炒的沸沸揚揚,聽說不錯。於是,利用工作之餘在網上進行了閱讀,一看就非常喜歡,後來還想方設法了實體書作爲收場,並熱心的向周圍的朋友推薦,這本書講的'許多事情也給與我很多啓示和啓發,現陸續寫出來,與大家共勉。這次先說說對《明朝的那些事》的總體看法!

第一,寫史歷來有個不成文的規矩:要客觀,不能捎帶作者個人感情。這樣寫出來的歷史纔夠公正。我想很多人看史書的時候都是本着這樣的標準去衡量作者作品的好壞的。但是在這本書上,這個標準完全不適用了。明月大俠不但在寫的同時加入了很多自己對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理解,更加以分析和評述,那些模糊的歷史人物彷彿是他活脫脫象地捏出來了,一個個人物個性鮮明得好像要從紙上跳出來。沒辦法說這麼寫是好還是壞,是專業還是業餘,起碼有一點是不容質疑的,看過那些一本正經的史書,你可能幾乎什麼都記不下來,而看過《明朝那些事兒》,那些人物是可以讓你過目不忘了。歷史上的人本來就應該是有血有肉的,只是因爲被生硬地記錄在那些隻字片語的文獻中,他們失去了色彩,變得蒼白,而明月大俠的一支妙筆卻給了他們再一次的生命,這不是藝術再創造,而是還原,是精彩的歷史還原。

  感動一:說的不做,做的不說

這是一段很小的故事,卻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有四個人:胡廣、王艮、解縉、李貫。他們是建文帝的臣子,科舉前三名、知名才子,其中王艮因爲長得不好,硬從狀元被罷到榜眼。在朱棣攻入京城前夕,他們在一個人的家裏密謀,討論今後的去向問題。

三人表現如下:解縉陳說大義,胡廣也憤激慷慨,表示與朱棣不共戴天,以身殉國。王艮不說話,只是默默流淚。談話結束後的表現:解縉結束談話後,連夜收拾包袱,跑到城外投降了朱棣,而且他跑得很快,歷史上也留下了相關證據——史書曰“縉馳謁”。胡廣第二天投降,十分聽話——“召至,叩頭謝”。看看,多麼有效率,召至,一召就至。第三名李貫也不落人後——“貫亦迎附”。而沉默不語的王艮回家後,對自己的妻子說:“我是領國家俸祿的大臣,到了這個地步,只能以身殉國了。”然後他從容自殺。前三位這樣的人在歷史上比比皆是,而王艮這樣的人應該也有,但絕對是少數。文天祥應該也算一個,或許他們可能是迂腐的,不識時務的,不隨機應變的,可是,世界因爲有這樣的人,才存在氣節這個東西,才變得值得歌頌。

  感動二:朱元璋的確不是一個好人,但卻是一個坦蕩的人。

朱元璋是一個不加掩飾的人,他做了皇帝以後在修家譜的時候沒有像中國古代其他封建皇帝那樣給自己找一個顯赫的祖先和家世,而是直白的說“朕本淮右布衣”。瞧瞧,多坦白呀!“我就是淮右的一個農民”,這種坦白實在讓人佩服!而唐王朝的李淵父子做了皇帝一修家譜,原本胡漢混血的李氏家族就成了道家創始人老子的後裔,可這樣的家譜別是“蒙”後人,連當時的人都欺騙不了!從這點來說,朱元璋同志的確是一個坦蕩的人!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4

最近,我閱讀了一本由當年明月寫的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 》一提到歷史人們肯定會覺得歷史十分枯燥乏味,語言都是死死板板的,但作者卻以風趣幽默的方式描述了明朝的點點滴滴,比如:“……如果你有幸拿到兩張鐵劵,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第一版‘開國輔運’,因爲據有關部門統計,拿到這張鐵劵的人80%以上都會有朱元璋同志額外附送一張陰曹地府的觀光遊覽劵。此外特別說明:單程票,適用於全家老小,可反覆使用多次,不限人數。這以幽默的形式讓我們知道朱元璋當時滅臣之多。

我十分敬佩朱元璋。他從貧困農民家出生從小就是農民但瘟疫讓他的父母去世在走 投無路下並沒自暴自棄而去當了和尚又過幾年他在朋友的聳勇下當了叛軍緊接着他憑着自己的聰明才智成了元師擁有千軍萬馬他不斷努力終於打敗了他最大的敵人。最終坐上了王的寶座。

當時我讀到這裏,不禁想:朱元璋一個地位卑微的農民最後當上了至高無上的王,他都是靠什麼?是靠他努力!

只要我們努力向着夢想前進就能讓夢想展翅高飛,在這一個寒假裏讓我認識了一個朝代明朝。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5

封建社會,宮闈鬥爭激烈,朝代演變是歷史的規律。明朝興衰。發生了種種事情。從這本書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這一點。這部書是石悅寫的明朝“通史”。這書講的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當時的十七帝王王公權貴還有小人物的爭權奪位的鬥爭進行了全方面的展示,充分的體現出了當時政治場面。

第一部中寫的是朱元璋生於亂世之中,揹負着父母雙亡的命運,他的生活貧窮困苦,沒有任何的依靠,但他一路招兵買馬,領導着一羣起義軍歷盡了千辛萬苦,在戰月當中一次次的從死神的手中掙脫,掩埋戰友的屍體後依然繼續戰鬥,一直堅持着,最後推翻了元朝——蒙古鐵騎的時代。

朱元璋駕崩後孫子朱允繼承皇位。接着朱允的四叔朱棣又起義,用武力推翻了朱允,朱允在位僅僅——四年。

第二部它講到鄭和七下西洋,修撰《永樂大典》,南下討平南安等,後來永樂帝朱棣於北伐蒙古歸來的路途上病逝。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開始進入了動盪時期。大官王振把持朝政胡

作非爲而導致了二十萬大軍在土木堡全軍覆沒,但又幸虧忠臣于謙奮力救回了明朝帝國,但隨即又有兩位皇帝爭奪王位的“奪門之變”後都被害身亡了。

讀了這本書以後,首先我認識到了封建社會。他們爲了爭奪皇位可以六親不認,不擇手段,兄弟父子之間可以自相殘殺,但也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忠臣義士。其次我感覺到我們需要很好的熟讀史書瞭解歷史,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知道歷朝祖先爲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