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科學外史》的讀後感

《科學外史》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科學外史》可以說是一本可以作爲科普的小說,在這些小短篇中,集合了歷史上種種有趣的事件,爲讀者揭示其中蘊含的科學原理,讓大家更容易親近科學。《科學外史》的責任編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對外合作部主任姜華認爲,該書吸引讀者在於四個“新”:新知識、新發現、新觀點和新趣味。“作者不僅僅是談科學本身,其實是談科學與社會、科學與人類的關係,反對唯科學主義,提倡人文精神。”

《科學外史》的讀後感

一本有價值的書,總是有其特點的。而一本有着如上特點的書,顯然是值得一讀的。這本書以一種不同於傳統的對於科學及其歷史的新的理解,給我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

首先,這本書與一般的涉及科學的普及類讀物寫作不同,不會循規蹈矩的講解課本上的知識,而是從多個史實材料出發,從唯物主義思想出發,通俗的,以類似於小說的語言來描寫,使得本書更適合被大衆所接受。當今社會上,類似的書籍已經越來越多,信息挖掘、互聯網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就是以這種形式進入到千家萬戶。無論是玩遊戲的學生、主要使用OFFICE的公司白領,還是專業IT領域人事,或多或少都對計算機、網絡有自己的認識。而我們所研究的遙感科學技術領域,不要說了解的人了,就連聽說過這個名字的人都不多。事實上,googleearth、各類網絡地圖都在向地理信息系統方面發展,使用類似應用的民衆數量龐大,而遙感數據處理作爲GIS行業的數據來源,卻幾乎無人知曉,不得不說也是因爲宣傳不夠的原因,那麼遙感領域是否可以出一些科普類的,哪怕是科幻類的書籍,讓廣大民衆瞭解這個學科,讓這個學科爲人所知,讓高中生們報志願時不再跳過這個從來沒聽說過的專業。

另外,我們還注意到,這本書作者的選題和視角,也經常很有新意,與傳統的科學史研究頗有不同之處。這些研究的發現,經常會“顛覆”一些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社會上都流行已久的一些陳舊說法。例如像《古代曆法:科學爲僞科學服務嗎》等文即屬此類。這其實就是思想的打開。如何在科研中做到創新?就是要打破課本上學的東西的枷鎖,換個思路,爲什麼一定要這樣做?爲什麼不能將其他地方學到的東西用到這個方法裏面來?要對任何事物抱有疑問,而不是一味的接收,這樣才能給科研注入活力,纔有可能創新,才能真正的將“交叉學科”做出東西。就像作者說的:“讀者的知識層次普遍提升,他們更需要從書中獲得“發現問題”的眼光和訓練,而非一般的科學常識。相應的,科學寫作者也必須再向更高處攀登,亮出思想,去揭示一些人們還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以史爲鏡,可以正衣冠,以科學史爲鏡,可以激勵科研工作者共勉,而閱讀科學外史,除了學習科學史外,更是讓我們對科學,對創新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