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小學班主任工作藝術》有感範文範文

讀《小學班主任工作藝術》有感範文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讀了陳宇光主編的《小學主任工作藝術》,不覺深深呼吸了一口新鮮的空氣,掩卷沉思,感慨良多。書中周莉、陶六一等教育專家在管理班級、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藉助藝術化的表現形式,用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創造性地通過示範、引導、啓發、薰陶等方法影響和教育學生,巧妙地動之以情、啓之以智、展之以美,而形成了具有審美意義的典型性的技藝類型。正如陳宇光主編在後記中所說:“筆者將小學班主任工作藝術的實踐操作和理論思考有機結合起來,避免抽象闡述、高談闊論,儘可能貼近小學班主任工作實際,科學的運用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對小學班主任工作藝術類型作分類探討,並結合大量個案剖析,從理論上給予規範化說明。”但就在這平淡如水的鋪陳中,卻折射出了一位位教育實幹家的魅力人格和理想追求,並點燃了每一位讀者的思維火花。

讀《小學班主任工作藝術》有感範文範文

細細讀完十個章節,王琳撰寫的《隨機應變信如神——權變性的藝術範型》這一章對我的啓發尤爲深遠。那麼,究竟何謂班主任工作的“權變性藝術”?王老師認爲,所謂權變,就是面對千變萬化的教育問題,教育者除了要有一顆“平常心”,還要能隨機應變。教育工作中的隨機應變不是放棄原則的遷就,它是指教育者在正常教育狀態中要善於創設教育的機遇;在教育學生過程中要善於根據事態變化,針對問題的要害順勢引導;還要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用多變的、甚至看似不合常理的方法進行處理,從而使教育“險象”化險爲夷,使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它的主要特點是:起點靈活,即從不同角度、方向,思考、應付,做到臨陣不慌;採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做到“急中生智”;運用遷移,善於分析綜合,特殊情況特殊對待。這樣的教育理念就決定了我們在具體的教育工作中,迅速捕捉並準確選擇富有教育意義的育人素材和機會,經過短時間深思熟慮地決斷,隨機應變地加以利用,從而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當我讀到《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一節的第4點《挖掘學生心靈的亮點》時,我覺得王老師說的這段話太有道理了——“做老師的都希望自己班少幾個差生,一旦有了差生便容易視其爲評級的包袱,冷落、埋怨對於關愛。素質教育的宗旨在於使學生全面地發展和全面地發展每一個學生,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消極地企盼他們換班轉學,更不能辱罵、責怪、泯滅他們的自尊和自信,而要積極挖掘他們身上的亮點,使其產生向上向善的動力,促使他們發生深刻的轉變。”去年帶的班上有位叫甜甜的女孩,每次上課都非常善於表現自己,回答問題常常頭頭是道,令人感覺如吃了蜜糖般甜蜜。而她做起作業來(尤其是數學),由於怕動腦筋,不是少做漏做,就是“紅叉滿頁”,令老師直搖頭。單元測試成績經常倒數。和她談了幾次,還與家長進行了溝通,但收效甚微,讓我頭疼不已。這個問題一直到朗誦比賽結束後有了很大的改觀。比賽前,我突然想到甜甜在學舞蹈,曾在操場上做過側手翻,動作連貫、標準。於是,我就拿着朗誦的小詩找她商量,問她能不能爲朗誦的小詩配上一段舞蹈,她爽快地答應了。令我感到驚訝的是,甜甜利用雙休日不僅編排自己的舞蹈動作,還構思了朗誦者的動作。每一個動作不僅到位、耐看,而且與朗誦的內容是那麼吻合、貼切。在後來的排練中,她異常積極、異常用心地指揮着、參與着,與朗誦的同學相處得十分融洽。比賽結束後的班會課上,我引導大家討論:這次比賽的成功誰的功勞最大?同學們異口同聲都說是甜甜。我在肯定之後又說:“甜甜爲什麼在舞臺上表現得如此出色呢?下面我來讀一篇她寫的作文《埋在心底的自豪》。”學生們聽完後,都被甜甜在學舞蹈基本動作中肯吃苦,勤練習的精神所感動。最後,我語重心長地說:“不論學跳舞、學朗誦還是學語文、數學,只要肯下苦功就一定會有所收穫。”在後來的日子裏,我驚奇地從甜甜的眼睛裏看到了久違的自信,從她的作業本中感受到了她的上進。期中考試,她的數學成績達到了優秀。有特長,求自尊,是許多後進生的共同特點,教育者必須出於愛心,勤於觀察,不失時機地讓其在班集體活動中“亮相”,給他們創造“顯山露水”的機會,保護他們的自尊,滿足他們某一方面的正當需求,從而激發起他們的進取精神。特別是在師生間的感情由對立變得融洽時,教師更應趁熱打鐵,通過各種途徑使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在後進生醒悟和轉變的關鍵時機,爲他們創設“改過立功”的機會,激發他們的自尊心和上進心,使其覺得老師並沒有把自己看扁,真正感受到大家對自己的期待。這樣,他們往往會暗下決心,好好表現自己,實現自己的價值,朝着老師期望的目標進步。

每每打開這本書,我都由衷地佩服起這些教育專家,他們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地是爲了每一位學生的未來發展着想,我想能成爲他們的學生一定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我在讀書中呼吸到了新鮮的空氣,也開始嘗試淡化教育痕跡的教育,但我知道真正實現或擁有“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境界是不易做到的,但我會懷着夢想,爲了淡化教育痕跡的教育努力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