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地方可持續發展導論》讀後感

《地方可持續發展導論》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3W 次

中國夢,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夢,是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國夢,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中國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地方可持續發展導論》讀後感

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人均資源不足和嚴峻的環境危機導致中國必然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人類社會在早期的採集漁獵時代,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生產力水平低下並且發展緩慢,改造環境的能力較弱,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較強,人類對環境既崇拜又依賴。

在農業文明時期,生產力水平提高,人口迅速增長,人類開始大規模開發利用土地、水等資源,是環境遭受破壞,人類不能正確認識人地關係的不協調,只能以遷移的方式逃避自然的懲罰。

在工業文明時期,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類爲了滿足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提出“征服自然”的口號,是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逐漸從局部擴展到全球,日益嚴重地威脅着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人類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係。人類生存和發展要佔據一定的環境空間,從環境中獲取物質和能量;人的新陳代謝和人類消費活動的廢棄物要排放到環境中;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和行爲,會得到環境不同的響應。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承受着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的雙重壓力,環境問題也比發達國家嚴峻。

中國採取的措施是走向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機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中國當今要採取的發展模式,更是全世界要採取的發展模式。

現在,我國人口數量已超過13億。每年淨增人口仍較多。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口壓力過大,會出現資源利用過度的生態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由於我國人口數量龐大、人均資源量少,一些重要礦產人均佔有量相對不足,因此,利用中會出現自然資源短缺問題,限制我國的經濟發展。城市的環境污染仍在發展,並迅速向農村蔓延,農村的生態破壞範圍也在擴大,程度在加深。嚴峻的環境危機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

那麼,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措施呢?

循環經濟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新的實踐模式,它以環境無害化技術爲手段,以提高生態效益爲核心,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清潔生產是實現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清潔生產從原料開採—生產製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我們力求將對環境的危害降到最低。

生態農業是用生態系統的觀點,將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納入形態一致的軌道。生態農業可以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係,從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人們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變革。公衆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公衆積極參與實施是這些變革的必然條件。公衆在日常生活可以通過: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垃圾分類回收利用,使用再生紙,自備籃子或者用布袋購物,採用節水設施,將舊衣物、玩具、書籍捐贈給需要的人等方式做到個人可持續發展,以節儉爲榮,以驕奢浪費爲恥,積極參與可持續發展活動。

長江三角洲位於30°N附近,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入海口,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豐富,雨熱同期,河湖密佈,優越的地理環境使其商業貿易發達,輕工業發達,通過發達的海陸交通引進原料發展重工業,包括江蘇省在內的長江三角洲,是我國最大的並且極爲重要的綜合型工業基地。江蘇省若是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調動公衆,多開展一些大型教育宣傳活動。同時,做好教育工作,提高江蘇省整體的人口素質。其實,我個人認爲,江蘇省教育抓得蠻緊的,只是,有些人受到高等教育之後,步入社會,又是另一種樣子。亦或是外來務工人員,把江蘇省當作搖錢樹,不擇手段地賺錢,不顧一切,甚至污染環境。一些企業家同樣如此,如果受到高等教育後不忘本,步入社會後也是一樣就好了。

中國夢就是提高人口綜合素質的夢,;是增強中國實力的夢;是提高國民能力的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夢;是描繪魅力中國的夢。

中國夢,我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