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總10篇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總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彙總10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啓發幼兒對生活中影子的回顧,豐富對影子的認識。

2、引導幼把見過的有趣的影子現象用語言描述出來,並能用繪畫、標誌符號的方式進行表徵。

3、讓幼兒瞭解影子的形成和影子的變化。

教案准備 1、活動前幾天提示幼兒觀察物體的影子。

2、每個幼兒繪畫用的'紙、筆。

教案過程 1、談話導入主題

組織幼兒談話:1)、你見過影子嗎?

2)、你都見到過什麼樣的影子?

教師小結,引出課題。

2、幼兒分組交流

1)、先將幼兒分成六組。

2)、引導幼兒交流自己所見過的影子。

3)、儘量調動幼兒講述的積極性。

3、繪畫影子

引導幼兒將有趣的影子用繪畫或標誌符號的形式表徵出來。

4、展示幼兒作品。

將幼兒的繪畫作品展示在牆飾專欄中,並向大家介紹自己發現的有趣的影子現象。

5、教師講評。

活動效果

幼兒能積極參與討論,互相交流講述自己在不同時間所見過的各種各樣的影子,知道影子的變化,並能準確的畫出不同影子的效果。本節活動目標達到,效果不錯。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天起,他們就用好奇、搜索的眼睛,欣賞着媽媽的笑臉、可愛的布娃娃、悠悠的藍天和五顏六色的玩具,這些都給孩子帶來了無比愉悅的心理體驗。再長大些,他們就帶着這架“眼睛攝像機”到公園、到動物園、到祖國各地的名勝古蹟去遊覽,更是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陶冶了情操。眼睛引導孩子去發現美、感受美。可是,有時眼睛還會帶給我們錯覺,如旋轉的理髮店標誌燈、變幻莫測的霓虹燈,吸引了一雙雙驚奇的眼睛,難道燈也在長個子、霓虹燈也會跑步、做遊戲嗎?《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爲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我設計了這一科學活動,意在通過活動,使幼兒進一步感受、體會眼睛看到的錯覺現象。

活動目標

1.感知眼睛看到的錯覺現象,體驗發現的樂趣。

2.初步培養幼兒對錯覺遊戲的興趣,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活動準備

1.教具:①色彩鮮豔的花一束;②兩組圓形組合圖一幅;③花瓶圖片一張;④彩色轉筒一個。

2.幼兒錯覺遊戲材料若干:哭笑娃娃、轉傘、陀螺、風車、扇子、硬幣、色盤、小鳥和籠子雙面轉片、動畫遊戲等。

活動過程

一、以遊戲“指指點點”形式導入

師: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玩個“指指點點”的遊戲吧!

師:“鼻子鼻子眼睛”或“鼻子鼻子嘴巴”……幼兒隨指令馬上指點相應感官。

(評析:教師以輕鬆、愉快的“指指點點”遊戲,引入課題,使孩子自然進入活動狀態。)

二、體會、瞭解眼睛的用途

教師以變魔術的形式變出一束花,問:

1.我變出來的是什麼?你用什麼看到我變出來的是一束花?(引出眼睛)

2.眼睛的用途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還看到過什麼呢?

幼:我的眼睛可以看東西;我的眼睛可以看路;我去動物園看見了大象;我在幼兒園看見了滑梯;我在大街上看見了公共汽車;我在公園裏看到了許多的花、樹和草坪;我和爸爸、媽媽去旅遊看見了大海……

(評析:教師以變魔術的形式,神祕地變出一束色彩鮮豔的花來吸引幼兒的注意,自然引出眼睛的用途。使幼兒體會了解眼的作用並進行發散思維,擴展生活經驗,產生“放眼大自然,世界真精彩”的美妙感受和情感體驗。)

三、引導幼兒觀察、發現錯覺現象

師:看見花兒紅的是眼睛,看見草兒綠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一定沒錯嗎?請你睜大眼睛仔細瞧,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1.觀察兩組圓,請幼兒講講自己的發現,初步體會錯覺。

①圖上有兩組圓,兩組圓中間的兩個圓是一樣大呢,還是一個大、一個小?

幼:左邊中心的圓大,右邊中心的圓小。

②將兩個中心圓重疊對比,是一個大一個小嗎?

幼:哦,原來兩個圓一樣大呀!

教師小結:由許多小圈圍繞着的中心圓看起來比較大,由許多大圈圍繞着的中心圓看起來比較小,通過對比得知,原來兩個中心圓是一樣大的。這是一種錯覺,是眼睛給我們變的“魔術”!

2.觀察花瓶圖案和彩色轉筒,進一步體會錯覺現象。

①出示花瓶圖案。

師: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

幼:一個藍色的花瓶、杯子、馬桶、檯燈……

師:如果只看黃顏色部分,你能發現什麼?

幼:哇!我看到了兩個對臉說話的小人兒。

教師小結:小朋友只看藍顏色部分,看到了花瓶、杯子、檯燈、馬桶,只看黃顏色部分時,卻發現了兩個說話的小人兒,這也是眼睛給我們變的魔術。

②觀察彩色條紋的轉筒。

師:看一看轉筒上面有什麼?

幼:轉筒上有彩條……

教師正反兩個方向轉動轉筒,問:看看彩條有什麼變化?

幼:彩條一會向上跑,一會向下跑……

教師小結:對,老師轉動小筒的時候,小朋友看到花紋一會兒向上跑、一會兒向下跑,這也是一種錯覺,是眼睛給我們變的“魔術”!

(評析:教師以詩一樣的語言總結眼睛看到的現象,並提出疑問:眼睛看到的一定沒錯嗎?適時出示兩組圓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感知兩個中心圓的大小,初步體會錯覺現象。接下來分別觀察花瓶圖案和轉動起來的彩條轉筒,進一步發現、體會錯覺現象,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操作探索慾望已被充分調動起來,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試一試,難道眼睛真的會看錯嗎?爲下一環節的操作探索做了極好的鋪墊。)

四、操作、探索,發現錯覺現象

師:眼睛變的魔術真有趣,這裏有許多好玩的'玩具-,請小朋友動手玩一玩、試一試,用小眼睛仔細觀察,看看你能發現什麼。

1.教師逐一介紹操作材料:哭笑娃娃、陀螺、轉傘、硬幣、轉筒、魔扇、水果、動畫遊戲……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動手操作、探索。

2.請幼兒談談自己的發現。

師:小朋友玩得真開心,觀察也很仔細,現在大家一起來談談自己的新發現!

幼:我發現小鳥飛到了籠子裏;我發現小傘這樣轉,就變大了,那樣轉,就變小了;我使勁搓這兩個硬幣,發現變成三個硬幣了;這個陀螺上有紅色和黃色,可一轉起來就變成橘子的顏色了;我看到小蝌蚪找到青蛙媽媽了……

教師小結:小朋友發現的這些現象都是眼睛造成的錯覺,也是眼睛變的魔術。

(評析:爲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教師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材料,放手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探索、發現錯覺現象。各式各樣的玩具爲幼兒所喜愛,孩子們興趣濃厚,探索慾望得到了充分滿足。孩子是天生的發現家,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教師的動兒創設了寬鬆的談話環境,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孩子們暢所欲言,互相交流新發現,體驗錯覺遊戲的奇妙,共享發現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五、觀看錄像:生活中的錯覺現象

師:在生活中還有許多的錯覺現象,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分享一下吧!

師幼交流、分享,體會錯覺現象帶來的美妙感受。

結束語:生活中我們看到的許許多多錯覺現象,不但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還給我們的視覺帶來了美的感受。當你在周圍的生活中發現錯覺現象時,請及時告訴你身邊的人,讓他們也來和你一起欣賞、分享吧!

(評析:教師把幼兒的視野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對常見的事物現象、變化規律產生興趣,使其用一雙求知的眼睛去探索、去尋找,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點評

隨着《綱要》的進一步落實和實施,孩子們在科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也日益凸顯。活動中教師以關懷、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準確把握孩子們探究的方向,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爲孩子們探究的順利開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使每個幼兒在活動中都能有新奇的發現,獲得情感和探究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各個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自始至終吸引着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了幼兒強烈的探索慾望。活動中幼兒能大膽操作遊戲材料,勇於探索發現,並能用較完整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新發現,充分感受眼睛所看到的錯覺,滿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慾。

由於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在探索操作遊戲材料時,個別幼兒有一定難度,如果採用小組合作形式會更有利於幼兒的交流和探索,使每位幼兒都能深入體會到錯覺遊戲帶來的樂趣!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小小風車轉得快設計意圖:

1、培養幼兒從小愛科學和對科學的興趣;通過活動,使幼兒感知風的大小與風車轉動的速度有關。

2、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一、活動目標:

1、知道小風車轉動的速度與風的大小有關,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2、引導幼兒用各種卡紙、紙杯、等材料製作簡易風車,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二、活動準備:

1、麥杆、卡紙、剪刀、紙杯、圖釘等

2、風扇、扇子、等

三活動過程及方法

1、發現小風車轉動的原因,做個小風車玩一玩

2、試試怎樣讓風車轉的快

四活動過程

(一)看一看

出示一個大風車利用班級裏面的.自然風觀察風車的轉動(可以在班級開門產生對流風,或是用風扇使風車轉動)

提問看看風車是什麼樣子的?它是怎麼轉起來的,引導幼兒說出風使風車轉動起來。

(二)做一做

給幼兒提供製作風車的卡紙、紙杯,麥杆、剪刀和圖釘,讓幼兒自由選擇學習製作風車

方法略

(三)玩一玩

讓幼兒動手玩一玩自己親手製作的小風車,讓幼兒感覺與發現怎麼使自己的風車轉動起來,

(四)比一比

誰的風車轉的快,引導幼兒採用多種方式使風車轉的更快。

(五)想一想

想一想風車爲什麼有的轉的快,有的轉的慢,引導幼兒說出實驗結果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題目:土壤——植物生長的搖籃

二、活動目標:通過實驗和動手活動,使幼兒感知土壤裏有水、空氣、腐爛物等成分和與植物的關係。培養幼兒的觀察、比較及動手操作能力。

三、適用對象: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鏟子、衛生紙、可以種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隻盤子、四個紙杯(其中三個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個杯子裝水)、一隻量杯。

五、活動過程:幼兒提前兩天到種植園,拔出幾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離開土?觀察前幾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乾枯了。

(2)因爲它們的`根離開了泥土,離開土壤就會乾枯。

探究的問題:土壤中有什麼?用小鏟子挖泥土。

(1)土壤裏有樹根,還有爛了的樹葉。

(2)土壤裏有死蟲子。

(3)土壤裏有蚯蚓、

輕輕捏捏衛生紙包的泥土。

(1)紙溼了。(2)泥土裏有水分。

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氣泡。(2)泥土中有空氣。

說一說,植物爲什麼會在土壤裏生長?

(1)植物在土壤裏生長,是因爲土壤裏有肥料。

(2)因爲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氣。

比一比,三種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麼不同?將三杯土放在三隻盤子上,用量杯分別向三杯泥土中澆同樣多的水。

(1)砂土裏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盤子裏去了。

(2)壤土裏的水只流了一點,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裏的水都在杯口,滲不下去,下面的盤子裏沒有水。

想一想,植物種在哪一種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養分最充足?種一種,哪種土壤最適合植物安家?幼兒將青菜秧種在三種土壤中,引導幼兒每天觀察記錄青菜的生長情況。記錄青菜在三種土壤中的生長情況。

六、注意事項

1.幼兒取泥土包入衛生紙中時,教師注意引導幼兒選取較溼潤的土。這樣,紙溼的效果較明顯。

2.幼兒向三杯土澆水時,水不宜多,以防水從杯口溢出流到盤中,影響觀察。

七、拓展思路啓發幼兒觀察、探索仙人掌爲什麼能生活在沙漠裏,瞭解不同植物對土壤條件有不同的需求。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目標:

1、嘗試飼養和照顧小蝸牛,觀察記錄比較蝸牛的飲食習慣。

2、樂意和老師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體驗交流與發現的快樂。

準備:

1、師生共同捕捉小蝸牛若干。

2、《幼兒畫冊》

過程:

1、觀察小蝸牛

提問:小蝸牛長什麼樣?

2、猜測小蝸牛喜歡吃什麼?

提問:你們知道小蝸牛愛吃什麼?(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大膽猜測)

3、試驗,並嘗試記錄觀察的結果

(1)分組收集小蝸牛喜歡吃的食物.

(2 ) 幼兒食物,討論如何喂小蝸牛?

(3)鼓勵幼兒經常觀察小蝸牛對所食物的喜好情況,用自己的方式將觀察到的情況記錄下來。

4、交流、分享發現

鼓勵幼兒與老師同伴交流自己餵食方法和發現,獲得蝸牛在飲食方面的初步認識。

(1)提問:你發現小蝸牛愛吃什麼?

(2)提問:在餵養的過程中你還有什麼新的發現?

(3)閱讀《幼兒畫冊》中的,判斷一下蝸牛喜歡吃什麼?

活動反思:

探究蝸牛食性的活動已進行一週了。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猜想,不斷從家裏帶來各種各樣的食物喂蝸牛。在親自餵養蝸牛的過程中,他們的結論是,蝸牛吃水果、蔬菜、糧食,不吃樹葉。在討論結論的過程中,有的孩子提出:“蝸牛愛吃甜食。”對於這個結論孩子們產生了激烈的爭論。爲了把孩子們對蝸牛食性的探究引向深入,我抓住時機問道:“蝸牛真的更喜愛吃甜食嗎?怎麼證明呢?”有的孩子說:“蘋果是甜的,給它帶點兒蘋果試試。”但馬上有孩子反駁:“只給它吃甜的食物不行,把甜的和不甜的食物同時給蝸牛吃,看它先吃哪個,這樣試才公平。”兩個人經過充分討論一致認爲,要證明蝸牛是不是更愛吃甜食,應該同時甜的和不甜的食物,而且兩種食物要與蝸牛的距離相同。隨後,孩子們分成5個小組,爲蝸牛選擇了不同味道的食物進行實驗。結果4個組的蝸牛都先吃了甜食,只有1個組的結果與大家不同,原因是他們將白菜擺在了離蝸牛近的地方,所以,蝸牛先吃了白菜。有的孩子還發現蝸牛的大便是紅色的,有的認爲是血、有的認爲是糞便,這是一個有趣的發現,可以生成一個新的話題。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能不受大小、顏色和擺放位置的影響,正確辨認和命名圖形。

2.產生對圖形學習的興趣。

3.引導幼兒做,進一步鞏固幼兒不受大小、顏色和擺放位置的影響,正確辨認和命名圖形的能力。

活動材料

各種顏色、大小、形狀不同的`幾何圖形卡片1套(幼兒活動資源包),記錄表。

活動過程

1.遊戲——找朋友,能不受大小、顏色和擺放位置的影響,正確辨認和命名同類圖形。

出示各種圖形圖片,請幼兒分別找出三角形、長方形、圓形、半圓、橢圓形,並鼓勵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

2.遊戲——拼圖形。

(1)幼兒自由用各種圖形拼擺成不同圖案,引導幼兒不受大小、顏色、空間擺放位置的影響,說出圖形名稱和數量並做好記錄。

(2)說一說同類圖形之間什麼相同,什麼不同,爲什麼這些圖形都成爲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半圓形、橢圓形。

小結:

雖然大小、顏色、擺放位置不一樣,但是隻要有三條邊三個角的都是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半圓形、橢圓形以此類推)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發展幼兒的感官,培養幼兒對人體祕密的興趣。

2、通過看看、說說、摸摸、畫畫等活動,讓幼兒初步瞭解人體頭髮的一些簡單的特徵、用處及保護。

重點難點:

怎樣讓幼兒簡單明瞭的瞭解頭髮的特點、用途。

活動準備:

1、假髮套一個、鏡子若干;

2、蠟筆、紙每人一份;

3、關於頭髮的課件。

活動過程:

1、通過看看、摸摸、比比了解頭髮的簡單特點。

(1)看看:幼兒自己對着鏡子看看自己的頭髮是什麼樣的?(顏色、長短)

摸摸:每位幼兒自摸頭髮,什麼感覺?(彈性、柔軟、光滑、硬毛糙)

(2)比比:幼兒自己結伴,互相觀察頭髮(從顏色、粗細、多少、硬軟上去比較)

⑶結合教師製作的課件進行小結,我們人類有各種各樣的頭髮,有顏色不一樣的,有長、短不一樣的,有粗細不一樣的,有硬軟不一樣的)

2、並初步瞭解頭髮的.用處及保護。

(1)你們最喜歡什麼頭髮(泛講)

(2)你們知道自己的頭髮有什麼用呢?(美化自己,保護頭皮)

(3)頭髮在我們人身體上有很重要的作用,那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好它呢?(勤洗頭、勤理髮,小朋友不要燙頭髮)

3、簡單瞭解頭髮的生長過程。

4、引導幼兒討論:

(1)小朋友是不是一生出來就有這樣美麗的頭髮?

(2)嬰兒的頭髮是怎樣的?(光頭、頭髮很少)實物投影儀出示幼兒小時候的照片。

(3)年老者的頭髮圖片。

(4)結合課件演示小結:頭髮會隨着年齡的變化而變化那麼有的人不喜歡白頭髮,有的人覺得頭上光禿禿的很難受怎麼辦呢?

5、玩假髮套。

出示假髮套,提問:這是幹什麼用的?

活動結束:

提問幼兒在這堂課裏學到了些什麼,並鼓勵今天表現好的幼兒。

延伸活動:

爲自己設計髮型。幼兒人手一紙、筆等等,讓幼兒按自己的興趣和意願設計一種和本來不一樣的髮型。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知道蜜蜂的外形特徵,瞭解蜜蜂的生活習性。

2.知道蜜蜂對人類的貢獻,激發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1.課件:ppt《蜜蜂》

2.蜂蜜

教學過程

 一、認識蜜蜂的外形特徵

教師說謎語:一隻小小蟲,飛到花叢中,又採花粉又採蜜,人人誇它愛勞動。

誰來告訴大家,這隻小小蟲是什麼?

二、課件演示

1.我們來看看小蜜蜂長的什麼樣呀?

幼兒觀察圖片並講述蜜蜂的特徵

(1)蜜蜂的身體分爲哪幾部分?

(頭、胸、腹)

(2)蜜蜂的頭上有什麼?

(眼睛、觸角、口器)

(3)蜜蜂身上有幾對翅膀?(兩對)

(4)蜜蜂的有幾對足?看看三對足長的一樣嗎?

第三對足跟前面兩對有什麼不一樣?(三對足,第三對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5)蜜蜂全身長什麼?

小結:蜜蜂的身體分爲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一對觸角、一對大眼睛和口器,

胸部上有兩對翅膀、下面有三對足,蜜蜂全身長着細細的毛,可以粘住花粉。

第三對足上有花粉筐和花粉刷。

三、蜜蜂的作用

1.引導幼兒討論:

(1)蜜蜂是怎樣採蜜的?

教師講解:蜜蜂從植物的花中採取含水量約爲80%的花蜜或分泌物,

存入自己第二個胃中,在體內轉化酶的作用下經過30分鐘的發酵,

回到蜂巢中吐出,蜂巢內溫度經常保持在35℃左右,經過一段時間,水份蒸發,

成爲水分含量少於20%的蜂蜜,存貯到巢洞中,用蜂蠟密封。

(2)蜜蜂把身上的花粉抖在哪裏?

(3)蜜蜂的家族裏都有誰?

2.蜜蜂是人類的好朋友?知道它對人類有什麼好處嗎?

課件演示:蜂產品

四、認識蜂窩

課件演示

1.你們知道蜜蜂的房子是什麼樣的嗎?蜜蜂的房子叫什麼?

2.蜂窩是什麼形狀的?

3.蜂窩是蜜蜂用什麼造的?

知識講解:蜜蜂的蜂窩構造非常精巧、適用而且節省材料。

蜂房的房孔都是正六角形,兩個房孔之間只隔着一堵蠟制的牆。

房孔的底既不是平的,也不是圓的,而是尖的。

這個底是由三個完全相同的菱形組成,

兩個鈍角都是109°而兩個銳角都是70°。

五、品嚐蜂蜜

六、教學反思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新教師過關課課後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麼》,在本節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爲此,對於本節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爲一名新教師,應該通過每一節課收穫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後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磁鐵對於中班幼兒來說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初步瞭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讓幼兒藉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藉助着幼兒對於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科學課。再說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課後,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後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導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自認爲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於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於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說出了我的這個祕密,這是我今後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爲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遊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可能從科學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爲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爲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麼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標呈現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標,這樣就能夠一目瞭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節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於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節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爲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並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後說說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後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爲什麼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於幼兒來說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於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爲是有進步的,課後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爲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課的評價,才能爲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設計意圖:

紙,雖然是幼兒平時常見的一種物品,但幼兒並不對各種紙的特性及用途進行探索,在認識紙的過程中,非常有必要給幼兒創設一個能充分探索、嘗試、感知的活動,以引起幼兒探索紙的祕密的興趣。

教學目標:

⒈激發幼兒探索紙的祕密的興趣,體驗發現的快樂。

⒉讓幼兒感知不同紙張在水裏的變化,能用語言與同伴交流探索的過程與結果。

⒊讓幼兒嘗試通過探究、討論客觀的記錄事實。

教學準備:

⒈師生共同收集砂紙、卡紙、牛皮紙、面巾紙、電光紙、手工紙、報紙、瓦楞紙等。

⒉水盆5只,抹布5塊。

⒊記錄紙幼兒人手一份。

教學過程:

⒈引導幼兒觀察紙的外形有哪些不同之處,讓幼兒初步感知紙的不同類型,並讓幼兒根據生活經驗猜測且指出不同紙張的不同用途。

引導詞:你們桌子上的紙看起來有哪些地方不一樣?摸一摸有什麼地方不一樣?猜一下,它們都能做什麼用?

⒉請幼兒先猜測紙遇到水會怎樣,然後用桌子上的操作材料一一實驗,說出不同的紙遇到水後的不同反映。

猜猜——各種紙遇到水以後會變成怎樣。

找找——哪些紙可能會爛,哪些紙可能不爛,將手中的紙分一分。

試試——一張張將紙放入水裏,驗證剛纔猜想的結果。

議議——紙怕不怕水。

引導詞:如果紙到水裏去了會怎樣?所有的紙到了水裏以後都一樣嗎?

⒊請幼兒討論爲什麼有的紙怕水有的紙不怕水,教幼兒要愛惜紙張。

比比——哪些紙(不)爛,哪些紙爛的慢(快),哪些紙不怕水。

講講——將探索過程中的發現講給大家聽一聽。

小結:我們用的'紙有的很怕水,一沾水紙就壞了,我們在用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尤其是我們的書本。

⒋引導幼兒討論不同紙的不同用途。

想想——不同的紙有什麼不一樣的用處。

⒌以小組爲單位,請幼兒記錄自己觀察的結果。

記記——將自己的發現用記錄紙記錄下來。

⒍與幼兒一起處理泡壞的紙,收拾桌面結束活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實驗操作發現水裏加鹽會讓物體浮起來的現象。

2、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杯子若干,鹽、小蘇打、明礬、勺子、土豆片

活動過程:

一、問題引入,引起興趣。

1、這是什麼?(教師出示一個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現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裏去,你們猜猜會怎樣?

2、把土豆片放到水裏會怎樣呢?我來試一試。

3、我這還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裏去,這回會怎樣呢?(幼兒回答教師驗證)爲什麼這個杯子裏的土豆片會浮起來呢?

告訴你們一個祕密,老師在這三個杯子裏分別加了一些東西,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桌子上藍、綠、橙三個盆裏的東西,那到底是哪個盆裏的東西會幫助土豆浮起來呢,下面請小朋友自己動手試一試。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老師巡視觀察

1、提出操作要求:你們每人拿一個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盆子裏的東西,記住綠顏色標籤的杯子裏只能放綠顏色盆子裏的東西,紅顏色標籤杯子裏只能放紅顏色盆子裏的東西,藍顏色標籤杯子裏只能放藍顏色盆子裏的東西。看看土豆怎樣了?

2、操作後談話:你的土豆怎麼樣了?浮起來了嗎?你發現了什麼?

3、現在請你們再拿兩個不同顏色標籤的杯子,想個辦法讓土豆片浮起來,每個杯子裏只能放一樣東西,要不你們就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東西讓土豆片浮起來了。

三、幼兒再次操作,教師指導操作後談話:你的`土豆浮起來了嗎?是哪個盆裏的東西讓它浮起來的?那你們現在知道老師開始時的三個杯子裏哪一隻也加了這個盆裏的東西?

四、揭示謎底,小朋友通過兩次實驗,發現了(X)顏色盆裏的東西能讓土豆浮起來,這個盆裏的奇妙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來端起來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是什麼?(鹽)對了,這個奇妙的東西就是平時媽媽做菜用的鹽,小小鹽巴真奇妙,除了做菜調味還可以讓沉在水底的土豆浮起來,它還有什麼其他本領呢?我們下次再來玩一玩,找一找,好嗎?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我覺得太倉促。雖然我不斷的給孩子們用實驗來啓發他們,但是孩子還是有一些朦朧感。

不過在此次活動中還是讓孩子知道了鹽的來源、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