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數學《自然測量》教案8篇

幼兒園大班數學《自然測量》教案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9W 次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數學《自然測量》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大班數學《自然測量》教案8篇

幼兒園大班數學《自然測量》教案1

活動目的: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並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探究精神,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活動準備: 1、長短不一的測量工具、粉筆

2、故事圖片

3、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一)創設問題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問題:藍貓和淘氣的爭論如何測量小汽車的車頂長度?

幼兒討論

(二)幼兒嘗試活動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某一物體

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並與同伴對比,有什麼發現?

(三)討論 1、比較測量的結果

引導幼兒尋找測量結果與工具的關係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

3、小結:使用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麼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四)幼兒自主測量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麼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麼?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五)延伸活動 1、討論:還有什麼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遊戲:跳遠

幼兒園大班數學《自然測量》教案2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係。

2、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4、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2、尺子、繩子、軟尺、吸管、小棒、短積木、鉛筆、筷子、紙卡段、盒子、書等物品。

3、記錄表、水彩筆、磁性板。

活動過程:

一、引題:提出任務

今天小朋友來當“小小測量員”,用三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相同的一條邊,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二、探索:分組測量並記錄

1、幼兒兩人自由結伴協商、自主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來測量物體同一條邊。

2、教師巡迴觀察、傾聽、瞭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三、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1、將各組幼兒的測量記錄表張貼在磁性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討論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2、引導幼兒分析記錄結果,說說爲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並在分析比較中獲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條邊測量結果不同的經驗。

四、遊戲:問答競賽小遊戲,啓發幼兒再次測量。

1、測量黑板的長邊,用什麼工具量的次數最少(或最多)?爲什麼?試一試。

2、測量活動室長度有三種長短不同的工具,選取什麼工具測量速度最快?爲什麼?試一試。

3、如果沒有這些工具,我們還能用什麼辦法來測量活動室的長度?試一試。

五、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再次嘗試探索用各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物體的高度、遠近等。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爲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爲: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瞭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範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爲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於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範講解?

第二個環節

適宜行爲: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採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並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鬆。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麼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爲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爲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後,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爲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麼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鬆,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小百科:測量是按照某種規律,用數據來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即對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測量是對非量化實物的量化過程。

幼兒園大班數學《自然測量》教案3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物測量桌子等物體,知道測量的正確方法。

2.能表達測量結果,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3.願意用自然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簡單問題。

活動準備

1.測量工具:紙條、繩子、小木棍等;

2.相關的ppt課件、記錄表、記錄用的鉛筆等。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動手嘗試

1.電話鈴聲響起,師以“接電話”形式導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師: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買跟我們班一樣的桌子,哦,等會兒我量好再告訴你!

2.幼兒討論,自選方法。

師:我們要用什麼量?怎麼量呢?(老師這裏有繩子、紙條還有小木棍,我們用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長度嗎?)一起來試試吧!邊量邊想自己是怎麼量的。

3.動手嘗試,交流方法。

師:剛纔你們是怎麼量的?(個別提問,口頭表述)

4.結合幼兒的回答,教師用ppt演示要測量的桌面的長邊。

師:好,剛纔小朋友說了很多方法,誰願意來這裏演示一下,你剛纔是怎麼量的?(幼兒演示)

(二)示範講解,合作測量

1)教師邊示範邊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找準起點,做上記號,移動工具,頭尾相連,不留空白,不能重疊,一直量到終點。數一數有幾個記號。

2)請幼兒兩人一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長邊,各自記錄在自己的記錄單。

3)個別幼兒演示測量方法,表達測量結果。

師:請紅黃藍綠四隊代表彙報測量結果。用什麼工具測量桌面的長邊,結果是多少?

4)師幼共同小結:用同樣的工具測量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

(三)反覆實踐,發現祕密

1)請幼兒選擇另外兩種測量工具量桌面的長邊,並記錄測量結果。

師: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測量桌面的長邊,結果會怎麼樣呢?我們再來試試吧!

2)幼兒操作,記錄結果。

師:剛纔我們已經用了其中一種工具進行測量,還剩下兩種工具,請小朋友用這兩種工具分別來測量桌面的長邊,記下結果想想發現什麼祕密?

3)分享交流,提升小結。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總表上記錄,引導幼兒觀察,思考爲什麼測量結果不一樣?發現什麼祕密?

4)師幼小結: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量的次數少,工具短,量的次數多。

四、經驗遷移,解決問題

1.打電話回覆喜羊羊

師:你好,喜羊羊啊!我們小朋友幫你量好了,用三種不同的工具量結果不一樣,我把這三種不同的工具和量的結果都寄給你自己定吧。

師:這樣做出來的桌子會跟我們一樣嗎?爲什麼?

幼兒:會一樣,因爲我們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都告訴喜羊羊啦。

2.師:你們真聰明,現在我考考你們,不用自然物和工具,你能很快測量這個教室從門口到對面牆腳的長度嗎?(啓發幼兒用跨步和用手連接等方法)

3.幼兒在遊戲中活動自然結束。

幼兒園大班數學《自然測量》教案4

活動目標:

1、教幼兒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測量的方法,激發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2、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係。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活動準備:

1、長度不同的筷子、鉛筆、吸管等。

2、若干張記錄表格。

3、粉筆若干。

4、魔箱和寶藏圖。

活動過程:

1、以遊戲“看誰跳得遠”引入活動,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2、學習測量方法。

(1)自主探索測量方法。

要求幼兒人人動手,運用測量工具(筷子),測量桌子的長度。

測量結束,鼓勵幼兒把自己的測量方法和想法與老師、同伴們交流。

(2)教師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

測量時,筷子的一頭要對齊桌子的邊角,在筷子的另一頭用粉筆畫一條短線作記號,第二次測量的時候要從記號的開始處接下去量,邊量要邊數,一根筷子,兩根筷子,……最後就能記住桌子長度有多少根筷子長。同時強調測量工具(筷子)必須沿着邊測量。

(3)幼兒分組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①幼兒兩人一組,用不同長度的筷子,測量活動室的門、窗戶及黑板的邊,並記錄測量結果。

②教師巡迴觀察、傾聽、瞭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③請個別組幼兒交流測量時遇到的困難,並採取哪種辦法解決,再彙報測量的結果。

(4)引導幼兒分析討論:同樣的門、窗戶、黑板,爲什麼都用筷子測量,而結果卻不一樣?

老師用與孩子一樣的測量工具(筷子)進行演示,引導幼兒觀察筷子的長短,得出筷子長,量出的次數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數多。

3、遊戲:找寶藏。

幼兒從魔箱裏摸出一張畫有藏寶地點的標記圖,根據圖運用各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找出寶藏。

4、結束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各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還知道了測量的結果和量具的長短有關。出來今天用的量具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測量呢?小朋友會去後找一找、試一試好嗎?

幼兒園大班數學《自然測量》教案5

【活動目標】

1、學習自然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3、同伴之間能相互合作,大膽的交流。

4、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5、引導幼兒對數字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測量工具(各種長棍、尺、繩子、紙盒等)、筆、記錄紙、黑板、摸箱、標記

【活動過程】

1、導入:將幼兒分成五組,進行跑步比賽。

師:你們知道剛纔跑了有多遠?有什麼辦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測量要求:這裏有許多材料,每組商量一下選一種材料進行測量,並將測量的工具和結果記錄下來交給老師。

3、幼兒第一次嘗試測量,教師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並指導幼兒與同伴合作。

4、請測量方法正誤的兩組幼兒分別演示,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精確。老師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測量的結束處是第二次測量的開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兒測量的都正確,也請一位幼兒示範,教師加以解釋。

5、請幼兒反思剛纔本組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進行第二次測量驗證第一次的測量結果。

6、請每組推選一位幼兒介紹本組的測量結果。

7、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思考:爲什麼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因爲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長、有的短,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8、遊戲:找寶藏。第三次嘗試測量。

幼兒從摸箱裏摸出一張畫有寶藏地點的標記圖,根據圖進行測量,找到寶藏。

9、結束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各種工具進行測量,還知道了測量的結果和量具的大小、長短有關。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測量呢?小朋友回去後找一找、試一試好嗎?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爲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適宜行爲: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瞭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範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爲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於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範講解?

幼兒園大班數學《自然測量》教案6

活動目的: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並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探究精神,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瞭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徵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瞭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準備:

1、長短不一的測量工具、粉筆

2、故事圖片

3、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問題:藍貓和淘氣的爭論如何測量小汽車的車頂長度?

幼兒討論

(二)幼兒嘗試活動

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某一物體

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並與同伴對比,有什麼發現?

(三)討論

1、比較測量的結果

引導幼兒尋找測量結果與工具的關係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

3、小結:使用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麼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四)幼兒自主測量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麼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麼?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五)延伸活動

1、討論:還有什麼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遊戲:跳遠。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爲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爲: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瞭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範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爲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於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範講解?

第二個環節

適宜行爲: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採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並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鬆。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麼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爲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爲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後,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爲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麼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鬆,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幼兒園大班數學《自然測量》教案7

活動目標

1、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2、提高邏輯推理能力,養成有序做事的好習慣。

活動分析

"自然測量"的課例研討活動主要關注教師採用怎樣的教學策略,真正發揮老師的"主導"和幼兒的"主體"作用,以及大班幼兒對數學內容的反應和學習興趣。

我們知道,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身邊常見的自然物,例如曲別針、腳步、粉筆等,作爲測量工具進行直接測量,僅僅是身邊常見的工具的測量,而不是如直尺,曲尺等標準工具的測量。它包括對物體長度、高矮、粗細、輕重等的測量。

幼兒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掌握,需要反覆練習多次操作,才能獲得,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也需要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進行培養。我設計的"自然測量"這一活動(本次活動立足於對物體長度的測量),試圖實現讓每個孩子在自己的操作過程中探索出自然測量的方法,以充分體現孩子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在這一活動中擔當支持者、引導者和組織者。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組織幼兒遊戲:我的飛機就要飛,熟悉全國各地地名(自由站在大的中國地圖輪廓線上)。

2、結合目測,比比從北京出發到各個城市誰遠誰近。

(二)、學習自然測量。

1、以充當"地質勘察員"爲名,請幼兒利用彩色吸管嘗試測量。

2、幼兒交流各自測量的方法,並引導幼兒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測量工具要和起點對齊,在測量工具的另一頭用粉筆或手做個記號,第二次測量時,要從記號開始接下去量。

3、結合表格1,教師講解記錄的方法。

4、幼兒倆倆結伴選擇測量線路進行測量,教師觀察適時輔導。

5、請部分幼兒說一說測量的結果。

(三)、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1、教師提問:"老師這裏還有竹籤和積木兩種測量工具,你能不能用這兩種材料,也來測一測路線?看看你會發現什麼祕密?"(同時請幼兒猜測表格2的使用方法)

2、幼兒再次操作,並進行表格記錄,教師指導。

3、幼兒交流操作結果,並將結果在黑板上呈現。

(四)、活動延伸:

出示毛線,交代如果用毛線測該怎麼測?--需要合作、將繩子拉直;出示筷子等其它操作材料(測量時不能剛好測完)--學習新的記錄方法。

活動反思:

1、關注幼兒間的合作。通過幼兒的合作測量,有效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既滿足了教學時間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又保證了幼兒間互相學習的互補性、合作性。

2、注重各個領域的整合。能將主題活動"我愛祖國"的學習與數學活動有機融合,一方面讓孩子瞭解了各個主要地區在地圖上的相應位置,另一方面也讓孩子通過測量清楚城市間的距離長短(地圖的設計基本按照比例完成,選取的城市具有較強的典型性)。

幼兒園大班數學《自然測量》教案8

活動目標

1.學會正確的測量方法並進行簡單的記錄。

2.通過動手動腦的活動,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慾望。

3.探索測量工具長度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能對物體進行測量。

活動難點

感知測量工具長度和測量結果的關係。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家長與幼兒共同收集若干測量的自然物,如:鉛筆、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測量物體。

2.知識準備:已認識物體的長、寬;以及記錄的經驗。

3.材料準備:記錄表10張;粉筆2人一根;鉛筆、吸管、水彩筆等測量材料若干。

活動過程

(一)以問題引入,引導幼兒說出多種測量工具,激發幼兒興趣。

師:今天老師有個任務,要去做一塊新黑板,我先量一量舊黑板。糟糕了,沒有尺子怎麼辦呢?你有什麼好辦法?可以用哪些物品來測量舊黑板呢?

(二)介紹測量工具及記錄表。

(三)第一次體驗:幼兒用筷子測量活動室的物品。

1.結合圖示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師邊講解邊用正確方法測量黑板)

(1)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從起點開始,沿邊量,第一次量應在尾部做記號,記號是第二次量的起點。

(2)測量工具要沿邊緣測量;

(3)在測量記錄表格中記錄次數。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確的方法測量,並作記錄;兩個人合作,一個人測量、一個人記錄,輪流進行;操作時保持安靜有序。

2.幼兒自由操作,師觀察幼兒測量與記錄情況。

(1)重點指導幼兒必須一次一次的連着量,中間不能留空,也不能重疊。

(2)提醒幼兒正確記錄測量結果。(如果測量物的長度不是測量工具的整數倍,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記錄)

3.教師提問,幼兒自由交流:測量的是什麼物體?你是怎麼量的?爲什麼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結果不同?

4.師小結正確的測量方法。

小結:從起點開始,沿邊量,第一次量應在尾部做記號,記號是第二次量的開始。

(四)第二次體驗:幼兒再次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感知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1.要求:運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鼓勵幼兒嘗試用兩種以上的工具測量同一種物品。

3.討論:爲什麼記錄表中相同的物品,會有不同的測量結果呢?

4.師幼共同小結: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次數少;工具短,次數多。

(五)活動延伸:請客人老師一起測量教室的其他物品,再次感受體驗測量工具長度不同帶來的不同測量結果

活動總結

此次活動,幼兒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測量物對物體的長度進行測量,掌握了正確的測量方法並做記錄,活動中,部分幼兒對於測量方法的記錄並不是能正確地掌握好,在幼兒自由操作的時候,教師適時地介入引導;在感知不同的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係時,幼兒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對物體進行測量,並做記錄,這個環節幼兒的興趣較高,在掌握測量方法後,對於自由選擇測量工具幼兒更自主,活動更積極。在小結環節中,幼兒通過記錄表,初步感知了測量工具對測量結果的影響,整個活動過程,幼兒都能自主地進行主動的學習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