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八篇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八篇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1

教學意圖:

當今社會的家庭結構,往往導致很多孩子處於“獨我”的教育環境。“不願分享”,這是十分明顯的特點。培養孩子分享不是一天一時就能形成的,需要時間、時機,當然也需要策略。最重要的是讓孩子一點一滴地感受到分享的快樂。於是開展了此次活動《共享快樂》。

教學目標:

1、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及錄像,引導幼兒分析、討論,瞭解一些朋友間交往的方法。

2、創設情景讓幼兒體驗,友好協商,才能獲得友情,感受快樂。

3、能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助人爲樂的快樂。

4、能學會用輪流的方式談話,體會與同伴交流、討論的樂趣。

5、激發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會與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樂,培養良好的參與、合作意識

2、難點:理解分享是種快樂。

教學準備:

1、信箱背景,信(有畫面),攝像機,事先錄好的錄像(幼兒生活中的一些交往情景),多媒體課件1、課件2。

2、創設四個活動區域。(根據幼兒的人數,準備一些玩具、書等 新奇的東西)。

3、牆面佈置“快樂屋”

幼兒已有相關知識和經驗分析: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遇事常常自我爲中心,做事不顧及他人,交往意識越來越差,交往的能力也不高。例如:不能與他人共同擁有一個玩具,甚至有些幼兒還有很明顯的攻擊性。(如爲了爭搶玩具出現打、推、撓、咬等行爲。)還有一部分幼兒表現得孤僻,不願意和同伴一起遊戲,自己呆滯地坐在一旁等;針對幼兒的這一認知發展特點,作爲教師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機,指導幼兒怎樣與朋友交往,讓幼兒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獲得認知和體驗,感受主動地幫助別人、做事互相謙讓,不僅會給對方帶去快樂,同時自己也會很快了。

教學過程:

一、出示信箱,引起興趣:

1、師:“又到看寶寶信箱的時候了,我們來看看今天誰的信箱裏有信?”

2、師讀信(一封有關幼兒在家裏能與客人有禮貌的說話的表揚信),師問:“xx,你聽後有什麼感覺?”

幼1:說話有禮貌,誰都會喜歡的。

幼2:客人表揚xx,他一定很高興、很快樂。

3、師:爲什麼會高興和快樂?在生活中,小朋友做哪些事情還會感到快樂?”

應對措施:如果幼兒說不出什麼是快樂或不快樂的事情,師引導“快樂”一詞的含義。

幼1:說話有禮貌,大人們會誇獎我們,說我們是懂事的好孩子。

幼2:老師喜歡有禮貌的孩子,所以我們會高興。

幼3:幫助小朋友繫鞋帶,我很快樂。

幼4:小朋友跌倒了,我把他扶起來,我會很高興。……

評析:《綱要》中指出:要培養幼兒的注意傾聽的能力,並營造幼兒積極參與的語言氛圍,在這一環節讓幼兒說出自己對信的內容的理解,並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的表達自己快樂的感受。

引出下一個環節

師:我這裏也發生了一件事情,不知道是快樂的事情,還是不快樂的事情,請小朋友們看一看。

二、觀看多媒體課件1,引導討論:

1、 畫面上兩個小朋友發生了什麼事?(兩個小男孩正在奪搶玩具槍的課件)

2、他們臉上有什麼樣的表情?(明明橫眉立目,鼕鼕流着眼淚)

3、他們這樣做會快樂嗎?爲什麼?

幼1:他們都不會快樂的。

幼2:這樣做很沒禮貌,他們沒有互相謙讓。

幼3:如果把玩具槍搶壞了,誰也完不成了,他們就高興不了了。

幼4:如果沒有打仗的夥伴了,一個人玩玩具槍也不好玩。

3、我們小朋友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幫助他們,讓他們都高興起來?

實錄:幼1:玩具應該大家一起玩,不應該搶。

幼2:應該大家一起分享玩具,這樣纔會快樂。

幼3:明明應該讓着鼕鼕,哥哥要學會照顧弟弟。

幼4:明明和鼕鼕應該好好商量誰先玩,誰後玩,這樣就不會打架了。

評析:《綱要》中指出:“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所以在這一環節我認爲,教師應該給幼兒更多的時間來發言,而且應該要求幼兒運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表達。初步引導幼兒分析、討論,瞭解一些朋友間交往的方法。

4、再次觀看課件2(課件內容:明明主動把槍讓給鼕鼕玩,並說:“鼕鼕你小,還是你先玩吧,鼕鼕高興得說聲“謝謝”,兩人都高興得笑了。)說一說:“明明和鼕鼕快樂嗎?他們是怎樣解決的?如果是你,你會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評析: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能說出解決問題的好多種辦法,這說明活動前幼兒有了這方面的知識儲備,這與平時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引出下一環節

師:“瞧,他們都在幹什麼?”

三、播放錄像(提前錄好的有關幼兒之間發生的一些事情)

1、讓幼兒觀察錄像中有哪些快樂的事情;有哪些不快樂的事情?(錄像內容:①一個幼兒主動幫助小朋友繫鞋帶,並說了一些有禮貌的用語。②小朋友在排隊洗手時互相擠③小朋友在活動區裏能友好合作④大姐姐把正在哭着的小弟弟送回教室⑤兩個小朋友正在吵架,另外一個小朋友給他們說和好了)

2、xx事情爲什麼是不快樂的?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幼1:一個小朋友主動幫助繫鞋帶,他會很快樂,因爲他幫助別人做好事了,所以會很快樂。

幼2:洗手時應排隊,不排隊會很擠、很亂,這樣我會很不高興。

幼3:我們都會說:“對不起、沒關係”就會很快樂。……

評析:《綱要》中指出“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和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所看的錄像內容具有一定的判斷力,能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意見,這樣通過初步感知及再次滲透,讓幼兒瞭解朋友間的交往方法,這樣不僅突出了重點,難點也迎刃而解了。

3、在與小朋友玩耍時,都會遇到哪些不快樂的事情?我們應該怎樣解決?在此我們會使用哪些禮貌用語。

(師提示:如果你想玩別人東西時,應該怎樣做、怎樣說…)

評析:幼兒根據上述環節的情感經驗,能說出日常生活中所用的一些禮貌用語。

引出下一環節

師:“今天活動室裏開設了許多活動區域,想一想應該怎樣與小夥伴一起玩。”

四、創設情景,幼兒體驗:

幼兒自由結伴,分別到已創設的活動區域自由選擇玩,教師當場捕捉有價值的進行錄像。

評析:創設情境讓幼兒來體驗禮貌交往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教師最好也要深入其中,與幼兒共同參與活動。

五、播放剛纔幼兒遊戲實況錄像,再次討論:

1、剛纔你們是怎麼玩的?你們喜歡和誰在一起?快樂嗎?爲什麼?

2、幼兒情景表演

應對措施:如果幼兒表演遇到困難,教師可隨機進入角色與幼兒一起表演。

(1)體驗想玩別人的東西時,應該怎麼辦?

小結:如果要別人東西玩,可以有很多方法解決,關鍵要有禮貌,徵得對方同意,大家一起玩既是快樂的,又會有很多朋友。

(2)想借東西時,應該怎樣說?

小結:如果想像別人借東西,必須說一些禮貌的話,這樣別人纔會高興的給你使用。

(3)別人遇到困難了,你看見後會怎樣做?(模仿一些交往的方法,如禮貌用語等)

小結: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你主動地幫助別人,不僅會給對方帶去快樂,同時你自己也會很快了。

評析: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和情境表演進一步瞭解一些朋友間交往的方法,體驗友好協商,才能獲得友情,在帶給別人快樂的同時自己也會感受快樂。

活動延伸:

展示“快樂屋”牆飾

師小結:每個人每天都會有一些快樂的事情,如果你的快樂也會給別人帶來快樂,那麼,你將會得到一顆快樂星放到快樂屋裏,小朋友們趕快行動起來吧!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能夠依據幼兒生成的有價值的教育內容,創設情境激起幼兒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衝突

2、活動設計清晰,能按預設的活動環節展開教學活動,活動中各環節的過渡自然。

3、努力領悟《綱要》精神,在活動中,力爭成爲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努力營造一個寬鬆、自由的活動氛圍,讓幼兒積極的、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

4、教師適時的提問、引導,鼓勵幼兒大膽地進行講述,在整個活動環節中,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得到很好的發揮,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

5、能夠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不足之處:

幼兒的語言表述能力不是很好,部分孩子不能說完整話;在最後一個環節中,教師干預的有些多,(即給予的命題有些多),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沒有充分的發揮出來。

總之,通過活動的教學,既有成功的收穫,也有不足。不過,我將不懈努力。讓孩子們放飛快樂,盡情的回味着分享快樂的愉悅。通過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

小百科:快樂,漢語詞彙,讀音爲kuài lè。快樂是人類精神上的一種愉悅,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是由內而外感受到的一種非常舒服的感覺。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通過參觀、談話等活動,讓幼兒進一步瞭解解放軍,激發對解放軍的崇敬和熱愛之情。

活動準備:

1、收集解放軍及武器圖片等。

2、幼兒用書、彩紙、彩筆。

活動過程:

一、圖片展

1、將收集到的圖片等,按陸海空分類佈置起來。

2、觀察並交流,請幼兒觀察各兵種的服裝特點和武器的種類、與同伴交流。

二、閱讀、交流

1、看幼兒用書第28頁,看一看各兵種着裝上有什麼不同,再看看他們做了哪些事情。

2、請幼兒說一說還知道解放軍爲我們做了哪些事情(如守衛國門、軍事演習、抗洪搶險等)激發幼兒對解放軍的熱愛之情。

三、參觀軍營

1、參觀戰士們的營房,觀看戰士們整齊的被子及各種用品的擺放。

2、觀看戰士們隊列訓練,可以請戰士們對幼兒隊列訓練。

3、和戰士們合影留念

四、談話

參觀後請幼兒說一說參觀軍營的感受,要向解放軍叔叔學習什麼,我們現在應該怎樣做等。

活動指導:

引導幼兒注意勘察軍營裏的佈置、設施,看一看叔叔們用品的擺放。

活動延伸:

1、環境創設

圍繞解放軍的主題,創設圖片展、幼兒繪畫作品展等牆飾。

2、區域活動

在美工區投放供幼兒製作的材料及各種紙張。

活動反思:

幼兒通過參觀活動,更加深了對解放軍的熱愛和敬佩之情,幼兒也瞭解解放軍叔叔的日常生活情況和他們的光榮職責,培養了幼兒以後的頑強的學習毅力、勇敢的生活態度。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自己就是最好的,不和別人攀比的道理。

2.欣賞故事,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3.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4.激發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故事內容,知道自己就是最好的,不和別人攀比的道理。

2、難點:欣賞故事,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故事課件。

活動過程

一、師幼交流,引出話題

1.師幼交流對美髮店的認識,激發幼兒語言表達的積極性。

(1)小朋友們去過美髮店嗎?美髮店是做什麼的?

(2)大人們到美髮店去做什麼?你都知道什麼髮型?

(3)你們看,在一個美麗的大森林裏,鹿小姐也開了一家美髮店,它的美髮手藝可棒啦!小動物們都喜歡到鹿小姐的美髮店去做美髮,瞧!誰來做美髮了?

2. 教師播放課件一,引出故事。

二、建構故事,明確道理

1.教師播放課件二,引導幼兒認識髮型。

(1)原來是花鴨大嬸、熊伯伯、松鼠姐姐,它們對自己的髮型非常滿意!它們做的是什麼髮型呢?

(2)噢!原來它們的髮型都不一樣,你感到熊伯伯的小平頭怎麼樣?(花鴨大嬸的盤發、松鼠姐姐的麻花小辮)

2. 教師播放課件三、四,幼兒分析刺蝟燙髮的原因。

過渡語:(教師歸納幼兒的答案)熊伯伯的小平頭又帥又酷,多精神啊!花鴨大嬸盤起了頭髮,好漂亮,好美麗,好高貴呦!松鼠姐姐的兩根麻花小辨又獨特又可愛,漂亮着呢!大家都誇松鼠姐姐的技術棒!

(1)你們看,誰又來了?

(2)小刺蝟看到大家美髮後變精神變漂亮了,它的心裏好羨慕呀!它也想讓鹿小姐給它做美髮,小刺蝟會做什麼髮型呢?

(3)你們看,小刺蝟做的什麼髮型?它滿意嗎?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3. 教師播放課件五、六,幼兒觀察圖片,猜測角色表情與對話。

過渡語:小刺蝟太高興啦!它連蹦帶跳地向家走去!

(1)路上遇到了誰?牛大伯見到小刺蝟是什麼樣子?(說一說、學一學)

(2)這是什麼表情?牛大伯爲什麼驚訝?

(3)牛伯伯驚訝地對小刺蝟說了什麼?

鼓勵幼兒在集體面前表現“熊伯伯驚訝地語氣說話”。

過渡語:小刺蝟一邊走一邊想:難道我這樣不漂亮嗎?

(4)它走着走着又遇到了誰?小兔子見到小刺蝟後是什麼樣?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小兔子非常害怕,它是怎麼做的?

(5)這時的小兔子會說什麼呢?

鼓勵幼兒在集體面前表現“小兔子害怕地語氣說話”。

4. 教師播放課件七和八,幼兒瞭解小刺蝟燙髮的後果,體會故事中的道理。

過渡語:小刺蝟弄不明白,自己這樣明明挺漂亮,爲什麼會嚇跑小兔子呢?

(1)小刺蝟回到家裏,刺蝟媽媽見到它又會怎樣?它會說什麼?(噢!原來媽媽也不認識它了)

(2)媽媽讓小刺蝟去果園背果子,它會背到果子嗎?你們看,它是怎麼做的?

(3)小刺蝟背到果子了嗎?爲什麼?牛伯伯看到它很驚訝,小兔子見到它嚇跑了,自己又背不到果子,唉!這時的小刺蝟心情會怎樣呢?

(4)小刺蝟沒有背到果子,只好回家去。咦!你們聽,誰來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

(5)這是一隻什麼樣的大灰狼?小刺蝟會怎樣呢?

三、欣賞故事,深化主題

1.幼兒帶疑問聽老師邊播放課件邊講述故事。

教師放慢語速,將幼兒建構故事環節出現的答案也加入到完整欣賞故事當中。

2.教師提問,幼兒進一步思考,體會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肯定自己,不可盲目地和別人攀比。

(1)小刺蝟逃走後,越想越不明白,原來自己從不害怕大灰狼,爲什麼這一次卻狼狽地逃走了呢?

(2)爲什麼別人能燙髮,它卻不能燙髮呢?(原來小動物做了美髮後不影響它們的本領,可是小刺蝟的刺可以背果子、保護自己。)

(3)唉!這時小刺蝟的心情又會怎樣呢?小朋友們說,燙髮適合小刺蝟嗎?

小結:對,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我們自己,不能盲目的和別人去攀比,更不要看到別人去做什麼,自己就去做什麼。今後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想想自己的本領、自己的特點,想好了再去做。

(4)請你幫小刺蝟想一想,今後它該怎麼辦呢?

四、發散思維,解決問題

教師引導幼兒發散思維,幫小刺蝟想出既適合自己,又能不失本領的好辦法。

“小刺蝟非常的愛漂亮,但燙髮又不適合它,我們怎樣讓小刺蝟既漂亮,又不會失去自己的本領呢?”

結束語:我相信你們打扮的小刺蝟一定很漂亮,現在我們一起到教室裏把你們漂亮的小刺蝟畫下來,好嗎?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用半圓形畫刺蝟,大膽地畫出刺蝟身上的刺,並畫上許多的蘋果。引導幼兒有控制地畫封閉的圓和能均勻的順一個方向塗色,如果單一地畫橫線和豎線一定是很乏味的,於是,我設計了一個“小刺蝟背果子”的情景。活動一開始,我先出示刺蝟圖片提問:“小朋友看看,誰來到我們班上了?” 然後以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小兔果園裏的蘋果成熟了,這麼多紅紅的蘋果怎麼揹回去呀?小兔心裏非常着急。

小百科:刺蝟是屬於蝟亞科(Erinaceinae)的一類蝟形目哺乳動物的統稱,共有5個屬;其中蝟屬(Erinaceus)的刺蝟分佈最普遍,廣泛分佈在歐洲、亞洲北部,在中國的北方和長江流域也分佈很廣。中國最常見的有黑龍江刺蝟(Erinaceusamurensis)等。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發現幼兒對媽媽的情感和依戀遠超過對爸爸的情感,就像我們大班的楊旗,每天早上爸爸送她上幼兒園都要走十多裏的山路,每天兩個來回需要的不僅是體力還有毅力以及對孩子的愛,有一天我無意中問道:“楊旗,你是喜歡爸爸還是媽媽?”楊旗竟然說喜歡媽媽,不喜歡爸爸,驚訝的同時我在思考:父親中有不少人的教育態度不夠正確或因工作忙碌忽視了對幼兒的關心,於是我就想滲透了一些關於爸爸的活動,引導幼兒開始更多的關注爸爸,知道了許多爸爸的本領,瞭解爸爸的工作,所以我就預設了此活動讓幼兒更全面地關注自己的爸爸職業,進而對爸爸產生敬仰、熱愛、崇拜等情感。

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理解爸爸工作的辛苦,樂意大膽表達對爸爸的愛。

2、認知目標:幼兒萌發瞭解不同行業的願望,知道部分行業的職業特點。

3、能力目標:願意用簡短的語句介紹自己的爸爸,能向同伴介紹爸爸的職業。

經驗準備:

事先請幼兒觀察自己爸爸的日常生活,瞭解爸爸的職業。

物質準備:

爸爸的照片

課件準備:

mp3《我的好爸爸》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今天來了許多客人老師,我們一起爲他們唱支歌吧(提前做好安排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剛纔大家唱到世上只有媽媽好,其實爸爸好不好?你喜不喜歡他?

二、介紹自己的爸爸

1、通過提問引出談話話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爸爸,每個人的爸爸都不一樣。今天我們請小朋友來說說你們的爸爸是什麼樣子的?他的職業是什麼?”

2、拿出爸爸的照片,引導幼兒在小組內圍繞“我的爸爸”自由交談。

3、指名幾個幼兒向大家介紹爸爸。(可以是爸爸的名字、年齡、工作、愛好、外貌或者性格等等.在孩子介紹完畢後要鼓勵說的清楚的孩子,注意培養孩子聽說能力)。

三、瞭解爸爸的工作

1、剛纔有不少孩子介紹了爸爸的工作,下面我看看我們班有哪些孩子的爸爸在外務工。瞭解一下他們在外都幹什麼工作。如果有在煤窯挖煤的爸爸,可以展示一塊黑煤給孩子看看,想想爸爸每天都和這黑漆漆的煤炭打交道髒不累不?我聽有個叫小胖的孩子說:爸爸總是在外面打工也不管我,有時他給我打電話我都不想理他。你們認爲小胖這樣說對不對?爲什麼?

2、介紹幾位特殊家庭的爸爸(吳自政、李鑫這倆孩子只有爸爸沒有媽媽,他們日常既當爹又當媽,真是不容易,希望他們倆能多多的體諒爸爸,做一個乖孩子。)

四、激發情感

通過你們的介紹我發現啊你們爸爸的本領都很大的,每天上班很辛苦的,那你愛不愛他啊?你爲爸爸做過什麼事來表現你很愛他的呢?你可以和周圍的朋友商量一下可以爲爸爸做些什麼事讓爸爸高興。(抱抱、親親、給爸爸倒水,捶背也可以給在外打工的爸爸打電話等)。

五、延伸活動:

學唱歌曲《好爸爸壞爸爸》。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5

設計思路:

已經讀大班了,即將邁入小學,面臨的是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學習,同時要結識新同伴,認識新老師,那麼孩子在交往方面的能力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呢?這是我關注的,在結識新同伴以前,我要先了解孩子與自己熟悉的同伴是如何交往的,於是我想到了邀請小朋友到家中做客;另外,我的孩子都是由爺爺奶奶接送的,使我很少有機會與其他家長接觸、溝通,那麼把家長一起請到家中,既能幫助我瞭解孩子的現狀,又能使我和其他家長有溝通交流的機會,於是我想到了請家長們也到家中做客,爲了孩子在社會性交往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我想到了讓孩子做小主人,我來協助她完成這次的家庭聚會,於是有了以下的活動方案

活動目標:

1、願意與同伴分享食物及玩具,能與同伴友好地相處。

2、能主動與長輩問好,有禮貌待人的意識,並嘗試自己招呼客人。

3、通過與同伴一起遊戲、運動、製作,具有較強的與人合作與交流的願望。

4、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5、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活動準備:

1、請孩子自己預設,想請哪些好朋友到家中做客,並協助孩子一起製作邀請卡。

2、請班主任老師出面與其他受邀家長溝通,介紹本次活動。

3、和孩子討論一些關於招待客人方面的常識,並讓孩子積極參與購買食物、制定菜單等活動,並嘗試製作一張購物計劃書。

4、讓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像幼兒園裏那樣歸類擺放,便於同伴拿取與物還原樣。

活動過程:

一、有客人來

1.今天你邀請的好朋友和他們的爸爸媽媽快要來了,你該做些什麼準備工作?

孩子:把吃的東西放在茶几上,把飲料準備好,客人來了給他們倒。

2.客人來的時候你該對他們說什麼?

孩子:我會跟小朋友問好,還要跟叔叔或阿姨問好。

3.當客人進屋以後,你該做些什麼?

孩子:請叔叔阿姨坐下來,讓他們喝茶,吃東西。

4.那小朋友呢,你會讓他們做什麼?

孩子:我先帶他們參觀我的房間,看看我的玩具房,然後讓他們自己拿玩具玩。

二、和客人玩

1.和同伴一起畫畫:提供鉛畫紙、勾線筆、蠟筆等繪畫材料

2.和同伴一起動腦筋:提供拼圖、積木、飛行棋

3.和同伴一起做運動:提供跳繩、自行車、皮球、羽毛球、滑板車

4.和同伴一起做遊戲:提供小醫院(針管、鹽水瓶等醫用材料)娃娃家(娃娃、奶瓶、小推車等玩具)、

三、請客人吃

1、娃娃家的娃娃吃飽睡覺了,我們是不是該給自己做點吃的了?

孩子:恩,我的肚子是有點餓了。

2、今天我準備了餃子皮、肉餡,還有彩色的麪粉,我們一起爲爸爸媽媽做午飯,把在幼兒園學到的本領用麪塑的形式展示爸爸媽媽看,然後煮熟了請他們品嚐好嗎?

孩子自由討論自己準備製作的食品。

3、今天做的東西是要吃到我們肚子裏的,所以在做之前要做一件什麼事?

孩子:把手洗乾淨。

4、請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製作各種麪點。

5、現在我們做好的點心放在鍋裏煮一下,想想看,吃好午飯以後還可以吃些什麼?

孩子:吃些水果。

6、這個想法不錯,那我們再一起來製作水果沙拉吧,等會兒吃好飯就可以吃水果沙拉了。

四、和客人交流

1、請爸爸媽媽相互品嚐孩子們製作的麪點,並以鼓勵、表揚等形式肯定孩子的作品以及今天的表現。

2、請其他小朋友和家長一起談談對今天活動的想法或感受,或者通過今天的活動學到了什麼新的內容。

3、建議其他家長再次組織類似的活動,爲提高孩子們與人交往、合作交流及其他方面的能力提供更多的平臺。

4、讓孩子禮貌地與客人道別,互換禮物。(活動結束)

教學反思:

優勢:

1、活動得到了其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得以順利開展,爲孩子之間、家長之間的交流溝通提供了有效的平臺。

2、兩位班主任老師無論從聯繫家長、發放邀請書等前期準備工作,還是在活動中指導家長培養孩子愛勞動、勤動腦的意識,以及活動後的點評,都爲本次活動的順利開展起到了帶頭引領的作用。

3、活動內容健康向上,動靜交替,既有技能知識的再現或提高(麪塑自制點心),又有鍛鍊身體的器械,既有遊戲活動如小醫院、娃娃家,又有常識認知如:麪粉是怎樣變成麪糰的,吃好飯馬上運動好不好等。

4、整個活動體現了計劃性、過程性與完整性,做到活動前有方案,活動中有實錄(照片與錄象),活動後有反思,可以爲今後類似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借鑑作用。

5、家長們通過參加本次活動對孩子在幼兒園的認知水平及與同伴交往方面的能力有了新的認識,家長之間通過交流與互動就今後孩子的教育問題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對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大家都表示願意更好地配合老師做好家園共育工作。

6、孩子們通過本次活動體驗到了到同伴家做客或做小主人,與同伴分享交流或互換禮物等交往方面的禮節,爲今後的社會性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孩子們把自己製作的點心拿給爸爸、媽媽、老師吃的時候,每個孩子都感受到了動手製作的快樂與成功分享的體驗。

不足:

1、由於時間調整,孩子們是在興趣班結束後來做客的,時間比較倉促,預設的部分內容未能按方案完全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活動效果。

2、活動中出現了男女分化的現象,表現出男孩與女孩之間的性格差異或興趣差異,在遊戲過程中出現了男孩子們在室外玩運動遊戲,女孩則在室內玩區域遊戲,出現了短暫的不團結現象,孩子沒有自己解決遊戲過程中遇到問題的能力,表現出交往能力的薄弱環節。

思考:

在組織孩子結伴遊玩時,是該注重成人預期的效果還是該注重孩子的真實表現,給孩子實現自我的空間?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使幼兒瞭解祖國各地的土特產品,知道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

2、激發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3、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1、一張大的中國地圖平放在桌上。

2、幼兒操作材料“祖國各地特產”。

3、請家長給幼兒講自己老家的署名土特產(名稱和用途)

4、請幼兒與家長一同收集土特產佈置成“特產覺”

活動過程:

1、請幼兒看中國地圖,啓發談話,引導幼兒介紹祖國特產的興趣。

這是哪個國家的地圖?(中國)

請你在地圖上找出中國首都--北京及自己家鄉的位置,並向別人介紹這座城市有哪些名勝古蹟。

請你在地圖上找出長江、黃河的位置。

2、認識祖國各地的特產。

(1)教師先作示範,介紹自己收集的祖國特產。哪些特產可列舉一些(如新疆的葡萄乾,景德鎮瓷磚),與掛圖對應起來。

(2)請個別幼兒向集體介紹自己收集的祖國各地特產,要求幼兒說出他的名稱、產地、特點、用途等,引導幼兒在地圖上找到相應位置。

(3)遊戲“小小旅行家”

讓幼兒在地圖上相應的地方擺放各地的特產,並介紹哪些城市有哪些特產。

3、出示教學掛圖,請幼兒說出掛圖上各種題材的產地。

活動反思:

《特產》是一個開放性單元,旨在通過一系列的綜合性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全國各地的特產,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如何較好地體現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實現教學目標,結合“生本”實驗,我進行了一些設計:

“生本”課堂是“以學定教”,那作爲教師就應充分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並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先學”。其實,就是前置性作業的佈置。認真研讀了單元教材,思考了學生最近課前預習及資料收集情況後,我在小黑板上出示了“先學”提示——預習7單元,大致瞭解書中需學習的內容;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地區或某幾種物產去收集相關特產或地區資料(簡潔、明確、易於介紹)。當然,根據上次《天外來客——隕石》的前置作業完成情況,我也將這項作業放在了週末,以便於學生有更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查找。

有了“先學”的鋪墊,我便用一次早讀的時間檢查了“先學”效果,並提出了一些(主要是針對收集的資料)建議,然後,我調整了本來的教學設計——由我先教,改爲學生先交流、彙報,我再補充。課堂上,學生們在小組內充分展示、交流,然後爭着上臺向全班展示。當聽到底下的同學發出了讚歎聲、驚訝聲,交流的學生及所在的小組都露出了驕傲的神情。由於資料收集範圍的廣泛、圖片的精美,吸引了學生的目光,也使得課堂顯得較熱鬧。這時,出現了讓我意想不到的場景——兩位代表“乖乖虎”組上臺交流的孩子上臺後,並未開始介紹,而是小聲交流後大聲對全班說:“同學們,我們願意與大家分享我們辛苦收集來的資料,但你們鬧哄哄的,一點兒也不尊重我們,讓我們很失望。”我聽後瞪大眼觀察下面的學生,嘿,一下就安靜了。學生們已開始學着組織課堂的交流學習了,真好。

學生的資料收集範圍較大,結果用了兩節課才交流完成。但他們都還是意猶未盡。這時,我將《我愛故鄉的楊梅》提出,讓學生在小組內讀並體會,他們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再通過全班交流,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成熟季節、產地呼之欲出;也再一次使他們知道了介紹家鄉特產應注意的方面,爲下一步習作奠定了基礎。

這個單元的學習還未結束,僅從已完成的內容及學習情況來看,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生是感興趣的,自主參與的意識是強烈的`,但也發現了這樣那樣的不足——

前置性作業的佈置(主要指資料的收集),教師應給予明確的指向性,避免太廣、太多,影響教材的學習;課堂的交流學習,學生語言明確、簡潔訓練還需大大加強;傾聽習慣的培養還需鞏固;對於組內“懶蟲”的幫輔需重點關注,需在探索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開展,儘量控制“懶蟲”更懶;教師對學生“先學”結果的檢查需更細緻,要及時給予指導、建議;課堂上,教師一定要耐心,要忍住想去幫學生說、幫學生做的慾念,給學生充分交流、展示的舞臺······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社會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們在物質財富日益增長的同時,同情、善良、關愛等品質卻在走下坡路,社會上的熱心事越來越少。不但大人顯得很冷漠,就連孩子也受到大人的影響,也變得很冷漠。我想通過此活動來喚起幼兒內心的善良,從而激發他們主動關心、幫助他人的情感。

活動目標:

1、知道六一是小朋友的節日,在這一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要過節。

2、知道有許多窮苦的孩子不能在這一天開開心心地過節,從而激發幼兒去關心他們、幫助他們。

3、激發幼兒善良、博愛的情感。

活動準備:

1、佈置六一場景。

2、錄像:社會慈善活動的感人場景;描述窮困、戰爭、飢餓的兒童片段。

3、歌曲磁帶《`愛的奉獻》。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主題。

1、提問:

(1)“今天我們要過六一節了,六一節是我們小朋友的節日,你們開心嗎?”

(2)“你的六一節想怎樣過?”(請幼兒談談自己的打算)

(3)“你們想過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了嗎?”

2、小結:我們在一起開開心心過兒童節真幸福,但是你們知道嗎?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小朋友因爲窮困、戰爭、飢餓而不能過上一個快樂的兒童節,你們想看看嗎?

二、播放錄像,激發幼兒的同情心,從而引發幼兒對他人的關心與幫助。

1、幼兒觀看錄像。

2、提問:

(1)錄像裏的小朋友怎麼了?(請幼兒自由討論)

(2)你們看了有什麼感覺?(請幼兒談談自己的感受。)

(3)這些小朋友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也玩不好,你們想幫幫他們嗎?

(4)你想怎樣幫助他們呢?(引導幼兒自由討論,教師參與幼兒的討論。)

3、觀看社會募捐的錄像。

小結:我們也可以把一些自己穿不下的衣物、好吃的、自己看過的書、或者自己的零花錢去捐獻給那些生活在痛苦裏的小朋友。

4、“除了送東西你還想對這些小朋友說些什麼話?”

(1)先引導幼兒互相說說,注意傾聽幼兒談話。

(2)請幾名幼兒到集體前面來說一些祝福的話、關心的話。

結束活動:

欣賞歌曲《愛的奉獻》,邊觀看錄像。

活動延伸:

考慮本班實際情況,組織一次募捐活動。

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瞭解黑木耳的營養價值與烹調方法,體驗親手調製食物的樂趣。

2.品嚐木耳,嘗試接受平時不愛吃的食物。

3.知道人體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

4.瞭解生病給身體帶來的不適,學會預防生病的方法。

活動準備

1.洗淨的黑木耳,調味品(鹽、醬油、胡椒粉、咖喱粉、洗淨切斷的香菜、碾成顆粒的熟花生等)。

2.電飯煲等炊具,幼兒用的碗勺等。

活動過程

一、知道黑木耳的食用價值。

1、自由交談。

--教師:誰知道吃黑木耳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好處嗎?(引導幼兒交流自己的生活經驗。)

2、介紹黑木耳的食用價值。

--教師:黑木耳被營養學家譽爲"素中之葷"和"素中之王",它是各種葷素食品中含鐵量最高的。多吃黑木耳可以讓人少生病,讓我們的身體長的棒棒的。平時我們應該多吃一些對身體有益的食物。在潮溼、腐爛的樹木上能長出這麼有用的東西,大自然真是神奇呀!

二、討論木耳的吃法。

--教師:黑木耳可真是個好東西呀!你吃過黑木耳嗎?你覺得味道如何?

--教師:你喜歡吃黑木耳嗎?是怎麼燒製的?(引導幼兒大膽交流自己的生活經驗。)三、嘗試涼拌黑木耳,品嚐點心。

1、教師煮黑木耳。

--教師:我們自己動手來做一份木耳的點心吧!木耳要先在開水裏煮一下。水是燙的,我要輕輕地放進去。(教師用電飯煲燙煮黑木耳。)

2、瞭解各種調料。

--教師:我們來看看,桌上有些什麼調料?是什麼味道的?(幼兒辨別,也可請個別幼兒品嚐辨別。)--教師:你喜歡在黑木耳裏放些什麼調料?(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合理選擇調味品。)

3、嘗試涼拌黑木耳。

--教師:請你來試一試,爲自己涼拌一份好吃的黑木耳吧!(幼兒操作,老師巡迴指導,引導幼兒注意不同口味的同伴的需要。)--教師:誰來說說自己這份涼拌黑木耳的味道如何,放了哪些調料?(引導幼兒互相交流與品嚐。)

三、討論白木耳的吃法。

--教師:說到黑木耳,我們就常常會想起白木耳。白木耳可以這麼吃呢?(引導幼兒交流經驗和大膽猜測。)--教師:請你們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試試,然後和好朋友說說,你們家是怎麼做白木耳點心的?味道怎樣?吃白木耳有什麼好處?

活動反思

設計活動時,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嘗試運用"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和發現獲得有關的經驗。同時考慮到趣味性對小班幼兒來說尤其重要,就以遊戲的形式來貫穿始終,持續引發幼兒內在的探究動機和興趣。

這次活動總的來說效果比較好,幼兒對活動內容非常感興趣,發言積極踊躍,當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變大了後,他們都興奮地拍起手來,活動結束時好多幼兒還意猶未盡。我覺得活動效果比較好的原因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活動內容貼近幼兒生活,從幼兒熟悉的生活用品(木耳)入手;二是幼兒親手驗證,感受變化,滿足了參與活動的願望;三是活動是在比較輕鬆的氛圍中進行的。

在活動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對活動的第一環節我把握的不到位,小結和過度的語言沒有說,導致幼兒在後面的環節中,不太會模仿小木耳硬硬小小的特點。而在體驗遊戲中,幼兒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了我的服飾和道具上,對我的新角色表示很好奇,沒能投入到體驗遊戲中,可以事先和幼兒熟悉這個遊戲,將體驗融入到娃娃家的遊戲中。

小百科:木耳(英文:agaric),又叫雲耳、桑耳,是我國重要的食用菌,有廣泛的自然分佈和人工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