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的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彙編八篇

實用的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彙編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8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彙編八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嘗試用樹葉拼板進行一物多玩。

2、練習聽信號向指定方向走、跑。

3、認識紅、黃、綠三種顏色。

4、體驗身體運動及幫助別人的快樂。

5、鍛鍊平衡能力及快速反應能力。

6、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教學準備:

1、錄音機、磁帶2、紅、黃、綠顏色的樹葉泡沫板若干、大樹媽媽三棵

教學過程:

一、熱身運動:

導語:孩子們,今天天氣真好,我們出去活動活動吧!音樂起,幼兒隨音樂舞蹈。

二、聽信號向指定方向跑1、傾聽大風的音樂提問:聽,這是什麼聲音?秋風吹來了,樹葉寶寶們都一個個離開了自己的媽媽,它們好寂寞啊,那可怎麼辦?

現在,和樹葉寶寶一起來做個遊戲:小孩小孩真愛玩。

三、幼兒自由結伴探索與小樹葉玩的方法師: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小樹葉,想一想,你可以和小樹葉怎麼玩?誰來試一試?

1、個別幼兒嘗試演示。

2、請幼兒自由探索,鼓勵幼兒玩出和別人不一樣的玩法3、幼兒介紹學習好方法。

4、引導幼兒按顏色進行遊戲:

(1)幼兒找與自己的樹葉顏色相同的圈。

(2)按顏色將樹葉寶寶鋪成小路走一走等5、遊戲:給落葉找家幼兒自選站成紅、黃、藍三隊。遊戲開始一個跟着一個用自己的好方法帶着小樹葉,爬過草地,經過小路,將小樹葉送到落葉顏色相同的大樹媽媽身邊。

五。結束部分:

樹葉寶寶回到了大樹媽媽的身邊很開心,邀請我們一起跳個舞。

小百科:落葉是一種自然現象,一般秋天,大部分落葉植物、樹木開始落葉,葉子枯黃、捲曲,從樹上落下,隨風飄舞,也代表深秋後,冬天即將到來。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學習比較長短的方法,能獨立地給2件同類物體比較長短。

2、引導幼兒描述比較結果,感知長短的相對性。

活動準備:

同種不同長度的鉛筆、吸管、標記圖一張

活動過程:

一、出示視頻

二、出示鉛筆和吸管,引出課題。

問:這些鉛筆一樣嗎?有什麼不一樣?你是怎麼知道的?(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由說說)對了,這些紙條有的長有的短。哪根是最長的?哪根最短呢?

二.引導幼兒學習比較長短。

1、學習兩支鉛筆、吸管比較長短。

這兩支鉛筆哪支長?哪支短呢?可以用什麼方法比出來的呢?(把兩隻放在一起比一比,其中一端要對齊)。

小結:原來比的時候,要把兩根支鉛筆靠在一起,下端對齊,這樣就能看出哪支長,哪支短了。

2、學習三支鉛筆、吸管比較長短。

問:老師這裏還有一支鉛筆和吸管,哪它是短的還是長的呢?現在又該怎樣比了呢?現在長的鉛筆和短的鉛筆發生變化了嗎?長的變成了什麼?短的又變成怎麼樣了?

小結:比的時候,仍然要把鉛筆靠在一起,下端對齊,這樣就能看出哪支長的,哪支是短的,哪支是最短的?原來物體的長短是相對的,比較的物體不同,長短也不相同。

三、學習按長短排序

1、(出示排隊標記),小朋友看這是什麼標記?(排隊標記)。怎樣排呢?小朋友想想哪支鉛筆排應該排在最前面,哪支鉛筆跟在它的後面,哪支排在最後面?

2、幼兒說,教師在黑板上操作,然後集體驗證操作結果。

3、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說出操作結果。

四、完成書上的操作練習。

說課稿

一、說活動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班數學活動《比長短》。比較、排序在小班的教學和遊戲活動中,我們會經常運用到。我將幼兒生活中常見的吸管和鉛筆投放到活動中,運用啓發性、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幼兒觀察吸管盒、鉛筆的外形特徵,重點探索、發現比長短的方法,就是將吸管鉛筆一端對齊就能比出另一端的長短。活動中問題的提出直接指向活動目標,突出重點,激發幼兒的問題意識,感受比較的需要,體會比較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幼兒不斷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及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能力、發展水平,制定本次目標:

1、知道長和短,學習比較物體的長短。

2、能從短到長或從長到短的順序進行排序,體驗動手操作的快樂。

三、說活動準備

1、教師:吸管一根;一份從長到短排好隊的吸管。

2、幼兒:長短、粗細、顏色不同的吸管若干;不一樣長短的吸管每人3根,排序卡1張。

四、說活動重難點

重點:能用一端對齊的方法比較吸管的長短。

難點:通過比較,能將3根吸管從短到長或從長到短的排序。

五、說教法、學法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給足幼兒自由的時間與空間,提供豐富的材料,採用啓發探索法、觀察比較法與幼兒有效地進行互動,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幼兒在活動中以多感官觀察發現,探索、感知吸管的不同外形特徵以及用一端對齊比較吸管長短的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幼兒通過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等多種形式,主動積極的參與活動,感受比較的需要,從而爲突破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打下鋪墊。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設計思路

在主題活動“好聽的聲音”中,幼兒發現娃娃家裏的小電話會發出叮鈴鈴的聲音……由於小班幼兒的依戀情結,他們經常對着話筒說:“喂,爸爸,早點來接我……”

因此,我就選擇了“打電話”這個遊戲預設了本次集體活動,旨在讓幼兒通過欣賞、學唱歌曲《誰找我呀》,豐富幼兒有關鈴聲的經驗,並進一步激發幼兒對各種鈴聲進行探索。

在短短几十分鐘的集體活動中,怎樣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去感受音樂的美,激活他們表達表現的慾望呢?我的思路是:

1.興趣在經驗準備階段,我和幼兒一起認識各種有趣的電話,開展製作小手機的親子活動,在優美的音樂伴奏下讓幼兒學會玩“寶寶打電話”的音樂遊戲。從幼兒日前最喜歡的音樂遊戲進入,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漸進幼兒每撥一次電話,都有不同的感知重點,可以幫助幼兒循序漸進地學唱歌曲。第一次撥打的重點是讓幼兒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律:第二次撥打的重點是讓幼兒仔細傾聽歌曲;第三次是通過謎語編唱的形式給遊戲增加挑戰,同時讓幼兒再次感受歌曲的旋律,爲接下來的跟唱打下伏筆。給小鴨撥打電話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教師的彈唱示範、多媒體情境展示與幼兒互動,鼓勵幼兒跟着音樂的旋律唱歌曲《誰找我呀》

3.表達引導幼兒運用已經學會的、自己喜歡的歌曲,爲自己的手機設置喜歡的鈴聲,鼓勵幼兒大膽表達。

 活動目標

1.在遊戲情境中感受歌曲的旋律,愉快地學唱歌曲《誰找我呀》

2.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電話鈴聲產生好奇。

活動準備

1.幼兒和家長一起製作的各種有趣的手機。

2.多媒體課件:打電話的動畫。

活動過程

一、演唱歌曲《誰找我呀》

師:(多媒體播放美麗的森林背景)森林真美呀!我們一起來玩打電話的遊戲好嗎?(播放音樂,唱歌表演打電話。用問答的形式創設遊戲情景:“喂,喂,喂,請問你找誰?”“我要找×××。”“找我幹嗎呀?”“和我一起做遊戲……”)

二、在情景中感受、學唱歌曲

1.給小狗打電話

(多媒體播放手機圖案和動物電話本,撥打電話。)

師:小狗家的電話號碼是多少?(幼兒看動畫讀電話號碼,當鈴聲響起時,播放歌曲《誰找我呀》:你打我電話,找我有事嗎?我正忙着呢,請你多等一下。馬上就來了,馬上就來了,你別掛!)

師:咦?小狗的電話鈴聲和我們的電話鈴聲有什麼不同?(音樂鈴聲,會唱歌的鈴聲……)

2.給小免打電話

師:你們聽到小兔的電話在唱什麼?(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替換歌詞重複唱。)

師:(扮演小兔接電話)“你好呀,我是小兔,找我幹嗎呀?”(鼓勵幼兒用完整語言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如“小兔,我想請你去公園玩……”。)

3.給小鴨打電話

師:我也想打電話給我的動物朋友,聽謎語,猜猜我的電話要打給誰。(唱出謎語:我有圓腦袋,穿着黃黃衣,走路搖搖擺,猜猜我是誰。幼兒回答正確後,再唱:唱歌呷呷呷,愛吃魚和蝦,我是小鴨子,你們猜對了)師生共同撥打電話,教師範唱歌曲《誰找我呀》。

4.給大象打電話

請幼兒說說大象和小免的電話鈴聲有什麼不同。讓幼兒辨別聲音粗細、快慢的不同,並學唱大象的歌曲鈴聲。

三、設計歌曲鈴聲

師:小動物們的電話鈴是歌聲,真好聽!我們也給自己設計一個音樂鈴聲吧!(教師演唱一首幼兒學過的歌曲作爲自己的手機鈴聲,啓發幼兒運用學過的歌曲爲自己的手機設計鈴聲。)

請幼兒用自己製作的手機,說說、唱唱自己設計的歌曲鈴聲。(複習熟悉的歌曲。)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 欣賞並理解故事《小熊拔牙》。

2. 知道要養成刷牙的好習慣才能保護好牙齒。

3. 能安靜地傾聽別人的發言,並積極思考,體驗文學活動的樂趣。

4. 樂意參與表演,大膽學說角色對話。

重點難點

在這節語言課中我重點是讓幼兒通過欣賞理解故事,知道吃完東西不刷牙的話,就會有蛀牙;難點是讓孩子知道,養成刷牙的好習慣才能保護好牙齒。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小熊拔牙》、《小熊拔牙》錄音磁帶。

活動過程

一、 開始部分:

說一說:小朋友在家自己會刷牙嗎?吸引幼兒興趣。

教師:有隻小動物他不喜歡刷牙,還疼得哇哇地叫,想不想知道他是誰呀?

二、基本環節:

分段欣賞故事《小熊拔牙》

1. 教師播放故事《小熊拔牙》錄音磁帶至“還疼得小熊哇哇地叫”,請幼兒翻看幼兒用書。

2. 教師 :小熊爲什麼牙疼?他碰到了誰?

3. 教師 :兔大夫能幫助小熊嗎?他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

4. 教師 :給小熊拔牙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

三、繼續欣賞故事《小熊拔牙》

1.教師繼續播放故事《小熊拔牙》錄音磁帶至“記得滿頭大汗”,請幼兒翻看幼兒用書。

2. 教師:兔大夫找誰來幫忙?牙拔出來了嗎?

3. 教師:兔大夫又找來了誰?發生了什麼事情?

4. 教師:小熊怎麼樣了?

四、繼續欣賞故事《小熊拔牙》

1. 教師繼續播放故事《小熊拔牙》錄音磁帶至結尾,請幼兒翻看幼兒用書。

2. 教師:兔大夫最後請了誰來幫忙?牙拔出來了嗎?

3. 教師:最後小熊是怎麼做的?他的牙還疼嗎?

五、結束環節:

總結

教師:小朋友們千萬不要學小熊那樣,愛吃糖又不愛刷牙,這樣牙齒壞掉了,還要拔牙,多疼啊!我們應該每天早晚都刷牙,好好愛護自己的牙齒。

並示範如何正確地刷牙。

延伸環節

請幼兒嘗試看幼兒用書《小熊拔牙》,複述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多提示幼兒漱口、刷牙、注意口腔衛生。

教學反思

今天的一節健康教育語言故事《小熊拔牙》,主要是通過故事內容讓幼兒明白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幼兒很喜歡這個故事,在聽的過程中,同時也認識到了不刷牙的危害,這樣比單一的說教要效果好。在老師講解的過程中,老師的示範便能很清晰的展示在幼兒眼前,易於幼兒模仿接受。活動中,很多幼兒還沒有體驗過牙疼,也不太會刷牙,所以幼兒的印象不深,顯得有些心有餘力而力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更注重加強對幼兒的基本健康常識教育。

小百科:熊軀體粗壯肥大,體毛又長又密,臉形像狗,頭大嘴長,眼睛與耳朵都較小,臼齒大而發達,咀嚼力強。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

1、 通過情景表演讓幼兒初步感知與別人分享是快樂的事。

2、 學習關心別人,和他人分享。

3、 喜歡幫助別人,與同伴友好相處。

4、 體驗同伴間友好的情感。

活動準備:

情景表演,分香蕉

活動過程:

1、 提出要求,觀看錶演。媽媽買了小明最愛吃 的香蕉,回到家中。小明很高興的接過香蕉。一根組奶奶,一根給媽媽,留下一根給爸爸,剩下一根自己吃。奶奶,媽媽誇獎小明,小明聽了心裏真高興,臉上笑眯眯的。

2、 通過提問幫助幼兒感知與別人分享是快樂的事。

(1)小明爲什麼臉上笑眯眯的?

(2)小明爲什麼高興?

(3)奶奶,媽媽爲什麼誇獎小明?

小結:小明把最喜歡吃的香蕉,分給奶奶、媽媽,爸爸吃,關心他們。奶奶,媽媽誇獎他,所以他感到高興、快樂。

(4)如果你是小明,你會怎麼做?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6

生成背景: 9月20日,戶外活動時,我和孩子們一起在玩球,忽然,只聽一聲尖叫,我過去一看,原來,孩子們在圍牆下面發現了一隻螳螂。他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馮靜亭:“這是螞蚱。”

韓舒寧:“不對,這是蟋蟀。”

單泉:“我知道,我知道,這是螳螂。”

……

小朋友都認爲自己說得對,各有各的理由,他們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差一點吵起來。

老師:這到底是螞蚱,是蟋蟀,還是螳螂呢?

韓業達:“這是螞蚱,因爲它會跳。”

崔鵬:“這是蟋蟀,蟋蟀會叫。”

單泉:“這是螳螂,我在電視上看見過,它有兩把大刀。”

……

幼兒非常喜歡小動物,特別是小班的幼兒興趣濃厚,更願意到飼養角去研究。但他們又受生活經驗和年齡特點的限制,在傾聽討論的過程中,看問題片面,侷限,缺乏全面的研究。《規程》中也明確指出要愛護小動物,培養幼兒的探索。老師也考慮到有研究價值。鑑於此,老師和幼兒一起共同生成了“螳螂”這一主題。

生成過程: (一)瞭解已有經驗 小朋友們把螳螂高高興興地帶回教室,在飼養角給它安了一個家。在觀察時,他們又展開了議論。

陳智超:“它喜歡吃什麼?”

史麗媛:“它是好的還是壞的?

李璇:“它生活在什麼地方?”

馬友成:“爲什麼它是綠色的呢?”

崔鵬:“它到底叫什麼名字?”

……

孩子們議論的內容越來越多。

老師:“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是好的還是壞的?今天回家你們想辦法找出答案,明天來告訴老師和小朋友,好嗎?孩子們開始商量了。有的說問爺爺、奶奶,有的說問爸爸、媽媽。有的說查《十萬個爲什麼》,查《百科全書》,有的說用電腦上查。

(二)探索發現 1、問家長

第二天,第三天,孩子們陸續帶回了答案。有的說是螳螂,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告訴的,是益蟲。

2、查資料

馬有成說雌螳螂在生小寶寶之後會把雄螳螂吃掉,是《十萬個爲什麼》上寫的。有的小朋友是請爸爸、媽媽用電腦上查的,那上面介紹螳螂是益蟲,吃害蟲。韓業達還拿來了VCD,說可以讓小朋友一起看,上面的螳螂本領可大了,它身體的顏色是保護色。

3、餵養

孩子們在吃午飯、加點時,也用麪包、米飯、饅頭餵它,結果螳螂毫無興趣。孩子們又在散步時拔了一些草,發覺螳螂對草比較感興趣。張天啓的爸爸還抓了兩隻螞蚱,我們一起放到小盒裏,螳螂馬上用兩把大刀抓住了其中一隻,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孩子們高興地跳起來,嚷到:螳螂吃害蟲,它是益蟲。

4、自我保護

李小朋和許多小朋友在一起討論起來:“螳螂遇到敵人怎麼辦呢?”“我們試一試吧。”膽子較大的韓業達把手伸到盒子裏,還沒等碰到螳螂,它的兩把大刀就舉了起來,韓業達嚇得連忙把手縮回去。

通過這個小實驗,小朋友們明白了:螳螂是用大刀來防禦敵人,保護自己的。

5、讓幼兒瞭解自我保護方法並表徵,同時進行知識的遷移

我適時進行知識的遷移。:小動物都會保護自己,你們會怎麼保護自己?

潘敦浩:打110。

戰海濤:大聲喊,救命啊。

臧元晟:不跟壞人走。

唐雯:趕快跑,找爸爸、媽媽。

馬佳奕:不單獨自己走。

潘紹文:不往耳朵裏、鼻孔裏塞東西。

……

6、提出新的矛盾點

好提問題的李璇問我:老師,青蛙、熊到了冬天會冬眠,螳螂冬天到哪兒去了?這個問題小朋友幫李璇找到答案,好嗎?

過了幾天,孩子們陸續找到了答案,螳螂在秋天把卵產在向陽的山坡上、樹枝上,有一層硬膜包着,所以裏面很暖和,而雌雄螳螂就凍死了。到了第二年春天天氣暖和了,卵就孵化成小螳螂了,它們又可以捉害蟲了。

7、表徵

馬佳奕把螳螂產卵的情景畫了下來。韓舒寧把螳螂捉害蟲的樣子畫了下來。戰海濤還畫了一隻大螳螂帶着一羣小螳螂。

8、 經驗分享、交流

孩子們把了解到的知識用各種形式告訴小夥伴。有的拿來了VCD ;有的拿來了《十萬個爲什麼》講給小朋友聽;有的把螳螂吃害蟲的動作畫了下來;有的在“悄悄話”角談論着螳螂的祕密;有的在父母來接送時拉着父母看螳螂的各種圖片;有的在美工區粘貼、塗色螳螂,他們都在體驗着成功的喜悅。

體會與反思: 活動內容的產生來自幼兒,幼兒探索興趣很高。教師有機地引導幼兒在飼養角探索、發現,不斷豐富已有經驗,又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和年齡特點,從螳螂的自我保護遷移到自身的自我保護。在此次活動中,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建構新知識的同時,豐富了認知經驗,掌握了許多學習方法,而且能有順序地連貫描述螳螂的外形特徵。對以後描述小動物奠定了基礎。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問題板塊

主題壁報

各區域遊戲相關內容

家園合作

資源利用

1、通過各種形式讓幼兒瞭解常見樂器的名稱,明確樂器的分類。分辨樂器的聲音。

2、鼓勵幼兒大膽演奏,感受合作的樂趣。

1、什麼樂器會唱歌?

2、它們長的一樣嗎?

3、樂器怎麼唱歌的?

1、常見樂器圖片。

2、介紹各種樂器的光盤。

美工區:投放各種廢舊材料,供幼兒製作小樂器。

表演區:投放各種打擊樂器、錄音機。

圖書區:印有各種樂器的圖片的書籍。

1、請家長帶領幼兒聽一場音樂會,並帶來照片。

2、請幼兒和家長一起製作一件小樂器帶來,放在表演區供幼兒演奏。

3、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樂器的資料。

請樂團的幼兒家長,帶來各種樂器實物供幼兒感知,並請他們實地演奏樂器,供幼兒欣賞。

主題網絡圖

活動一:我見過的樂器

活動目標:1、通過談話,使幼兒掌握常見樂器的名稱。

2、熟悉常見樂器的聲音。

活動形式:集體活動

活動準備:相關知識經驗,

常見樂器實物:電子琴、鋼琴、吉他、二胡及各種打擊樂器

設計意圖

師幼互動

教育反思

幼兒喜歡玩各種樂器,但幼兒對樂器的名稱並不瞭解,對有的樂器的聲音也分辨不清,爲了增加幼兒的感性認識,教師設計了這次談話活動。

一、組織幼兒參加“樂器聯歡會”,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教師:“今天樂器家族要開聯歡會,很多樂器都來參加。瞧,他們來了”

二、提問:“那你們還見過什麼樂器?”豐富幼兒與樂器有關的相關經驗。

幼兒的知識經驗比較單一,因此在談論所見過的樂器時涉及面比較窄,教師準備的實物,可以拓寬幼兒的話題。

請幼兒嘗試着演奏一下各種樂器效果會更好。

活動二:樂器找家

活動目標:通過遊戲讓幼兒瞭解樂器的分類,並能說出常見的西洋樂器和民族樂器名稱。

活動形式:集體活動

活動準備:故事磁帶、常見的西洋樂器實物和民族樂器實物

設計意圖

師幼互動

教育反思

在區域遊戲時,常聽見幼兒說:“我哥哥會彈琴”“我爺爺會彈二胡”“我姐姐還會彈小提琴呢”幼兒在語言上搭配不當,不光是幼兒語言經驗的缺乏,更重要是幼兒不瞭解樂器的分類,由此教師設計了以故事貫穿的科學活動。

一、創設情景,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嗚嗚的哭聲:“誰在哭呀?”出示鋼琴的圖片,“他爲什麼哭呀?”播放故事錄音。

二、提問:“故事裏的鋼琴爲什麼哭呀?”“鋼琴應該和誰是一家呢 ?”

三、豐富幼兒有關民族樂器的相關經驗。

教師:“以前,我們中國沒有鋼琴,在一百多年以前鋼琴被人們從英國帶到我們國家,所以我們把它稱爲西洋樂器,請你們回家問一問爸爸媽媽還有哪些樂器是西洋樂器?”

這是一節有關樂器分類的科學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充分讓幼兒討論,並給幼兒流下懸念,讓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共同蒐集西洋樂器和民族樂器的名稱,促進家園合作。增強幼兒學習興趣。

這種資料比較多的活動如果能利用多媒體制作成幻燈片效果會更好。

活動三:什麼樂器在唱歌

活動目標:1、熟悉並能分辨常見打擊樂器的音色

2、鼓勵幼兒大膽演奏常見的打擊樂器。

活動形式:集體活動

活動準備:磁帶 常見的的打擊樂器

設計意圖

師幼互動

教育反思

幼兒喜歡玩打擊樂,因爲它演奏簡單,幼兒容易掌握,以音樂遊戲的形式讓幼兒感知它們的音色,並選擇出相應的樂器,增強幼兒把樂器與聲音的對應的能力。爲幼兒提供音樂,讓幼兒按自己的意願演奏。

一、組織幼兒玩音樂遊戲:““什麼樂器在歌唱”。

播放遊戲音樂,音樂停,幼兒閉上眼,教師演奏一種樂器,請幼兒猜什麼樂器在唱歌。

二、提問“你是怎麼知道是什麼樂器的?”引導幼兒仔細分辨各種樂器的聲音。

三、教師提供一段音樂,幼兒自願選擇樂器,自己演奏樂器,教師用錄音機錄下來,再播給幼兒聽。

利用音樂遊戲,幫助幼兒分辨常見打擊樂的音色,幼兒容易掌握,請幼兒合作演奏打擊樂 教師錄下來再播給幼兒聽,幼兒不但有成就感而且幼兒演奏樂器的興趣,也有很大提高。

活動四:樂器唱歌真好聽

活動目標:1、幼兒在教師帶領下學習編圖譜。

2、幼兒通過操作掌握打擊樂正確的演奏方法。

活動形式:遊戲活動

活動準備:常見的打擊樂器實物,磁帶,錄音機,繪畫紙,水彩筆

設計意圖

師幼互動

教育反思

幼兒雖然喜歡玩打擊樂器,但對打擊樂的正確演奏方法,瞭解並不深入。教師設計這個遊戲活動爲的就是讓幼兒通過編簡單的圖譜,按照正確的方法來演奏。

一、請幼兒聽音樂,引導幼兒仔細分辨,樂曲中用什麼樂器。

二、請幼兒用樂器爲音樂賠伴奏。幫助幼兒,將音樂用符號表示出來。

撞鐘:兩個圓圈

串鈴:小點

鈴鼓:三角

響板:正方形

三、教師和小朋友們一起畫出了圖譜,帶領幼兒數節拍,並一起演奏。

幼兒在表演區進行打擊樂的練習,教師方便指導,但作爲一次遊戲活動的內容有些多,多幼兒掌握起來有些困難,可以分兩次進行,效果會更好。在幼兒和音樂之前可以讓幼兒先欣賞着段音樂,並練習數節拍。

思維接力棒:你知道嗎?人的身體也可以作樂器呢,試一試,什麼部位演奏的'聲音最好聽。你還知道什麼物體也可以當樂器(如:葫蘆、空玻璃瓶等),試着敲一敲,聽一聽。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8

設計意圖:

在一次遊戲活動中,娃娃家的媽媽對爸爸說:"你去把奶瓶給我拿過來吧!"爸爸找了一會沒有找到,就問媽媽:"在哪裏呀?我怎麼找不到呢?"媽媽指着冰箱說:"在那裏呀!"可爸爸還是沒有看見。通過這次事件,我感覺小班孩子不能很好地用語言表達方位,因此在聖誕節來臨之際,我開展了此活動,希望通過活動的神祕和有趣讓幼兒輕鬆地掌握簡單的方位。

 活動目標:

1.在遊戲活動中理解並掌握方位詞:上下、裏外。

2.積極參與、大膽講述,體驗遊戲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創設情境:兩棵掛有禮物的聖誕樹;幾隻放有禮物的聖誕帽子。

2.各種包裝好的禮物,聖誕老爺爺手套一隻。

3.音樂:聖誕歌。

 活動過程:

(一)隨音樂進活動室。(播放聖誕歌)聖誕節快到了,聖誕老爺爺給我們準備了許多禮物,我們一塊兒去瞧瞧吧!

評:聖誕歌這段音樂比較輕鬆歡快,聽着音樂進活動室可以讓幼兒容入到聖誕節的氣氛裏。

(二)感知方位:上下、裏外。

1.找一找、說一說禮物在哪裏?

(1)師:聖誕老爺爺把禮物放在哪裏了?我們一塊兒去找找吧!(播放聖誕歌)評:讓幼兒自由找禮物,說說禮物放在什麼地方,這裏給幼兒一個自由說的機會,同時也給了幼兒和老師、好朋友相互交流的機會。在音樂的伴奏下,氛圍比較輕鬆、活躍。

(2)提問:聖誕老爺爺把禮物放在了哪裏?

評:對小班的幼兒來說,說完整的語言是很重要的,這個環節不僅要讓幼兒理解上、下、裏、外這些方位詞,還要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講述,這樣才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語言特點。

2.遊戲:摸摸禮物跑回來。

聖誕老爺爺要請小朋友去摸摸禮物,你們願意嗎?(遊戲玩法:小孩小孩真愛玩,摸摸這,摸摸那,男孩摸摸樹上面的禮物女孩摸摸樹下面的禮物快回來。)評:在理解方位詞的基礎上,和幼兒玩一個他們平時經常玩的遊戲,加深了對方位詞的認識。這個遊戲不僅活躍了活動的氣氛,而且可以遞進師生間的感情。幼兒對這個遊戲很熟悉,所以我增加了一定的難度,男孩、女孩分開摸不一同方位的禮物,一方面增加了遊戲的難度,同時解決了遊戲時擁擠的現狀。

3.自由取下自己喜歡的禮物。

(1)師小結:聖誕老爺爺帶來了這麼多的禮物,有的放在上面(動作),有的放在下面(動作),有的藏在裏面(動作),有的擺在外面(動作)。

評:教師結合動作小結禮物的方位,動作的表現更加形象,十分符合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

(2)小朋友你們想要這些禮物嗎?請你去拿一個自己喜歡的禮物。

評:看到這些包裝精美的禮物,孩子們一定很想要,如果一直把禮物掛在樹上或者放在帽子裏進行教學,過一會就不感興趣了,所以設置拿禮物這個環節,進一步滿足孩子們的需要。

4.藏禮物,說說將禮物藏在了哪裏。

(1)你們玩過捉迷藏的遊戲嗎?今天我們一起和禮物捉迷藏好嗎?

(2)你怎麼和禮物玩捉迷藏的遊戲的?

評:"捉迷藏"這個遊戲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首先讓幼兒自己選一個喜歡的禮物,然後和禮物玩"捉迷藏"的遊戲,使禮物和幼兒直間,在玩"捉迷藏"遊戲的過程中鼓勵幼兒說說自己的禮物藏在了什麼地方,這裏說的方式也有好幾種,如先請幾個幼兒告訴聖誕老爺爺,然後請小朋友告訴旁邊的小朋友,這樣就滿足了他們說的慾望。"捉迷藏"的遊戲可以使幼兒學習正確運用這四個方位詞。

5.歌表演"聖誕禮物"。

(1)教師演唱"聖誕禮物"。( 歌詞:聖誕禮物、聖誕禮物、在哪裏?在哪裏?有的放在上面、有的放在下面,真好看、真好看!聖誕禮物、聖誕禮物、在哪裏?在哪裏?有的藏在裏面、有的擺在外面,真好看、真好看!)評:老師利用幼兒熟悉的"兩隻老虎"的旋律,重新填了詞,使小朋友聽起來很明瞭,而且加上動作,更加形象生動,小朋友非常願意表演。而且我利用聖誕老爺爺的形象演唱,小朋友更加覺得希奇,聽的很認真。

(2)幼兒跟着老師一起演唱。

聖誕老爺爺唱的好聽嗎?你們想唱嗎?那我們一起跟着聖誕老爺爺唱吧。

(三)拆禮物。

1.搖一搖、聽一聽,猜猜裏面裝的是什麼禮物?

2.拆開禮物,相互說說盒子裏的禮物是什麼?

3.品嚐、分享糖果。

評:最後一個環節是本活動的高潮部分,其實從一開始幼兒就很想擁有這份禮物,當我以聖誕老爺爺的口吻說要把禮物送給他們時,他們可高興了,個個都迫不及待地想看裏面到底藏了什麼東西?於是我藉助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搖一搖,猜一猜裏面到底藏了些什麼,這裏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小朋友的猜想很多,有的說巧克力、有的說積木、有的說小手帕……在這個充滿神祕的盒子裏,到底藏着什麼呢?小朋友已經等不及了,於是我又以聖誕老爺爺的口吻請小朋友自己動手拆禮物,然後把自己收到的禮物告訴旁邊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