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7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感受音樂熱烈歡快的情緒,跟隨音樂玩《捏泥人》的遊戲。

2、通過傾聽音樂和觀察教師的表演學習遊戲的玩法;嘗試將自己的想法運用動作進行創造性地表現。

3、與同伴合作完成遊戲的任務,體驗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民樂"喜洋洋"的音樂

 活動過程:

1、傾聽音樂《喜洋洋》,感受樂曲的情緒,感知音樂的節奏。

(1)隨樂曲進教室,完整聽音樂。

教師:聽了這首樂曲,你們有什麼感覺?

這首樂曲的名字叫《喜洋洋》。

(2)看圖譜,感知樂曲的結構,做動作感知樂曲的節奏。

教師:大鼓怎樣敲?

教師:舞綵帶的樣子是什麼樣的(3)教師指圖,幼兒做敲鼓和舞綵帶的動作。

(4)表現其它的喜慶動作。

教師:過節的時候,我們除了敲鼓、舞綵帶還做什麼?(放鞭炮,舞龍)

2. 學習玩捏泥人的遊戲。

(1) 示範《捏泥人》

教師:過節的時候,非常的熱鬧,我們敲鼓、舞綵帶……,還有玩一些遊戲呢?我請樑老師和我玩一個遊戲,請小朋友仔細地看,看看我們玩了一個什麼遊戲?

兩教師合作《捏泥人》。

教師:我們玩了一個什麼遊戲?

我捏了一個什麼?

請小朋友做××泥人的造型。

(2)教師再次示範《捏泥人》。

教師:想不想再看一次遊戲?這次又任務了,仔細看看小泥匠是怎樣隨着音樂捏泥人的,先捏了什麼?又捏了什麼?最後捏了什麼?泥人又是怎樣隨音樂做動作的?

教師:小泥匠先捏泥人的……,又捏泥人的……,最後還用畫筆畫了泥人的眼睛、嘴巴,

(3)重點練習捏泥人的四肢。

教師:我們一起來當小泥匠試一試,隨着音樂來捏泥人的膀子和腿

(4)兩個小朋友玩《捏泥人》的遊戲。

現在我們捏超人,男孩子變油泥,女孩子站在男孩子的身後教師:我剛纔看見小泥匠團捏泥人頭的時候,泥人還隨着音樂搖動頭真好看,小泥匠畫眼睛、嘴巴的時候泥人眼睛、嘴巴還有節奏地動呢。

3、創造新的泥人造型,玩《捏泥人》遊戲

(1)玩捏泥人的遊戲(捏不同造型的泥人)教師:我們除了捏超人還想捏什麼?兩個人輕輕地商量一下,別讓別人聽見,給大家一個驚喜。

男孩子找一個空地方做造型,女孩子看一看,記住了嗎?

(2) 女孩子當油泥,男孩子小泥匠,女孩子做造型,男孩子看一看,記住了嗎?

4、想看一看你們捏的泥人嗎?

今天我們聽了《喜洋洋》的音樂,而且還跟着音樂玩了《捏泥人》的遊戲,我們除了捏大力士、……,今後還可以捏許多不同造型的泥人呢!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理解歌詞對國旗的含義和情感,初步學會演唱進行曲風格的歌曲。

2.嘗試用動作來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表達內容。

3.在唱歌時體驗莊嚴、自豪的心情。

 活動準備:

1.國旗一面,錄音機及歌曲磁帶。

2.幼兒用書:《國旗多美麗》

  活動過程:

1.幫助幼兒感知旋律,瞭解歌詞。

觀看投影儀,在音樂伴奏下,教師範唱歌曲《國旗多美麗》。

師:你聽了剛纔的新歌,它有幾段?你聽到兩段歌詞什麼地方是一樣的?

教師引導幼兒發現歌詞重複與動作重複的對應關係,幫助幼兒降低學習難度的方法,從而較快地記歌詞、學歌曲。

師:你發現動作和歌詞是什麼關係?(歌詞相同的地方動作也一樣。)

瞭解其他動作的含義。

師:剛纔你還看到、想到了什麼動作,它是什麼意思?

2.幼兒學唱歌曲《國旗多美麗》。

在教師動作、歌聲帶領下,幼兒初步學唱歌曲。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試一試一邊唱歌一邊做動作(2遍)。

師:剛纔小朋友唱得很好,這次老師不唱出聲音來,看看你們會不會唱?

演唱結束後,教師引導幼兒反思自己自助的方法是什麼。

師:我沒有唱出來,你們怎麼還能唱得很好呢?是什麼幫助了你們?(引導幼兒主動

記憶歌詞。)

教師只用口型提示的方法,讓幼兒聽音樂,嘗試自己演唱歌曲。

師:這次更難了,老師不做動作了你們也能唱出來嗎?

教師完全退出,幼兒聽樂曲,嘗試自己演唱歌曲。

師:現在老師什麼都不做了,完全靠你們自己來唱這首歌,你們能行嗎?

問:老師沒有幫助你們,你們怎麼還能唱出來呢?

3.引導幼兒用捂住耳朵、輕聲默唱的方法來演唱歌曲,以檢驗自己是否能不要別人幫助,真正學會本領。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3

設計思路

一、設計本次活動的依據

此次音樂欣賞活動《中國功夫》是大班主題活動“我是中國人“系列活動中的一個高潮,它不僅作爲一個音樂欣賞活動幫助幼兒對音樂情緒、內容進行體驗感受和想象表現,又作爲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極好題材以激發幼兒做一箇中國人的自豪感、萌發幼兒喜愛民族文化的積極情感。目前,進行愛的情感教育已成爲幼兒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要課題。對於大班的幼兒來講,他們在小班、中班已進行了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愛集體、愛幼兒園、愛家鄉等系列愛的情感教育,這些都爲本次活動的情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本活動的開展切合了幼兒情感、認知發展等現有水平。

二、本次活動的教學特點

1、在整個音樂欣賞活動中,始終體現了幼兒是活動的主體。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幼兒不再是原有的被動接受式學習,而是探索體驗式學習。教師是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參與者。爲幼兒提供觀察、體驗、探索、表現的空間。爲幼兒的創設環境、提供材料,幼兒圍繞活動,進行自主觀察、運用多途徑的方法感知探索活動的內容,並自由地表達與表現,教師只需要適時、適宜、適度地予以支持、引導。

2、在活動中,我們更多的關注幼兒的多元智能的表現,例如:在視覺空間智能方面, 有否提供豐富的視覺體驗(如圖畫、幻燈、攝像設備等)? 身體運動智能方面, 是否有充分的運動時間?人際交往智能方面:是否有積極的師幼互動和同伴互動?音樂智能方面, 孩子是否可以充分地、自主地欣賞音樂、表現音樂?等等 。我們利用各種途徑來豐富孩子的經驗,結合孩子實際情況及時地調整活動目標、活動方式,挖掘孩子的各種潛能,達到發展孩子多元化智能的目的,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協調發展。在活動過程中讓孩子仔細傾聽歌曲,理解歌曲內容,與孩子共同探索歌曲內容的意義,並表達自己的感受。在學習手段上通過觀看圖片、多媒體引發幼兒表現的願望,從而讓孩子在實踐體驗中感受到音樂的雄壯,不由自主地進行動作表現,在表現時孩子的節奏感和空間智能得到發展的空間,最後使孩子的情感得以昇華。整個活動以欣賞表現爲主要形式,活動的氛圍寬鬆、自主,充分體現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注重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始終把孩子推在活動的主體。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幼兒能通過欣賞音樂,感受樂曲的意境,嘗試用優美協調的動作來表現,情緒與樂曲相吻合。

2、在老師的啓發下,能聽辯出樂曲的曲式結構是ABA結構,並能根據結構用不同的動作表現出來。

3、體驗樂曲的優美和隨音樂表演的快樂。

4、體驗自主替換歌詞的愉悅情緒。

5、初步感受歌曲中親切的情緒,用親切的語調唱歌。

活動準備:

瑤族的服飾圖片或實物;有關光碟

活動過程:

一、播放光碟,幼兒觀看

1、 瑤族小朋友在幹什麼?他們都穿什麼衣服?

2、 全體小朋友學一學瑤族舞蹈的典型動作

二、欣賞:瑤族舞曲

1、 整首欣賞後提問

① 你聽了這首樂曲有什麼感覺?

② 這首樂曲有幾段?每一段的旋律一樣嗎?哪些一樣,哪些不一樣?

2、 分段欣賞

第一段(A段):旋律優美柔和,速度較慢,表現了瑤族姑娘翩翩起舞的景象。

第二段(B段):旋律歡快跳躍,富有動感,是瑤族的小朋友在狂歡。

第三段(A段):回到全曲開始得意境。

① 每一段欣賞完後,幼兒瞭解了旋律後,隨音樂用動作表現。

② 幼兒進一步瞭解ABA段落結構的形式。

三、幼兒隨音樂表演

1、 不要求動作到位,只要能隨音樂節奏表現,情緒與樂曲吻合即可。

2、 感受瑤族舞曲的民族風格,進一步感受ABA結構特點。

活動反思: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感受與鑑賞式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幼兒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應激發幼兒聽的興趣,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並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幼兒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幼兒對音樂作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與感受。

通過對瑤族舞曲的學習,弘揚民族音樂文化,讓幼兒感受音樂、鑑賞音樂,用音樂教育來培養幼兒熱愛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正確的道德觀念與高尚的生活情操。

小百科:瑤族,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語言分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學前教育階段,我們可以通過音樂教育發掘幼兒的潛能,塑造幼兒健康活潑的個性,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音樂是人類靈魂深處潺潺流淌的情感溪流,音樂欣賞是在聽音樂的過程中通過美感接受教育的有效手段。《拉德斯基進行曲》這首世界上最爲人們所熟悉的進行曲,它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的歷屆新年音樂會中是必演曲目,其膾炙人口的旋律和鏗鏘有力的節奏能夠讓孩子感受世界名曲的魅力,讓每個幼兒都得到情感的薰陶和培養,提高幼兒感受美和表現美的能力。使幼兒在藝術活動中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經驗,培養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快樂的音樂》活動。

活動目標:

1、結合自己的日常經驗,感受樂曲節奏的歡快、熱情。激發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情趣。

2、能將這種感受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

3、樂於運用身勢大膽表現對樂曲的理解和感受。

4、感受歌曲柔和、舒緩的旋律,理解歌詞的含義。

5、能通過表情、動作表現詩歌內容嘗試仿編詩歌的最後一句。

活動準備:

音樂CD

重點難點:

感受樂曲節奏的歡快、熱情。

活動過程:

一、 當你在生活中遇到非常快樂的事情時,你會有什麼樣的表情?會用什麼動作來表現你的快樂?

a) 談談日常生活中快樂的節奏。

b) 欣賞音樂《拉德斯基進行曲》

c) 再次傾聽,並介紹音樂背景。

d) 第三遍欣賞音樂,仔細分辨。

二、 這是一首什麼樣的樂曲?你聽了以後感覺怎麼樣?

三、這首曲子什麼地方強勁有力些?什麼地方又優美柔和些?

四、幼兒在音樂聲中走出教室。

延伸活動:

鼓勵幼兒在活動區中,用繪畫、手工等方式表現音樂內容。

相關信息

樂曲介紹

《拉德斯基進行曲》,管絃樂曲,作者奧地利作曲家——老約翰?施特勞斯。這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大概是世界上最爲人們所熟悉的進行曲,經常作爲通俗的管絃樂音樂會的最後一首曲目。每年著名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也總是以這首曲子作爲結束曲,並已成爲一種傳統。

但此曲有一個鮮爲人知的背景:這首曲子本是老約翰?施特勞斯題獻給拉德斯基將軍的,德斯基是奧地利的陸軍元帥,從1815年至1831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騎兵總司令。拉德茨基積極維護奧地利帝國殖民統治,曾率領軍隊侵略鄰國意大利,並在意大利北部任總督多年。從德、奧出版的歷史書看,拉德茨基被視爲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意大利則認爲他是一個侵略者。老約翰?施特勞斯所寫的這首進行曲正是炫耀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茨基的威風。瞭解這段歷史的人,對這支曲子所歌頌的人並不感興趣。儘管如此,《拉德斯基進行曲》還是以其膾炙人口的旋律和鏗鏘有力的節奏征服了廣大聽衆,成爲流傳最爲廣泛的進行曲。常見的版本還有爲管樂隊所作的改編曲。這裏選用的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結束時《拉德斯基進行曲》的錄音片段,爲管絃樂曲。

這首曲子由對比鮮明的兩部分構成。強勁有力的引子之後是第一部分主題,彷彿讓人們看到了一隊步兵時而輕快時而有力的走過大街(片段1)。反覆一遍之後,音樂經過一個全樂隊齊奏的過渡句,隨後出現的是與前面主題相對比的輕柔主題,優美動聽(片段2)。音樂最後在反覆第一部分的主題後結束。

活動反思:

本次音樂律動所選用的樂曲就是《拉德斯基進行曲》,這首樂曲有着明顯的進行曲風格,很適宜在行進中模仿律動。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調動幼兒的想象力,引出音樂都是有節奏的`、要跟着音樂的節奏走路。教師在引導個別幼兒示範,要求其他幼兒邊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集體做動作。充分調動幼兒自主探索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發現音樂的節奏感。

不足之處:

沒有更多的時間留給孩子多鞏固,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個活動不單單是一節音樂,更多的是在音樂活動中滲透了教師整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價值的取向。

音樂審美感受是使兒童在學習音樂過程中,通過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美,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獲得美的感受。因此,音樂教育中無論是能力培養、思想認識提高,還是心靈陶冶都需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連續不斷的、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什麼結子高又高》這首歌選自《劉三姐》選曲。是廣西壯族的山歌,曲調優美、琅琅上口,其問答式的山歌對唱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供幼兒創作新歌詞,培養幼兒善於思考,並勇於接受挑戰,互動合作的空間很大。讓幼兒嘗試自己填詞,嘗試自己將猜謎匹配到已經熟悉的歌曲旋律之中,深受孩子的喜愛,孩子們唱着屬於自己的山歌,體驗和分享着成功與合作的快樂。

活動一:演唱歌曲《什麼結子高又高》

活動目標

1.通過猜謎遊戲感受山歌對唱的特點,並體驗對唱山歌的樂趣。

2.探索與歌詞相匹配的圖片,理解、記憶歌詞。

活動準備

農作物圖片:高梁、玉米、豆角、芝麻;圖譜(附後)。

活動過程

1.以猜唱謎語的形式引入歌曲。

告訴幼兒要請大家猜謎語,謎底就藏在這首《什麼結子高又高》的山歌中,教師演唱歌曲謎面,請幼兒來猜一猜四種農作物。

2.教師邊畫圖,邊問邊唱。

3.幼兒猜謎,教師出示四種農作物圖片供幼兒選擇、匹配相對應的歌詞。

4.幼兒邊看圖譜,邊嘗試演唱歌曲。

5.教師請幼兒尋找學習中的困難之處,大家一起互相幫助。

6.通過教師與幼兒對唱的形式練習演唱歌曲。

教師唱謎面,幼兒唱謎底,襯詞部分一起唱。如:(師)哎,什麼結子高又高咧?(合)嗨高又高;

(幼)哎,高粱結子高又高咧,(合)嗨高又高。當採用完整接唱時發現對於幼兒有一定難度時,便及時調整爲先分旬接唱,再對唱的形式。師幼合作對唱歌曲,幼兒非常投入,師幼互動效果好。

7.以對山歌比賽的遊戲形式,開展男女幼兒對賽山歌活動,男女幼兒輪流問答,並嘗試自編動作進行表演唱。

說明:原曲調爲島調,幼兒學習適宜G調,教學中可選擇易於幼兒接受的第一段,歌曲最後一句幼兒不易掌握可改多留說詞。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在圖譜的幫助下,嘗試配合演唱兩聲部歌曲。

2、感知兩聲部合唱的形式,體驗合作演唱的快樂。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理解歌詞,用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

5、體驗歌曲中的歡快情緒。

重點難點:

在圖譜的幫助下,嘗試配合演唱兩聲部歌曲。

活動準備:

1、歌曲錄音

2、圖譜

3、幼兒經驗:

(1)熟練演唱第一聲部

(2)合作朗誦兩聲部兒歌

活動過程:

一、複習歌曲《鍾》

1、我們已經學習演唱歌曲《鍾》,你們能用好聽的聲音演唱這首歌曲嗎?

2、重點引導幼兒用輕巧跳躍的聲音表現鐘聲。

二、兩聲部兒歌朗誦。

1、我們還學習了兩聲部的兒歌,你們能用響亮的、整齊的聲音念出兒歌嗎?

2、教師指揮幼兒朗誦。

三、嘗試兩聲部合唱

1、小朋友們的本領真大,不但會唱歌曲,還會念兩聲部的兒歌,聽到你們的好聽的聲音,我也忍不住想唱歌了。

2、教師範唱:要求——教師在唱歌時幼兒安靜的聽,聽好舉手回答問題。

關鍵提問:今天老師唱的歌曲與以前有什麼不一樣?

錄音機唱的是什麼?我唱的是什麼?

3、師小結:這首歌曲是一首兩聲部合唱的歌曲,並且兩聲部的歌詞有不一樣的地方。

4、出示圖譜

請你們看着圖譜告訴我,你發現了什麼祕密?

這首歌曲的兩個聲部是一起開始的嗎?兩個聲部唱的歌詞是一樣的嗎?

5、跟着鋼琴演唱第二聲部:

我們看着第二聲部,跟着音樂一起來唱一唱第二聲部。(彈琴)

6、跟着錄音機配第二聲部

(1)我們來給錄音機配合第二聲部好不好?(教師指圖給予一定的提示)

(2)我們這次不看圖譜,一起跟着錄音機唱的第一聲部來合作,演唱第二聲部。

7、幼兒嘗試兩聲部配合演唱歌曲

(1)我們小朋友能不能像念兩聲部兒歌一樣來唱第一聲部和第二聲部?

(2)幼兒自主分成兩大組演唱歌曲。

(3)交換聲部演唱。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前幼兒掌握了第一聲部的歌曲演唱,兩聲部的兒歌朗誦,爲活動解決了難點,但是從活動過程看,難點解決之後,孩子們對兩聲部的歌曲演唱沒有了難度,很輕鬆的就合唱成功。所以活動中我進行了隨機調整,請幼兒進行指揮,但是孩子們對指揮比較陌生,雖然都踊躍的舉手參加,但是指揮的節奏與手勢都存在問題,沒有開始和結尾。

1、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地完善指揮的作用、指揮的方法,提高幼兒的指揮能力。

2、對活動的難度和幼兒的發展水平沒有做出正確的評估,加強對幼兒年齡特點的掌握。

小百科:鍾,漢語漢字,拼音:zhōng。鍾,是指金屬製成的響器,中空,敲時發聲,例如“警鐘”。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接唱和對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2、嘗試獨立地按節奏創編謎語歌詞,玩猜謎遊戲。

3、體驗有節奏地念象聲詞的快樂,在一次次的更高要求中感受到挑戰性,並勇於戰勝困難。

4、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5、喜歡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節奏圖譜一份、音樂磁帶和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幼兒猜謎,學會歌詞、節奏。

教師創設情境,引出活動,調動幼兒興趣。

教師:森林裏要開一場隆重的音樂會,可是有那麼多小動物,選誰參加呢?大家決定請智慧老爺爺來選。智慧爺爺已經把選中的小動物編成了有趣的謎語。如果小朋友猜對了,就能請出這些小動物了。第一個出場的會是誰呢?

教師邊念歌詞邊出示圖片,幼兒自由猜測。

教師:圖上有什麼?腦袋是什麼形狀的?眼睛會放光,說明眼睛怎麼樣?這會是什麼動物呢?

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說出答案。教師教幼兒唱出答案。

二、教師引導幼兒學習接唱謎底的方法。

教師用與"腦袋,圓圓的"同樣的句式再出幾個有關動物特徵的謎面。並完整唱歌曲問句部分,引導幼兒討論、得出一致答案,並完整地唱出答案。

教師再出兩次謎面,幼兒進行猜謎並唱歌。

三、教師唱謎面(前四句有關動物特徵的句子),幼兒直接接唱謎底。

教師:原來,謎底也可以唱。我們也唱着回答智慧爺爺吧。

四、教師引導幼兒嘗試按節奏創編前四句有關動物特徵的歌詞,玩猜謎遊戲。

教師:誰能想出一個謎面,讓我們大家來猜猜呢?不過謎面要放進歌曲裏面,誰來試一試唱出來?

教師:除了外形、喜好,還可以把小動物的哪些特徵編進歌曲呢?

五、幼兒嘗試直接接唱答案,玩猜謎遊戲教師:現在請一個小朋友編唱歌曲前半部分,我們大家一起來回答,好嗎?

活動反思:

在以往的音樂活動的組織過程中,主要的教學方式就是用非常傳統的方法教幼兒,大多數是以跟唱爲主,卻忽略了幼兒的興趣。在上本次活動之前,我認真製作課件,因爲我認爲一節好的活動課主要是爲了抓住幼兒的興趣點,然後以一個興趣點拓展到課程中促進幼兒對這節課的興趣。音樂課程是與文化、生活、環境緊密相連的,爲了讓孩子能夠更好的學習,遊戲,我選擇讓幼兒在探索和發現的過程中發現規律,然後再進行教學遊戲活動。在日常教學中,我努力用新的理念來組織教學,受到了比較好的結果。整個過程中,老師都在用自己的歌聲,感染着小朋友,小朋友也就自然而然地跟着唱了起來。在這節課中我看到了孩子們是學得快樂,玩得開心。從引題欣賞歌曲、表演到結束,整個過程中,老師都在用自己的歌聲,感染着小朋友,小朋友也就自然而然地跟着唱了起來。同時,在活動過程中增加激勵性語言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用簡單而又體現各種動物角色行爲肢體動作表現歌曲讓整個活動首尾呼應。各種小動物活潑可愛的形象、在遊戲中學習歌曲的過程,一定能讓孩子們感到歌唱的快樂,從而萌發出對音樂活動的興趣。一節課下來,幼兒在表演的過程中玩得開心。

看來在任何一個教學活動中,我們都要以幼兒的發展爲主體,從幼兒的心理和生理年齡特點發展爲目的,挖掘領域的特徵,切透教材,精心準備每個環節,正如綱要中所提到:在藝術活動中面向全體幼兒,要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和需要,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薰陶和培養,那樣才能夠使活動效果更佳。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隨着活動的進程,猜謎遊戲——學習接唱與對唱——教師表演——集體表演——分組表演,幼兒自然地融入其中,邊遊戲邊學唱歌曲。活動結束時,歌曲也基本學會了。和傳統的歌唱教學相比較,這樣的教法不帶任何灌輸性質,重視的是幼兒音樂情趣的培養,並且在活動中幼兒也有自由協商、充分想象的空間。同時通過課件演示,讓幼兒真切地領悟到後果,潛移默化地教育了他們,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 篇9

【遊戲玩法建議】

1、幼兒吹畫時,在樂曲A段中每個樂句1--3小節引導幼兒用自己創編的雨點的動作表對準紙上的種子吹風;反覆四次。B段引導幼兒用手指隨音樂的變化畫出小樹苗的枝葉。

2、吹畫結束後將幼兒的作品進行展示,體驗成功感。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樂曲清新優美的旋律與蓬勃向上的意境,積極參與多樣化的欣賞和表現活動。

2、嘗試運用吹畫、體態動作等方式表現種子逐漸鑽出地面,慢慢長大的情景。

3、萌發對美好事物的喜愛與美好生活的嚮往,體驗創造的樂趣。

4、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理解歌詞,用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

5、初步欣賞歌曲,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節奏既充滿幻想希望的情感,並嘗試用語言進行表述。

【活動過程】

(一)講述《種子託比的故事》,自然引出活動內容。

師:在一片美麗的大森林裏,有高高的大樹……(故事詳見附錄),種子託比發生了什麼事情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二)引導幼兒完整傾聽音樂。

1、引導幼兒完整傾聽音樂跟隨故事的情節自由想象種子託比的變化。

師:你覺得託比發生了什麼變化?

2、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幼兒帶着問題再次完整傾聽音樂,初步感受音樂所表達的優美的意境。

師:是誰叫醒了託比?託比被叫醒後會發生哪些事情?

(三)結合圖譜,引導幼兒感受AB兩段不同的音樂性質和所表達的音樂意境。

1、引導幼兒感受A段音樂師:調皮的小雨點和風寶寶來到託比身邊,它們是來叫醒託比的嗎?

(l)教師隨音樂操作A段圖譜,幫助幼兒理解A段音樂中蘊含的情境節奏。

師:小雨點和風寶寶把託比叫醒了嗎?它們來了幾次?如果你是小雨點和風寶寶,你會怎麼叫醒託比呢?

(2)教師引導幼兒大膽表現小雨相風的動作,教師選取有代表性的動作引導幼兒一起進行動作再現。

(3)結合幼兒的想象,鼓勵隨音樂動作模擬再現A段種子發芽的情境。

2、引導幼兒欣賞B段音樂。

(1)教師隨樂用畫筆逐步描繪出種子託比蓬勃生長,成爲大樹的情境,加深幼兒感受。

師:託比慢慢地鑽出了地面,慢慢地它又有變化啦,我們一起來看看。

(2)引導幼兒嘗試用肢體動作來再現託比長出枝幹和葉子的情境。

師:託比是怎樣慢慢長成大樹的?你能試一試用動作告訴大家嗎?

教師根據幼兒表現提出要求:和音樂配合才能讓託比長得又高又美。

(3)引導幼兒大膽用動作模擬再現B段情境,提醒幼兒動作合拍。

(四)運用多種形式加深幼兒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對音樂的理解。

1、引導幼兒嘗試運用肢體動作再現種子萌芽、成長的情境,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

2、觀看flash,進一步加深幼兒對音樂蘊含情境的理解。

3、引導幼兒伴隨音樂,以吹畫的形式再現種子萌動、逐步成長的過程,充分感受音樂的氛圍。

4、欣賞幼兒作品,充分感受音樂充滿着喜悅與希望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