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雨點兒》教學案例分析

《雨點兒》教學案例分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知道怎麼寫一篇教學分析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雨點兒》教學案例分析,希望能幫到您!

《雨點兒》教學案例分析

《雨點兒》爲人教版小語第一冊的一篇課文,作者是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金波。本文通過大雨點和小雨點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雲彩了飄落下來的。雨水滋潤了萬物,花兒更紅了,草兒更綠了。語言活潑,充滿童趣。蘊涵着濃濃的人文情懷。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本課的教學就是要通過感情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與雨點一起體驗給世界帶來美好變化後的喜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啓迪,感受到濃濃的愛。那麼教師如何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實現與文本的對話呢?我認爲可從“創設情境 感悟品味 豐富想象”這三個方面着手進行處理。理論依據如下:

1、教學中要充分注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語文課是人文學科的基礎課程,它不僅要教給學生雄厚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培養學生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感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僅限於教給學生一般的語文知識,還要挖掘教材的人文資源,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看法、對文學的理解、對大千世界的感受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啓迪,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

2、教學中要重視開發兒童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

學生是發展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學要以學生的需求爲出發點,以學生的興趣爲動力。緊密聯繫生活實際,聯繫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加強同其他學科的聯繫與融合,讓孩子全方位的動、看、說、談、思、寫、唱、跳、演、畫、玩。在玩中學、做中玩、活動中學。

3、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體驗: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教學時,要鼓勵學生自己去進行閱讀實踐,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中得到營養。教學中,教師、學生、教材、生活要聯結起來,在教育情境中形成一個統一體,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根據以上依據,在設計《雨點兒》一課,我從“創設情境 感悟品味 豐富想象”三個方面展開教與學。

一、 創設情境,誘發興趣,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基礎

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是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致力尋求的新理念,也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至高追求。通過對話,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讓他們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想,“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首先要喚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努力創設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在有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和感受語文的美麗;更需要教師創造一個師生、生生與文本互相對話的交互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進入學生心裏,從而進行直接的語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讓閱讀教學變成一個雙向的對話交互過程。

教學《雨點兒》這一課時,我讓小朋友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與大、小雨點兒交朋友,並隨他們一起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和“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的這一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雨點兒”成爲一個有靈性、能和小朋友交流的對象,讓小朋友和“雨點兒”一起出發到有花有草或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去。在讀讀、說說、演演、笑笑中,傾聽了雨點兒的心聲……語文學習不再是枯燥的上課,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動,在愉悅的活動中文本內容也就悄無聲息地走入了學生的心裏。

二、 感悟品味,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關鍵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學習語言習慣直覺體驗、整體接受、綜合感受,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這一思維特點採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在直接、整體觸摸語言現象中,有所感悟,並在“悟”中自得。同時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覆品味,體會表達的精妙及語言的內在情感,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視線”去讀書、去領悟語言文字,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啓迪、美的薰陶。

《雨點兒》這篇課文通過大雨點和小雨點的對話,讓學生明瞭雨點能給植物帶來生機和活力,能讓有花有草的的地方花更紅了草更綠了,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長出了紅的花綠的草。在教學時,抓住“你要到哪裏去?”這一問句展開全文的教學。有了疑惑纔會有興趣,讓學生在讀讀演演中加深疑惑,播放一段雨後“紅的花、綠的草”、“長出了紅的花、綠的草”錄象片段,學生真切的感受到美好的變化,並適時引導學生把他們獨特的感受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我認爲,這一過程實質是學生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對內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學生內心與文本產生共鳴的過程。這也就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與文本對話。

三、 提煉生活,豐富想象,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保證

在教學《雨點兒》之前,教師、家長可以在雨天帶着孩子去淋雨。事實上,孩子很喜歡這樣的體驗。親身感受裏雨,就會引發他讀文的慾望;閱讀時,課文中的一詞一句,通過學生進一步體驗和想象,轉化爲色彩、聲音、動作……這樣的閱讀,是一種充滿童心的創造。

在教學《雨點兒》時,教師可以安排一個遷移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想象小雨點還會落到哪裏?它又會給這些地方帶來些什麼變化?學生在這方面有一定的生活積累了,通過教師的啓發,生活中的許多場景很快在學生腦中再現,並能以課文爲例說出雨點飄到不同的地方給這些地方也帶來了美好的變化。教師在學生表述時適當點撥,幫助學生恰當運用語言,讓他們通過不斷的語言實踐,逐步內化語言,豐富語言,進而正確、熟練、靈活地運用語言文字。

我想這樣靈活地處理教材,能較好地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於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在努力實踐着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